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3811发布日期:2021-10-16 02:5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车辆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矿山运输车使一种常见的矿产运输工具,由于矿山运输车具有载重量大,结构强度高的特点,所以大部分运输线上都采用矿山运输车作为运输的工具。采矿工程中产生的石料通过矿山运输车进行搬运,石料一般经由挖掘机直接被倒入到矿山运输车的后厢内,为减小运输成本,一些作业者会将过量的石料堆在后厢内,使车辆严重超载,不仅对车辆本身造成损伤,对路面也造成较大的损伤;驾驶员在车辆超载情况下仍会发生超速、跟车过近情况,对矿山运输车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包括:
5.车距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第一检测设备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第二检测设备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
6.车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当前的行驶速度;
7.语音预警单元: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进行语音预警;
8.统计单元:与语音预警单元通信连接,用于采集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并将上述工作次数发送至控制单元;
9.图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驾驶座上的图像信息;
10.控制单元:与车距检测单元、车速检测单元、统计单元、图像采集单元通信连接;
11.后斗防落单元:与控制单元通信相连,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前侧板、后侧板及侧挡板,所述后侧板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顶部可转动连接有挡料板;所述侧挡板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挡板,所述前侧板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挡板往上运动的第一气缸。
12.本发明设置有车距检测单元单元和车速检测单元,以检测自车辆的行驶状态,车距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以及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车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的行驶速度,当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或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工作,用于提醒驾驶员注意到自车辆与前方车辆或后方车辆距离较近的情况,方便驾驶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车辆与前方车辆或后方车辆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当自车辆的行驶速度大于最大速度值时,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工作,用于提醒驾驶员自车辆的车速过快,有利于驾驶员及时降低自车辆的车速,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本发明中设有统计单元,用于统计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当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表明自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不平稳、行驶状态较差,可能与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有很大关系,为了解驾
驶员的驾驶状态,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图像采集单元开始工作,图像采集单元即开始采集驾驶座上的图像信息,控制单元将上述采集结果通过网络发送至车辆指挥中心服务器,有利于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在有异常情况发生时,上述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适宜的应对方案,进一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行驶状态,从而保证车辆内人员的安全;后斗防落单元内的挡板对后斗内的石料起阻挡作用,增加侧挡板的高度,避免石料在运输过程中从后斗内掉出,减少石料对车辆和路面造成的损伤;车速检测单元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做监控,避免车辆行驶过快后将后斗内的石料晃出,与后斗防落单元相配合,进一步的避免石料掉落情;挡板仅在石料运输过程中升起,避免石料过度的堆放在后斗内,保证挡板升起后的高度绝对高于石料,有效的防止石料掉落。
13.所述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均为超声波传感器;所述车速检测单元为车速传感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为高清摄像仪。
14.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移动网络或wifi将图像采集单元的采集结果发送至车辆指挥中心服务器。
15.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侧挡板设于所述第二活动槽内,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第三活动槽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活动槽内设有第一连接轴,所述侧挡板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相配合的连接槽,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螺纹杆,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螺纹杆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轴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三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上设有第四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第一限位块。
16.所述第一限位块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弹簧,所述第一滑槽一端设有第五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槽相通的第六活动槽,所述第六活动槽内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槽相配合的第一推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六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相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一复位弹簧。
17.所述第四活动槽另一侧侧壁上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中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壁上;所述底板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穿设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一端设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滑槽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腔相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穿设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底部设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二活动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滑块相配合的第三滑槽。
18.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七活动槽,所述第七活动槽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弹簧;所述第七活动槽下方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第三活动腔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三活动腔内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配合的支撑杆,所述侧挡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杆相配合的第二通槽;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七活动槽和所述第三活动腔相通的第四活动腔,所述第四活动腔内设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三推板。
19.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第八活动槽,所述支撑杆上设有与所述第八活动槽相通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顶部设有第九活动槽,所述第九活动槽内设有第三连接弹簧,所述第三
连接弹簧顶端设有支撑块;所述第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四连接弹簧,所述第四连接弹簧上设有第四推板,所述第四推板上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五推板;所述出料口内壁上设有第十活动槽,所述第十活动槽内设有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上设有第四连接弹簧,所述第十活动槽内设有电磁铁。
20.所述连接槽内壁上设有多个第十一活动槽,所述第十一活动槽内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部设有第五连接弹簧,所述第十一活动槽顶部设有第十二活动槽,所述第十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一活动块,所述第一活动块上设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十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滑块相配合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一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活动块底部设有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固定块上;所述第十二活动槽侧壁上设有第十三活动槽,所述第十三活动槽内穿设有第三推杆,所述第三推杆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有第六连接弹簧;所述第二通槽内壁上设有第十四活动槽,所述第十四活动槽一侧设有与所述第十三活动槽相通的第五活动腔,所述第十四活动槽内设有第六推板,所述第六推板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十四活动槽内,所述第六推板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五活动腔内,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七推板,所述第七推板上设有第四复位弹簧。
21.所述第一活动槽底部设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顶部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挡板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挡板底部还设有第十五活动槽,所述第十五活动槽从所述第二凹槽内穿过,所述第十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侧壁上设有第五滑块,所述第十五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滑块相配合的第五滑槽,所述第三连接杆上设有第十六活动槽,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底部设有第十七活动槽,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内设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底部设有与所述第十七活动槽相配合的第四推杆;所述前侧板上设有第十八活动槽,所述第十八活动槽内设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三连接杆往下运动的第二活动块,当所述第二活动块移动至所述第十八活动槽底部时,所述第二活动块可推动所述第四连接杆在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内移动。
22.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设置有车距检测单元单元和车速检测单元,以检测自车辆的行驶状态,车距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以及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车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的行驶速度,当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或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工作,用于提醒驾驶员注意到自车辆与前方车辆或后方车辆距离较近的情况,方便驾驶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车辆与前方车辆或后方车辆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当自车辆的行驶速度大于最大速度值时,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工作,用于提醒驾驶员自车辆的车速过快,有利于驾驶员及时降低自车辆的车速,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本发明中设有统计单元,用于统计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当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表明自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不平稳、行驶状态较差,可能与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有很大关系,为了解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图像采集单元开始工作,图像采集单元即开始采集驾驶座上的图像信息,控制单元将上述采集结果通过网络发送至车辆指挥中心服务器,有利于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在有异常情况发生时,上述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适宜的应对方案,进一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行驶状态,从而保证车辆内人员的安全;后斗防落单元内的挡板对后斗内的石料起阻挡作用,增
加侧挡板的高度,避免石料在运输过程中从后斗内掉出,减少石料对车辆和路面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后斗防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后斗防落单元的正视图。
26.图4为图3中沿a

a处的剖视图。
27.图5为图4中的a处放大图。
28.图6为图3中沿b

b处的剖视图。
29.图7为图6中的b处放大图。
30.图8为图6中的c处放大图。
31.图9为图3中沿c

c处的剖视图。
32.图10为图9中的d处放大图。
33.图11为本发明后斗防落单元的右视图。
34.图12为图11中沿f

f处的剖视图。
35.图13为图12中的e处放大图。
36.图14为图12中的f处放大图。
37.图15为图13中的g处放大图。
38.图16为图14中的h处放大图。
39.图17为图11中沿m

m处的剖视图。
40.图18为图17中的i处放大图。
41.图19为图11中沿l

l处的剖视图。
42.图20为图19中的j处放大图。
43.图21为图11中沿h

h处的剖视图。
44.图22为图21中的k处放大图。
45.图23为图22中的l处放大图。
46.图24为图11中沿i

i处的剖视图。
47.图25为图11中沿j

j处的剖视图。
48.图26为图25中的m处放大图。
49.图27为图11中沿k

k处的剖视图。
50.图28为图27中的n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车距检测单元、车速检测单元、语音预警单元、统计单元、图像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及后斗防落单元;
52.车距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第一检测设备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第二检测设备用于检测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所述的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均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可准确的检测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以及自
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为控制单元对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以及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与安全距离进行比较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53.车速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自车辆当前的行驶速度;所述的车速检测单元采用车速传感器,通过车速传感器对自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准确的采集,方便控制单元对自车辆的车速的大小进行判断。
54.语音预警单元,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进行语音预警;有利于提醒驾驶员自车辆的行驶状态,驾驶员可根据语音预警单元播报的语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车辆的行驶状态保持在正常的行驶状态,充分保证自车辆的行驶安全,进一步保证车辆内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55.统计单元,与语音预警单元通信连接,用于采集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并将上述工作次数发送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统计单元采集的工作次数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进行判断,在发生异常情况时,控制单元可根据统计单元的统计次数采取应对方案。
56.图像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驾驶座上的图像信息;所述的图像采集单元采用高清摄像仪,高清摄像仪可对驾驶座上驾驶员的情况进行清晰的拍摄,有利于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清楚完整的观看到驾驶员的实时驾驶状态,当驾驶员出现异常情况时,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应对方案、或联系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充分保证车辆内人员的安全。
57.控制单元,与车距检测单元、车速检测单元、统计单元、图像采集单元通信连接;
58.控制单元内存储有安全距离值l0;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检测设备和第二检测设备获取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l1以及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l2,并将l1、l2与l0进行比较,当l1≤l0时,表明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较近,为防止自车辆追尾前方车辆的事故发生,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发出语音预警信息,语音预警单元即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发出语音预警信息,以提醒驾驶员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太近,驾驶员可根据语音预警单元播报的语音及时采取措施,加大自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保证自车辆的行驶安全;当l2≤l0时,表明后方车辆与自车辆的距离较近,为防止后方车辆追尾自车辆的事故发生,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发出语音预警信息,语音预警单元即播报后方车辆与自车辆距离太近的语音信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到该情况,有利于驾驶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使自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保持在安全距离外,充分保证自车辆的行驶安全,从而保证车辆内人员的安全。
59.控制单元内存储有最大速度值vmax,控制单元通过车速检测单元获取自车辆当前的行驶速度v,并将v与vmax进行比较,当v≥vmax时,表明此车辆的行驶速度过高,为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控制单元指令控制语音预警单元发出语音预警信息,以提醒驾驶员自车辆当前的行驶速度较快,提醒其及时降低车堵,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60.控制单元内存储有预设时间段和预设次数;上述预设时间段为车辆接送学生的时间段;在预设时间段内,若控制单元接收到的语音预警单元的工作次数超过预设次数,表明自车辆的行驶很不平稳,自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状态较差,可能与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此时为了解驾驶员的具体驾驶情况,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图像采集单元开始工作,图像采集单元即开始对驾驶座上的驾驶员的驾驶情况进行拍摄,且控制单元将图像采集单元的采集结果通过移动网络或wifi将图像采集单元的采集结果发送至车辆指挥中心服务
器,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及时观看到驾驶员的驾驶情况,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车辆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及时连续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应急措施,将自车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充分保证自车辆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
61.如图2

28所示,后斗防落单元,与控制单元通信相连,包括底板1、设于所述底板1上的前侧板2、后侧板3及侧挡板4,所述后侧板3上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顶部可转动连接有挡料板31;所述侧挡板4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有挡板43,所述前侧板2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挡板43往上运动的第一气缸22;后斗防落单元内的挡板对后斗内的石料起阻挡作用,增加侧挡板的高度,避免石料在运输过程中从后斗内掉出,减少石料对车辆和路面造成的损伤;车速检测单元对车辆的行驶速度做监控,避免车辆行驶过快后将后斗内的石料晃出,与后斗防落单元相配合,进一步的避免石料掉落情;挡板仅在石料运输过程中升起,避免石料过度的堆放在后斗内,保证挡板升起后的高度绝对高于石料,有效的防止石料掉落。
62.所述底板1上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侧挡板4设于所述第二活动槽内,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第三活动槽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活动槽内设有第一连接轴14,所述侧挡板4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14相配合的连接槽,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螺纹杆15,螺纹杆一端设有连接盘151,所述第一连接轴14上设有与所述螺纹杆15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轴14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块141,所述第三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141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上设有第四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内设有第一限位块16;在螺纹杆与螺纹槽的相互配合下,使第一连接轴可在第三活动槽内移动,从而将第一连接轴从连接槽内,完成侧挡板的拆卸,以便对侧挡板做更换,降低对侧挡板的维护难度;在对侧挡板做安装时,将侧挡板放入到第二活动槽内,连接槽放置于第三活动槽一侧后,转动螺纹杆,螺纹杆与螺纹孔配合驱动第一连接轴往第三活动槽外侧移动,第一连接轴插入到连接槽内,使侧挡板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活动槽内,使后斗的使用更为方便;第一连接轴插入到连接槽内后,第一滑块移动至第一滑槽一端,第一限位块从第四活动槽内伸出,第一滑块被夹持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一滑槽内壁之间,对第一滑块起到固定作用,保证第一连接轴与连接槽的连接效果,增加后都使用的可靠性。
63.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弹簧161,所述第一滑槽一端设有第五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槽相通的第六活动槽,所述第六活动槽内设有第二限位块17,所述第二限位块17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板171,所述第一连接板171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活动槽相配合的第一推块172;所述第二限位块17上设有第二滑块173,所述第六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173相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块173上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74;第一滑块移动至第一滑槽一端后,第一滑块推动第一推块移动,第一推块带动第二限位块移动,此时第一限位块抵在第二限位块侧壁上,第二限位块进入到第六活动槽内后,第一限位块在第一连接弹簧推动下进入到第一滑槽内将第一滑块固定;在第二限位块与第一推块的设置下,使第一滑块在移动至第一滑槽一端后第二限位块才从第四活动槽内伸出,以便利用第一限位块将第一滑块固定,保证第一连接轴与连接槽的连接效果。
64.所述第四活动槽另一侧侧壁上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上设有第二连接板162,所述第二连接板162穿设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第一推板
19,所述第一推板19中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壁上;所述底板1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穿设有第一推杆18,所述第一推杆18一端设有第二推板181,所述第二推板181上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82;所述第一滑槽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腔相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穿设有第二推杆110,所述第二推杆110底部设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二活动腔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滑块相配合的第三滑槽;在拆卸侧挡板时,往第一凹槽内推动第二推板,第二推板往第二活动腔内移动时抵在第一推板一端,第一推板转动时其另一端抵在第二连接板上,第一推板推动第二连接板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第一推板转动至与第二连接板呈垂直状态时第一限位块进入到第四活动槽内,此时第一推板推动第二推杆伸入到第一滑槽内;转动螺纹杆,第一连接轴在螺纹杆带动下往第三活动槽内移动,第一滑块移动至第一滑槽另一端时,第一滑块推动第二推杆移动,第二推杆推动第一推板转动,第一推板转动至与第二连接板脱开接触,此时第二限位块处于第一限位块一侧,第一限位块抵在第二限位块上将第一限位块固定在第四活动槽内,使第一滑块能够正常在第一滑槽内移动,以便在侧挡板维护后快速对其进行安装;通过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内的移动对第一推板做自动复位,使侧挡板的拆装更为方便,有效的降低了对侧挡板的维护难度。
65.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七活动槽,所述第七活动槽设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弹簧111;所述第七活动槽下方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第三活动腔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三活动腔内设有第三连接板12,所述第三连接板12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配合的支撑杆121,所述侧挡板4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杆121相配合的第二通槽;所述底板1上设有与所述第七活动槽和所述第三活动腔相通的第四活动腔,所述第四活动腔内设有第二气缸13,所述第二气缸13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三推板131;侧挡板装入到第二活动槽内后,转动侧挡板,将侧挡板翻转至竖直状态,第二气缸推动第三推板在第四活动腔内移动,第四活动腔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三活动腔和第七活动槽内,气压推动固定板和第三连接板移动,固定板抵在侧挡板侧壁上,支撑杆随第三连接板移动插入到第二通槽内,利用支撑杆和固定板的配合对侧挡板起固定作用,将侧挡板固定在竖直状态,保证侧挡板对石料的阻挡效果;支撑杆嵌入到第二通槽内后使固定板无法转动,固定板抵在侧挡板上将侧挡板与第二活动槽的缝隙填补,避免石料从侧挡板和第二活动槽的间隙中掉落。
66.所述第三连接板12上设有第八活动槽,所述支撑杆121上设有与所述第八活动槽相通的连接腔,所述连接腔顶部设有第九活动槽,所述第九活动槽内设有第三连接弹簧122,所述第三连接弹簧122顶端设有支撑块123;所述第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四连接弹簧1242,所述第四连接弹簧1242上设有第四推板124,所述第四推板124上设有第一连接杆1241,所述第一连接杆1241一端设有第五推板125;所述出料口内壁上设有第十活动槽,所述第十活动槽内设有第三限位块32,所述第三限位块32上设有第四连接弹簧321,所述第十活动槽内设有电磁铁;第三推板在第四活动腔内移动时,第四活动腔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三活动腔内,第三活动腔内气压增加后推动第五推板移动,第五推板带动第三连接板一同移动,支撑杆从第一通槽内伸出插入到第二通槽内,空气继续进入第三活动腔,第五推板相对于第三连接板移动,第四推板往第八活动槽内移动,第四推板将第八活动槽内的空气推入到连接腔内,气压推动支撑块往上运动,支撑块抵在侧挡板侧壁上,与固定板相互配合将侧
挡板固定,避免侧挡板在使用过程中翻转;石料在运输过程中,第三限位块处于出料口处,利用第三限位块对挡料板起固定作用,避免石料从出料口处掉出;在将石料倒出时,后斗前端升起,电磁铁通电,第三限位块进入到第十活动槽内,石块推动挡料板底端转动,使出料口开启,利用挡料板对石料组阻挡,使石料直接从出料口处落下,缩短石料滚动距离,以便将石料排放在指定位置上。
67.所述连接槽内壁上设有多个第十一活动槽,所述第十一活动槽内设有固定块46,所述固定块46顶部设有第五连接弹簧,所述第十一活动槽顶部设有第十二活动槽,所述第十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一活动块461,所述第一活动块461上设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十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滑块相配合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一活动块461侧壁上设有第三复位弹簧462,所述第一活动块461底部设有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一端固连于所述固定块46上;所述第十二活动槽侧壁上设有第十三活动槽,所述第十三活动槽内穿设有第三推杆47,所述第三推杆47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471,所述第一限位板471上设有第六连接弹簧472;所述第二通槽内壁上设有第十四活动槽,所述第十四活动槽一侧设有与所述第十三活动槽相通的第五活动腔,所述第十四活动槽内设有第六推板41,所述第六推板41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十四活动槽内,所述第六推板41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42,所述第二连接杆42穿设于所述第五活动腔内,所述第二连接杆42一端设有第七推板421,所述第七推板421上设有第四复位弹簧422;固定杆插入到第二通槽内后,固定杆推动第六推板转动,第六推板转动推动第二连接杆移动,第七推板往第五活动腔一端移动,第五活动腔内的空气进入到第十三活动槽内,气压推动第三推杆往第十三活动槽外侧移动,第三推杆推动第一活动块在第十二活动槽内移动,第二活动块移动时拉动第一连接绳,第一连接绳拉动固定块往上运动,固定块进入到第十一活动槽内,固定块不与第一连接轴接触,以便对侧挡板位置做调整;当需要将侧挡板翻下时,第二气缸驱动第三推板往回移动,第三连接板往回移动,支撑杆从第二通槽内抽出,第三复位弹簧推动第一活动块移动,第五连接弹簧推动固定块从第十一活动槽内伸出,固定块抵在第一连接轴上,增加第一连接轴与连接槽的摩擦力,避免固定板和支撑杆与侧挡板脱开后侧挡板直接倒下引发事故,利用第一连接轴与固定块的接触,使侧挡板可缓慢落下,减小侧挡板翻转时的安全隐患。
68.所述第一活动槽底部设有支撑弹簧441,所述支撑弹簧441顶部设有第一连接块44,所述挡板43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块44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挡板43底部还设有第十五活动槽,所述第十五活动槽从所述第二凹槽内穿过,所述第十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三连接杆45,所述第三连接杆45侧壁上设有第五滑块,所述第十五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五滑块相配合的第五滑槽,所述第三连接杆45上设有第十六活动槽,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底部设有第十七活动槽,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内设有第四连接杆451,所述第四连接杆451底部设有与所述第十七活动槽相配合的第四推杆452;所述前侧板上设有第十八活动槽,所述第十八活动槽内设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三连接杆45往下运动的第二活动块21,当所述第二活动块21移动至所述第十八活动槽底部时,所述第二活动块21可推动所述第四连接杆451在所述第十六活动槽内移动;石料放入到后斗内后,第二活动块带动第三连接杆往下运动,此时第一连接块处于第二凹槽顶部,第三连接杆往下运动时带动第一连接块一同往下运动,第二活动块移动至第十八活动槽底部后,第三连接杆推动第一连接块移动至第二凹槽底部,第四连接杆在第十六活动槽内移动时带动第四推杆移动,第四推杆推动第一连接块移
动,将第一连接块推送至第二凹槽一侧,第二活动块往上运动,第一连接块抵在挡板底部,支撑弹簧推动第一连接块往上运动时推动挡板往上运动,挡板从第一活动槽内升起增加侧挡板高度,以便对后斗内的石料起阻挡作用。
69.第二活动块上设有第十九活动槽,第十九活动槽内设有第八推板213,第八推板侧壁上设有第六滑块,第十九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第六滑块相配合的第六滑槽,第六滑块上设有第五复位弹簧;第十九活动槽上方设有与第十九活动槽相通第六活动腔,第六活动腔内设有第九推板216,第九推板底部设有第六复位弹簧215,第十八活动槽上方设有安装腔,第一气缸设于安装腔内,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设于第十八活动槽内,第二活动块底部设有第七复位弹簧214;第三连接杆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十六活动槽设于第三凹槽内壁上,第三连接杆穿设于第三凹槽内;第十九活动槽两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十活动槽,第二十活动槽内设有限位杆212,第十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槽设于第十八活动槽靠近顶部位置;第二十活动槽侧壁上设有与第十九活动槽相通的第二十一活动槽,限位杆上设有第五连接杆2121,第五连接杆穿设于第十九活动槽内,第五连接杆上设有第八复位弹簧2122;第八推板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2131,另一端设有与第三凹槽相配合的第三连接块2132;第二活动块侧壁上设有第七滑块211,第十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第七滑块相配合的第七滑槽;第一气缸活塞杆往下运动时,活塞杆抵在第九推板上,此时限位杆处于限位槽内,第九推板相对于第二活动块往下运动,第九推板推动第六活动腔内空气进入带第十九活动槽内,气压推动第八推板移动,第二连接块移动时与第五连接杆相接触带动第五连接杆移动,限位杆随第五连接杆移动从限位槽内移出,此时第三连接块进入到第三凹槽内,活塞杆继续往下运动推动第二活动块往下运动,第三连接块抵在第三凹槽底部推动第三连接杆往下运动;第二活动块移动至第十八活动槽底部时,活塞杆推动第九推板相对第二活动块继续往下运动,第六活动腔内气压进一步进入第十九活动槽内,气压第八推板继续往外移动,第三连接块往前移动推动第四连接杆移动,利用第四连接杆将第一连接块从第二凹槽内推出,以便在支撑弹簧作用下将挡板从第一活动槽内时升起。
70.挡板底部设有第二十二活动槽,第二十二活动槽侧壁上设有第二十三活动槽,第二十三活动槽内设有第六连接杆48,第六连接杆上设有第二推块481,第二推块从第二十二活动槽内穿出,第二推块上还设有第九复位弹簧482;前侧板上设有与第二十三活动槽相对应的第二十四活动槽,第二十四活动槽内设有第四连接板23,第四连接板上设有第七连接弹簧231,第四连接板为磁铁制成,第七连接板上设有第二连接绳,安装腔内设有第五连接板,第二连接绳设于第五连接板上;活塞杆往下运动时不与第五连接板接触,活塞杆底端往上运动至安装腔内后可推动第五连接板往上运动;石料从后斗内排出后,第一气缸驱动活塞杆往上运动,第二活动块在第七复位弹簧作用下往上运动,活塞杆进入到安装腔内后推动第五连接板往上运动,第二连接绳拉动第四连接板往第二十四活动槽内移动,第四连接板在磁力作用下带动第六连接杆移动,第二推块随第六连接杆一同移动推动第一连接块移动,第一连接块移动至第二凹槽底部后在支撑弹簧推动下进入到第二凹槽内,挡板失去支撑力后往下运动至第一活动槽内,完成挡板的复位。
71.本技术附图仅为示意图,其具体尺寸以实际实施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