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9894发布日期:2021-12-31 23:3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全地形车以其良好的通过性以及出众的驾驶乐趣慢慢得到人们的认可,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3.在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的发动机通过外接的散热器进行液冷散热,这样不仅会使散热器占用全地形车上的空间,而且不能很好地利用全地形车在正常行驶中吹向全地形车的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通过设置空气通道,可以充分地利用全地形车外侧的风对驱动电机进行散热降温。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底架;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车底架;风道件,所述风道件设置于所述车底架且与所述车底架形成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车底架的外侧敞开设置,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驱动电机敞开设置,以使风吹向所述驱动电机。
6.由此,通过将风道件的进风口朝向车架的外侧敞开设置,将风道件的出风口朝向驱动电机敞开设置,可以使全地形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风从全地形车的外侧通过进风口进入风道件,再通过风道件的出风口吹至驱动电机,给驱动电机散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对驱动电机进行散热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全地形车外侧的风,散热的原理简单。另外,风道件自身的结构简单,可以方便生产制造。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前部形成有驾驶舱,所述风道件包括驾驶舱前板和驾驶舱底板,所述驾驶舱前板和所述驾驶舱底板设置在所述车底架的上方且与所述车底架形成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车架的纵向前方。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舱内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的下方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中,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安装空间相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动力电池和电机控制器,所述驱动电机、所述电机控制器和所述动力电池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横向间隔分布,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舱底板包括第一地板、第二地板、位于第一地板和第二地板之间的第三地板,所述第三地板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地板和所述第二地板,以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通道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中段位于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间,所述前段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后段与所述出风口相
连通,所述前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中段的横截面积,和/或所述后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中段的横截面积。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舱前板与所述车底架形成所述前段,所述驾驶舱前板构造为沿所述车架前后方向从前至后斜向下倾斜设置的斜板结构。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驾驶舱底板包括第一段底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底板后方的第二段底板,且所述第二段底板高于所述第一段底板,所述第一段底板与所述车底架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中段,所述第二段底板与所述车架形成所述后段。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段底板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竖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顶壁和所述第一段底板之间,所述顶壁高于所述第一段底板,以及高于所述驱动电机的顶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位于所述空气通道内,以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空气通道内。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示意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剖视图;
2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局部俯视图。
24.附图标记:
25.100

全地形车;
26.10

车架;101

车底架;11

驾驶舱;111

第一地板;112

第二地板;113

第三地板;12

座椅,121

安装空间;122

驾驶员座椅;123

乘客座椅;
27.20

驱动电机;21

传动轴;22

差速器;23

车轮;24

驱动半轴;
28.30

风道件;31

进风口;32

出风口;33

空气通道;331

前段;332

中段;333

后段;34

驾驶舱底板;341

第一段底板;342

第二段底板;3421

顶壁;3422

侧壁;35

驾驶舱前板;36

杯槽;37

凸筋;
29.40

动力电池;50

电机控制器;60

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1.下面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该全地形车100可以为混合动力全地形车。
32.如图1

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0、驱动电机20、差速器22、车轮23和风道件30,其中,车架10包括车底架101,驱动电机20和风道件30均设置于车底架101上,驱动电机20可以用于驱动全地形车100运动,具体地,可以先通过将差速器22与驱动电机20进行传动连接,再将车轮23与通过驱动半轴24与差速器22传动连接,其中,车轮23可以为两个,并且两个车轮23可以分别位于差速器22的两端,驱动电机20的动力可以先传递至差速器22,差速器22可以根据全地形车100在不同路况下不同需求选择性地将动力分配至差速器22两端的车轮23上,从而实现车轮23的转动,进而使驱动电机20稳定可靠地驱动全地形车100。其中,车轮23可以为前轮,此时全地形车100为前驱车辆,车轮23也可以为后轮,此时全地形车100为后驱车辆。
33.结合图1所示,风道件30也设置在车底架101上,这样可以保证风道件30在全地形车10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一步地,风道件30可以与车底架101形成共同形成空气通道33,空气通道33具有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进风口31朝向车架10的外侧敞开设置,出风口32朝向驱动电机20敞开设置,以使风吹向驱动电机20。具体地,全地形车100的外侧开设有风口,全地形车100在正常行驶时,全地形车100外侧的风可以从风口吹至风道件30的进风口31,风通过进风口31流至风道件30内,并且从风道件30的出风口32流出至驱动电机20,由于驱动电机20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表面温度较高,所以从风道件30的出风口32吹出至驱动电机20的风可以对驱动电机20起到降温散热的作用,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全地形车100在行驶时,全地形车100外侧来对驱动电机20进行散热,全地形车100的能耗不会因为要给驱动电机20散热而增加,这样无需为驱动电机20单独设置散热器,而且驱动电机20内可以省去用于流动冷却液的流动,而且风道件30的结构简单,可以方便生产制造。另外,结构相对简单的风道件30还可以使风流过的路程较短,并且速度较快,可以提升对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率。
34.由此,通过将风道件30的进风口31朝向车架10的外侧敞开设置,将风道件30的出风口32朝向驱动电机20敞开设置,可以使全地形车100在行驶的过程中,风从全地形车100的外侧通过进风口31进入风道件30,再通过风道件30的出风口32吹至驱动电机20,给驱动电机20散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对驱动电机20进行散热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全地形车100外侧的风,散热的原理简单。另外,风道件30自身的结构简单,可以方便生产制造。
35.结合图4

图6所示,车架10前部形成有驾驶舱11,风道件30包括驾驶舱前板35和驾驶舱底板34,驾驶舱前板35和驾驶舱底板34设置在车底架101的上方,并且与车底架101形成空气通道33,空气通道33的进风口31朝向车架10的纵向前方。具体地,将驾驶舱底板34和驾驶舱前板35均设置于车底架101上,并且将驾驶舱底板34设置在驾驶舱前板35的纵向后方,可以使驾驶舱前板35、驾驶舱底板34和车底架101共同限定出纵向的空气通道33,其中,驾驶舱前板35朝向纵向前方敞开设置,这样可以使空气通道33的进风口31朝向车架10的纵向前方,如此,全地形车100在正常向前行驶时,由于相对运动的原理,全地形车100周围的空气将向后运动,这样风便可以通过进风口31快速地进入空气通道33中,从而进一步地提升空气通道33中空气流动的速度,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对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率。
36.结合图4

图6所示,驾驶舱11内设置有座椅12,座椅12的下方形成有安装空间121,驱动电机20设置于安装空间121中,出风口32与安装空间121相连通。具体地,座椅12需要相对车架10底部隆起,并且具有一定的高度,才能方便驾乘人员的乘坐,以及方便驾驶人员对
全地形车100进行驾驶操作,通过将隆起的座椅12内部设置成中空,可以使座椅12的下方形成安装空间121,将驱动电机20设置于安装空间121中,不仅可以保证驱动电机20在全地形车100上安装设置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使驱动电机20充分地利用座椅12下方的空间,可以防止座椅12下方的空间被闲置,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座椅12还可以对驱动电机20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和外力的冲击损坏驱动电机20,可以延长驱动电机20的使用寿命。
37.结合图4

图6所示,风道件30设置于驾驶舱11内,风道件30位于座椅12的前下方,出风口32与安装空间121相连通。具体地,将风道件30设置在驾驶舱11内,可以使风道件30充分利用驾驶舱11内的可用空间,可以防止风道件30的设置影响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布局,可以方便全地形车100的生产制造,使风道件30位于座椅12的前下方,可以防止风道件30的设置影响驾乘人员在座椅12上的乘坐,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将风道件30的出风口32直接与安装空间121相连通,可以使从出风口32吹出的风直接进入安装空间121中与驱动电机20相接触,可以保证风与驱动电机20的整体均进行接触,可以使散热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风对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果。
38.结合图2和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动力电池40和电机控制器50,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在安装空间121内横向间隔分布,电机控制器50与驱动电机20电连接,动力电池40与电机控制器50电连接,以及与驱动电机20电连接。具体地,将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在安装空间121内横向间隔分布,不仅可以使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充分利用座椅12下方的安装空间121,可以提升座椅12下方的空间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使安装空间121的横向方向上的重量均衡,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39.另外,这样还可以使座椅12对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形成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外力的冲击或外界异物的侵蚀损坏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这样可以延长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的使用寿命,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40.进一步地,通过将电机控制器50与驱动电机20电连接,将动力电池40与电机控制器50电连接,以及与驱动电机20电连接,如此设置,电机控制器50可以控制驱动电机20的开启与关闭,动力电池40可以给驱动电机20供电,以维持驱动电机20的正常工作,驱动电机20在全地形车100处于相应工况时,可以发电,并且驱动电机20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电机控制器50输入到动力电池40内储存起来,也可以直接输入至动力电池40内储存起来,这样可以实现全地形车100的自发电,可以间接地降低动力电池40的能耗。另外,由于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在座椅12下方横向间隔分布,并且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对较近,这样可以使驱动电机20、电机控制器50和动力电池40之间的电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41.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驱动电机20的后侧设置有发动机60,其中,发动机60可以用于驱动后轮,驱动电机20可以用于驱动前轮,这样全地形车100可以根据工况选择性地实现四驱。当然,发动机60和驱动电机20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42.结合图4和图6所示,驾驶舱11内还设置有第一地板111、第二地板112、位于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之间的第三地板113,第三地板113的顶部高于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以形成空气通道33的一部分。具体地,座椅12可以为驾驶员座椅122和乘客座椅123,
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底板分别设置在驾驶员座椅122和乘客座椅123的前下方,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可以分别供驾驶员和乘客放脚。
43.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6所示,将第三地板113的顶部高于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这样可以使第三地板113将驾驶舱前板35和驾驶舱底板34的顶部盖设密封,不仅可以使空气通道33的结构简单,可以保证风在空气通道33中快速稳定地流过,可以防止风从驾驶舱前板35和驾驶舱底板34漏出扩散,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对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第三地板113处于第一地板111与第二地板112之间,因此虽然第三地板113高于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但是驾乘人员放脚的位置分别在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上,所以第三地板113将不会影响驾乘人员的放脚,这样可以保证驾乘人员脚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4.另外,这样还可以使风道件30将第一地板111与第二地板112隔开,可以保证驾驶员与乘客的脚的活动区域的相对独立,可以防止乘客的脚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进入驾驶员的区域,影响驾驶员对全地形车100的驾驶,这样可以提升用户的安全性。
45.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三地板113可以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之间,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第三地板113的安装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全地形车100的生产制造,而且还可以方便对第三地板113进行拆卸,从而对风道件30内部进行检查维修,可以提升风道件30设置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46.结合图4和图5所示,空气通道33可以主要包括:前段331、中段332和后段333,中段332位于前段331和后段333之间,前段331与进风口31相连通,后段333与出风口32相连通,前段331的横截面积大于中段332的横截面积,和/或后段333的横截面积大于中段332的横截面积。具体地,通过将前段331与进风口31相连通,并且使前段331的横截面积大于中段332的横截面积,这样可以使单位时间内,可以扩大进风面积,从进风口31进入空气通道33的风更多,将中段332的横截面积设置地较小,可以提升风在风道件30中流动的速度,从而可以提升风对驱动电机20散热循环的速度。进一步地,将后段333的横截面积大于中段332的横截面积,如此,风从后段333流出后可以对驱动电机20形成包围散热的效果,这样可以提升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率,从而可以提升风道件30的可靠性。
47.结合图4

图6所示,驾驶舱前板35与车底架101形成前段331,驾驶舱前板35构造为沿车架10前后方向从前至后斜向下倾斜设置的斜板结构。具体地,风从全地形车100的外侧进入空气通道33时,需要先通过空气通道33的前段331,将驾驶舱前板35构造为沿车架10前后方向从前至后斜向下倾斜设置的斜板结构,可以对风的流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不仅使风的流动更加通畅,还可以降低风从进风口31进入空气通道33时产生的噪音,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道件30的可靠性。
48.结合图4

图6所示,驾驶舱底板34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段底板341和连接在第一段底板341后方的第二段底板342,且第二段底板342高于第一段底板341,第一段底板341与车底架101形成空气通道33的中段332,第二段底板342与车底架101形成后段333,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空气通道33的中段332和后段333的连通性,空气通道33中的风通过空气通道33的中段332可以直接流向后段333,这样提升风在空气通道33中流动的速度,以及可以降低风的损耗。另外,将第二段底板342设置地高于第一段底板341,可以提升出风口32的高度,从而可以提升风从出风口32流出后扩散的范围,进而可以保证从空气通道33中流出的风对驱动电
机20的散热效果。
49.结合图4

图6所示,第二段底板342可以主要包括:顶壁3421和侧壁3422,侧壁3422竖直设置,并且连接于顶壁3421和第一段底板341之间,顶壁3421高于第一段底板3421,以及高于驱动电机20的顶部。具体地,将顶壁3421设置地高于第一段底板341,以及高于驱动电机20的顶部,并且使将侧壁3422竖直设置在顶壁3421与第一段底板341之间,由于是将第二段底板342的顶壁3421设置地较高,而不是将风道件30整体都设置地较高,这样可以在提升出风口32竖向上的高度,从而可以提升风从空气通道33流出时风的散热区域的前提下,避免对风在空气通道33中的流速造成影响。另外,由于驾乘人员的乘坐习惯,以及驾乘人员放腿的一般姿势,将第二段底板342的顶壁3421设置地较高,第二段底板342对驾乘人员的放腿将不会造成影响,或者影响较小。
50.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对应顶壁3421的区域,两个侧壁3422之间的间距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呈递增趋势,出风口32的横截面积大于驱动电机20的横截面积。具体地,将对应顶壁3421区域的两个侧壁3422的间距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递增,并且使出风口32的横截面积大于驱动电机20的横截面积,可以使从第二段底板342吹出的风与驱动电机20的横向两侧形成包围接触,这样可以使从第二段底板342吹出的风对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果得到提升,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风道件30的可靠性。
51.进一步地,由于在远离座椅12的方向上,驾乘人员的腿活动的幅度会逐渐增大,所以使两个侧壁3422之间的间距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设置成递增趋势,相较于直接将两个侧壁3422之间的间距设置地整体都较大,可以在保证对驱动电机20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第二段底板342占用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的空间,可以降低第二段底板342对驾乘人员的腿进行活动的影响,这样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2.结合图4和图6所示,顶壁3421处设置有杯槽36,杯槽36的底部高于第一段底板341的顶部。具体地,由于顶壁3421高于驱动电机20的顶部,为了防止顶壁3421到驱动电机20顶部这一段距离上的空间被闲置,可以在顶壁3421处开设杯槽36,杯槽36可以用来放置杯子或其他物体,通过将杯槽36的底部设置地高于第一段底板341的顶部,不仅可以防止杯槽36的设置影响驱动电机20的设置,而且还可以防止高温的驱动电机20与杯槽36相接触,灼伤杯槽36,这样可以提升杯槽36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将杯槽36的底部设置地高于第一段底板341的顶部,还可以防止杯槽36遮挡住驱动电机20前侧吹来的风,从而影响驱动电机20的散热,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驱动电机20的散热效果。其中,杯槽36可以为多个,例如:杯槽36可以为三个。
53.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分布有至少两种形状不同的凸筋37,至少两种凸筋37在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上交错分布。具体地,通过将至少两种形状不同的凸筋37设置在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上,不仅可以提升第三地板113的结构强度,可以防止第三地板113在外力冲击作用下,结构易发生损坏,而且还可以提升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的防滑性,当用户将物体放置在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上上时,可以提升物体在第三地板113在对应第一段底板341的位置上的稳定性与牢固性。另外,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上也分布有凸筋37,以此来增强第一地板111和第二地板112自身的结构强度和防滑性能。
54.结合图1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助力转向系统,助力转向系统位于驾驶舱前板35的前方,助力转向系统可以辅助驾驶员的转向,可以降低驾驶员的转向难度,从而可以提升驾驶员对全地形车的转向体验。进一步地,将助力转向系统设置于驾驶舱前板35的前方,不仅可以使助力转向系统距离驾驶舱11较近,可以方便助力转向系统与驾驶舱11中的方向盘的连接,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驾驶舱前板35的前方的空间,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
55.结合图2、图3和图5所示,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21,传动轴21位于空气通道33内,以及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至少部分地位于空气通道33内。具体地,传动轴21与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相连,驱动电机20可以通过输出端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轴21,并且通过传动轴21将驱动电机20的动力传递给车轮23,使车轮23转动,从而实现驱动电机20对全地形车100的驱动作用,由于传动轴21的体积相对空气通道33的体积较小,所以将传动轴21设置在空气通道33中,不仅可以在传动轴21不影响空气通道33通风的前提下,使传动轴21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通道33中的可用空间,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空间利用率,而且风道件30还可以对传动轴21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使风道件30将传动轴21与外界隔开,可以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以及外力的冲击损坏传动轴21,可以提升传动轴21的可靠性,可以延长传动轴21的使用寿命。
56.另外,这样还可以使传动轴21在正常工作时保持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可以防止外界因素干扰传动轴21的正常工作,可以提升传动轴21的可靠性。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