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0239发布日期:2021-09-07 21:28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技术发展和用户普及,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与日俱增的重要角色,这也就促使人们对汽车的各种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用户需要在汽车上停留较长时间时,这就需要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同时还需要其能够满足用户在差旅过程中一些其他需求,如休息、睡眠甚至娱乐等。
3.目前市场上乘用车座椅只能实现不同体态人员的乘坐空间需求,不能满足不同体态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如何为乘员带来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是汽车座椅发展的重要方向。现有座椅产品,在长时间乘坐后,仍然会给乘员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不能让乘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汽车座椅不能满足不同体态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所述零重力座椅结构包括:
6.座椅骨架,其包括坐垫骨架,位于所述坐垫骨架底部驱动坐垫骨架前后移动的电动滑轨总成,位于所述坐垫骨架的后端且与坐垫骨架转动连接的靠背骨架,位于所述坐垫骨架的前端且与坐垫骨架转动连接的腿托骨架;
7.调节机构,其包括位于所述坐垫骨架和电动滑轨总成之间以调节所述坐垫骨架倾角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位于所述坐垫骨架和靠背骨架之间以调节所述靠背骨架倾角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位于所述坐垫骨架和腿托骨架之间以调节所述腿托骨架倾角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坐垫骨架包括两块左右间隔对称设置的坐垫侧板,将两块所述坐垫侧板连成一体的前坐垫横梁和后坐垫横梁,以及固定在两块所述坐垫侧板前端的坐盆。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坐垫倾角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在电动滑轨总成前端的前脚架和固定在电动滑轨总成后端的后脚架,所述后脚架的上端通过后坐垫横梁与坐垫侧板转动连接;
10.所述坐垫侧板上固定设有第一电机和第一齿轮箱,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齿轮箱之间通过第一丝杆连接,第一齿轮箱内设有与第一丝杆传动连接的第一锥齿轮;
11.所述第一齿轮箱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箱外设有与第二锥齿轮同轴固定连接的直齿轮,所述后脚架的上端设有与所述直齿轮啮
合连接的齿;
12.所述第一丝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丝杆螺母与前脚架之间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转动连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脚架转动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腿托骨架包括腿托支架和将所述腿托支架转动连接在所述坐盆上的上连板和下连板;
14.所述坐盆包括顶板和位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侧板,顶板两侧的侧板均分别设有与上连板一端转动连接的上铰轴,以及与下连板一端转动连接的下铰轴,所述下连板的长度大于上连板;
15.所述腿托支架包括竖板和位于竖板两侧的折边,竖板两侧的折边均分别开设有与上连板另一端转动连接的上通孔,以及与下连板另一端转动连接的下轴销。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腿托倾角调节机构包括位于两个折边之间的腿托横梁,所述腿托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折边的上通孔转动连接,所述腿托横梁上固定设有第二电机;
17.所述前坐垫横梁上设有第二丝杆螺母支架,所述第二丝杆螺母支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丝杆螺母之间通过第二丝杆连接。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腿托横梁上还固定设有第二齿轮箱,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齿轮箱与第二丝杆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箱内设有相互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
19.所述第三锥齿轮的轴线与腿托横梁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与第二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背骨架包括左右间隔对称设置的两块靠背侧板,将两块靠背侧板连为一体的上横管和下连接板;
21.所述靠背倾角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在两块所述坐垫侧板的后端与两块所述靠背侧板的下端之间的调角器,以及连接在两个调角器之间的同步杆,所述靠背侧板上设有驱动同步杆转动的第三齿轮箱和第三电机。
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坐垫骨架上的坐垫发泡和坐垫压力探测器,位于所述靠背骨架上的靠背发泡和靠背压力探测器,位于所述腿托骨架上的腿托发泡和腿托压力探测器,以及控制器,所述坐垫压力探测器、靠背压力探测器和腿托压力探测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23.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坐垫压力探测器、靠背压力探测器和腿托压力探测器的信号以调节所述电动滑轨总成、坐垫倾角调节机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和腿托倾角调节机构达到零重力姿态。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滑轨总成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滑轨,所述滑轨包括下轨道和位于所述下轨道内的上滑块,所述上滑块在下轨道内沿下轨道的长度方向直线运动,所述下轨道设有直线齿条;
25.两组所述滑轨之间连接有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的一端与其中一根上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根上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支架上设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通过齿轮与所述直线齿条啮合连接。
26.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零重力座椅结构。
2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由于本技术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设置了座椅骨架,该座椅骨架包括坐垫骨架,位于坐垫骨架底部驱动坐垫骨架前后移动的电动滑轨总成,位于坐垫骨架的后端且与坐垫骨架转动连接的靠背骨架,位于坐垫骨架的前端且与坐垫骨架转动连接的腿托骨架;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位于坐垫骨架和电动滑轨总成之间以调节坐垫骨架倾角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位于坐垫骨架和靠背骨架之间以调节靠背骨架倾角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位于坐垫骨架和腿托骨架之间以调节腿托骨架倾角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
29.因此,本技术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设置的坐垫骨架、靠背骨架、腿托骨架对乘员的臀部、背部和腿部进行舒展支撑,并通过位于坐垫骨架和电动滑轨总成之间以调节坐垫骨架倾角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位于坐垫骨架和靠背骨架之间以调节靠背骨架倾角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以及位于坐垫骨架和腿托骨架之间以调节腿托骨架倾角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来满足乘员的坐姿、休闲姿和零重力躺姿等多种使用姿态,保证乘员能够以最舒适、最合适的姿态坐在车上。在零重力躺姿模式下,乘员全身最放松,人体产生的负荷最小,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也不会产生疲劳。座椅可以全面支撑胸腔、盆骨、腰椎、腿部,减轻肌肉和脊椎负担,最大程度的提高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零重力座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零重力座椅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零重力姿态时的结构左视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零重力姿态时的结构立体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结构俯视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结构主视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结构左视图;
38.图8为图6中沿a

a方向的剖面图;
39.图9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爆炸图;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脚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坐盆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腿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
45.100、座椅骨架;110、电动滑轨总成;111、下轨道;112、上滑块;113、电机支架;114、
第四电机;
46.120、坐垫骨架;121、坐垫侧板;122、后坐垫横梁;123、前坐垫横梁;124、坐盆;124a、顶板;124b、侧板;124c、上铰轴;124d、下铰轴;125、坐垫弹簧;126、限位销;127、固定板;
47.130、靠背骨架;131、靠背侧板;132、上横管;133、下连接板;134、靠背弹簧;
48.140、腿托骨架;141、腿托支架;141a、竖板;141b、折边;141c、上通孔;141d、下轴销;142、上连板;143、下连板;
49.15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1、后脚架;151a、齿;151b、圆孔;151c、长圆弧形孔;152、前脚架;153、第一电机;154、第一丝杆;155、第一齿轮箱;155a、第一锥齿轮;155b、第二锥齿轮;155c、直齿轮;156、第一丝杆螺母;157、顶杆;158、第四齿轮箱;158a、主动齿轮;158b、从动齿轮;
50.16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1、腿托横梁;162、第二电机;163、第二齿轮箱;163a、第三锥齿轮;163b、第四锥齿轮;164、第二丝杆螺母支架;165、第二丝杆螺母;166、第二丝杆;
51.17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1、调角器;172、第三齿轮箱;173、第三电机;174、同步杆;
52.201、坐垫发泡;202、靠背发泡;203、腿托发泡;204、坐垫压力探测器;205、靠背压力探测器;206、腿托压力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及汽车,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汽车座椅不能满足不同体态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的问题。
55.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所述零重力座椅结构包括:
56.座椅骨架100,该座椅骨架100包括坐垫骨架120,位于坐垫骨架120底部驱动坐垫骨架120前后移动的电动滑轨总成110,位于坐垫骨架120的后端且与坐垫骨架120转动连接的靠背骨架130,位于坐垫骨架120的前端且与坐垫骨架120转动连接的腿托骨架140。
57.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位于坐垫骨架120和电动滑轨总成110之间以调节坐垫骨架120倾角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位于坐垫骨架120和靠背骨架130之间以调节靠背骨架130倾角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位于坐垫骨架120和腿托骨架140之间以调节腿托骨架140倾角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
58.本技术实施例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设置的坐垫骨架120、靠背骨架130、腿托骨架140对乘员的臀部、背部和腿部进行舒展支撑,并通过位于坐垫骨架120和电动滑轨总成110之间以调节坐垫骨架120倾角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位于坐垫骨架120和靠背骨架130之间以调节靠背骨架130倾角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以及位于坐垫骨架120和腿托骨架140之间以调节腿托骨架140倾角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来满足乘员的坐姿、休闲姿和零重力躺
姿等多种使用姿态,保证乘员能够以最舒适、最合适的姿态坐在车上。在零重力躺姿模式下,乘员全身最放松,人体产生的负荷最小,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也不会产生疲劳。座椅可以全面支撑胸腔、盆骨、腰椎、腿部,减轻肌肉和脊椎负担,最大程度的提高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5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坐垫骨架120包括两块左右间隔对称设置的坐垫侧板121,将两块坐垫侧板121连成一体的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以及固定在两块坐垫侧板121前端的坐盆124。
60.两块左右间隔对称设置的坐垫侧板121为钣金一体冲压成型结构,为了保证坐垫侧板121的结构强度,坐垫侧板121的边缘设有翻边。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均为圆形钢管结构,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的两端分别与两块坐垫侧板121焊接连接。
61.在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之间设有多根坐垫弹簧125,多根坐垫弹簧125沿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坐垫弹簧125为弹簧钢丝制作而成的s形结构,在坐垫弹簧125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前坐垫横梁123和后坐垫横梁122的挂钩。
6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包括固定在电动滑轨总成110前端的前脚架152和固定在电动滑轨总成110后端的后脚架151,后脚架151的上端通过后坐垫横梁122与坐垫侧板121转动连接。
63.前脚架152和后脚架151均为“l”形钢板结构,前脚架152和后脚架151均设有两个,两个前脚架152分别位于两块坐垫侧板121前端的正下方,两个后脚架151分别位于两块坐垫侧板121后端的内侧且与坐垫侧板121相互平行。在两个后脚架151上均开设穿入后坐垫横梁122的圆孔151b,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上下俯仰翻转运动。
64.在两块坐垫侧板121上均固定设有第一电机153、第四齿轮箱158和第一齿轮箱155,第一电机153的输出轴与第四齿轮箱158传动连接,第四齿轮箱158和第一齿轮箱155之间通过第一丝杆154连接,第一齿轮箱155内设有与第一丝杆154传动连接的第一锥齿轮155a。
65.第一齿轮箱155内还设有与第一锥齿轮155a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155b,第一锥齿轮155a的轴线与第二锥齿轮155b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一齿轮箱155外设有与第二锥齿轮155b同轴固定连接的直齿轮155c,后脚架151的上端设有与直齿轮155c啮合连接的齿151a。
66.第四齿轮箱158内设有相互啮合连接的主动齿轮158a和从动齿轮158b,主动齿轮158a与第一电机153的输出轴同步传动连接,从动齿轮158b与第一丝杆154同步传动连接。主动齿轮158a的直径小于从动齿轮158b的直径,以实现第一电机153与第一丝杆154之间达到设定转速比。
67.在第一丝杆154上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螺母156,第一丝杆154将第一丝杆154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第一丝杆螺母156与前脚架152之间连接有顶杆157,顶杆157的一端与第一丝杆螺母156转动连接,顶杆157的另一端与前脚架152转动连接。
68.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的传动链为:第一电机153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四齿轮箱158的主动齿轮158a转动,主动齿轮158a带动从动齿轮158b转动,从动齿轮158b带动第一
丝杆154转动,第一丝杆154带动第一齿轮箱155的第一锥齿轮155a转动,第一锥齿轮155a带动第二锥齿轮155b转动,第二锥齿轮155b带动直齿轮155c转动,直齿轮155c与后脚架151上的齿151a啮合驱动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向上翻转运动。
69.且,第一丝杆154还带动第一丝杆螺母156在第一丝杆154上以接近第一电机153的方向直线运动,第一丝杆螺母156带动顶杆157向上旋转运动,以逐渐增大顶杆157与第一丝杆154之间的角度,驱动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向上翻转运动。顶杆157不仅可以驱动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向上翻转运动,当坐垫骨架120翻转至设定角度后还为坐垫骨架120提供定位支撑,保证坐垫骨架120的结构稳定性。
7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两块坐垫侧板121上均设有限位销126,限位销126的一端与坐垫侧板121的内侧焊接连接,限位销126的轴线与后坐垫横梁122的轴线平行。在两个后脚架151上均开设有穿入限位销126的长圆弧形孔151c,该长圆弧形孔151c的圆心与后脚架151的圆孔151b的圆心重合。限位销126在后脚架151上的长圆弧形孔151c内运动,以限制坐垫骨架120的俯仰角度。
71.在两块坐垫侧板121上还分别设有固定板127,固定板127的中部开设有与直齿轮155c的端部转动连接的通孔,固定板127的一端与限位销126远离坐垫侧板121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板127的另一端与坐垫侧板121固定连接。固定板127为直齿轮155c的提供定位,保证直齿轮155c与后脚架151上的齿151a可靠啮合连接。
7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图10、图12和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腿托骨架140包括腿托支架141和将腿托支架141转动连接在坐盆124上的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分别设有两个,两个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分别位于腿托支架141的左右两侧。
73.坐盆124包括顶板124a和位于顶板124a两侧的侧板124b,顶板124a和侧板124b相互垂直组成“匚”形结构。在顶板124a两侧的侧板124b上均分别设有与上连板142一端转动连接的上铰轴124c,以及与下连板143一端转动连接的下铰轴124d,下连板143的长度大于上连板142。
74.腿托支架141包括竖板141a和位于竖板141a两侧的折边141b,竖板141a和折边141b相互垂直组成“匚”形结构。竖板141a两侧的折边141b均分别开设有与上连板142另一端转动连接的上通孔141c,以及与下连板143另一端转动连接的下轴销141d。
75.腿托支架141与坐盆124之间通过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转动连接以形成空间四连杆机构。由于下连板143的长度大于上连板142,在腿托支架141相对于坐盆124旋转运动时,腿托支架141的下边缘的摆动幅度大于腿托支架141的上边缘,使腿托支架141从坐盆124内展开并倾斜向上摆动以便贴合和支撑乘员的小腿。
7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和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包括位于两个折边141b之间的腿托横梁161,腿托横梁16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折边141b的上通孔141c转动连接,腿托横梁161上固定设有第二电机162。
77.前坐垫横梁123上设有第二丝杆螺母支架164,第二丝杆螺母支架164上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165,第二电机162与第二丝杆螺母165之间通过第二丝杆166连接。
78.在腿托横梁161上还固定设有第二齿轮箱163,第二电机162通过第二齿轮箱163与第二丝杆166连接,在第二齿轮箱163内设有相互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163a和第四锥齿轮163b。第三锥齿轮163a的轴线和第四锥齿轮163b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二电机162的轴线与第三锥齿轮163a的轴线共线。
79.第三锥齿轮163a的轴线与腿托横梁161的轴线平行,第三锥齿轮163a与第二电机162传动连接,第四锥齿轮163b与第二丝杆166的一端固定连接。
8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的传动链为:第二电机162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二齿轮箱163的第三锥齿轮163a转动,第三锥齿轮163a带动第四锥齿轮163b转动,第四锥齿轮163b带动第二丝杆166转动,第二丝杆166与第二丝杆螺母165螺纹连接将第二丝杆166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二丝杆166的直线运动,第二丝杆166以远离前坐垫横梁123的方向来推动腿托横梁161,腿托横梁161推动腿托支架141,腿托支架141在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的连接作用下相对于坐盆124旋转运动,使腿托支架141从坐盆124内展开并倾斜向上摆动。
8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和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的靠背骨架130包括左右间隔对称设置的两块靠背侧板131,将两块靠背侧板131连为一体的上横管132和下连接板133。两块靠背侧板131之间还设有靠背弹簧134,靠背弹簧134设有多根,多根靠背弹簧134沿靠背侧板131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靠背弹簧134为弹簧钢丝制作而成的s形结构。
82.两块靠背侧板131均为钣金一体冲压成型结构,为了保证靠背侧板131的结构强度,靠背侧板131的边缘设有翻边。上横管132为圆形钢管弯折成型的“u”形结构,上横管132的两端分别与两块靠背侧板131的顶端焊接连接。下连接板133为矩形钢板结构,下连接板13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靠背侧板131的下端焊接连接。
83.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包括连接在两块坐垫侧板121的后端与两块靠背侧板131的下端之间的调角器171,以及连接在两个调角器171之间的同步杆174,靠背侧板131上设有驱动同步杆174转动的第三齿轮箱172和第三电机173。
8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还包括位于坐垫骨架120上的坐垫发泡201和坐垫压力探测器204,位于靠背骨架130上的靠背发泡202和靠背压力探测器205,位于腿托骨架140上的腿托发泡203和腿托压力探测器206,以及控制器(图中未画出),坐垫压力探测器204、靠背压力探测器205和腿托压力探测器206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85.坐垫压力探测器204、靠背压力探测器205和腿托压力探测器206用于分别采集坐垫压力、靠背压力和腿托压力信号。控制器接收坐垫压力探测器204、靠背压力探测器205和腿托压力探测器206的压力信号以调节电动滑轨总成11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和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达到零重力姿态。
86.当乘员开启零重力自动调节模式时,坐垫压力探测器204、靠背压力探测器205和腿托压力探测器206实时采集压力分布数据;首先控制器控制电动滑轨总成11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将腿托骨架140、靠背骨架130、坐垫骨架120运行至设置的零重力初始位置。
87.然后依据采集的坐垫压力、靠背压力和腿托压力信号进行计算,给出姿态调整的方案,进一步驱控制器控制电动滑轨总成11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
17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将腿托骨架140、靠背骨架130、坐垫骨架120运行至合理位置,实现满足不同体型乘员的零重力姿态。
88.电动滑轨总成11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可以依据不同乘员的需求调节到任意的组合位置,也可以以任意的调节顺序进行调节。电动滑轨总成11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的电机均可实现正反向转动,以便乘员调节乘坐坐姿。控制器可以记忆不同乘员调节电动滑轨总成110、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的调节量,以便于存储不同乘员的舒适坐姿姿态。
8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该零重力座椅结构电动滑轨总成110包括左右对称间隔设置的两组滑轨,滑轨包括下轨道111和位于下轨道111内的上滑块112,上滑块112在下轨道111内沿下轨道111的长度方向直线运动,在下轨道111内设有直线齿条(图中未画出)。
90.两组滑轨之间连接有电机支架113,电机支架113的一端与其中一根上滑块1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根上滑块112固定连接,电机支架113上设有第四电机114,第四电机114的两端通过齿轮(图中未画出)与直线齿条啮合传动连接。第四电机114通过正反向转动来调节上滑块112第二前后位移量。
91.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零重力座椅结构。
92.工作原理
93.本技术的一种自动调节的零重力座椅结构在施工零重力姿态模式时的动作步骤如下:
94.第一步,控制器向电动滑轨总成110的第四电机114发送启动信号,第四电机114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四电机114两端的齿轮转动,齿轮与位于下轨道111内的齿条啮合以反向推动第四电机114、电机支架113和上滑块112相对下轨道111前后直线运动,当上滑块112到达设定位置时,第四电机114停止转动。
95.第二步,控制器向腿托倾角调节机构160的第二电机162发送启动信号,第二电机162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二齿轮箱163的第三锥齿轮163a转动,第三锥齿轮163a带动第四锥齿轮163b转动,第四锥齿轮163b带动第二丝杆166转动,第二丝杆166与第二丝杆螺母165螺纹连接将第二丝杆166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二丝杆166的直线运动,第二丝杆166以远离前坐垫横梁123的方向来推动腿托横梁161,腿托横梁161推动腿托支架141,腿托支架141在上连板142和下连板143的连接作用下相对于坐盆124旋转运动,使腿托支架141从坐盆124内展开并倾斜向上摆动,当腿托支架141调节至设定角度时,第二电机162停止转动。
96.第三步,控制器向靠背倾角调节机构170的第三电机173发送启动信号,第三电机173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三齿轮箱172,第三齿轮箱172带动同步杆174转动,同步杆174触动调角器171使调角器171调节靠背侧板131的俯仰角度。位于靠背侧板131上的上横管132、下连接板133和靠背弹簧134跟随靠背侧板131同步转动。当靠背骨架130调节至设定角度时,第三电机173停止转动。
97.第四步,控制器向坐垫倾角调节机构150的第一电机153发送启动信号,第一电机153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驱动第四齿轮箱158的主动齿轮158a转动,主动齿轮158a带动从动齿
轮158b转动,从动齿轮158b带动第一丝杆154转动,第一丝杆154带动第一齿轮箱155的第一锥齿轮155a转动,第一锥齿轮155a带动第二锥齿轮155b转动,第二锥齿轮155b带动直齿轮155c转动,直齿轮155c与后脚架151上的齿151a啮合驱动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向上翻转运动。
98.且,第一丝杆154还带动第一丝杆螺母156在第一丝杆154上以接近第一电机153的方向直线运动,第一丝杆螺母156带动顶杆157向上旋转运动,以逐渐增大顶杆157与第一丝杆154之间的角度,驱动坐垫骨架120以后坐垫横梁122为转轴向上翻转运动。当坐垫骨架120调节至设定角度时,第一电机153停止转动。
99.完成以上动作后,如图3和和图4所示,座椅到达零重力姿态。
10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