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0950发布日期:2022-05-18 16:2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点对点传输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可以通过感应线圈点对点无线充电。通常,发射器的第一线圈布置于车辆下方的地板或地面上,并且接收器的第二线圈布置于车辆下方,有许多不同的线圈拓扑结构可用于传输电力。除了有效地传输电力之外,小尺寸的线圈和允许在发射器线圈和接收器线圈之间具有定位公差的线圈通常是优选的。
3.而现有的发射器一般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车辆停放在地面上时接收器的位置相对发射器会有一定的高度,这样就增大了无线传输的能量损耗,充电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包括安装块、安装板和发射器,所述发射器安装在安装板内,所述安装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安装板位于凹槽内,所述凹槽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右端通过轴承与凹槽的左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外表面右侧套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活动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安装板的下表面左侧转动连接,所述凹槽的内底壁左侧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接近开关。
6.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凹槽的前后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顶端均与安装板的下表面相接触。
7.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的前后两侧均插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与活动板滑动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燕尾块,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与燕尾块相对应的滑槽。
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开始有通孔,所述接近开关活动连接在通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接近开关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贯穿通孔并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与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活动块的右侧开设有斜面。
11.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12.1、打开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丝杆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使活动板沿着导向杆的轴向往左移动,活动板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将安装板升起,从而使安装板内的发射器与车辆底部的接收器的距离更短,减少点对点无线传输的能量损耗,使充电效率更高。
13.2、将该装置预埋在地面上,安装板通过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支撑在凹槽内,接近开关位于通孔内避免被压坏,当安装板升起时,转轴能够挤压活动块右侧的斜面,此时活动块在通过滑杆带动接近开关从通孔内伸出,从而使安装板更加接近车辆底部,便于能量的传输。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式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块;2、安装板;3、发射器;4、凹槽;5、电机;6、丝杆;7、活动板;8、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转轴;11、连接座;12、接近开关;401、第一支撑柱;402、第二支撑柱;701、导向杆;1101、燕尾块;1102、滑槽;201、通孔;1201、滑杆;1202、活动块;1203、伸缩杆;1204、弹簧;1205、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点对点传输系统的装置,包括安装块1、安装板2和发射器3,发射器3安装在安装板2内,安装块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4,安装板2位于凹槽4内,凹槽4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5,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6,丝杆6的右端通过轴承与凹槽4的左侧内壁转动连接,丝杆6的外表面右侧套设有活动板7,活动板7与丝杆6螺纹连接,活动板7上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8的顶端与安装板2的下表面左侧转动连接,凹槽4的内底壁左侧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9,两个第二支撑杆9的顶端通过转轴10转动连接有两个连接座11,连接座11与安装板2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杆8与第二支撑杆9的中部转动连接,安装板2的上表面安装有接近开关12,打开电机5带动丝杆6旋转,丝杆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使活动板7沿着导向杆701的轴向往左移动,此时活动板7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将安装板2升起。
23.其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凹槽4的左右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401,凹槽4的前后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402,第一支撑柱401和第二支撑柱402的顶端均与安装板2的下表面相接触,安装板2通过第一支撑柱401和第二支撑柱402支撑在凹槽4内。
24.其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活动板7的前后两侧均插接有导向杆701,导向杆70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凹槽4的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导向杆701与活动板7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导向杆701使活动板7移动的更加稳定,避免活动板7跟随丝杆6旋转。
25.其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连接座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燕尾块1101,安装板2的下表面开设有与燕尾块1101相对应的滑槽1102,通过燕尾块1101与滑槽1102的配合使连接座11移动的更加稳定。
26.其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安装板2的上表面开始有通孔201,接近开关12活动连接在通孔201内,接近开关12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滑杆1201,滑杆1201的底端贯穿通孔201并固定连接有活动块1202,活动块120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203,伸缩杆1203的顶端与安装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203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1204,活动块1202的右侧开设有斜面1205,转轴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挤压活动块1202右侧的斜面1205,此时活动块1202带动伸缩杆1203收缩并压缩弹簧1204,活动块1202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滑杆1201向上移动,滑杆1201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接近开关12从通孔201内伸出,当接近开关12接近车辆底部时电机5关闭。
27.工作原理:将该装置预埋在地面上,安装板2通过第一支撑柱401和第二支撑柱402支撑在凹槽4内,接近开关12位于通孔201内避免被压坏,当车辆停放在地面上时接收器的位置相对发射器3会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打开电机5带动丝杆6旋转,由于丝杆6与活动板7螺纹连接,丝杆6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使活动板7沿着导向杆701的轴向往左移动,由于第一支撑杆8与第二支撑杆9的中部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杆8的底端与活动板7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8的顶端与安装板2的下表面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9的底端与凹槽4的内底壁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9的顶端通过转轴10与连接座11转动连接,同时连接座11通过燕尾块1101与安装板2滑动连接,此时活动板7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9将安装板2升起,同时转轴10向左移动,转轴1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挤压活动块1202右侧的斜面1205,此时活动块1202带动伸缩杆1203收缩并压缩弹簧1204,活动块1202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滑杆1201向上移动,滑杆1201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接近开关12从通孔201内伸出,当接近开关12接近车辆底部时电机5关闭,从而使安装板2内的发射器3与车辆底部的接收器的距离更短,减少点对点无线传输的能量损耗,使充电效率更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