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5111发布日期:2021-11-03 18:2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属于机械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控制臂衬套,通常是由外管,内管和橡胶组成,根据装配空间设计无法保证衬套的轻量化,且轴向刚度一般在180n/mm左右,无法实现高的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增加轴向刚度,从而提高压出力;减轻衬套的重量,从而优化制造成本和整车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包括内管和包裹在内管外部的衬套,
6.所述内管的两端开口处的外壁增厚,使得内管的管体呈现一圈凹槽圈体,衬套包裹在这个凹槽圈体内;所述衬套呈三圈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三凸起以第二凸起为基准对称设置,第二凸起位于控制臂衬套的中央位置。
7.优选地,上述衬套为橡胶材质,通过硫化与内管粘接在一起;
8.优选地,上述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的高度高于第二凸起。
9.优选地,上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间隙槽以及第二凸起与第三凸起的间隙槽内设置若干结构筋,均对称设置。
10.优选地,上述结构筋有8个,均匀分布在间隙槽内。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便于制造,节约成本,轻量化;
13.2.轴向刚度更高,减小了径轴比。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的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7.如图1、图2所示,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包括内管1和包裹在内管外部的衬套2,
18.所述内管1的两端开口处的外壁增厚,使得内管1的管体呈现一圈凹槽圈体,衬套2包裹在这个凹槽圈体内;所述衬套呈三圈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2

1、第二凸起2

2以及第三凸起2

3,第一凸起2

1与第三凸起2

3以第二凸起2

2 为基准对称设置,第二凸起2

2位于
控制臂衬套的中央位置。
19.优选地,上述衬套2为橡胶材质,通过硫化与内管1粘接在一起;
20.优选地,上述第一凸起2

1和第三凸起2

3的高度高于第二凸起。
21.优选地,上述第一凸起2

1与第二凸起2

2的间隙槽以及第二凸起2

2与第三凸起2

3的间隙槽内设置若干结构筋2

4,均对称设置。
22.优选地,上述结构筋2

4有8个,均匀分布在间隙槽内。
23.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臂衬套轴向刚度更高,减小了径轴比。
24.减小径向和轴向刚度比例案例:
25.某车型旧款两管衬套结构轴向刚度是180n/mm,径向刚度6200
±
15n/mm:
26.该车型新款单管衬套结构轴向刚度是980n/mm,径向刚度6200
±
15n/mm,
27.本案例径轴向刚度比例由34:1减小到6:1。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包裹在内管外部的衬套;所述内管的两端开口处的外壁增厚,使得内管的管体呈现一圈凹槽圈体,衬套包裹在这个凹槽圈体内;所述衬套呈三圈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三凸起以第二凸起为基准对称设置,第二凸起位于控制臂衬套的中央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为橡胶材质,通过硫化与内管粘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三凸起的高度高于第二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间隙槽以及第二凸起与第三凸起的间隙槽内设置若干结构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间隙槽以及第二凸起与第三凸起的间隙槽内的若干结构筋均对称设置,均匀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筋有8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管衬套式上控制臂衬套,包括内管和包裹在内管外部的衬套,衬套为橡胶材质,通过硫化与内管粘接在一起;内管的两端开口处的外壁增厚,使得内管的管体呈现一圈凹槽圈体,衬套包裹在这个凹槽圈体内;所述衬套呈三圈凸起,分别为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三凸起以第二凸起为基准对称设置,第二凸起位于控制臂衬套的中央位置。本实用新型便于制造,节约成本,轻量化;轴向刚度更高,减小了径轴比。减小了径轴比。减小了径轴比。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高求美达橡胶金属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0
技术公布日:2021/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