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2437发布日期:2022-04-14 12:5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电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


背景技术:

2.越野车是军用汽车大家族中的成员,大都具有一定的越野行驶能力。也就是说,这些汽车能在质量很差的路面或者根本没有路的地区和战场上行驶,后来,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又出现了一种越野能力更强的军用汽车,它就是通常所说的军用越野汽车,汽车电控即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基本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器(ecu)、驱动器和控制程序软件等部分组成,与车上的机械系统配合使用,并利用电缆或无线电波互相传输讯息,进行的“机电整合”。


技术实现要素:

3.由于军用越野改装车经常行驶在复杂的颠簸地形中,行驶过程中颠簸产生的振动力会大量传递到电控装置,易造成电控装置中线路插头与插座的脱离和焊点的脱焊等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本装置对于各个方向的振动力都能较好的进行缓冲,对电控装置盒进行有效的缓冲防震保护,防止剧烈颠簸造成电控装置中线路插头与插座的脱离和焊点的脱焊等情况。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包括外保护箱,所述外保护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内保护箱,所述内保护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盒,所述内保护箱和外保护箱的前后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内保护箱和外保护箱的左右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第三减震装置,所述外保护箱的左右侧板均贯通并卡接有进风风扇,所述外保护箱的顶部螺接有外保护箱顶板,所述外保护箱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外保护箱顶板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贯通并卡接有排风扇,所述电控装置盒的顶板贯通并卡接有均热板,所述均热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均热板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辅助散热装置,所述内保护箱的左右侧板和底板上均贯通有进风口。
5.其中,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在所述内保护箱底面和所述外保护箱底部内侧壁之间设置前后两组,所述第二减震装置的数量为四组,位于所述内保护箱前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前侧内壁之间、所述内保护箱后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后侧内壁之间各设有左右两组,所述第三减震装置的数量为四组,位于所述内保护箱左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左侧内壁之间、所述内保护箱右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右侧内壁之间各设有前后两组。
6.其中,所述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和所述第三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外保护箱内侧壁上的第一螺接板,所述第一螺接板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转轴连接座,两个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座的内腔中均通过轴承卡接有一个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销接座,两个所述第一销接座上分别销接有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
所述第一减震杆和所述第二减震杆之间相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减震杆和所述第二减震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第二销接座销接,所述第二销接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轴承卡接在第二转轴连接座的内腔中,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座固定安装在第二螺接板上,所述第二螺接板与所述内保护箱之间螺接。
7.其中,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均热板上方的辅助导热板,所述辅助导热板的顶部一体成型有散热圈,所述散热圈的侧面贯穿有通风条形槽,所述通风条形槽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圈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辅助散热风扇,所述散热圈的顶部贯穿出内保护箱的顶壁;均热板的剩余热量传输至辅助导热板上,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对均热板进行降温,同时辅助散热风扇高速转动,辅助导热板的部分热量在与气流接触的过程中交换到气流中,一部分传导至散热鳍片上,辅助散热风扇将辅助导热板上方的气流从通风条形槽抽入散热圈内部,流经散热鳍片的气流与散热鳍片的表面充分接触,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带走,并被辅助散热风扇排出内保护箱外。
8.其中,所述第一减震杆和所述第二减震杆均包括液压减震杆,所述液压减震杆的主体和活塞杆上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安装座,所述弹簧安装座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液压减震杆配合弹簧的压缩和回弹力,对内保护箱进行减震保护。
9.其中,所述内保护箱的内侧壁位于边角处设有四个第一螺接座,所述内保护箱通过第一螺接座与所述电控装置盒底部四角的第二螺接座螺接,所述电控装置盒主体与所述内保护箱的前后左右内侧壁之间均有一段间距;电控装置盒主体与内保护箱之间的间距用于气流的通过。
10.其中,所述电控装置盒的底板和左右两侧侧板上均贯通设有通风孔;抽进的空气通过内保护箱上的进风口进入内保护箱的内部,一部分气流沿内保护箱与电控装置盒之间的缝隙向上流动,一部分气流通过电控装置盒底部的通风孔进入电控装置盒内部并从电控装置盒左右两侧的通风孔流出,并将电控装置盒内部的部分热量带到电控装置盒外部。
11.其中,所述均热板的顶部和所述电控装置盒的内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外保护箱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散热控制器,所述散热控制器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均热板表面和电控装置盒内部部件的温度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散热控制器,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温度过高时,散热控制器即控制进风风扇、排风扇、半导体制冷片和辅助散热风扇工作,对本装置进行散热。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车辆移动时,本装置通过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和第三减震装置进行减震,第一减震装置的第一销接座、第一减震杆、第二减震杆和第二销接座配合,可对上下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第二减震装置的第一销接座、第一减震杆、第二减震杆和第二销接座配合,可对前后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第三减震装置的第一销接座、第一减震杆、第二减震杆和第二销接座配合,可对左右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由于设置了第一转轴连接座和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连接座和第二转轴,因此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和第三减震装置在对各自可直接缓冲的方向力进行缓冲的同时,还可以在产生其他方向的振动力时,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座和第一转轴的配合转动、第二转轴连接座和第二转轴的配合转动,对其他方向的振动力进行辅助缓冲,例如在产生向左下方的振动力时,第一减震装置的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在内保护箱向下的振动力的挤压下进行收缩动作,与此同时第二减震装置和第三减震装置的第一减震杆做伸出动作而第二减震
杆做收缩动作,从而对内保护箱向下的振动力进行缓冲,同时在向左方向的振动力作用下,内保护箱会向左移动,此时第一减震装置、第三减震装置的第二转轴连接座在内保护箱的带动下向左位移,利用第二转轴带动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在第一转轴连接座和第一转轴的配合下转动,使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在转动过程中发生伸缩,通过液压减震杆和弹簧进行左右方向的减震动作,车辆移动中会产生各个方向的振动力,本装置中的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和第三减震装置对于各个方向的振动力都能较好的进行缓冲,对内保护箱及其内部的电控装置盒进行有效的缓冲防震保护,防止剧烈颠簸造成电控装置中线路插头与插座的脱离和焊点的脱焊等情况;
13.在电控装置盒内部的电控组件运行时,其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热量通过内部的热传导组件传输至均热板,利用均热板内的毛细结构和冷却液进行散热,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控装置盒内部组件和均热板表面的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散热控制器通过单片机控制进风风扇、排风扇、半导体制冷片和辅助散热风扇工作,进风风扇将外保护箱外部的空气抽入外保护箱内部,抽进的空气通过内保护箱上的进风口进入内保护箱的内部,一部分气流沿内保护箱与电控装置盒之间的缝隙向上流动,一部分气流通过电控装置盒底部的通风孔进入电控装置盒内部并从电控装置盒左右两侧的通风孔流出,并将电控装置盒内部的部分热量带到电控装置盒外部,两股气流汇合后流动至辅助导热板上方,均热板的剩余热量传输至辅助导热板上,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对均热板进行降温,同时辅助散热风扇高速转动,辅助导热板的部分热量在与气流接触的过程中交换到气流中,一部分传导至散热鳍片上,辅助散热风扇将辅助导热板上方的气流从通风条形槽抽入散热圈内部,流经散热鳍片的气流与散热鳍片的表面充分接触,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带走,并被辅助散热风扇排出内保护箱外,外保护箱内的空气被排风扇排出,配合进风风扇使外保护箱内外形成空气循环,在上述各散热部件的配合下,对电控装置盒内部的电控组件进行高效的散热,可防止电控装置因运行温度过高发生故障。
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减震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辅助散热装置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外保护箱;2、第一减震装置;3、内保护箱;4、电控装置盒;5、第二减震装置;6、第三减震装置;7、进风风扇;8、外保护箱顶板;9、减震弹簧;10、排风扇;11、均热板;12、半导体制冷片;13、辅助散热装置;14、进风口;15、第一螺接板;16、第一转轴连接座;17、第一转轴;18、第一销接座;19、第一减震杆;20、第二减震杆;21、第二销接座;22、第二转轴;23、第二转轴连接座;24、第二螺接板;25、辅助导热板;26、散热圈;27、通风条形槽;28、散热鳍片;29、辅助散热风扇;30、液压减震杆;31、弹簧安装座;32、弹簧;33、第一螺接座;34、第二螺接座;35、通风孔;36、温度传感器;37、散热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军用越野改装车电控装置,包括外保护箱1,所述外保护箱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装置2,所述第一减震装置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内保护箱3,所述内保护箱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盒4,所述内保护箱3和外保护箱1的前后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5,所述内保护箱3和外保护箱1的左右内侧壁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第三减震装置6,所述外保护箱1的左右侧板均贯通并卡接有进风风扇7,所述外保护箱1的顶部螺接有外保护箱顶板8,所述外保护箱顶板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减震弹簧9,所述外保护箱顶板8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贯通并卡接有排风扇10,所述电控装置盒4的顶板贯通并卡接有均热板11,所述均热板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2,所述均热板11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辅助散热装置13,所述内保护箱3的左右侧板和底板上均贯通有进风口14。
21.本实施方案中:
22.所述第一减震装置2在所述内保护箱3底面和所述外保护箱1底部内侧壁之间设置前后两组,所述第二减震装置5的数量为四组,位于所述内保护箱3前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1前侧内壁之间、所述内保护箱3后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1后侧内壁之间各设有左右两组,所述第三减震装置6的数量为四组,位于所述内保护箱3左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1左侧内壁之间、所述内保护箱3右侧面与所述外保护箱1右侧内壁之间各设有前后两组。
23.所述第一减震装置2、所述第二减震装置5和所述第三减震装置6包括固定安装在外保护箱1内侧壁上的第一螺接板15,所述第一螺接板15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转轴连接座16,两个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座16的内腔中均通过轴承卡接有一个第一转轴17,所述第一转轴17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销接座18,两个所述第一销接座18上分别销接有第一减震杆19和第二减震杆20,所述第一减震杆19和所述第二减震杆20之间相对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减震杆19和所述第二减震杆20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第二销接座21销接,所述第二销接座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22,所述第二转轴22通过轴承卡接在第二转轴连接座23的内腔中,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座23固定安装在第二螺接板24上,所述第二螺接板24与所述内保护箱3之间螺接。
24.所述辅助散热装置13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均热板11上方的辅助导热板25,所述辅助导热板25的顶部一体成型有散热圈26,所述散热圈26的侧面贯穿有通风条形槽27,所述通风条形槽27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散热鳍片28,所述散热圈26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辅助散热风扇29,所述散热圈26的顶部贯穿出内保护箱3的顶壁;均热板11的剩余热量传输至辅助导热板25上,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2制冷对均热板11进行降温,同时辅助散热风扇29高速转动,辅助导热板25的部分热量在与气流接触的过程中交换到气流中,一部分传导至散热鳍片28上,辅助散热风扇29将辅助导热板25上方的气流从通风条形槽27抽入散热圈26内部,流经散热鳍片28的气流与散热鳍片28的表面充分接触,将散热鳍片28上的热量带走,并被辅助散热风扇29排出内保护箱3外。
25.所述第一减震杆19和所述第二减震杆20均包括液压减震杆30,所述液压减震杆30的主体和活塞杆上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安装座31,所述弹簧安装座31之间固定安装有弹簧32;液压减震杆30配合弹簧32的压缩和回弹力,对内保护箱3进行减震保护。
26.所述内保护箱3的内侧壁位于边角处设有四个第一螺接座33,所述内保护箱3通过
第一螺接座33与所述电控装置盒4底部四角的第二螺接座34螺接,所述电控装置盒4主体与所述内保护箱3的前后左右内侧壁之间均有一段间距;电控装置盒4主体与内保护箱3之间的间距用于气流的通过。
27.所述电控装置盒4的底板和左右两侧侧板上均贯通设有通风孔35;抽进的空气通过内保护箱3上的进风口14进入内保护箱3的内部,一部分气流沿内保护箱3与电控装置盒4之间的缝隙向上流动,一部分气流通过电控装置盒4底部的通风孔35进入电控装置盒4内部并从电控装置盒4左右两侧的通风孔35流出,并将电控装置盒4内部的部分热量带到电控装置盒4外部。
28.所述均热板11的顶部和所述电控装置盒4的内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36,所述外保护箱1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散热控制器37,所述散热控制器37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温度传感器36实时监测均热板11表面和电控装置盒4内部部件的温度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散热控制器37,当温度传感器36监测到温度过高时,散热控制器37即控制进风风扇7、排风扇10、半导体制冷片12和辅助散热风扇29工作,对本装置进行散热。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车辆移动时,本装置通过第一减震装置2、第二减震装置5和第三减震装置6进行减震,第一减震装置2的第一销接座18、第一减震杆19、第二减震杆20和第二销接座21配合,可对上下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第二减震装置5的第一销接座18、第一减震杆19、第二减震杆20和第二销接座21配合,可对前后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第三减震装置6的第一销接座18、第一减震杆19、第二减震杆20和第二销接座21配合,可对左右方向的振动力进行直接缓冲,由于设置了第一转轴连接座16和第一转轴17、第二转轴连接座23和第二转轴22,因此第一减震装置2、第二减震装置5和第三减震装置6在对各自可直接缓冲的方向力进行缓冲的同时,还可以在产生其他方向的振动力时,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座16和第一转轴17的配合转动、第二转轴连接座23和第二转轴22的配合转动,对其他方向的振动力进行辅助缓冲,例如在产生向左下方的振动力时,第一减震装置2的第一减震杆19和第二减震杆20在内保护箱3向下的振动力的挤压下进行收缩动作,与此同时第二减震装置5和第三减震装置6的第一减震杆19做伸出动作而第二减震杆20做收缩动作,从而对内保护箱3向下的振动力进行缓冲,同时在向左方向的振动力作用下,内保护箱3会向左移动,此时第一减震装置2、第三减震装置6的第二转轴连接座23在内保护箱3的带动下向左位移,利用第二转轴22带动第一减震杆19和第二减震杆20在第一转轴连接座16和第一转轴17的配合下转动,使第一减震杆19和第二减震杆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伸缩,通过液压减震杆30和弹簧32进行左右方向的减震动作,车辆移动中会产生各个方向的振动力,本装置中的第一减震装置2、第二减震装置5和第三减震装置6对于各个方向的振动力都能较好的进行缓冲,对内保护箱3及其内部的电控装置盒4进行有效的缓冲防震保护,在电控装置盒4内部的电控组件运行时,其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热量通过内部的热传导组件传输至均热板11,利用均热板11内的毛细结构和冷却液进行散热,温度传感器36实时监测电控装置盒4内部组件和均热板11表面的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散热控制器37通过单片机控制进风风扇7、排风扇10、半导体制冷片12和辅助散热风扇29工作,进风风扇7将外保护箱1外部的空气抽入外保护箱1内部,抽进的空气通过内保护箱3上的进风口14进入内保护箱3的内部,一部分气流沿内保护箱3与电控装置盒4之间的缝隙向上流动,一部分气流通过电控装置盒4底部的通风孔35进入电控装置盒4内部并从电控装置盒4左右两侧的通
风孔35流出,并将电控装置盒4内部的部分热量带到电控装置盒4外部,两股气流汇合后流动至辅助导热板25上方,均热板11的剩余热量传输至辅助导热板25上,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2制冷对均热板11进行降温,同时辅助散热风扇29高速转动,辅助导热板25的部分热量在与气流接触的过程中交换到气流中,一部分传导至散热鳍片28上,辅助散热风扇29将辅助导热板25上方的气流从通风条形槽27抽入散热圈26内部,流经散热鳍片28的气流与散热鳍片28的表面充分接触,将散热鳍片28上的热量带走,并被辅助散热风扇29排出内保护箱3外,外保护箱1内的空气被排风扇10排出,配合进风风扇7使外保护箱1内外形成空气循环,在上述各散热部件的配合下,对电控装置盒4内部的电控组件进行高效的散热,可防止电控装置因运行温度过高发生故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