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包括该通风装置的车门及相关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7021发布日期:2021-10-09 10:0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包括该通风装置的车门及相关车辆的制作方法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包括该通风装置的车门及相关车辆
【技术领域】
1.根据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装置。
2.通风装置例如是用于换气、排气、制冷或制热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尤其涉及用于车辆乘客室的通风装置。这样的装置例如被布置成引导机动车辆的乘客室中的气流。其通常固定或容纳在乘客室的内装元件中,如仪表板、门板等。
3.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上述通风装置的车门及相关车辆。


背景技术:

4.在所谓的“自主”车辆的背景下,其中驾驶员对车辆驾驶的干预被降低或甚至几乎没有,由于座椅不再必须一定要转向道路,因此乘客室的布置可以是可通过改变座椅的取向和/或位置来调整的。于是,可以例如预见到将座椅转向彼此和/或将座椅置于对车辆的乘客更舒适的伸展位置。
5.既然一个或多个前排乘客不再占据朝向车辆仪表板的“传统的”手动驾驶位置,通风装置的常规配置(例如,在仪表板附近)就不会为乘客带来足够的舒适感。常规配置并不被适配成乘客能在乘客室中占据的所有位置。
6.通常,目前的通风装置不太能调整,并且仅使得能够例如通过使用有向翼片来引导这些装置的出口附近的乘客室的有限区域中的气流。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乘客的热舒适度,而不管他在车辆中占据的位置如何,他可以靠近仪表板或远离仪表板,他的座位可以转向道路或背向道路。


技术实现要素:

8.为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该装置主要沿主方向延伸,该装置包括:
9.‑
至少第一气道,其旨在使第一气流流通,气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以及至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沿主方向或者基本平行于主方向的方向在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之间延伸,
10.‑
车辆的通风区域,其被适配成使第一气道的出口处的第一气流扩散,第一出气口通向所述通风区域,
11.‑
导流装置,其可相对于通风区域沿主方向平移移动,导流装置被设置成使得通风区域中的第一气流沿与主方向相交的(s
é
cante
à
)流动方向偏转。
12.于是,当乘客占据相对于通风装置的出口较近的位置(例如手动驾驶位置)时、以及当乘客占据相对于通风装置的出口更远的位置(例如放松的位置)时、或即便乘客位于背向仪表板,取决于导流装置的位置,都能够将气流引导向乘客。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该通风装置包括单独考虑或根据任何可能的技术组合来考虑的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14.‑
导流装置包括朝向第一部分的面,该面与主方向形成90
°
至170
°
之间的角度;
15.‑
通风装置包括位于第一出气口下游的空气导向元件,空气导向元件被布置成引导车辆中的通风气流,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地限定通风区域,导流装置固定在空气导向元件上;
16.‑
空气导向元件具有主要沿主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的沟槽形状,空气导向元件具有旨在朝向车辆内部的凹入的内表面;
17.‑
空气导向元件包括沿主方向延伸的导轨,导流装置包括容纳在导轨中的一端;
18.‑
导流装置被设置成面向第一出气口;
19.‑
导流装置被设置在第一气道内部;
20.‑
通风装置还包括第二气道,第二气道包括第二进气口和通向通风区域的第二出气口,第二气道旨在使第二气流流通,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被布置成使得第一气流的方向和第二气流的方向在通风区域中相交;
21.‑
导流装置可在相对于第一部分的近侧位置与远侧位置之间移动,在近侧位置中导流装置与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小于在远侧位置中导流装置与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
22.‑
该装置还包括用于电气地驱动导流装置沿主方向相对于第一气道平移的系统。
23.根据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车门,车门包括如上所述的通风装置,并且纵向方向与主方向基本彼此平行。
24.最后,根据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地板、固定在地板上的座椅、以及与座椅相对设置的仪表板,座椅可沿与相对于地板纵向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平移移动,座椅至少可在驾驶位置与休息位置之间移动,座椅与仪表板之间的距离在驾驶位置中小于在休息位置中,导流装置与第一出气口或第二出气口之间的距离在驾驶位置中小于在休息位置中。
【附图说明】
25.通过阅读下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然,该描述是以示例的名义给出的并且是参考附图进行的,在附图中:
26.‑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车门的示意性透视图;
27.‑
图2和图3是图1的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导流装置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
28.‑
图4和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导流装置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以及
29.‑
图6和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导流装置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下文中,取向是机动车辆的通常取向。于是,术语“前”和“后”相对于机动车辆的正常行驶方向、相对于手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员的位置来理解。同样,纵向方向被定义为车辆的正常行驶方向,与车辆的长度相对应。横向方向被定义为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立面方向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并且对应于车辆的高度。取向术语“内部”和“外部”沿横向方向来理解。术语“外部”理解为与乘客室横向相对较远,并且术语

内部”理解为与乘客室横向相对较近。
31.图1呈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通风装置12的车门10。
32.在图1的实施例中,车门10更特别地是机动车辆的门10。
33.门10沿纵向方向l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装置12主要沿主方向 p延伸。主方向p与纵向方向l基本彼此平行或重合。
34.车辆(未示出)通常包括地板、至少一个固定在地板上的座椅、以及被设置成与座椅相对的仪表板。
35.座椅尤其可相对于地板沿基本平行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平移移动。
36.座椅至少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座椅与仪表板之间的距离在第一位置中比在第二位置中小。
37.在前排座椅的情况下,第一位置例如对应于车辆的手动驾驶位置,在该位置中,乘客与车辆交互以驾驶车辆。
38.例如,第二位置对应于例如车辆的自动驾驶配置中的休息位置,在该配置中,乘客不驾驶车辆。在休息位置中,座椅朝向车辆前部或朝向车辆后部。座椅例如被倾斜以改善乘客舒适度。
39.通风装置12例如集成在固定在门10上的内装元件14中,诸如门的镶板或内装条。
40.通风装置12旨在在车辆内部、并且更特别地在车辆的乘客室内部提供气流16。车辆的乘客室旨在容纳车辆的乘客。
41.气流16旨在对车辆的乘客室进行制冷、制热或通风。
42.作为变型,通风装置12旨在从乘客室抽取气流。
43.如在图2和图3中更特别地看到的,通风装置12包括:第一气道18,其包括第一进气口20和第一出气口22;空气导向元件24,其位于第一出气口22的下游;车辆的通风区域23,其适于使第一气道的出口处的气流沿通风流动方向p
r
扩散;以及导流装置26。
44.术语“下游”是参照第一气道18中的气流16的方向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从第一进气口20向第一出气口22。
45.第一气道18使得能够例如从位于车辆的前部模块中的鼓风系统向乘客室导向气流16。
46.第一气道18至少包括第一部分28,其在第一出气口22的上游主要沿主方向p延伸。
47.气道的第一部分28基本上是笔直的。
48.气道的第一部分28通过第一出气口22通向车辆的乘客室。
49.气道的第一部分28中的气流16沿主方向p或沿基本平行于主方向p的方向移位。
50.在图1至图3的示例中,第一气道18融入到车门10中。处于乘客室中的使用者看不到它。
51.作为变型,第一气道18和第一出气口22融合到车辆的仪表板中。
52.第一进气口20例如旨在连接至车辆鼓风系统(未示出)。
53.第一出气口22通向车辆的通风区域23。
54.优选地,通风区域23至少部分地由空气导向元件24来限定。
55.空气导向元件24被布置成将第一出气口22下游的气流16引导到车辆的乘客室中。
56.空气导向元件24在第一出气口22处连接到第一气道18,以确保在第一气道18与空
气导向元件24之间的导气连续性。
57.空气导向元件例如由附接到车门10的内装元件14的部件形成。
58.空气导向元件24例如容纳在门10的内面30中,即朝向车辆的乘客室内部的面30。
59.空气导向元件24具有例如沿主方向p延伸的沟槽的总体形状。
60.空气导向元件24于是具有旨在朝向车辆内部的凹入的内表面32。
61.例如,空气导向元件24的沿基本垂直于主方向p的平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具有c、v或u的形状。该c、v或u的形状是对称或不对称的。
62.空气导向元件24沿主方向p的长度例如介于10cm与门10的总长度(例如,70cm)之间。
63.作为变型,空气导向元件24由门10的内装元件14的内表面形成。
64.空气导向元件24优选地包括旨在容纳导流装置26的导轨34。导轨34 沿主方向p延伸。
65.例如,导轨34是限定在引导元件24中的凹槽,例如在凹入的内表面32 的底部。
66.导流装置26藉由导轨34而滑动安装在空气导向元件24上。
67.导流装置26被设置成使得通风区域23中的气流沿与主方向p相交的流动方向p
r
偏转。
68.更特别地,在图1至图3的示例中,导流装置26被设置成面对第一出气口22,使得沿基本平行于主方向p的第一流动方向p从第一气道18离开的气流16撞上导流装置26并沿着与第一流动方向p相交的流动方向p
r
偏转。
69.导流装置26设置在第一出气口22的下游。
70.流动方向p
r
取决于导流装置26的形状。
71.导流装置26可相对于空气导向元件24沿主方向p平移移动。
72.更特别地,导流装置26可相对于第一气道18的第一部分28移动,并且更特别地可相对于第一出气口22在近侧位置与远侧位置之间移动,在近侧位置中,导流装置26更靠近第一出气口,在远侧位置中,导流装置26更远离第一出气口。
73.在近侧位置中,导流装置26与第一出气口22之间的距离例如介于0cm 至20cm之间。
74.在远侧位置中,导流装置26与第一出气口22之间的距离例如介于20cm 至60cm之间。
75.导流装置26有利地可沿着空气导向元件24在近侧位置与远侧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之间移动。
76.导流装置26容纳在空气导向元件24内部。
77.优选地,导流装置26具有与空气导向元件24的截面的形状基本互补的形状。
78.导流装置26的至少一个外边缘36与空气导向元件24的内表面32接触。
79.优选地,导流装置26的全部外边缘36与空气导向元件14的内表面32 接触,使得来自第一出气口22的空气不沿第一方向p越过导流装置26,而是基本上完全沿第二方向p
r
被重新引导。
80.导流装置26在导流装置26的沿着空气导向元件24的所有位置都与空气导向元件24接触。
81.导流装置26包括与第一出气口22相对设置的面38。来自第一出气口的空气撞上面38,并沿着面38在其中延伸的平面被重新定向。所述面38优选地与主方向p形成90
°
至170
°
之间的角度,例如130
°
,这意味着第二方向p
r
与第一方向p形成相同的角度。
82.有利地,通风装置12包括用于电气驱动导流装置26沿主方向p相对于空气导向元件24(并且更特别地相对于第一出气口22)平移的系统(未示出)。
83.通风装置12于是包括例如被适配成激活/停用电气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未示出)。
84.作为变型或作为补充,导流装置26可手动地相对于第一气道18平移移位。
85.有利地,座椅相对于车辆地板的平移移位导致通风装置12的导流装置 26沿相同方向的平移移位。
86.更特别地,当座椅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装置26向第一出气口22向前移位,并且例如被置于其近侧位置。于是,气流16优选地被引导朝向乘客室的前部。
87.当座椅向后向第二位置移位时,导流装置26沿着空气导向元件24向后向其远侧位置移位。于是,第一气道18的出口处的气流16被空气导向元件 24导向后部、然后偏转朝向乘客。
88.导流装置26与第一出气口22之间的距离在第一位置中比在第二位置中小。
89.于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装置12的特别有利之处在于,其使得能够例如当乘客处于驾驶位置时使气流16向车辆的前部偏转,与此同时,例如当乘客处于背向仪表板的舒适位置时使气流16向车辆的后部偏转。气流16 的方向改变是通过导流装置26沿着空气导向元件24的平移移位来进行的。
90.另外,通风装置12可以装配在车辆的后门中。
91.根据一个实施例,车辆的每个门都包括通风装置12。
92.作为变型,通风装置12融合到另一内装元件,如设置在座椅之间的中央控制台等。
93.参照图4和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通风装置112。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来描述该实施例。共同的元件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赘述。
94.在该示例中,第一气道18包括第一部分28,其沿与引导元件24的主延伸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即基本平行于主方向p。
95.在该示例中,第一气道18沿基本垂直于主方向p的方向通向通风区域 23。
96.作为变型,第一气道18沿相对于主方向p倾斜的方向、即沿与主方向p 形成小于90
°
的角度的方向通向通风区域23。
97.导流装置26设置在第一气道18的内部,并且更特别地设置在第一气道 18的第一部分28的下游,使得沿着第一气道18的第一部分28在基本平行于主方向p的流动方向p上流通的气流16撞上导流装置26,并沿着与第一流动方向p相交的第二流动方向p
r'
偏转。
98.导流装置26于是设置在第一出气口22的上游。
99.于是,使用者从乘客室内部看不到导流装置26。
100.参照图6和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三通风装置212。通过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来描述该实施例。共同的元件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赘述。
101.装置212还包括第二气道218,第二气道218包括第二进气口220和通向通风区域23
的第二出气口222。
102.第二气道218旨在使第二气流216流通。
103.第二气道218至少包括第二部分228,其在第一出气口222的上游主要沿与主方向p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
104.第二气流216在第二部分228中沿着与第一气流16在第一气道18的第一部分28中流通的方向p基本平行的方向流通。
105.第二出气口222和第一出气口22被布置成使得第一气流16的方向和第二气流216的方向在通风区域23中相交。
106.在图6和图7的示例中,第一出气口22沿基本垂直于主方向p的方向通向通风区域23,并且第二出气口222沿着与主方向p基本平行或重合的方向通向通风区域23。
107.于是,通过沿与第一气流16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引导第二气流216,改善了第一气流16的方向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