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6051发布日期:2021-12-15 12:4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扶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汽车座椅翻转扶手中集成一些车载电动多功能使用设备也越来越普遍,这需要涉及到如何设计座椅扶手的走线。
3.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隐藏式带加热功能的扶手杯托结构(申请号:202020385918.3),包括汽车座椅扶手,汽车座椅扶手上设杯托腔,盖体通过翻转机构与汽车座椅扶手连接,杯托腔壁上设l形滑道,l形滑道的终端设电连通插头ⅰ;加热桶为夹层结构,由外桶和内桶构成,在外桶和内桶之间设有加热丝,外桶的外壁设有电连通插头ⅱ,加热丝与电连通插头ⅱ连接,加热桶的上端设有环形翻边,环形翻边上设有手柄,通过电连通插头ⅱ沿l形滑道的竖向方向移动将加热桶插入杯托腔中,通过推动手柄,带动加热桶旋转,电连通插头ⅱ沿l形滑道的横向方向移动,使电连通插头ⅰ和电连通插头ⅱ插接或断开,电连通插头ⅰ通过电源线与汽车内电源连接。该扶手杯托结构虽然实现了加热功能,但存在以下缺点:该扶手杯托结构的布线方式是在扶手尾端开槽,然后电源线从槽口伸出连接到整车线束,这种布线方式,使得扶手在翻转时会拉伸电源线,存在扯断电源线的风险,导致扶手功能失效以及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扶手翻转的过程中,避免拉扯线束。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包括扶手和设置在扶手内部的线束,所述扶手的后端固连有铰接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的内部为中空,所述铰接轴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穿线孔,所述线束由穿线孔进入铰接轴的内部并从铰接轴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
6.本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将线束从原来走扶手尾部的槽口出线改为从扶手的铰接轴出线,线束由穿线孔进入铰接轴的内部并从铰接轴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然后进入到座椅靠背中,规避了扶手在翻转过程中存在拉扯线束的风险,保证扶手功能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线束从扶手铰接轴出线后,线束完全不外露,整体更加美观。
7.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穿线孔为跑道形并位于铰接轴的中部。
8.穿线孔为跑道形,使得穿线孔的边缘更加圆滑,避免存在棱角划伤线束,穿线孔位于铰接轴的中部,方便布线,使得线束的走线更加合理。
9.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铰接轴采用hc420型号钢制成。
10.由于扶手的铰接轴为中空结构,采用hc420型号高强度钢制成,可以保证铰接轴的刚性,保证实现线束由穿线孔进入铰接轴的内部并从铰接轴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的走线结
构。
11.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扶手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线固定夹。
12.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电线固定夹和扶手一体成型。
13.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电线固定夹位于正对穿线孔的扶手一侧,并沿扶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4.在上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中,所述穿线孔位于铰接轴靠近扶手前端的侧壁上。
15.穿线孔位于铰接轴靠近扶手前端的侧壁上,方便布线,使得线束的走线更加合理。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的优点在于:本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在扶手的后端固连有铰接轴,并将线束从原来走扶手尾部的槽口出线改为从扶手的铰接轴出线,然后进入到座椅靠背中,规避了扶手在翻转过程中存在拉扯线束的风险,保证扶手功能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线束从扶手铰接轴出线后,线束完全不外露,整体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座椅扶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座椅扶手走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座椅扶手翻转后锁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座椅扶手翻转前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扶手;2、线束;3、铰接轴;4、穿线孔;5、电线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3.如图1

4所示,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包括扶手1和设置在扶手1内部的线束2,所述扶手1后端固连有铰接轴3,所述铰接轴3的内部为中空,所述铰接轴3优选采用hc420型号钢制成,由于扶手1的铰接轴3为中空结构,优选采用hc420型号高强度钢制成,可以保证铰接轴3的刚性,所述铰接轴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穿线孔4,穿线孔4的位置优选设置在铰接轴3靠近扶手1前端的侧壁上,方便布线,使得线束的走线更加合理,所述穿线孔4优选为跑道形并位于铰接轴3的中部,穿线孔4为跑道形,使得穿线孔4的边缘更加圆滑,避免存在棱角划伤线束,穿线孔4位于铰接轴3的中部,方便布线,使得线束的走线更加合理,所述线束2由穿线孔4进入铰接轴3的内部并从铰接轴3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进一步地,所述扶手1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线固定夹5,所述电线固定夹5和扶手1一体成型,所述电线固定夹5位于正对穿线孔4的扶手1一侧,并沿扶手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电线固定夹5可以将线束2有序地固定在扶手1上,能进一步地保护线束2。
24.本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在扶手1的后端固连有铰接轴3,并将线束从原来走扶手尾部的槽口出线改为从扶手的铰接轴出线,线束2由穿线孔4进入铰接轴3的内部并从铰接轴3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然后进入到座椅靠背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扶手1翻转后,线束2不随扶手1翻转,规避了扶手在翻转过程中存在拉扯线束的风险,保证扶手功能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线束从扶手铰接轴出线后,线束完全不外露,整体更加美观。
2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26.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扶手1、线束2、铰接轴3、穿线孔4、电线固定夹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包括扶手(1)和设置在扶手(1)内部的线束(2),所述扶手(1)的后端固连有铰接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3)的内部为中空,所述铰接轴(3)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穿线孔(4),所述线束(2)由穿线孔(4)进入铰接轴(3)的内部并从铰接轴(3)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4)为跑道形并位于铰接轴(3)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3)采用hc420型号钢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1)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电线固定夹(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固定夹(5)和扶手(1)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固定夹(5)位于正对穿线孔(4)的扶手(1)一侧,并沿扶手(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4)位于铰接轴(3)靠近扶手(1)前端的侧壁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属于汽车座椅扶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扶手翻转的过程中,容易拉扯线束的问题。本座椅扶手的走线结构,包括扶手和设置在扶手内部的线束,所述扶手后端固连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的内部为中空,所述铰接轴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穿线孔,所述线束由穿线孔进入铰接轴的内部并从铰接轴其中一端的端口伸出。本实用新型具有规避了扶手在翻转过程中存在拉扯线束的风险,保证扶手功能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线束从扶手铰接轴出线后,线束完全不外露,整体更加美观的优点。整体更加美观的优点。整体更加美观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谢真奇 席瑞彬 刘丹 袁庆 张松鹤 丁宝华 王少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9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