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和按摩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67230发布日期:2022-07-30 18:4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和按摩控制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按摩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和按摩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关心生活舒适度,乘用车已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驾乘的舒适度和安全需求更明显、要求更高。
3.为改善人们的驾乘舒适度,有腰托局部支撑方案、为缓解肢躯体的疲劳在相应位置增加按摩机构等,这些基本上都改变了原有椅座的与身体接触的属性,凸起或垫高等,确实实现了支撑和缓解疲劳的功效。但在启用这些有益的功能时,运动的车体发生突发事件时(例如是紧急刹车、追尾、前碰撞等),车速会发生极速变化,从高速变为静止,产生的冲击力会严重伤害到车内驾乘人员。另外,据科学统计,以50km/h速度为例,一个急刹车的减加速度为1g,如果是撞击刚性的墙体加速度的峰值一般在30g-50g、甚至达到80g以上,作用时间一般在0.05s-0.1s左右,在此状况下对驾乘人员的伤害还是很严重的,且难以做出有效应对措施,容易造成对驾乘人员的二次损伤。
4.需要提到的是,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和按摩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6.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方案:
7.在第一方面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适用于气袋支撑式按摩座椅的车辆中;该按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0:接收到操作指令,实施对气袋组件充气来驱动按摩机构活动至靠近用户侧以进行按摩操作;
9.s20:根据行车状态及气压信息,对应控制气路上的泄气阀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实时启闭,通过卸掉气袋内多余气体来使得按摩机构活动至远离用户侧以进行避让操作;
10.s30:在异常解除后,指示气泵充气补偿至气袋组件以带动按摩机构复位至初始工作位置。
11.在第二方面上,本技术另提供了一种按摩控制装置,包括:按摩机构、气袋组件、以及气路;所述气袋组件外接有带有泄气阀的气路,且气路中设有既可吸气又可供气的气泵,并将气泵连接至气袋组件;其中,还包括:
12.ecu控制单元,用于对泄气阀实施主动方式的启闭控制;
13.加速度获取单元,用于实施监控并反馈行车过程中的加速度数据;
14.碰撞信息获取单元,用于及时接收并反馈行车过程中的碰撞信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6.1、本技术的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针对于车辆在行车过程中,通过灵活控制按摩座椅上的气袋组件的充气和放气操作,改善驾乘舒适和安全的防护,提升驾车出行的舒适性,恰当地实现汽车座椅的安全性能。其中,在行车状态和气压信息处于异常时,对应控制泄气阀主动地实施其电磁驱动方式的泄压操作、或是被动地实施其弹力按压式的泄压操作,确保通过气袋组件的收缩使得位于工作位置的按摩机构避让活动至远离用户侧,大大减弱了按摩机构对用户的硬性碰触,避免加重异常情况对用户的二次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驾乘人员。
17.2、本发明的按摩控制装置,其适用于车辆在使用时的按摩控制,且通过ecu控制单元和加速度及碰撞信息获取单元的相互协作,巧妙地解决了座椅按摩功能和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舒适功能,提升产品应用在各式环境中的安全水平,可显著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21.图3是图2在其中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视角下的拆解示意图;
2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剖示图;
2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其他视角下的拆解示意图;
25.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器的爆炸示意图;
26.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器在工作位置和隐藏位置之间切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器的剖示图,其中,为了展示做局部放大处理;
28.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器在另一视角下的剖示图;
29.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装置/按摩器的气路管道的结构框图;
30.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31.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伤害的按摩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32.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控制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34.实施例
35.结合图1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摩装置,包括:按摩机构1、伸缩机构2和安装机构3。按摩机构1具有本体11以及配置在本体11上用于实施按摩操作的按摩部12。伸缩机构2对接于本体11并相互联动设置,以驱使按摩部12在工作位置和隐藏位置之间活动切换。安装机构3设有适于伸缩机构2和按摩机构1的安装空间。其中,在按摩部12活动至工作位置后,伸缩机构2能够将按摩部12限定在凸出暴露于该安装空间外。在按摩部12活动至隐藏位置后,伸缩机构2与按摩部12平稳地容置在该安装空间内。
36.上述中,按摩部12能够在安装机构3的安装空间受控于伸缩机构2,以实现在工作位置和隐藏位置之间的活动切换,在用户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伸缩机构2驱使按摩部12凸出暴露在安装空间外,以托起按摩部12直接作用于用户实现按摩操作来缓解疲劳,在用户不需要使用按摩功能时,为了能够保持原有产品的属性(如一般坐卧使用),伸缩机构2驱使按摩部12平稳容置在安装空间内,以达到在不使用时将按摩部12内藏于安装机构3中,其完美融合了按摩装置及搭配的产品,能够搭载适配于更多类型的产品中,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及舒适性。
37.如图2至图6所述,在一种实施例中,安装机构3包含一座体,座体具有底座31和配置在底座31上的侧主体32,侧主体32以周向围合的方式形成带有顶部开口的安装空间。从而,座体与侧主体32在组配后形成一适于各内部功能构件装入与其中的安装空间,且安装空间的顶部开口能够允许按摩部12和本体11自如进出内部空间,以实施位置的灵活切换。另外,通过围合的侧主体32来有效防护内部的按摩机构1,且隔开了按摩机构1在切换位置过程中与外部柔性垫体8的直接接触,以避免对垫体的摩擦损坏甚至是脱落碎屑等情况。
38.其中,伸缩机构2包括配置在底座31上的气袋组件21。气袋组件21沿安装空间的长度方向在充放气后实施对按摩机构1的向上托举或回退下沉。气袋组件21、按摩机构1的本体11以及按摩部12依次装入至安装空间中,位于下方的气袋组件21能够在外接气路的充放气操作后,对应实施气袋组件21的充气以推动按摩部12以及放气以拉回按摩部12,实现对按摩部12的伸缩推动。显然的,气路中设有既可吸气又可供气的气泵7,并通过气路管道将气泵7连接至气袋组件21。优选地,气泵7和气路管道均可容放在安装空间内,特别是将气泵7避让设置在柔性垫体8或底座31上。
39.其中,更具体地,气袋组件21包含多层气袋体211、以及配置在气袋体211上端面的第一固定片212和配置在气袋体211下端面的第二固定片213。多层的气袋体211能够起到柔性支撑的目的,避免按摩使用过程中按摩部12直接硬性作用至用户,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舒适度。以及,各固定片构造为适于对置贴合在气袋体211两端侧的柔性圆型片材。通过对置在两端侧的呈柔性圆形片材的固定片来起到对整体气袋体211的防护功效,并且,由固定片分别安装至对应的本体11和底座31上,起到更为紧凑衔接的作用。尤其的,柔性圆形片材的外周尺寸大于气袋体211的尺寸,利于后续对整个气袋组件21的安装螺接。
40.其中,第一固定片212以锁附的方式对应组装于本体11上,并通过一固定板22将第一固定片212稳固限定在本体11的下端侧。并且,在第一固定片212上开设有利于在本体11栓接紧固件后对应螺接在固定片的接合孔位,实现第一固定片212在本体11上的拆装固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固定板22配置成一金属环结构,底座31上设有能够与金属环相磁吸配合的磁性件5,以实施对处于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的回退稳定。从而,固定板22设置在第一固定片212与本体11之间,起到连接固定的目的,并且,能够通过磁性件5的磁吸原理来在按摩
部12回退至隐藏位置后其金属环结构到达磁性件5的磁吸力范围,初步实现处于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在回退后的稳定设置,避免发生回弹或其他导致退位失效的问题。
41.其中,第二固定片213其端面在靠近周缘位置一体成型有适于与底座31相锁附适配的多个安装位2131,且各安装位2131规则凸设在第二固定片213的上端侧。在本实施例中,将栓接紧固件的安装位2131凸设在第二固定片213上,在一方面上方便于用户直接将气袋组件21由紧固件固设在底座31上,其可操作性更佳,而在另一方面上,第二固定片213起到衔接底座31和气袋组件21的主要目的,将凸起的安装位2131环设在固定片端面上,使其整体的稳定性及协调性更佳。
42.其中,气袋体211设有一连通至其内部腔室的气嘴214,气嘴214外接于带有泄气阀6的气路管道(如图11所示)中。该泄气阀6为安全阀,能起到限制和平衡袋内气压的目的,并可在异常冲击时卸载掉多余的气体,提升按摩部12在工作位置的柔和性,以自适应地调整按摩部12施加于用户的抵接力,极大改善了行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在气袋体211中的气压超标、或有异常撞击时,通过泄气阀6来泄掉气体,使多层气袋体211回缩,保护用户使用安全。并且,泄气阀具体是配置在安装空间内的,从而通过其卸载掉的气体来进一步增强空间内部的气体流动。
43.其中,气袋体211包含有相互层叠的多个子气袋单元,且相邻的子气袋单元之间互相连通设置,其可以是通过子气袋单元在中部开设的导通口来实现内部气体的贯通。尤为关键的是,气嘴214沿水平延伸配置在最底层的子气袋单元一侧。将气嘴214配置在气袋体211的侧向位置,避免了在气袋体211沿轴向按压活动过程中对其气嘴214产生干涉,侧向延伸的气嘴214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气袋体211工作过程中对其造成的损坏。并且,水平延伸在气袋体211最底部一层外侧的气嘴214更适配于直接外接于气路中,在对接使用后其稳定性及操作性更强,方便了日常使用及维护等。
44.需要说明的是,气袋体211内部在各个子气袋单元均设有用于限定高度的筋条结构,以确保整个气袋体211在其端面处的平整度,并且,气袋体211在其轴向上的拉长和缩短一并由其筋条结构来指定出,从而选定出适于按摩部12凸起高度及隐藏深度的气袋体211。
45.又如图7至图10所述,在一种实施例中,座体至少具有与外部柔性垫体8相适配的柔性上部,且按摩机构1配置在柔性上部一侧。其通过将安装机构3的座体内嵌于柔性垫体8中,确保安装机构3内的伸缩机构2和按摩机构1对应设置在柔性垫体8,以方便于用户按摩操作使用。尤其是,安装机构3的座体至少具有与柔性垫体8相适配的柔性上部,柔性上部位于用户按摩使用一侧,将其配置成与柔性垫体8的柔软度相一致的柔性材料,在最大程度上将能够与用户相接触座体部分适配于用户使用,在发生按压或撞击过程中,柔性上部能够与柔性垫体8相协作配合,来提供缓冲及弹性,避免表面突兀而影响用户使用,显著提升使用时的舒适性,并能够应对突发情况以保持正常使用。
46.其中,优选地,柔性上部为侧主体32,且其与柔性垫体8的柔软度相当。与之对应的是,底座31构造为硬质底板,用于锁附在柔性垫体8中,且硬质的底座31更利于伸缩机构2在其上的安装适配。顾名思义,上述中的柔性即为柔软的或易弯的性质,而硬质底板的坚硬度远大于柔性结构。优选地,侧主体32可以是但不局限于为布料或波纹管等柔性材料,可保持原属性的刚度且受力后产生缓冲及弹性回复,来提升整个装置的柔软度。
47.其中,座体构造为杯状结构,侧主体32在上端处水平朝外一体延伸形成杯口沿
321,杯口沿321用于与柔性垫体8的外端面相适配贴设。从而,杯状的侧主体32形成杯侧壁结构,而适应于杯侧壁结构采用黏胶、压合、车缝、等工艺将其与底座31结合成一整体件。另外,其延伸在杯口端处的杯口沿321结构呈一方形,以在侧向增大侧主体32与柔性垫体8的接触面,提升附着强度,且利于将整个按摩装置定位装入至柔性垫体8,实现快速拆装以及安装后的稳固。
48.其中,安装空间的顶部开口暴露在杯口沿321外,以适于按摩机构1沿开口进出活动对应切换位置。顶部开口形成在侧主体32远离底座31一侧,且暴露在外部以实现按摩部12的自如进出。杯口沿321为侧主体32的其中一部分结构,其柔软度相同,可适配于外部的柔性垫体8,承受用户在正常使用时(非按摩工作)的直接按压,其衔接性更强,且不致于产生凸刺感。
49.又如图5至图10所述,在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减振机构4。减振机构4设在安装机构3内,以提供给按摩部12在活动过程中的缓冲接触。具体地,减振机构4包含一配置在顶部开口处的缓冲体41,缓冲体41呈一中空的套圈结构并套置固设于顶部开口内。其中空的套圈结构允许按摩机构1自如进出,并且之间存在有直接的接触,从而能够减少按摩部12的振动撞击,起到减振降噪的目的,且处于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在回退后更为稳定地弹力夹紧在缓冲体41中,提升按摩部12在空间内的切换效率,达到内藏式的使用目的。
50.其中,缓冲体41其上端侧与顶部开口相平齐,其下端侧至少延伸至与处于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相接触适配,且其内圈侧至少能够与部分的按摩部12相过盈配合。通过将缓冲体41平齐套置在顶部开口端,以便于按摩部12进出时之间充分接触,提升减震和缓冲的效率。且利于缓冲体41在杯口沿321处的拆装适配,以及后续更换维护等。缓冲体41具体是嵌设固定在侧主体32的开口端,以实施与按摩部12的缓冲接触。
51.其中,按摩部12切换至工作位置后,本体11至少部分容置在缓冲体41内。按摩部12切换至隐藏位置后,按摩部12至少部分容置在缓冲体41内。这样的配置方式,使得在位置切换过程中,按摩机构1始终是与缓冲体41存在有接触关系,从而不论是在按摩工作或是隐藏于内部时,均可依靠缓冲体41提供稳固性至按摩机构1上,显著提升按摩部12的侧向平稳,减少晃动和脱落,有效的改善其按摩方式。
52.其中,在一种实施例中,减振机构4还包括一锥形套42(如图9所示)。锥形套42配置在缓冲体41的下端侧,其内圈形成有适于按摩机构1导向活动的坡面部421,且坡面部421自下而上朝外内缩倾斜,以利于按摩部12沿其隐藏位置导向送出至其工作位置。并且,锥形套42亦具有中空的内圈侧,以允许按摩机构1沿其轴向进出,其内圈侧所形成的坡面部421朝下倾斜外扩,并在锥形套42与缓冲体41相衔接处相互对接,确保按摩部12分别在两个内圈侧的接触移动。
53.其中,按摩部12在处于隐藏位置后至少部分与坡面部421相接触。该按摩部12的下降深度至少为20mm,以确保在处于隐藏位置后,在用户撞击后并不会与该按摩部12直接接触,而产生突兀感甚至是造成人体伤害。对应地,按摩部12凸起高度为15mm以上,从而达到最佳的按摩效果。特别地,锥形套42的上端面高于位于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从而保证按摩部12在其隐藏位置能够直接与坡面部421发生侧向接触,紧密夹持在锥形套42中,并在受伸缩机构2的驱动后解除锥形套42对按摩部12的弹力接触,以自如切换至工作位置。
54.其中,锥形套42与缓冲体41配置为材质相同的单独构件。在本实施例中,锥形套42
和缓冲体41其材质相一致,均可以是发泡棉、降噪软圈或海绵体等,亦可以是弹性片材等材质。而优选地是将两个构件单独区分开,并通过连接工艺将两套件构造成从外观上看呈一整体构件,其工艺简单且增设的锥形套42使得缓冲接触及导向送出更为高效显著。
55.又如图7和图9所述,在一种实施例中,本体11包含上盖111和下盖112,按摩部12通过一按摩头113以盖置在上盖111端面。其中,上盖111、下盖112的外径小于缓冲体41的内径,以使本体11能够与缓冲体41的内圈间隙配合。按摩头113的外径大于缓冲体41的内径,以使按摩头113能够与缓冲体41的内圈过盈配合。从而,仅在配置有按摩部12的按摩头113两外侧接触于减振机构4,而位于下方的上盖111和下盖112其本体11两外侧避让于减振机构4,极大地降低了按摩机构1和减振机构4之间的无效接触,并能够确保其上方的按摩部12能够在进入至安装空间内缓冲接触于侧向的减振机构4中,而间隙配合的本体11和缓冲体41在按摩部12处于工作位置时趋于接触靠近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确保按摩部12的平稳工作。
56.其中,上盖111和下盖112对合组装形成内部腔体,内部腔体设有驱动件13和发热件14。驱动件13与按摩部12相联动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按摩振动,发热件14以热传导的方式对按摩部12实施加热操作。可以理解的是,按摩部12上的按摩头结构可以是单体或多体排设,以形成更为丰富的按摩功能。并且,驱动件13为马达配合偏心轮实施持续振动,以搭载震动型揉捏性、指压型亦或是叩击型的振动方式。而发热件14能够对按摩部12实施恒温加热,更适于用户多方面的使用需求。
57.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11亦可以是构造成一连接于伸缩机构2的托板,而按摩部12及其内部功能构件通过可拆装适配的方式,对接在该托板上,从而利于用户根据其按摩需求,来更换按摩头结构及其功能模组,以更加灵活的配置方式实现多功能的按摩操作。
58.又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底座31设有多个开孔311,开孔311贯穿于底座31以连通外部环境与安装空间,适于空间内部的通风及散热。从而,正对于顶部开口的底座31上设有用于通风及散热的开孔311,该开孔311的配置能够正对于用户在使用时的挤压,起到加速流通安装空间内部的气体,确保各个功能构件的正常工作使用。优选地,多个开孔311间隔环设在底座31端面靠内圈一侧,与其底座31上的紧固件的装配位置相避让开,且位于底座31上的规则排列的开孔311以起到显著的流通目的。
59.其中,侧主体32开设有窗口部322,窗口部322用于连通外部环境与安装空间,以实施电路及气路的引线穿插。并且,开设于侧主体32上的窗口部322,利于电路及气路的引线穿插进出,提升整个装置的内部线路布局,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安装空间内气体的对流导通。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安装空间内部的可见性,便于用户进一步地维护操作。
60.其中,优选地,至少包含有对置在侧主体32相对侧的两个窗口部322,且窗口部322的高度不低于在隐藏位置处的按摩部12。在两侧分别配置有一窗口部322,不仅利于空气对流,也方便了在其中之一处的窗口部322实施电路穿线,在其中另一处的窗口部322实施水路穿线,提升线路的规则布局。并且,在其中邻近于气嘴214的一窗口部322更容易对接外部管路,改善装置内的整体布局,且各结构的紧凑性更高。并且,窗口部322的高度设置成高于在隐藏位置的按摩部12位置,从而直接可以沿窗口部322看到按摩部12的位置切换及其稳固限定在内部中,也极大地改善了按摩机构1的通风散热方式。
61.结合图7至图10,本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按摩器,包括柔性垫体8以及配置在垫体
上的至少一个按摩装置。其中,柔性垫体8开设有适配于安装机构3嵌设于其中的槽孔81。从而,将安装机构3的座体内嵌于柔性垫体8中,且柔性垫体8开设的槽孔81以适配于安装机构3的拆装,确保安装机构3内的伸缩机构2和按摩机构1对应设置在柔性垫体8,以方便于用户按摩操作使用。显然的,柔性垫体8可以是多孔海绵发泡体、皮垫等柔软材质。以及,柔性垫体8与安装机构3的座体可以是一体发泡或后续粘结工艺连接。上述的按摩器不局限于应用在汽车座椅、家用床垫、沙发靠垫及气垫装置等产品,在此不一一列举。
62.其中,安装机构3的座体通过锁附方式嵌设在槽孔81中,并在柔性垫体8的外端侧暴露出其顶部开口。顶部开口位于用户的使用一侧,利于按摩部12的工作使用。并且,槽孔81的直径为35-100mm,为最佳的开孔设计方式。由于占地空间有限,并需要满足尺寸需小型化设计的需求。该槽孔81直径与安装机构3的座体相适配,利于快速安装、以及在垫体实施多处的按摩装置的加装设置。
63.其中,该按摩器还包括具有弹性力的皮革或织物等,皮革或织物覆盖贴设在柔性垫体8的外端面,用以将按摩装置铺盖在槽孔81内。皮革或织物为贴附在柔性垫体8外侧面上的贴合件,其可有效防护柔性垫体8及其按摩装置,且按摩装置及槽孔81被隐藏在贴合件的内侧,极大地改善了按摩器的美观性,且按摩部12通过抵接于皮革后接触于用户,起到一定的保护目的,且按摩的舒适性更佳。
64.本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按摩座椅,包括座椅靠垫以及配置在座椅靠垫内的至少一个按摩装置。以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按摩座椅。以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床垫、沙发,该床垫和沙发上都设有至少一个上述的按摩器。
65.上述中,该按摩座椅适用于车辆在使用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巧妙地解决了座椅按摩功能和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舒适功能,提升产品应用在各式环境中的安全水平,可显著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且,保证座椅舒适性的前提下增加按摩功能,在非按摩状态时其按摩部12不突出座椅背面,从而保证乘客舒适性。
66.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防伤害按摩控制方法,适用于气袋支撑式按摩座椅的车辆中。该按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s10:接收到操作指令,实施对气袋组件21充气来驱动按摩机构1活动至靠近用户侧以进行按摩操作;
68.s20:根据行车状态及气压信息,对应控制气路上的泄气阀6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实时启闭,通过卸掉气袋内多余气体来使得按摩机构1活动至远离用户侧以进行避让操作;
69.s30:在异常解除后,指示气泵7充气补偿至气袋组件21以带动按摩机构1复位至初始工作位置。
70.上述中,通过灵活控制按摩座椅上的气袋组件21的充气和放气操作,改善驾乘舒适和安全的防护,提升驾车出行的舒适性,恰当地实现汽车座椅的安全性能。其中,在行车状态和气压信息处于异常时,对应控制泄气阀6主动地实施其电磁驱动方式的泄压操作、或是被动地实施其弹力按压式的泄压操作,确保通过气袋组件21的收缩使得位于工作位置的按摩机构1避让活动至远离用户侧,大大减弱了按摩机构对用户的硬性碰触,避免加重异常情况对用户的二次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驾乘人员。
71.其中,泄气阀6优选为电磁驱动和超压自动泄压的二合一的电磁安全阀结构,可实现电控指令直接控制其主动开启泄气,也可因气路压力升高超过安全阀的阈值,被动启动
泄气,实现安全防护及气路的限压保护。
72.具体地,在上述的步骤s20中还包括:
73.s21:当按摩控制ecu接收到加速度信息或碰撞信息后,其直接控制泄气阀6主动地实施其电磁驱动方式的泄压操作。
74.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碰撞信息由汽车中控ecu所获取,汽车中控ecu与按摩控制ecu相电性连接。需要提到的是,车辆的车身周围安装有多个安全碰撞传感器,当有强烈碰撞发生时,汽车中控ecu会识别并计算,依据碰撞强度,发出信号,触发安全气囊。同时也可以发出碰撞信号给其他执行部件(如按摩控制ecu),作为安全保护的辅助指令来实现。并且,碰撞信号经由汽车中控ecu通过can总线与按摩控制ecu连接,由按摩控制ecu发出指令驱动泄气阀6开启主动式泄气,卸掉气袋组件21内多余气体,使得气袋退缩,带动按摩机构1回退到远离用户侧的海绵体后,保护驾乘人员以减少二次伤害。
75.在其中另一实施方式中,在行车过程中,车辆的加速度在超出其阈值后,由加速度传感器生成该加速度信息并直接反馈至所述按摩控制ecu。具体地,加速度传感器优选为多轴加速传感器,其能够在三个维度空间感知物体姿态及动态变化,可以感知角度、加速度等物理变化,判断车辆所处加速状态。从而,通过多轴加速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汽车的运动姿态、速度的运动信息,当汽车的状态发生较大变化,通过算法优化,加速度大于1g以上时,由按摩控制ecu发出指令驱动泄气阀6开启主动式泄气。
76.在一优选地实施例中,行车状态的碰撞信息通过汽车中控ecu以can总线连接的方式直接与泄气阀6相电性连接。当汽车有异常碰撞产生后,发出碰撞信号直接通过汽车中控ecu反馈至泄气阀6,驱动泄气阀6主动式开启,卸掉气袋组件21内多余气体。
77.具体地,在上述的步骤s20中还包括:
78.s22:当气压传感器获取到气袋内部气压信息大于预设值,通过按摩控制ecu来控制泄气阀6主动地实施其电磁驱动方式的泄压操作。
79.其中,气袋组件21在支撑按摩机构1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异常冲撞或挤压,导致气袋组件21内气压升高,当气压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大于预设值时,直接通过按摩控制ecu来对泄气阀6实施开启后的主动式泄气,卸掉气袋组件21内多余气体。
80.具体地,在上述的步骤s20中还包括:
81.s23:当气袋内部压力大于泄气阀可承受的范围时,气路中的气压直接作用于泄气阀6使其被动地实施弹力按压式的泄压操作。
82.其中,当气路压力大于泄气阀6可承受的阈值范围时,通过气体按压阀杆的方式来开启被动式泄气,进一步地卸掉气袋组件21内多余气体。从而,在行车过程中实施按摩控制,无论是碰撞亦或是气压异常等现象发生时,更为针对性、高效性地协作实现上述的控制方式,确保多途径的泄压操控,以达到防止伤害的目的。
83.另外,针对步骤s30的气压平衡补偿方式,具体地,按摩控制ecu和气压传感器协作实现对气袋组件21实施压力监控,当其气压达到最佳工作压力时断开气泵7(关闭进气阀)来保持气袋组件21内的气压恒定。当气压传感器感知气袋组件在正常工作时(非异常发生情况)的气压不足时,补偿式地开启气泵7(打开进气阀)向气袋组件21充气,实现气压平衡在适于按摩操作的最佳状态。
84.在一种实施例中,具体地,还包括:
85.s40:当接收到异常后,且用户触发按摩机构1挤压气袋组件21以回退至第一安全高度后该异常仍未停止,控制气路的泄气阀6主动或被动地开启,以卸掉袋内多余气体直至按摩机构1回退至第二安全高度;
86.s50:控制泄气阀关闭,并在确认异常结束后,指示气泵7充气补偿至按摩机构1上升回预设凸起高度;
87.s60:获取到结束按摩的停机信号后,控制气泵7吸气以将气袋组件21内的气体以负压的形式回收至气泵中,使气袋组件21收缩以驱动按摩机构1下降至预设凹陷高度,以回退下沉至隐藏位置。
88.其中,接收到的操作指令具体地为,获取到开始按摩的开机信号后,控制气泵7充气至气袋组件21中,以托举按摩部12上升至预设凸起高度的工作位置进而实施按摩操作。
89.并且,其预设的凸起高度优选为15mm以上。第一安全高度为20-25mm,其为气袋组件21的多层气袋体211在受按压后的自适应柔性缓冲的程度。第二安全高度为-10-0mm,其为气袋组件21在泄压后的一回退高度。且高度大小是以柔性垫体8的外侧面为测量基准,按摩部12在隐藏位置的高度优选为-20mm。
90.显然的,按摩部12缓冲至第一安全高度后,若该冲击已经停止,就不需要卸载多余气体以安全保护用户。而往往由于惯性或是碰撞事故强烈等因素,导致需要做上述的安全泄气处理,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使得用户与位于第二安全高度的按摩部12之间存在无感距离,避免二次损伤或挤压程度加剧。
91.对应地,预设凹陷高度优选为-20mm以下。而上述中,在第二安全高度的按摩部12也是在其中一凹陷高度,该凹陷高度是高于预设凹陷高度。在碰撞发生后,隐藏在垫体内的按摩部12显然可以在柔性垫体8的防护下免于或滞后与用户直接接触,其本身仍处于按摩工作状态,在第二安全高度更利于后续的气压补偿方式。
92.需要提到的是,按摩部12在工作位置和隐藏位置时位置切换,已在上述按摩装置中相应记载,不再赘述。另外,按摩部12可以由其凸出的至少一个按摩头结构来直接实施按摩操作,亦可以是在其内部马达接通电源开始旋转带动偏心轮转动,产生偏心振动,再经由本体11和气袋组件21的承托,进而将振动传递到人体部位(如背部等),实现强有力的振动按摩。还可通过调整施加在马达的电压,来进一步调控按摩强度,也可以直接通过气袋组件21在充气后的直接托举操作来调节按摩强度。该按摩部12亦可以自带加热功能,进而提升按摩装置功能的多样性。
93.如图12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按摩控制装置,应用在汽车按摩座椅的腰托位置,实现对驾乘人员其腰部的按摩操控。其中,按摩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按摩机构1、气袋组件21和气路(具体气路配置请参阅上述按摩装置所记载)。其车辆包含按摩座椅以及配置在按摩座椅的按摩装置。其中,伸缩机构2的的气袋组件21外接有带有泄气阀6的气路管道,且气路管道中设有既可吸气又可供气的气泵7,并通过气路管道将气泵7连接至气袋组件21。
94.具体地,该按摩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泄气阀6实施主动方式的启闭控制的ecu控制单元100。用于实施监控并反馈行车过程中的加速度数据的加速度获取单元200。用于及时接收并反馈行车过程中的碰撞信息的碰撞信息获取单元300。
95.其中,ecu控制单元100至少包括汽车中控ecu和按摩控制ecu,汽车中控ecu与按摩
控制ecu相电性连接,且汽车中控ecu与泄气阀6之间通过can总线相连接。以及,按摩控制ecu与加速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泄气阀6及气泵7相电性连接(具体地请参阅图12所示)。
96.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