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1904发布日期:2022-11-22 18:1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两栖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


背景技术:

2.水陆两用车又名水陆两栖船,水陆两栖船,水陆两用车,水陆两用艇;它是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种车辆。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后经开发改造用于旅游。
3.现有的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驶时,由于其前后轮无法收回,导致在水中水阻力较大,影响行驶速度,同时增加了行驶成本。另外,水陆两用车在野地行驶时,由于地面不平整,碰到坑洼路面,因为底盘较低,极易刮伤底盘,甚至损坏车体内部机械零件,导致水陆两用车无法通行。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其可以前后车轮进行升降,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降低行驶成本,同时提高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前轮、后桥总成和后轮,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上,还包括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
6.所述前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前轮升降;
7.所述后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升降。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9.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缸、套筒、第一滑动架;所述套筒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的左右两侧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呈冂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上侧,所述第一滑动架的上部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侧端对应滑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滑动架的左右两下侧端从所述套筒内伸出并与所述前轮连接。
1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右两侧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杆身从所述套筒内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前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前伸缩机构还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
座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之间,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缸的缸筒部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
1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后伸缩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二伸缩缸和第二滑动架;所述第二连接架呈匚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缸的前侧,所述第二滑动架呈三角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后侧,所述第二伸缩缸的缸筒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还与所述后桥总成连接。
13.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左右两侧端对称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向轮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接触。
14.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的滚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轮相垂直,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的槽底相接触。
15.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第二滑动架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
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的缸筒部从所述第一限位口中穿过。
17.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架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从所述第二限位口中穿过。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伸缩机构和后伸缩机构,前伸缩机构用于控制前轮升降,后伸缩机构用于控制后桥总成升降,从而带动后轮升降,前后轮可以升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用车可以在水中行驶时,可减少水阻力,同时,在碰到坑洼路面时,可以抬升车体底盘,避免车体刮蹭,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可以适应多种行驶场景。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
24.1、前伸缩机构;11、第一伸缩缸;12、套筒;13、第一滑动架;131、第一连接板;132、第一连接杆;14、连接座;2、后伸缩机构;21、第二连接架;211、滑槽;212、第一限位板;22、第二伸缩缸;23、第二滑动架;231、第一导向轮;232、第二导向轮;233、第二连接杆;234、第二
限位板;3、车体;4、前轮;5、后桥总成;51、减震杆;6、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26.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后轮可升降的水陆两栖船,包括车体3、前轮4、后桥总成5和后轮6,所述后轮6设置在所述后桥总成5上,本实施例还包括前伸缩机构1和后伸缩机构2;
27.所述前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前端并与所述前轮4连接,所述前伸缩机构1可带动所述前轮4升降;
28.所述后伸缩机构2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后端并与所述后桥总成5连接,所述后伸缩机构2可带动所述后桥总成5升降。
29.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前伸缩机构1和后伸缩机构2,在本实施例中,前伸缩机构1为倾斜设置在车体1的前端,后伸缩机构2为水平设置在车体1的后端。前伸缩机构1与前轮4连接,前伸缩机构1还与两栖船的转向机构连接,或者前伸缩机构1与两栖船的前减震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或者前减震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前伸缩机构1可以带动前轮4升降,而后伸缩机构2与后桥总成5连接,后伸缩机构2可带动后桥总成5升降,进而带动后轮6升降,使得车体3在水中行驶时,可以减小水阻力。同时,在碰到坑洼路面时,可以抬升车体3底盘,避免车体1刮蹭。
30.在本实施例中,还在车体3前端加装了转向杆,转向杆与前伸缩机构1连接,用于带动前伸缩机构1转动,进而带动前轮4转向。
31.而后桥总成5的前端与车体3的中部大梁转动连接,后桥总成5的后端与后伸缩机构2连接,在后伸缩机构2伸缩的过程中,带动后桥总成5绕着中部大梁向后或者向前转动,实现后轮6的降升。
32.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前伸缩机构1包括第一伸缩缸11、套筒12、第一滑动架13;所述套筒12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缸筒部的左右两侧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1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13呈冂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上侧,所述第一滑动架13的上部与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架13的左右两侧端对应滑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12内,所述第一滑动架13的左右两下侧端从所述套筒12内伸出并与所述前轮4连接。
33.通过设置第一伸缩缸11、套筒12、第一滑动架13,通过开启第一伸缩缸11,第一伸缩缸11在伸缩时,可以带动第一滑动架13相对套筒12上下滑动,当第一滑动架13向上滑动时,可带动前轮4向上抬起,实现前轮4的收回,这样,在车体3下水后,因前轮4收回,可以减小水阻力。当第一滑动架13向下滑动时,可带动前轮4向下伸出,从而抬高车体3,增加车体3底盘与地面的距离,可以适应坑洼路面,避免车体1刮蹭。
34.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滑动架13包括第一连接板131和第一连接杆132,所述第一连接杆132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32的左右两侧端,所述第一连接杆132的杆身从所述套筒12内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1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31的一端与所述前轮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31与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伸缩端固定连接。
35.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131和第一连接杆132,第一连接杆132与套筒12配合后,可以相对套筒12上下滑动,第一连接板131用于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杆132,使两个第一连接杆132可以滑动相同的距离。
36.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前伸缩机构1还包括连接座14,所述连接座14设置在两个所述套筒12之间,所述连接座1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套筒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缸11的缸筒部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座14上。
37.设置的前连接座14用于固定住第一伸缩缸11,保证第一伸缩缸11工作的稳定性。
38.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后伸缩机构2包括第二连接架21、第二伸缩缸22和第二滑动架23;所述第二连接架21呈匚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缸22的前侧,所述第二滑动架23呈三角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架21的后侧,所述第二伸缩缸22的缸筒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架2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缸22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二滑动架23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架23的后端还与所述后桥总成5连接。
39.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架21、第二伸缩缸22和第二滑动架23,通过开启第二伸缩缸22,第二伸缩缸22伸缩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第二滑动架23相对第二连接架21水平移动,当第二滑动架23向前移动时,由于第二滑动架23与后桥总成5的减震杆51连接,减震杆51逆时针转动,带动后桥总成5逆时针转动,实现对后桥总成5的抬起,从而抬起后轮6,在车体3下水后,因后轮6收回,可以减小水阻力。当第二滑动架23向后移动时,带动减震杆51顺时针转动,带动后桥总成5顺时针转动,实现对后桥总成5的放出,从而放出后轮6,增加车体3底盘与地面的距离,可以适应坑洼路面。
40.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第二滑动架23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导向轮231,所述第二连接架21的左右两侧端对称设有滑槽211,所述第一导向轮231与所述滑槽211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向轮231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211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接触。
41.第二滑动架23在受到第二伸缩缸22的作用下前后滑动时,带动第一导向轮231滑动,第一导向轮231可以使第二滑动架23相对第二连接架21滑动更加顺畅。
42.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第二滑动架23的前端左右对称设有第二导向轮232,所述第二导向轮232的滚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轮231相垂直,所述第二导向轮232与所述滑槽211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向轮232的外轮面与所述滑槽211的槽底相接触。
43.第二滑动架23在受到第二伸缩缸22的作用下前后滑动时,带动第二导向轮232滑动,第二导向轮232可以使第二滑动架23相对第二连接架21滑动更加顺畅。
44.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第二导向轮232与所述第二滑动架2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233连接。
45.设置的第二连接杆233用于连接第二导向轮232,避免了第二导向轮232与第一导向轮231在滚动时相互干扰。
46.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第二连接架21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一限位板212,所述第一限位板212上设有第一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22的缸筒部从所述第一限位口中穿过。
47.设置的第一限位板212用于固定住第二伸缩缸22,保证第二伸缩缸22工作的稳定性。
48.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第二滑动架23的后端水平设有第二限位板234,所述第二限位板234上设有第二限位口,所述第二伸缩缸22的伸缩端从所述第二限位口中穿过。
49.设置的第二限位板234同样用于固定住第二伸缩缸22,使第二伸缩缸22的伸缩端能在设定的位置伸出。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