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4956发布日期:2021-12-15 06:52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穿线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


背景技术:

2.穿线管全称“建筑用绝缘电工套管”,通俗地讲是一种白色的硬质pvc线管,防腐蚀、防漏电、穿电线用的管子,分为塑料穿线管、不锈钢穿线管、碳钢穿线管,现有的汽车用穿线管通常抗压能力较弱,在遇到较大的压力时穿线管内的线缆容易受损,影响汽车内线缆的正常工作,造成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有效的减缓管体受到的压力,有效保护了穿线管内的线缆。
4.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包括管体和外管,所述管体设有两根并左右平行,所述外管设有两个并位于管体外侧;
6.所述管体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固定管和右固定管,所述外管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固定管右面边缘和右固定管左面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管体外壁固定连接有四组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每组连接块设有若干块,所述连接块呈水平等距分布,所述连接块靠外的一面开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外侧左右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一,所述滑块一与外管内壁之间铰接有铰接杆,左右两根所述铰接杆呈对称设置;
7.所述管体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二,所述连接块二与连接块呈交叉设置,所述外管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与连接块二一一对应的连接块一,所述连接块二靠外的一面前后两端均开有凹槽,所述凹槽槽底与连接块一靠内一面前后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
8.所述右固定管右面上下两端均开有卡槽,所述左固定管左面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卡槽对应的卡块。
9.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二靠外的一面开有三角槽,所述三角槽内壁贴合有橡胶垫,所述三角槽位于凹槽内侧。
10.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一靠内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块,所述三角块与三角槽对应。
11.优选的,所述右固定管外壁上下面均开有侧槽,所述侧槽内嵌入有滑块二,所述滑块二左面与侧槽内壁左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12.优选的,所述滑块二靠外的一面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卡块靠外的一面开有与螺栓对应的螺栓孔,所述螺栓下端贯穿出侧槽并插入卡槽内部。
13.优选的,所述左固定管内部和右固定管内部均安装有轴承,右边的所述轴承位于卡槽内侧,所述轴承的内径与管体的内径一致。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5.由于外管位于管体外侧,外管和管体的左右两侧均与左固定管和右固定管固定连接,所以压力便首先施加在外管上,使用者便可以将线缆通过左固定管插入管体内部并从右固定管伸出,由于管体外壁固定连接有四组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连接块上的滑槽内固定连接有滑杆,滑杆外侧左右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一,滑块一与外管内壁之间铰接有铰接杆,左右两根铰接杆呈对称设置,所以当外管受到压力时,铰接杆便可以转动,从而带动滑块一沿着滑杆左右移动,减缓外管受到的压力,从而减缓管体受到的压力,由于管体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二,外管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与连接块二一一对应的连接块一,连接块二靠外的一面前后两端均开有凹槽,凹槽槽底与连接块一靠内一面前后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以当外管受到压力时,连接块一便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靠近连接块二,压缩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设置便可以有效的减缓外管受到的压力,从而有效的减缓管体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减缓外管和管体受到的压力,有效的保护了管体内的线缆。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管和管体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c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记:管体1、左固定管101、右固定管102、轴承103、铰接杆104、滑块一105、连接块106、滑槽107、滑杆108、侧槽109、弹簧110、滑块二111、螺栓112、卡块113、螺栓孔114、凹槽115、缓冲弹簧116、连接块一117、三角块118、三角槽119、卡槽120、连接块二121、外管2。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4.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是一种具备抗压功能的汽车用穿线管,包括管体1和外管2,所述管体1设有两根并左右平行,所述外管2设有两个并位于管体1外侧;
25.所述管体1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固定管101和右固定管102,所述外管2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固定管101右面边缘和右固定管102左面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管体1外壁固定连接有四组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106,每组连接块106设有若干块,所述连接块106呈水平等距分布,所述连接块106靠外的一面开有滑槽107,所述滑槽107内固定连接有滑杆108,所述滑杆108外侧左右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一105,所述滑块一105与外管2内壁之间铰接
有铰接杆104,左右两根所述铰接杆104呈对称设置;
26.所述左固定管101内部和右固定管102内部均安装有轴承103,右边的所述轴承103位于卡槽120内侧,所述轴承103的内径与管体1的内径一致;
27.具体的,由于外管2位于管体1外侧,外管2和管体1的左右两侧均与左固定管101和右固定管102固定连接,所以压力便首先施加在外管2上,由于左固定管101内部和右固定管102内部均安装有轴承103,轴承103的内径与管体1的内径一致,使用者便可以将线缆通过左固定管101插入管体1内部并从右固定管102伸出,轴承103便位于线缆外侧,有效的辅助了线缆转动,避免线缆转动时阻力过大而撕裂的情况,由于管体1外壁固定连接有四组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106,连接块106上的滑槽107内固定连接有滑杆108,滑杆108 外侧左右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一105,滑块一105与外管2内壁之间铰接有铰接杆104,左右两根铰接杆104呈对称设置,所以当外管2受到压力时,铰接杆104便可以转动,从而带动滑块一105沿着滑杆108左右移动,减缓外管2受到的压力,从而减缓管体1受到的压力;
28.所述管体1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二121,所述连接块二121 与连接块106呈交叉设置,所述外管2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与连接块二121一一对应的连接块一117,所述连接块二121靠外的一面前后两端均开有凹槽115,所述凹槽115槽底与连接块一117靠内一面前后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116;
29.所述连接块二121靠外的一面开有三角槽119,所述三角槽119内壁贴合有橡胶垫,所述三角槽119位于凹槽115内侧,所述连接块一117靠内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块118,所述三角块118与三角槽119对应;
30.进一步的,由于管体1外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呈环形等距分布的连接块二121,外管2 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块与连接块二121一一对应的连接块一117,连接块二121靠外的一面前后两端均开有凹槽115,凹槽115槽底与连接块一117靠内一面前后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116,所以当外管2受到压力时,连接块一117便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靠近连接块二121,压缩缓冲弹簧116,缓冲弹簧116的设置便可以有效的减缓外管2受到的压力,从而有效的减缓管体1受到的压力,由于连接块二121靠外的一面开有三角槽119,连接块一117 靠内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与三角槽119对应的三角块118,三角槽119内壁贴合有橡胶垫,所以在外管2受到压力使连接块一117靠近连接块二121时三角块118同时也靠近三角槽119,橡胶垫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减缓三角块118与三角槽119之间的冲击,进一步减缓外管2和管体1受到的压力,有效的保护了管体1内的线缆;
31.所述右固定管102右面上下两端均开有卡槽120,所述左固定管101左面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卡槽120对应的卡块113;
32.所述右固定管102外壁上下面均开有侧槽109,所述侧槽109内嵌入有滑块二111,所述滑块二111左面与侧槽109内壁左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10,所述滑块二111靠外的一面螺纹连接有螺栓112,所述卡块113靠外的一面开有与螺栓112对应的螺栓孔114,所述螺栓 112下端贯穿出侧槽109并插入卡槽120内部;
33.进一步的,由于右固定管102右面上下两端均开有卡槽120,左固定管101左面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卡槽120对应的卡块113,所以使用者需要将两个管体1互相连接时需要先将螺栓112向外拧动,将螺栓112靠内的一端拧出卡槽120内部,再将需要连接的管体1 的左固定管101与被连接的管体1的右固定管102互相靠近,使卡块113卡入卡槽120内部,将
两个管体1进行卡接,再将螺栓112拧入卡块113上对应的螺栓孔114内便可以进一步对卡块113进行限位了,螺栓112的设置有效的增强了两个管体1连接的稳定性。
34.本说明书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5.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