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及空调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7394发布日期:2022-05-11 15:4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及空调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及空调箱。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进步,汽车全面普适性和多样化,汽车的舒适性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在节能排放的大环境下,混动和电动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大,针对电动和混动汽车,节能也成为汽车续航里程的一个重点关注要素。双层流节能进气模式将逐步成为空调箱设计主流。
3.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双层流空调箱主要采用合体式叶轮,竖向布置,仅能用于偏置式空调箱设计。然而,若要针对中置式空调箱的小空间布局形式,很难在同涡线的情况下实现双层流上下分层流道,且占比空间较大,不利于驾乘舱空间布置。因此,传统的中置式空调箱因无法实现双层流进气模式,而达不到有效节能的效果,且其制热速率低,无法完成高速、高效的制热、制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及空调箱,以打破传统鼓风机合体式双层流叶轮的设计形式,且突破传统合体式叶轮双层流进气结构只能叶轮竖向布置的局限性。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包括壳体和分体式双叶轮,分体式双叶轮在壳体内呈水平向布置,且壳体被分体式双叶轮分隔成具有分别容纳分体式双叶轮中的左叶轮和右叶轮且相互独立的左涡线蜗壳腔及右涡线蜗壳腔;左涡线蜗壳腔和右涡线蜗壳腔的上口呈水平向前后设置,所述左涡线蜗壳腔和右涡线蜗壳腔的下口呈竖向上下设置。
7.进一步,左涡线蜗壳腔的下口具有呈喇叭口状的下层流道。
8.进一步,右涡线蜗壳腔的下口具有呈喇叭口状的上层流道。
9.进一步,分体式双叶轮的左叶轮和右叶轮的涡线结构一致或不相同。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单元、蜗壳箱单元和分配箱单元,该蜗壳箱单元采用上述的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左涡线蜗壳腔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的内循环风门相通,其下口通过下层流道通向分配箱单元;右涡线蜗壳腔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的外循环风门相通,其下口通过上层流道通向分配箱单元;上层流道和下层流道的出口呈上下覆盖于分配箱单元的蒸发器芯体一侧。
11.进一步,左涡线蜗壳腔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的内循环风门之间设置左过滤器,右涡线蜗壳腔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的外循环风门之间设置右过滤器。
12.进一步,分配箱单元内还设置有暖风芯体、混合风门、除霜口、前吹面口、前吹脚
口、后吹面口和后吹脚口。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设计形式,实现了双层流节能模式,并区别于传统合体式上下层叶轮涡线同步流道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偏置式合体式叶轮竖向布置结构空间大,结构复杂的难点,及无法满足小空间中置式双层流空调箱的设计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小空间布置中置式空调箱提供双层流节能可行性结构,满足市场对于节能空调箱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驾乘人员,保证更佳的舒适性,为电动汽车更优的续航能力提供一定的节能保障。
14.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左侧透视结构图;
18.图3为图1的右侧透视结构图;
19.图4为蜗壳箱单元的左侧进风示意图;
20.图5为蜗壳箱单元的右侧进风示意图;
21.图6为分体式双叶轮的立体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00为进风箱单元,200为蜗壳箱单元,300为分配箱单元;1为内循环风门,2为左过滤器,3为左涡线蜗壳腔,4为左叶轮,5为下层流道,6为外循环风门,7为右过滤器,8为右涡线蜗壳腔,9为右叶轮,10为上层流道,11为蒸发器芯体,12为暖风芯体,13为混合风门,14为除霜口,15为前吹面口,16为前吹脚口,17为后吹面口,18为后吹脚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4.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壳体和分体式双叶轮,该分体式双叶轮在壳体内呈水平向布置,且壳体被分体式双叶轮分隔成具有分别容纳分体式双叶轮中的左叶轮4和右叶轮9且相互独立的左涡线蜗壳腔3及右涡线蜗壳腔8,即左涡线蜗壳腔3与左叶轮4构成一组,右涡线蜗壳腔8与右叶轮9构成一组;而左涡线蜗壳腔3和右涡线蜗壳腔8的上口呈水平向前后设置,左涡线蜗壳腔3和右涡线蜗壳腔8的下口呈竖向上下设置。这样,通过采用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设计形式,实现了双层流节能模式,并区别于传统合体式上下层叶轮涡线同步流道的设计理念,很好
的解决了传统偏置式合体式叶轮竖向布置结构空间大,结构复杂的难点。
25.在本实施例中的左涡线蜗壳腔3的下口具有呈喇叭口状的下层流道5,右涡线蜗壳腔8的下口具有呈喇叭口状的上层流道10,通过扩孔式的喇叭口结构能更好对下口扩展,以适用于覆盖分配箱单元300的蒸发器芯体11。
26.在本实施例中的左叶轮4和右叶轮9的涡线结构可按需设为一致或不相同,以满足不同的汽车空调箱的功能需求。
2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单元100,其上设有内循环风门1和外循环风门6;蜗壳箱单元200采用上述的蜗壳箱结构,其内设有呈水平向的分体式双叶轮,且其被分体式双叶轮分隔成具有与分体式双叶轮中的左叶轮4和右叶轮9分别一一对应且相互独立的左涡线蜗壳腔3及右涡线蜗壳腔8,而左涡线蜗壳腔3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100的内循环风门1通过左过滤器2相通,其下口设置下层流道5;右涡线蜗壳腔8的上口与进风箱单元100的外循环风门6通过右过滤器7相通,其下口设置上层流道10;分配箱300,其内设有蒸发器芯体11、暖风芯体12、混合风门13、除霜口14、前吹面口15、前吹脚口16、后吹面口17和后吹脚口18,蒸发器芯体11与暖风芯体12之间设置混合风门13,而蜗壳箱单元200的左涡线蜗壳腔3和右涡线蜗壳腔8分别通过下层流道5、上层流道10通向分配箱单元300,且上层流道10和下层流道5的出口呈上下覆盖于分配箱单元300的蒸发器芯体11一侧。
28.详细阐述一下本分体式双叶轮双涡线独立流道双层流蜗壳箱结构运行的节能模式:
29.内气(较暖的风)经左叶轮4吸风后,通过内循环风门1进入进风箱单元100的左侧腔体,并通过左过滤器2进入蜗壳箱单元200左侧的左涡线壳腔3后,从下层流道5的出口经过分配箱单元300蒸发器芯体11下半层翅片,供应给暖风芯体12用于吹脚。
30.外气(较冷的风)经右叶轮9吸风后,通过外循环风门6进入进风箱单元100的右侧腔体,并通过右过滤器7进入蜗壳箱单元200右侧的左涡线壳腔8后,从上层流道10的出口经过分配箱单元300的蒸发器芯体11上半层翅片,供应给暖风芯体12用于吹面除霜。
31.至于其余模式状态则按照常规全内气和全外气模式进行,即左叶轮4吸入的风通过下层流道5进入分配箱单元;右叶轮9吸入的风则通过上层流道10进入分配箱单元,再通过分配箱单元各个模式风门来实现吹面、除霜和吹脚等模式需求。
3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