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3754发布日期:2021-12-07 22:5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


背景技术:

2.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路面不够平整,轮胎遇到一点颠簸,都会影响车身,使车身随着颠簸,悬挂系统的投入使用解决了此问题,使车身在颠簸路段行驶也能更加平稳,减震器是悬挂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3.公开号为cn11194677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包括圆管状的安装筒,还包括减震座;减震座用螺栓固定在安装筒的一端用于减震;连接座用螺栓固定在减震座的背离安装筒的一侧;伸缩件沿着安装筒的轴向穿设于其内;伸缩件从安装筒的背离减震座的一端伸出;支撑筒用螺纹旋接到伸缩件的背离安装筒的一端;连接板用螺栓固定在支撑筒的侧壁上;调节座包括圆柱状的第一支撑座,还包括调节筒;调节筒沿着第一支撑座的轴向穿设在第一支撑座的内腔的上部;第二支撑座穿设在调节筒内;新能源汽车减震器能够减小车辆的冲击力产生的应力集中,避免车辆损坏。
4.其减震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通过把减震座用螺栓固定在安装筒的一端用于减震,减震方式是伸缩件在安装筒内伸缩,消减震动,此种减震结构,在随着轮胎的震动角度不同,减震效果也不同,轮胎最底端受到震动,由于减震器是上下端装配,因此减震效果最好,随着受到震动点上移,减震效果锐减,无法很好的消减高点震动。
5.其二,减震器无法主动闭合,在需要高底盘通过路段时,无法通过闭合减震系统,瞬间抬高车身。
6.因此亟需设计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法很好的消减高点震动,无法通过闭合减震系统,瞬间抬高车身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动汽车用车辆减震器,包括缸筒、第一伸缩杆和活塞,所述缸筒由内缸筒、外缸筒和堵头组成,所述内缸筒和外缸筒组成双层筒状结构,且所述堵头封堵内缸筒和外缸筒的顶部,所述内缸筒内伸缩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底部固定有活塞,所述外缸筒的底部设置有主动闭合机构,所述主动闭合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固定在外缸筒上,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有隔断,所述外缸筒的外表面开设有通孔,且所述外缸筒的内腔通过通孔与外壳的内腔连通,所述隔断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单向阀组件,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端与隔断相抵,且隔板的另一端抵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端套接有圆盘,所述圆盘的下表面固定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底端固定有齿条,所述外缸筒的外表面固定有动力回收组件,所述动力回收组件包括第一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外表面固定有套管,且套管背离第一防护壳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防护壳,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外表面固定有发电机,所述第一防护壳固定在
外缸筒上,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主动齿环,所述主动齿环与齿条啮合,所述主动齿环套设于外缸筒上并通过轴承与外缸筒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齿环的底部套接有传动锥齿,所述传动锥齿的底部啮合有传动主轴,且传动主轴通过轴承与套管转动连接,所述传动主轴背离主动齿环的一端下方设置有反向回收机构,所述传动主轴背离主动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棘轮,所述第一棘轮背离传动主轴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一副轴,且第一副轴背离第一棘轮的一端固定有飞轮,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飞轮连接固定。
9.优选的,所述外缸筒的底端两侧皆固定有横向减震筒,所述横向减震筒包括筒身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筒身与外缸筒焊接固定,且第二伸缩杆与筒身伸缩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缸筒的底部通过横向减震筒连接有限位盘,所述第二伸缩杆背离筒身的一端与限位盘的内壁铰接,所述限位盘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限位盘的表面均匀插设有固定螺栓,且底座通过固定螺栓与限位盘连接固定;所述活塞的底部固定有缓冲塞,所述缓冲塞的底部呈半弧形,且所述缓冲塞的底部弧度与横向减震筒的表面弧度相同,所述活塞的外表面套接有密封环,密封环与内缸筒的内壁相抵。
11.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和限位塞,所述限位塞的两侧与内缸筒的内壁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塞和活塞相抵。
12.优选的,所述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有中空层,所述内缸筒的底端镂空并与中空层连通,所述筒身的内腔与内缸筒的内腔连通。
13.优选的,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阀板,所述隔断呈“l”形,且所述隔断的外周皆固定在外壳的内壁上,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成两个腔室,所述阀板的中部两端表面皆呈弧形,所述阀板穿过隔断的底部,且所述阀板的中部两侧与隔断的内壁相抵,所述阀板的上部表面呈楔形,所述阀板的下部呈“l”形弯曲。
14.优选的,所述阀板的中部两侧皆一体化连接有连接轴,且阀板通过连接轴与隔断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套设有扭簧和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背离阀板的一端嵌入隔断内,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连接轴连接固定,且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隔断连接固定。
15.优选的,所述阀板的底端两侧皆一体化连接有连接桩,所述隔断的底部固定有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输出端开设有腰圆孔,且所述连接桩插设于腰圆孔内。
16.优选的,所述隔板呈半弧形,所述隔板的一侧表面呈网格状,且所述隔板的另一侧表面均匀固定有定位桩,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内嵌于定位桩内。
17.优选的,所述反向回收机构包括主动换向齿轮和轴承座,所述主动换向齿轮套接于传动主轴上,所述主动换向齿轮的底部设有从动换向主轴,所述从动换向主轴有传动轴和换向齿轮组成,换向齿轮与主动换向齿轮啮合,所述从动换向主轴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轴承座固定在第二防护壳的底部,所述从动换向主轴背离主动换向齿轮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棘轮,所述第二棘轮背离从动换向主轴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二副轴,所述第二副轴背离第二棘轮的一端固定有主动皮带轮,所述主动皮带轮的外表面套设有皮带,所述皮带背离主动皮带轮的一端设置有从动皮带轮,且从动皮带轮套接于飞轮上。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新能源汽车减震器具有侧面减震组件,利于高点位减震,且具有主动闭合机构,能瞬间提高车身。
19.(1)通过在外缸筒的底端两侧皆安装有横向减震筒,并将横向减震筒的输出端与限位盘铰接,将缸筒的底部通过横向减震筒和限位盘配合与底座衔接,使用时,让底座正常
固定在车轮架上,当车轮受到高点冲击震动时(如撞击马路牙),此时受到的震动来自车轮前端,传统的减震器无法针对此震动进行消减,主要是依靠车轮形变和橡胶特性减震,而通过横向减震筒衔接缸筒,来自前端的震动,能被筒身的收缩阻尼进行消减,从而提高高点位减震效果。
20.(2)通过在缸筒的底部安装有外壳,并将外壳的内腔与缸筒内腔连通,使阻尼液能流入外壳内,正常状态下,阻尼液能随着震动打入隔断和外壳形成的空间内,并逐渐压缩,需要主动升起第一伸缩杆,来应对需高底盘通行路段时,只需液压油缸工作推动单向阀组件逆时针转动,使隔断隔出的左右空间相连通,左侧蓄积的高压阻尼液能瞬间排入内缸筒内顶动活塞瞬间上升,使第一伸缩杆推动底板瞬间抬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图1中缸筒的结构整体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图3中单向阀组件的结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图1中横向减震筒和限位盘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图3中隔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图3中单向阀组件的打开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图2中动力回收组件和反向回收机构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
22.图中:1、缸筒;101、内缸筒;102、外缸筒;103、堵头;104、通孔;2、第一伸缩杆;3、限位塞;4、活塞;5、缓冲塞;6、主动闭合机构;61、外壳;62、隔断;63、液压油缸;64、隔板;65、第一弹簧;66、定位桩;67、单向阀组件;671、阀板;672、连接轴;673、扭簧;674、连接桩;675、密封圈;7、横向减震筒;71、筒身;72、第二伸缩杆;8、底座;9、限位盘;10、固定螺栓;11、第二弹簧;12、圆盘;13、导杆;14、齿条;15、动力回收组件;151、第一防护壳;152、套管;153、第二防护壳;154、主动齿环;155、传动锥齿;156、传动主轴;157、第一棘轮;158、第一副轴;159、飞轮;16、发电机;17、反向回收机构;171、主动换向齿轮;172、从动换向主轴;173、轴承座;174、第二棘轮;175、第二副轴;176、主动皮带轮;177、从动皮带轮;178、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

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包括缸筒1、第一伸缩杆2和活塞4,缸筒1由内缸筒101、外缸筒102和堵头103组成,内缸筒101和外缸筒102组成双层筒状结构,且堵头103封堵内缸筒101和外缸筒102的顶部,内缸筒101内伸缩连接有第一伸缩杆2,第一伸缩杆2的底部固定有活塞4,内缸筒101和外缸筒102之间有中空层,内缸筒101的底端镂空并与中空层连通,内缸筒101内充满阻尼液,增加活塞4的活动阻尼,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阻尼液能随着活塞4上下活动流入中空层内,此
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25.外缸筒102的底部设置有主动闭合机构6,主动闭合机构6包括外壳61,外壳61固定在外缸筒102上,外壳61的内部固定有隔断62,外缸筒102的外表面开设有通孔104,且外缸筒102的内腔通过通孔104与外壳61的内腔连通,隔断6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单向阀组件67,外壳6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隔板64,隔板64的一端与隔断62相抵,且隔板64的另一端抵接有第一弹簧65。
26.如图1和图8所示,第一伸缩杆2的顶端套接有圆盘12,圆盘12的下表面固定有导杆13,导杆13的底端固定有齿条14,外缸筒102的外表面固定有动力回收组件15,动力回收组件15包括第一防护壳151,第一防护壳151的外表面固定有套管152,且套管152背离第一防护壳151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防护壳153,第二防护壳153的外表面固定有发电机16,第一防护壳151固定在外缸筒102上,第一防护壳151的内部设置有主动齿环154,主动齿环154与齿条14啮合,主动齿环154套设于外缸筒102上并通过轴承与外缸筒102转动连接,主动齿环154的底部套接有传动锥齿155,传动锥齿155的底部啮合有传动主轴156,且传动主轴156通过轴承与套管152转动连接,传动主轴156背离主动齿环154的一端下方设置有反向回收机构17,传动主轴156背离主动齿环15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棘轮157,第一棘轮157背离传动主轴156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一副轴158,且第一副轴158背离第一棘轮157的一端固定有飞轮159,发电机16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飞轮159连接固定,当2在1内伸缩减震时,圆盘12能跟着上下运动,带动导杆13和齿条14升降,使齿条14拉动主动齿环154旋转,主动齿环154通过传动锥齿155带动传动主轴156旋转,使传动主轴156通过第一棘轮157带动第一副轴158旋转,从而带动飞轮159转动,飞轮159的作用是蓄力,第一棘轮157的作用是,让传动主轴156只能将顺时针动力传给第一副轴158,传动主轴156逆时针转动时,无法传动到第一副轴158上,上飞轮159只能空转,保证飞轮159始终保持同一方向输出,使发电机16能进行发电。
27.进一步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外缸筒102的底端两侧皆固定有横向减震筒7,横向减震筒7包括筒身71和第二伸缩杆72,筒身71与外缸筒102焊接固定,且第二伸缩杆72与筒身71伸缩连接,筒身71的内腔与内缸筒101的内腔连通,横向减震筒7的减震方式与缸筒1的减震方式相同,阻尼液能在缸筒1和横向减震筒7之间流通。
28.进一步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缸筒1的底部通过横向减震筒7连接有限位盘9,第二伸缩杆72背离筒身71的一端与限位盘9的内壁铰接,限位盘9的底部设置有底座8,限位盘9的表面均匀插设有固定螺栓10,且底座8通过固定螺栓10与限位盘9连接固定,车轮受到高点冲击震动时,冲击力会通过车轮架传到底座8上,通过底座8施加给限位盘9,限位盘9将冲击力传递到筒身71上,筒身71传递给第二伸缩杆72时,由于筒身71与限位盘9是铰接,能上下摆动,配合横向减震筒7伸缩减震。
29.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活塞4的底部固定有缓冲塞5,缓冲塞5的底部呈半弧形,且缓冲塞5的底部弧度与横向减震筒7的表面弧度相同,活塞4降到最底端时,缓冲塞5作为缓冲,活塞4的外表面套接有密封环,密封环与内缸筒101的内壁相抵,提升活塞4与内缸筒101之间的密封性。
30.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伸缩杆2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11和限位塞3,限位塞3的两侧与内缸筒101的内壁相抵,第二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塞3和活塞4相抵,第二弹簧11能形变减震,进一步提升减震效果,第一伸缩杆2能在限位塞3内伸缩,限位塞3为橡
胶材质制成,提升内缸筒101顶部密封效果,避免漏油。
31.进一步的,如图1图3和图7所示,单向阀组件67包括阀板671,隔断62呈“l”形,且隔断62的外周皆固定在外壳61的内壁上,如图1所示,外壳61由两块组成,将外壳61内整个分为两个空间,中心处与外缸筒102之间的夹层则为连通的,阀板671的中部两端表面皆呈弧形,阀板671穿过隔断62的底部,且阀板671的中部两侧与隔断62的内壁相抵,如图3所示,这样能保证阀板671与隔断6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阻尼液流入隔断62底部的空间内,阀板671的上部表面呈楔形,使阻尼液只能从右向左侧流动,从左侧向右流动,会被阀板671限位,阀板671的下部呈“l”形弯曲,降低单向阀组件67活动时右侧的所需空间。
32.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阀板671的中部两侧皆一体化连接有连接轴672,且阀板671通过连接轴672与隔断62转动连接,连接轴672的外表面套设有扭簧673和密封圈675,密封圈675背离阀板671的一端嵌入隔断62内,扭簧673的一端与连接轴672连接固定,且扭簧673的另一端与隔断62连接固定,扭簧673起到为连接轴672提供弹力的作用,使阀板671在无外力施加时,能始终保持如图3所示状态。
33.进一步的,如图3、图4和图7所示,阀板671的底端两侧皆一体化连接有连接桩674,隔断62的底部固定有液压油缸63,液压油缸63的输出端开设有腰圆孔,且连接桩674插设于腰圆孔内,液压油缸63工作能推拉连接桩674,使连接桩674带动阀板671以连接轴672为原心旋转。
34.进一步的,如图1、图3和图6所示,隔板64呈半弧形,隔板64的一侧表面呈网格状,提升隔板64的抗压强度,且隔板64的另一侧表面均匀固定有定位桩66,第一弹簧65的一端内嵌于定位桩66内,避免第一弹簧65位移。
35.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反向回收机构17包括主动换向齿轮171和轴承座173,主动换向齿轮171套接于传动主轴156上,主动换向齿轮171的底部设有从动换向主轴172,从动换向主轴172有传动轴和换向齿轮组成,换向齿轮与主动换向齿轮171啮合,从动换向主轴172通过轴承与轴承座173转动连接,轴承座173固定在第二防护壳153的底部,从动换向主轴172背离主动换向齿轮171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棘轮174,第二棘轮174背离从动换向主轴17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二副轴175,第二副轴175背离第二棘轮174的一端固定有主动皮带轮176,主动皮带轮176的外表面套设有皮带178,皮带178背离主动皮带轮176的一端设置有从动皮带轮177,且从动皮带轮177套接于飞轮159上,通过在传动主轴156上安装主动换向齿轮171并与换向齿轮啮合,传动主轴156顺时针旋转时,通过主动换向齿轮171带动从动换向主轴172逆时针旋转,此时第二棘轮174空转,不带动第二副轴175旋转,当传动主轴156逆时针旋转时,通过主动换向齿轮171带动从动换向主轴172顺时针旋转,此时第二棘轮174带动第二副轴175顺时针旋转,使第二副轴175通过主动皮带轮176、从动皮带轮177和皮带178配合带动第一副轴158顺时针旋转,使飞轮159顺时针旋转,通过反向回收机构17的反向回收,使2上下运动时,都能驱动飞轮159顺时针转动,从而使2上下运动都能被动力回收,提高回收效率。
36.工作原理:使用时,让底座8正常固定在车轮架上,第一伸缩杆2顶部通过万向连接器与底盘相连未示出,使缸筒1发生摆动时,第一伸缩杆2也能随着摆动,当车轮受到高点冲击震动时如撞击马路牙,此时受到的震动来自车轮前端,冲击力会通过车轮架传到底座8上,通过底座8施加给限位盘9,限位盘9将冲击力传递到筒身71上,筒身71传递给第二伸缩
杆72时,由于筒身71与限位盘9是铰接,能上下摆动,同时两端横向减震筒7皆能伸缩,因此受到的冲击力能通过两个横向减震筒7伸缩消减,降低了车身受到高点位冲击的振动。
37.当2在1内伸缩减震时,圆盘12能跟着上下运动,带动导杆13和齿条14升降,使齿条14拉动主动齿环154旋转,主动齿环154通过传动锥齿155带动传动主轴156旋转,使传动主轴156通过第一棘轮157带动第一副轴158旋转,从而带动飞轮159转动,飞轮159的作用是蓄力,第一棘轮157的作用是,让传动主轴156只能将顺时针动力传给第一副轴158,传动主轴156逆时针转动时,无法传动到第一副轴158上,上飞轮159只能空转,保证飞轮159始终保持同一方向输出,使发电机16进行发电,对动力进行回收。
38.当传动主轴156逆时针旋转时,通过主动换向齿轮171带动从动换向主轴172顺时针旋转,此时第二棘轮174带动第二副轴175顺时针旋转,使第二副轴175通过主动皮带轮176、从动皮带轮177和皮带178配合带动第一副轴158顺时针旋转,使飞轮159顺时针旋转,通过反向回收机构17的反向回收,使2上下运动时,都能驱动飞轮159顺时针转动,从而使2上下运动都能被动力回收。
39.车辆正常状态下行驶时,内缸筒101内的阻尼液能随着活塞4升降打入隔断62和外壳61形成的空间内,并逐渐压缩,当车辆通过低洼、泥泞、路面障碍高等路段时,需要提升车辆底盘,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瞬间提升被撞击一侧的车身,也能降低对车内乘员的伤害。
40.此时,通过液压油缸63工作推动单向阀组件67逆时针转动,使隔断62隔出的左右空间相连通,左侧蓄积的高压阻尼液能瞬间排入内缸筒101内顶动活塞4瞬间上升,使第一伸缩杆2推动底板瞬间抬高,此时液压油缸63工作收缩,使单向阀组件67闭合隔断62,阻尼液全聚集在缸筒1内,能保持第一伸缩杆2不下降,使车辆保持底盘升起状态,再缓慢通过低洼、泥泞、路面障碍高等路段。
4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再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