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8118发布日期:2022-01-26 21:5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是指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一般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不依靠轨道或架线而在陆地行驶的车辆,汽车通常被用作载运客、货和牵引客、货挂车,也有为完成特定运输任务或作业任务而将其改装或经装配了专用设备成为专用车辆,但不包括专供农业使用的机械,全挂车和半挂车并无自带动力装置,他们与牵引汽车组成汽车列车时才属于汽车范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也在进行智能化,智能驾驶本质上涉及注意力吸引和注意力分散的认知工程学,主要包括网络导航、自主驾驶和人工干预三个环节。智能驾驶的前提条件是,我们选用的车辆满足行车的动力学要求,车上的传感器能获得相关视听觉信号和信息,并通过认知计算控制相应的随动系统,智能驾驶通常需要安装报警装置用于发生警报,报警装置是指表示发生故障、事故或危险情况的信息显示装置,按使用的代码特点和接收信息的感觉通道的性质,可分为视觉报警器、听觉报警器、触觉报警器和嗅觉报警器等,报警信号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或在性状上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3.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
4.(1)、在报警装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现有的报警装置中含有较多电器元件的原因,当受到较大的震动时,易导致报警装置中的电器元件损坏或产生松动,从而导致报警装置无法正常工作,但是现有的报警装置减震效果较差,无法对报警装置进行有效的缓冲,易对驾驶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5.(2)、在报警装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进入的原因,易导致灰尘侵入到报警装置的内部,但是现有的报警装置防尘效果较差,不仅影响报警装置内部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还会影响报警装置的正常散热。
6.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8.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存在减震效果较差和防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9.(二)技术方案
10.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1.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柱,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顶端固定
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罩,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安装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底壁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安装底座的内部靠近安装槽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
12.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外壳体的内部靠近安装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纱网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报警装置本体,所述报警装置本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散热片,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窗,所述防护罩的内部一侧开设有过滤网板,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纱网板,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散热孔。
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顶端通过固定螺钉可拆卸固定在固定板的底部,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贯穿安装底座的顶部并与活动块的顶部相固定。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第一减震弹簧为阻尼弹簧。
1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与滑槽相贯通,所述活动块的外壁与安装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滑槽相适配。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数量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第二减震弹簧为阻尼弹簧。
1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为网板结构,所述内壳体的底部通过固定螺钉可拆卸固定在安装板的顶部。
18.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扇的一侧靠近散热片的一侧设置,所述散热风扇的另一侧靠近散热窗的一侧设置,所述防护罩的一侧与外界相贯通。
19.(三)有益效果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
21.(1)、在安装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与固定板,第一减震弹簧可以在汽车产生震动时对外壳体内部的报警装置本体提供缓冲,再通过连接柱、安装槽、第二减震弹簧、活动块之间的配合设置,可以对外壳体内部的报警装置本体提供第二次缓冲,从而达到了双重减震的效果,提高了对报警装置本体的减震效果,避免报警装置本体发生损坏。
22.(2)、通过安装板与第一纱网板之间的配合设置,从报警装置本体的底部进行防尘,避免外界的灰尘从外壳体的底部进入,再通过过滤网板与第二纱网板之间的配合设置,可以从报警装置本体的两侧进行防尘,从而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从外壳体的两侧进入,提高了对报警装置本体的防尘效果,避免灰尘影响报警装置本体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安装底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外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的内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安装底座;2、连接柱;3、第一减震弹簧;4、固定板;5、外壳体;6、防护罩;7、第一散热孔;8、安装槽;9、第二减震弹簧;10、活动块;11、滑块;12、滑槽;13、安装板;14、第一纱网板;15、报警装置本体;16、内壳体;17、散热片;18、散热风扇;19、散热窗;20、过滤网板;21、第二纱网板;22、第二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包括安装底座1,安装底座1的顶部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柱2,安装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弹簧3,第一减震弹簧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4,固定板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外壳体5,外壳体5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防护罩6,固定板4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散热孔7,安装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8,安装槽8的内底壁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弹簧9,第二减震弹簧9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动块10,活动块10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块11,安装底座1的内部靠近安装槽8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2;
31.外壳体5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3,外壳体5的内部靠近安装板1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纱网板14,安装板1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报警装置本体15,报警装置本体15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内壳体16,内壳体16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散热片17,外壳体5的内壁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18,外壳体5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窗19,防护罩6的内部一侧开设有过滤网板20,防护罩6的内部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纱网板21,外壳体5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散热孔22。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连接柱2的顶端通过固定螺钉可拆卸固定在固定板4的底部,连接柱2的底端贯穿安装底座1的顶部并与活动块10的顶部相固定,可以对连接柱2进行拆卸;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减震弹簧3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第一减震弹簧3呈矩形阵列分布,第一减震弹簧3为阻尼弹簧,进一步提高了缓冲效果;
3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安装槽8与滑槽12相贯通,活动块10的外壁与安装槽8的内壁活动连接,滑块11与滑槽12相适配,保证了在减震过程中的稳定性;
3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减震弹簧9的数量有四个,四个第二减震弹簧9呈矩形阵列分布,第二减震弹簧9为阻尼弹簧;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安装板13为网板结构,内壳体16的底部通过固定螺钉可拆卸固定在安装板13的顶部,通过安装板13为网板结构,可以充当过滤网使用;
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散热风扇18的一侧靠近散热片17的一侧设置,散热风扇18的另一侧靠近散热窗19的一侧设置,防护罩6的一侧与外界相贯通,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3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汽车智能驾驶的装置时,如图1-5所示,该装置整体由安装底座1、连接柱2、第一减震弹簧3、固定板4、外壳体5、防护罩6、报警装置本体15、内壳体16、散热片17组成,当发生震动时,通过第一减震弹簧3的伸缩,可以对产生的震动进行第一次缓冲,再通过第二减震弹簧9的伸缩,可以对产生的震动进行第二次缓冲,第二减震弹簧9在伸缩的过程中,滑块11在滑槽12的内部滑动,报警装置本体15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报警装置本体15底部的热量通过第二散热孔22排除外界,同时通过散热片17不断的将报警装置本体15内部的热量导出,外壳体5内壁两侧的散热风扇18不断对散热片17进行吹风散热,在散热的过程中,通过安装板13与第一纱网板14将从外壳体5底部进入的空气进行两次过滤,同时通过过滤网板20与第二纱网板21将从外壳体5两侧进入的空气进行两侧过滤,可以有效的将空气中的灰尘过滤,从而避免灰尘的进入,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