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11832发布日期:2022-07-19 23:57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上,配备有旋转电机和电力转换装置的车辆,如电动汽车,已经为人所知。一般来说,旋转电机和电力转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因此装有旋转电机和电力转换装置的车辆配备有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以调整旋转电机和电力转换装置的温度。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该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具备:循环路l,其供油循环,对电动机m进行冷却;循环路f,其供冷却水循环,对逆变器u进行冷却;以及热交换部(机油冷却器c),其在流经循环路f的冷却水与流经循环路l的机油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循环路f设置有散热器r,流经循环路f的冷却水由散热器r冷却。流经循环路径l的机油在热交换部(机油冷却器c)处通过流经循环路f的冷却水与流经循环路l的机油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冷却。因此,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不需要用于冷却机油的散热器,能够利用1个散热器冷却流经循环路f的冷却水和流经循环路l的机油,因此能够使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小型化。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384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在通过与用于进行电力转换装置的温度调整的温度调整介质的热交换来冷却用于进行电动机等旋转电机的温度调整的温度调整介质的结构中,当发生热交换器的故障等异常时,旋转电机的温度上升,有可能导致旋转电机的故障等。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无法检测热交换部的异常。
9.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能够检测进行不同的温度调整介质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异常。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中,
12.所述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具备:
13.第一温度调整回路,其具备第一泵,且供第一温度调整介质循环;
14.第二温度调整回路,其具备第二泵,且供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循环;
15.热交换器,其进行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16.第一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
17.第二温度传感器,其检测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
18.第三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以及
19.检测部,其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
20.发明效果
21.根据本发明,能够检测进行不同的温度调整介质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异常。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的框图。
23.图2是表示异常检测部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24.图3是表示异常检测部的控制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 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
27.61 第一温度调整回路
28.61a 第一温度传感器
29.62 第二温度调整回路
30.63 热交换器
31.71 异常检测部(检测部)
32.610c 第二温度传感器
33.611 第一泵
34.620c 第三温度传感器
35.620b1 第一分支流路
36.620b2 第二分支流路
37.621 第二泵
38.622 散热器
39.626 阀装置(流量调整阀)。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基于附图对搭载有本发明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的车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沿符号的方向观察的。此外,在本说明书等中,为了简单且明确地说明,将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按照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且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方表示为l,将右方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41.【实施方式】
42.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10进行说明。
4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10搭载于车辆v,并具备内燃机ice、控制装置ecu、电动机20、发电机30、变速装置40、电力转换装置50以及温度调整回路60。
44.电动机20是旋转电机,其通过搭载于车辆v的蓄电装置(未图示)所蓄电的电力、或
者由发电机30发电的电力来输出驱动车辆v的动力。电动机20也可以在车辆v的制动时,通过车辆v的驱动轮的动能来发电,对前述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45.发电机30是旋转电机,其通过内燃机ice的动力进行发电,对前述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或者向电动机20供给电力。
46.变速装置40是将从电动机20输出的动力减速并向驱动轮传递的装置,例如是齿轮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47.电力转换装置50具备:动力驱动部(pdu,power drive unit)(未图示),其将从前述的蓄电装置输出的电力从直流转换为交流来控制电动机20以及发电机30的输入输出电力;以及电压控制部(vcu,voltage control unit)(未图示),其根据需要对从前述的蓄电装置输出的电力进行升压。vcu也可以在车辆v制动时电动机20发电的情况下,对电动机20发电的电力进行降压。
48.温度调整回路60具备: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其供非导电性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循环,进行电动机20、发电机30以及变速装置40的温度调整;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其供导电性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循环,进行电力转换装置50的温度调整;以及热交换器63,其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进行热交换。非导电性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例如是被称为自动变速器机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的能够进行电动机20、发电机30以及变速装置40的润滑以及温度调整的机油。导电性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例如是被称为长效制冷剂(llc,long life coolant)的冷却水。
49.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设置有第一泵611和贮存部612。第一泵611是通过内燃机ice的动力和车辆v的车轴(未图示)的旋转力而驱动的机械式泵。贮存部612贮存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循环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贮存部612例如是设置于收容电动机20、发电机30及变速装置40的壳体(未图示)的底部的机油盘。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具有分支部613。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具备:加压输送流路610a,其设置有第一泵611,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贮存部612连接,通过第一泵611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第一分支流路610b1,其设置有电动机20和发电机30,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通过电动机20和发电机30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贮存部612连接;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62,其设置有变速装置40,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通过变速装置40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贮存部612连接。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热交换器63配置于第一分支流路610b1的比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靠上游的位置。
50.因此,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并列地形成有如下两种流路,即,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从分支部613通过第一分支流路610b1,在热交换器63中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向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供给而对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进行润滑及温度调整后,贮存于贮存部612的流路;以及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从分支部613通过第二分支流路610b2,向变速装置40供给而对变速装置40进行润滑及温度调整后,贮存于贮存部612的流路。贮存于贮存部61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在加压输送流路610a中流动而向第一泵611供给,并且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循环。
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流路610b1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b2形成为:流经第一
分支流路610b1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流量比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10b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流量大。
52.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1a,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1a对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循环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传感器61a设置于作为机油盘的贮存部612,并检测贮存于贮存部61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61a向控制装置ecu输出贮存于贮存部61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的检测值。第一温度传感器61a是检测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一例。
53.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还具备调压回路610c,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贮存部612连接、其下游侧的端部在比第一泵611靠下游侧的位置与加压输送流路610a连接。在调压回路610c中设置有调压阀619。调压阀619可以是止回阀,也可以是电磁换向阀等电磁阀。当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液压成为规定的上限压力以上时,调压阀619成为打开状态,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一部分返回贮存部612。由此,流经第一分支流路610b1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b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液压保持为上限压力以下。
54.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流路中,热交换器63与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是检测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out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一例。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向控制装置ecu输出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的检测值。
55.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设置有第二泵621、散热器622和贮存箱623。第二泵621例如是通过上述蓄电装置中蓄积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式泵。散热器622配置于车辆v的前部,是通过车辆v行驶时的行驶风对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进行冷却的散热装置。贮存箱623是暂时贮存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箱。即使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中产生了气穴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在贮存箱623中暂时贮存,在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中产生的气穴消失。
56.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具有分支部624以及汇合部625。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贮存箱623、第二泵621以及散热器622,并具备加压输送流路620a,其上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通过贮存箱623、第二泵621以及散热器622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贮存于贮存箱623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通过加压输送流路620a被第二泵621加压输送,并被散热器622冷却。
57.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还具备:第一分支流路620b1,其设置有电力转换装置50,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通过电力转换装置50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20b2,其设置有热交换器63,且其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通过热交换器63而其下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比热交换器63靠上游的部分设置有阀装置626作为流量调整阀。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装置626可以是将第二分支流路620b2切换为全开状态和全闭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on-off阀,也可以是能够调整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流动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流量的可变流量阀。阀装置626由控制装置ecu控制。
58.因此,在加压输送流路620a中被第二泵621加压输送而被散热器622冷却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在分支部624分支为第一分支流路620b1和第二分支流路620b2。流经第一分支流路620b1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冷却电力转换装置50并在汇合部625与第二分支流路620b2及加压输送流路620a汇合。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通过在热交换器63中与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进行热交换来冷却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并在汇合部625中与第一分支流路620b1及加压输送流路620a汇合。流经第一分支流路620b1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与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在汇合部625汇合,并流经加压输送流路620a且暂时贮存于贮存箱623中。而且,贮存于贮存箱623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通过加压输送流路620a再次供给至第二泵621,并且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循环。
5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流路620b1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20b2形成为:流经第一分支流路620b1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流量比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流量大。
60.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流路中,散热器622与分支部624之间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向控制装置ecu输出从散热器622向分支部624流动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的检测值。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是检测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tw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的一例。
61.在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中,在对电动机20、发电机30及变速装置40进行冷却之后贮存于贮存部612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为约100【[℃]。因此,向热交换器63供给约100[℃]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
[0062]
另一方面,在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中,由散热器622冷却后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为约40[℃]。向热交换器63供给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不通过作为被温度调整装置的电力转换装置50,因此向热交换器63供给约40[℃]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
[0063]
热交换器63在供给至热交换器63的约100[℃]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约40[℃]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从热交换器63向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的第一分支流路610b1的下游侧排出约80[℃]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向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的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下游侧排出约70[℃]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
[0064]
这样,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在热交换器63中被冷却,因此温度调整回路60不设置用于冷却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散热器就能够冷却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因此,温度调整回路60能够利用1个散热器622对流经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和流经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温度调整回路60小型化。
[0065]
控制装置ecu控制内燃机ice、电力转换装置50、第二泵621和阀装置626。在第二泵621上安装有检测第二泵62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621a。转速传感器621a向控制装置ecu输出第二泵621的转速的检测值。
[0066]
另外,控制装置ecu具有异常检测部71。异常检测部71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例如故障)。当由异常检测部71检测到热交换器63的异常时,控制装置ecu例如进行向驾驶员通知热交换器63的异常的控制、抑制电动机20、发电机30等旋转电机的动作的控制等。
[0067]
并且,异常检测部71也可以检测阀装置626的异常(例如故障)。若由异常检测部71
检测出阀装置626的异常,则控制装置ecu例如进行向驾驶员通知阀装置626的异常的控制、抑制电动机20、发电机30等旋转电机的动作的控制等。
[0068]
返回图1,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为atf的情况下,若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变低,则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粘度变高。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流经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因此若粘度变高,则在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中产生的摩擦损失增大,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的输出效率降低。因此,在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启动时等,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未成为高温,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不需要冷却,优选不被冷却。
[0069]
控制装置ecu在从第一温度传感器61a输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的检测值为规定温度以下时,以使阀装置626全闭,切断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方式控制阀装置626。
[0070]
当切断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流经第二分支流路620b2时,不向热交换器63供给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因此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不进行热交换,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不被冷却。因此,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不需要冷却时,能够防止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被热交换器63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在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中产生的摩擦损失的增大。
[0071]
参照图2,对控制装置ecu的异常检测的一例进行说明。控制装置ecu例如在车辆v的点火电源接通时,执行图2所示的处理。该处理例如由异常检测部71执行。作为初始状态,设阀装置626全开。
[0072]
首先,控制装置ecu开始第二泵621的驱动(步骤s20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ecu通过向第二泵621输入规定的占空比的驱动信号来开始第二泵621的驱动。第二泵621以与从控制装置ecu输入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对应的转速进行动作,由此加压输送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
[0073]
接着,控制装置ecu取得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1a检测出的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热交换器63的上游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in(步骤s202)。接下来,控制装置ecu对通过步骤s202而取得的温度toil_in是否为阈值th0以上进行判断(步骤s203)。阈值th0例如是与相对于由散热器622冷却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而足够高的温度相当的值,作为一例能够设为80[℃]左右。
[0074]
在步骤s203中,在获取到的温度toil_in不是阈值th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3:否),能够判断: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温度差小、难以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ecu返回步骤s202。
[0075]
在步骤s203中,在获取到的温度toil_in为阈值th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3:是),能够判断: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温度差而能够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ecu取得由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检测出的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tw(步骤s204)。
[0076]
接着,控制装置ecu基于通过步骤s202取得的温度toil_in和通过步骤s204取得的温度tw,导出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步骤s205)。例如,在控制装置ecu能够访问的存储器中,针对温度toil_in以及温度tw的每个组合而存储有表示推定值q1的映射信息,控制装置ecu基于该映射信息
而导出推定值q1。
[0077]
接着,控制装置ecu取得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检测出的、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热交换器63的下游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out(步骤s206)。接下来,控制装置ecu对通过步骤s202而取得的温度toil_in与通过步骤s206而取得的温度toil_out之差(toil_in-toil_out)相对于通过步骤s205而导出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是否在
±
3[℃]的范围内进行判断(步骤s207)。
[0078]
在此,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是假定为热交换器63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变化的推定值。因此,通过步骤s207,能够判断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相对于假定为热交换器63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变化的推定值是否背离。
[0079]
在步骤s207中,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toil_in-toil_out)相对于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不在
±
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207:否),控制装置ecu判定为热交换器63存在异常(步骤s208),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0080]
在步骤s207中,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toil_in-toil_out)相对于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处于
±
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207:是),能够判断为热交换器63没有异常。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ecu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步骤s209)。在该情况下,若阀装置626没有异常,则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被切断,状态转变为不进行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状态。在此,控制装置ecu以不进行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状态的方式待机一定时间。
[0081]
接着,控制装置ecu取得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1a检测出的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步骤s210)。另外,控制装置ecu获取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检测出的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out(步骤s211)。
[0082]
接下来,控制装置ecu对通过步骤s210而取得的温度toil_in与通过步骤s211而取得的温度toil_out之差(toil_in-toil_out)是否在
±
3[℃]的范围内进行判断(步骤s212)。通过步骤s212,能够判断是否存在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
[0083]
在步骤s212中,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toil_in-toil_out)不在
±
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212:否),能够判断为尽管通过步骤s209进行了将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但在热交换器63中进行了热交换,即无法切断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ecu判定为阀装置626的异常(步骤s213),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0084]
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toil_in-toil_out)在
±
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212:是),通过步骤s209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其结果,能够判断为在热交换器63中不再进行热交换,即能够切断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ecu判定为热交换器63和阀装置626没有异常(步骤s214),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0085]
这样,控制装置ecu能够基于流入热交换器63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out、以及流入热交换器
63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tw,来检测进行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86]
即,在热交换器63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利用温度toil_in、温度toil_out和温度tw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能够基于这些温度来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87]
例如,基于温度toil_in和温度toil_out,导出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将导出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q1与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实际的温度变化量(温度toil_outn-温度toil_in)进行比较,由此能够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88]
但是,不限于这样的异常检测方法。例如,控制装置ecu也可以基于温度toil_in和温度toil_out,导出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的推定值,并对导出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的推定值与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实际的温度toil_out进行比较,由此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89]
另外,在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被散热器622冷却的结构中,通过使用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为规定值(阈值th0)以上的状态、即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温度差的状态下的各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90]
另外,基于阀装置626打开的状态下的各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在未检测到热交换器63的异常的情况下,进行将阀装置626关闭的控制,对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与从热交换器63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out进行比较,由此能够检测阀装置626的异常。
[0091]
参照图3,对由控制装置ecu进行的异常检测的另一例进行说明。控制装置ecu例如在车辆v的点火电源接通时,执行图3所示的处理。该处理例如由异常检测部71执行。作为初始状态,设阀装置626全开。
[0092]
步骤s301至s303与图2所示的步骤s201至s203相同。在步骤s303中,在获取到的温度toil_in不是阈值th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3:否),控制装置ecu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步骤s304),返回步骤s302。由此,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被切断,成为不进行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状态,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容易升温。此外,在步骤s304中,在阀装置626已经全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ecu也可以不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
[0093]
在步骤s203中,在获取到的温度toil_in为阈值th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3:是),控制装置ecu进行使阀装置626全开的控制(步骤s305)。由此,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流入,状态转变为进行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状态。在此,控制装置ecu以成为进行热交换器63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的状态的方式待机一定时间。此外,在步骤s305中,在阀装置626已经全开的情况下,控制装置ecu也可以不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
[0094]
接着,控制装置ecu向步骤s306转移。步骤s306至s316与图2所示的步骤s204至s214相同。此外,关于步骤s304,对控制装置ecu进行使阀装置626全闭的控制的处理进行了说明,但控制装置ecu也可以进行使阀装置626的流量减少的控制(例如使阀装置626半开的
控制)。
[0095]
这样,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小于规定值(阈值th0)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温度差小且难以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而抑制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从而使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升温。而且,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上之后,解除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向热交换器63的流入限制而开始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之间的热交换,通过使用之后的各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63的异常。
[0096]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变更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
[0097]
例如,对车辆v具备内燃机ice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车辆v也可以是不具备内燃机ice的电动汽车。
[0098]
另外,对电力转换装置50和热交换器63并联配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电力转换装置50和热交换器63串联配置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散热器622与分支部624之间配置电力转换装置50。
[0099]
对使用贮存部612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1a作为检测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温度toil_in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检测温度toil_in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流路中的贮存部612与热交换器63之间的温度传感器。另外,检测温度toil_in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的流路中的分支部613与变速装置40之间的位置的温度传感器。
[0100]
对使用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作为检测向热交换器63流入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温度tw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检测温度tw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的流路中的分支部624与热交换器63之间的温度传感器。
[0101]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另外,尽管在括号内作为一例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102]
(1)一种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10),其中,
[0103]
所述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具备:
[0104]
第一温度调整回路(第一温度调整回路61),其具备第一泵(第一泵611),且供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tcm1)循环;
[0105]
第二温度调整回路(第二温度调整回路62),其具备第二泵(第二泵621),且供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第二温度调整介质tcm2)循环;
[0106]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3),其进行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0107]
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61a),其检测向所述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温度toil_in);
[0108]
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610c),其检测从所述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温度toil_out);
[0109]
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620c),其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温度tw);以及
[0110]
检测部(异常检测部71),其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1]
根据(1),基于向热交换器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从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向热交换器流入的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能够检测进行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2]
(2)根据(1)所述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中,
[0113]
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导出所述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推定值q1),并基于导出的所述热交换量的推定值和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4]
根据(2),通过比较热交换器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量的推定值和热交换器中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实际的温度变化量,能够检测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5]
(3)根据(1)或(2)所述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中,
[0116]
所述第二温度调整回路具备进行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散热器(散热器622),
[0117]
所述检测部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为规定值(th0)以上的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8]
根据(3),在第二温度调整介质被散热器冷却的结构中,通过使用向热交换器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的状态、即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温度差的状态下的各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的异常。
[0119]
(4)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中,
[0120]
所述第二温度调整回路具备:
[0121]
绕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第一分支流路(第一分支流路620b1);
[0122]
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第二分支流路(第二分支流路620b2);以及
[0123]
流量调整阀(阀装置626),其能够调整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所述第二分支流路的流量,
[0124]
所述检测部在控制所述流量调整阀,使得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所述第二分支流路的流量成为第一流量,直到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成为所述规定值以上为止,并在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为所述规定值以上时,控制所述流量调整阀使得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所述第二分支流路的流量成为比所述第一流量多的第二
流量之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
[0125]
根据(4),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即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温度差小且难以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的异常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热交换器的流入而抑制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使第一温度调整介质升温。而且,在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上之后,解除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热交换器的流入限制而开始第一温度调整介质与第二温度调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通过使用之后的各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能够更准确地检测热交换器的异常。
[0126]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温度调整系统,其中,
[0127]
所述第二温度调整回路具备:
[0128]
绕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第一分支流路;
[0129]
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的第二分支流路;以及
[0130]
流量调整阀,其能够调整所述第二温度调整介质向所述第二分支流路的流量,
[0131]
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流量调整阀打开的状态下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并且
[0132]
所述检测部在未检测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异常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关闭所述流量调整阀的控制之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各检测值,来检测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异常。
[0133]
根据(5),在确认了热交换器没有异常的状态下,进行关闭流量调整阀的控制,通过比较向热交换器流入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和从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一温度调整介质的温度,能够检测流量调整阀的异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