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7169发布日期:2022-06-22 05:5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在大范围普及,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需要满足不同制热和/或制冷需求。相关技术中,车用热泵系统为同时兼容采暖和制冷两种工作模式,制冷模式下能效有所降低,无法实现全季节的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用于车辆,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
5.第一循环组件,所述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第一膨胀阀和第三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依次连接;和
6.第二循环组件,所述第二循环组件包括第二压缩机、冷凝器、第二膨胀阀、第三膨胀阀、蒸发器和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所述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二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三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与所述第一循环组件导通;
7.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开启且所述第三膨胀阀关闭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泵、电池、第一四通阀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
9.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关闭、所述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一泵开启且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10.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膨胀阀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以对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一泵驱动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泵、电池、第一四通阀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
12.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一泵开启且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13.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14.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膨胀阀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以对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一泵驱动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暖风芯体、第二暖风芯体、水水换热器、三通阀和第二泵,所述第一暖风芯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暖风芯体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一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泵连接所述第六阀口、所述第二暖风芯体和所述水水换热器;
16.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二泵开启、且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均与所述第五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17.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
18.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第一暖风芯体和所述第二暖风芯体以对所述乘员舱进行制热。
1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一泵和电池,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导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导通,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第四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泵;
20.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一泵开启、所述第二泵开启、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处于断开状态、且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21.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
22.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暖风芯体输送至所述水水换热器,以对所述水水换热器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23.所述第一泵驱动所述水水换热器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加热。
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一泵开启、所述第二泵开启、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均与所述第五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25.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
26.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第一暖风芯体和所述第二暖风芯体以对所述乘员舱进行制热,所述第二泵还驱动所述第一暖风芯体和所述第二暖风芯体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水水换热器,以对所述水水换热器中的
冷却液进行加热;
27.所述第一泵驱动所述水水换热器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
2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关闭、所述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一泵开启、所述第二泵开启、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处于导通状态,并且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
29.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
30.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第一暖风芯体以对所述乘员舱进行制热;
31.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三膨胀阀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以对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一泵驱动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制冷。
3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开启、所述第三膨胀阀关闭、所述第一泵开启、所述第二泵开启、且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均与所述第五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33.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对所述乘员舱进行除湿;
34.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
35.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第一暖风芯体和所述第二暖风芯体以对所述乘员舱进行制热。
3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泵、第三泵、电池、第一四通阀、驱动部件、散热器和水水换热器,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泵连接,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水水换热器连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三泵连接,所述驱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三泵,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四换热装置,所述水水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装置连接;
37.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一泵开启、所述第三泵开启、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二泵驱动所述第四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所述散热器,以向外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流至所述电池以对所述电池进行散热。
3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泵、第一四通阀、驱动部件和散热器,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三泵连接,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换热装置与所述散热器连接;
39.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三泵开启、所述第一膨胀阀开启且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40.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三换热装置、所述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一换热装置;
41.所述第三泵驱动所述第三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散热器中,以对所述散热器进行除冰。
4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和车体。所述热管理系统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43.如此,可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循环组件和/或第二循环组件的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循环组件和/或第二循环组件中的冷媒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制冷和/或制热等功能,不会降低车辆在制冷与制热模式的能效,实现热管理系统在全季节的高效运行。当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开启、所述第二膨胀阀开启且所述第三膨胀阀关闭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4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5.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6.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8.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49.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0.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1.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2.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3.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4.图9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5.图10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6.图1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7.图1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58.图1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5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60.热管理系统100、冷媒回路101、冷却液回路102;
61.第一循环组件11、第一压缩机111、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第三换热装置115、气液分离器116、室外蒸发器117;
62.第二循环组件12、第二压缩机121、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第三膨胀阀124、蒸发器125、第四换热装置126;
63.第一泵131、电池132、第一四通阀133、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散热器134、第一暖风芯体135、第二暖风芯体136、水水换热器137、三通阀138、第五阀
口e、第六阀口f、第七阀口g、驱动部件139、第二泵141、第三泵142、第二四通阀143、第八阀口h、第九阀口i、第十阀口j、第十一阀口k;
64.车辆1000、车体200。
具体实施方式
6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9.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70.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系统100用于车辆1000(如图13所示),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循环组件11和第二循环组件12。第一循环组件11包括第一压缩机111、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第一压缩机111、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依次连接。
71.第二循环组件12包括第二压缩机121、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第三膨胀阀124、蒸发器125和第四换热装置126,第二压缩机121连接冷凝器122、蒸发器125和第四换热
装置126,第二膨胀阀123连接冷凝器122和蒸发器125,第三膨胀阀124连接冷凝器122和第四换热装置126,第四换热装置126与第一循环组件11导通。
72.在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且第三膨胀阀124关闭的情况下,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和蒸发器125,以使蒸发器125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73.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1000可以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也即是说,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100可以用于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100可以包括电池132和驱动部件139。电池132可以用于给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提供电源。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驱动部件139可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等用于对车辆1000进行驱动和控制的电子元件。
74.可以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在大范围普及,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需要满足不同制热和/或制冷需求。相关技术中,车用热泵系统为同时兼容采暖和制冷两种工作模式,制冷模式下能效有所降低,无法实现全季节的高效运行。
75.如此,可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的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中的冷媒与热管理系统100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车辆1000的制冷和/或制热等功能,不会降低车辆1000在制冷与制热模式的能效,实现热管理系统100在全季节的高效运行。当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且第三膨胀阀124关闭的情况下,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和蒸发器125,以使蒸发器125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76.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压缩机111的开启与关闭可控制第一循环组件11的工作状态,当第一压缩机111关闭时,第一循环组件11未处于工作状态;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循环组件11可对车辆1000进行制冷。同样地,第二压缩机121的开启与关闭可控制第二循环组件12的工作状态,当第二压缩机121关闭时,第二循环组件12未处于工作状态;当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循环组件12可对车辆1000进行制热。
77.在不同工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的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中的冷媒与热管理系统100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乘员舱采暖、乘员舱制冷、电池132冷却或电池132加热保温等功能,优化热管理系统100在全季节的能耗。第一循环组件11可用于控制车辆1000的制冷,第二循环组件12可用于控制车辆1000的制热,热管理系统100在兼容车辆1000的制冷与制热模式的情况下,不会降低车辆1000在制冷与制热模式的能效,实现热管理系统100在全季节的高效运行。
78.需要指出的是,热管理系统100还可包括冷媒回路101和冷却液回路102。第一循环组件11和第二循环组件12均设置在冷媒回路101上。其中,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四换热装置126均设置在冷却液回路102上。需要指出的是,第四换热装置126部分设置在冷媒回路101上。
79.当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且第三膨胀阀124关闭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车辆
1000的乘员舱的制冷。
80.具体地,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11关闭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可将冷媒输出至冷凝器122中进行冷凝,向车辆1000的外部环境进行放热,降温后的冷媒可通过第二膨胀阀123进入蒸发器125中,以吸收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将被吸热降温的空气吹入乘员舱内,实现乘员舱制冷。需要指出的是,图1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
81.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车外环境较高时,可控制热管理系统100处于第一工作模式,也即是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进行制冷,以提升用户的乘驾体验。
8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包括设置在冷却液回路102上的散热器134、驱动部件139、第一泵131、第二泵141、第三泵142、三通阀138、第一四通阀133、第一暖风芯体135、第二暖风芯体136、电池132和水水换热器137。三通阀138可包括三个阀口,第一四通阀133可包括四个阀口。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一四通阀133,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一泵131连接第一四通阀133和电池132,第二泵141连接三通阀138、第一暖风芯体135和水水换热器137,第三泵142连接第一四通阀133,三通阀138连接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四通阀133连接水水换热器137,第一暖风芯体135连接第一换热装置112和水水换热器137,第二暖风芯体136连接第二换热装置113和水水换热器137。
83.第一泵131可通过冷却液回路102上向电池132输送冷却液,第二泵141可通过冷却液回路102向第一暖风芯体135和/或第二暖风芯体136输送冷却液,第三泵142可通过冷却液回路102向驱动部件139输送冷却液。
84.可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111和第二压缩机121的开启和关闭,第一泵131、第二泵141和第三泵142的开启与关闭,第一膨胀阀114、第二膨胀阀123和第三膨胀阀124的开启和关闭,以三通阀138和第一四通阀133中各个阀口的导通与断开状态,从而控制冷却液回路102中冷却液的流向以及冷媒回路101中冷媒的流向,以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多个工作模式,如电池132冷却模式、乘员舱制冷模式、乘员舱采暖模式、电池132自然散热模式、电池132冷却和乘员舱制冷的双制冷模式等,以满足车辆1000在不同工况下的制冷与制热需求。
85.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泵131、电池132、第一四通阀133和水水换热器137。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第二阀口b与第一泵131连接,第三阀口c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电池132连接第一泵131和第四换热装置126,第四换热装置126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
86.在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关闭、第三膨胀阀12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三膨胀阀124和第四换热装置126,以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
87.如此,利用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可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
对电池132进行散热可提高车辆1000的安全性能和车辆1000的充电速度。
88.在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关闭、第三膨胀阀12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电池132的制冷。
89.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四通阀133中任意两个阀口处于导通状态时,介质可在两个阀口之间进行流通。
90.具体地,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11关闭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可将冷媒输出至冷凝器122中进行冷凝,向车辆1000的外部环境进行放热,降温后的冷媒可通过第三膨胀阀124进入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吸收流经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的热量,然后冷媒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91.在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一泵131处于开启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可将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经冷媒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水水换热器137、第三阀口c和第二阀口b输送至电池132中,以对电池132进行冷却,随后冷却液还可回到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2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92.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泵131、电池132、第一四通阀133和水水换热器137。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第二阀口b与第一泵131连接,第三阀口c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电池132连接第一泵131和第四换热装置126,第四换热装置126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
93.在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第三膨胀阀12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经过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和蒸发器125,以使蒸发器125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进行制冷。
94.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三膨胀阀124和第四换热装置126,以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
95.如此,第二压缩机121将冷媒依次输出至冷凝器122中和蒸发器125中,降温后的冷媒可吸收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的热量以实现乘员舱制冷;同时利用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可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从而实现对乘员舱制冷以及对电池132制冷的双制冷模式。
96.当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第三膨胀阀12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三工作模式。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的制冷以及对电池132的制冷,以实现对乘员舱和电池132的同时降温。
97.具体地,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11关闭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可将冷媒输出至冷凝器122中进行冷凝,向车辆1000的外部环境进行放热,降温后的冷媒的一部分可通过第
二膨胀阀123进入蒸发器125中,以吸收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将被吸热降温的空气吹入乘员舱内,实现乘员舱的制冷。
98.降温后的冷媒的另一部分可通过第三膨胀阀124进入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吸收流经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的热量,然后冷媒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在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一泵131处于开启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可将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经冷媒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水水换热器137、第三阀口c和第二阀口b输送至电池132中,以对电池132进行冷却,随后冷却液还可回到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3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99.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暖风芯体135、第二暖风芯体136、水水换热器137、三通阀138和第二泵141。第一暖风芯体135连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暖风芯体136连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二换热装置113,水水换热器137连接第四换热装置126。三通阀138包括第五阀口e、第六阀口f和第七阀口g,第五阀口e和第一换热装置112连接,第七阀口g和第二换热装置113连接,第二泵141连接第六阀口f、第二暖风芯体136和水水换热器137。
100.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泵141开启、且第六阀口f和第七阀口g均与第五阀口e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
101.第二泵141驱动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02.如此,利用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对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同时第二泵141可将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实现乘员舱采暖。
103.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四工作模式。在第四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车辆1000的乘员舱的制热。
104.需要说明的是,当三通阀138中任意两个阀口处于导通状态时,介质可在两个阀口之间进行流通。
105.具体地,在第四工作模式下,第二压缩机121关闭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06.在第二泵141开启、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且第六阀口f与第七阀口g处于导通的情况下,第二泵141可将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第二泵141还可将流经第二换热装置113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
135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的空气,流经水水换热器137的冷却液可被泵入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以实现乘员舱的采暖。最后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一换热装置112中,第二暖风芯体136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4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四通阀133、散热器134、第三泵142和驱动部件139。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散热器134连接,第二阀口b与第四换热装置126导通,第三阀口c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换热装置115导通。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三泵142还与第一四通阀133的第四阀口d连接。
108.在第四工作模式下,当第三泵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吸热降温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吸收车外环境的热量,随后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吸收驱动部件139的废热,最后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却液回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实现将热量从车外环境向乘员舱转移的热泵功能,同时还可回收利用驱动部件139的废热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09.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四通阀133、第一泵131和电池132。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第三换热装置115导通,第二阀口b与第一泵131连接,第三阀口c与水水换热器137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换热装置115导通。电池132连接第一泵131和第四换热装置126。
110.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
111.第二泵141驱动第二换热装置113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暖风芯体136输送至水水换热器137,以对水水换热器137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112.第一泵131驱动水水换热器137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加热。
113.如此,利用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对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同时第二泵141可将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水水换热器137,第一泵131可将流经水水换热器137后被加热的冷却液被泵入电池132中以实现对电池132的加热。
114.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五工作模式。在第五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电池132的制热。
115.具体地,在第五工作模式下,第二压缩机121关闭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
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16.在第二泵141开启、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泵141可将流经第二换热装置113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中,加热流经该水水热器的冷却液,流经水水换热器137的冷却液可被泵入第二暖风芯体136中,最后第二暖风芯体136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17.在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可将流经水水换热器137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阀口c和第二阀口b泵入电池132中以对电池132进行制热。需要指出的是,图5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器134、第三泵142和驱动部件139。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一阀口a,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三泵142还与第一四通阀133的第四阀口d连接。
119.在第五工作模式下,当第三泵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吸热降温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吸收车外环境的热量,随后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吸收驱动部件139的废热,最后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却液回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实现将热量从车外环境向电池132转移的热泵功能,同时还可回收利用驱动部件139的废热以对电池132进行制热。
120.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且第六阀口f和第七阀口g均与第五阀口e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121.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第三换热装置115;
122.第二泵141驱动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第二泵141将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的冷却液输送至水水换热器137,以对水水换热器137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123.第一泵131驱动水水换热器137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加热。
124.如此,第二泵141可将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实现乘员舱采暖;同时第一泵131可将流经水水换热器137后被加热的冷却液被泵入电池132中以实现对电池132的加热,从而实现对乘员舱制冷以及对电池132制冷的双制热模式。
125.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六工作模式。在第六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电池132和车辆1000的乘员舱的制热。
126.具体地,在第六工作模式下,第二压缩机121关闭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
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27.在第二泵141开启、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且第六阀口f与第七阀口g处于导通的情况下,第二泵141可将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第二泵141还可将流经第二换热装置113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的空气,流经水水换热器137的冷却液可被泵入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以实现乘员舱的采暖。最后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一换热装置112中,第二暖风芯体136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28.在第一泵131开启且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可将流经水水换热器137后被加热的冷却液泵入电池132中以对电池132进行制热。需要指出的是,图6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2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器134、第三泵142和驱动部件139。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一阀口a,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三泵142还与第一四通阀133的第四阀口d连接。
130.在第六工作模式下,当第三泵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吸热降温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吸收车外环境的热量,随后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吸收驱动部件139的废热,最后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却液回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实现将热量从车外环境向电池132和乘员舱转移的热泵功能,同时还可回收利用驱动部件139的废热以对电池132和乘员舱进行制热。
131.请参阅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关闭、第三膨胀阀124开启、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并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第二泵141驱动第一换热装置112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32.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三膨胀阀124和第四换热装置126,以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
133.如此,利用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对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同时第二泵141可将第一换热装置112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实现乘员舱采暖;同时利用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对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第一泵131可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制冷,从而实现乘员舱制暖的同时还可对电池132进行制冷。
134.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关闭、三膨胀阀开启、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七工作模式。在第七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乘员舱的制热以及对电池132的冷却。
135.具体地,在第七工作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36.在第二泵141开启、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二泵141可将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以实现乘员舱的采暖。最后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一换热装置112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37.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可将冷媒输出至冷凝器122中进行冷凝,向车辆1000的外部环境进行放热,降温后的冷媒可通过第三膨胀阀124进入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吸收流经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的热量,然后冷媒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38.在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一泵131处于开启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可将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经冷媒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水水换热器137、第三阀口c和第二阀口b输送至电池132中,以对电池132进行冷却,随后冷却液还可回到第四换热装置126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7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3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器134、第三泵142和驱动部件139,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一阀口a,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三泵142还与第一四通阀133的第四阀口d连接。
140.在第七工作模式下,当第三泵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吸热降温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吸收车外环境的热量,随后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吸收驱动部件139的废热,最后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却液回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实现将热量从车外环境向乘员舱转移的热泵功能,同时还可回收利用驱动部件139的废热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41.请参阅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第三膨胀阀124关闭、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且第六阀口f和第七阀口g均与第五阀口e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142.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冷凝器122、第二膨胀阀123和蒸发器125,以使蒸发器125对乘员舱进行除湿;
143.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二换热装置113、第一膨胀阀114和第三换热装置115;
144.第二泵141驱动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45.如此,利用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对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同时第二泵141可将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实现乘员舱采暖;同时利用从第二压缩机121流出的冷媒吸收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的热量,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被降温除湿。在保证除湿的同时,还能维持乘员舱内的温度以避免除湿过程中乘员舱内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体验。
146.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开启、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第二膨胀阀123开启、第三膨胀阀124关闭、第一泵131开启、第二泵141开启、第二阀口b与第三阀口c处于导通状态、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八工作模式。在第八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乘员舱的制热以及对乘员舱的空气进行除湿。
147.具体地,在第八工作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48.在第二泵141开启、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处于导通且第六阀口f与第七阀口g处于导通的情况下,第二泵141可将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五阀口e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第二泵141还可将流经第二换热装置113后被加热的冷却液通过第七阀口g和第六阀口f泵入水水换热器137和第一暖风芯体135中,加热流经第一暖风芯体135的空气,流经水水换热器137的冷却液可被泵入第二暖风芯体136中,加热流经第二暖风芯体136的空气。被加热的空气吹入乘员舱中以实现乘员舱的采暖。最后第一暖风芯体135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一换热装置112中,第二暖风芯体136中的冷却液可回到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49.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开启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压缩机121可将冷媒输出至冷凝器122中进行冷凝,向车辆1000的外部环境进行放热,降温后的冷媒可通过第二膨胀阀123进入蒸发器125中,以吸收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的热量,流经蒸发器125的空气被降温除湿。最后冷媒可回到第二压缩机121内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8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5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器134、第三泵142和驱动部件139。散热器134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一阀口a,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第三泵142还与第一四通阀133的第四阀口d连接。在第八工作模式下,当第三泵
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吸热降温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吸收车外环境的热量,随后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吸收驱动部件139的废热,最后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却液回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可实现将热量从车外环境向乘员舱转移的热泵功能,同时还可回收利用驱动部件139的废热以对乘员舱进行制热。
15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循环组件11还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116,气液分离器116设置在热管理系统100的冷媒回两路上,且气液分离器116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四换热装置126。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且第一膨胀阀114开启的情况下,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以对流经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二换热装置113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二换热装置113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吸收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的冷却液的热量,冷媒可从第三换热装置115流至气液分离器116中进行气液分离,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
152.请参阅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泵131、第三泵142、电池132、第一四通阀133、驱动部件139、散热器134和水水换热器137.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散热器134连接,第二阀口b与第一泵131连接,第三阀口c与水水换热器137连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泵142连接。驱动部件139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和第三泵142,散热器134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电池132连接第一泵131和第四换热装置126,水水换热器137与第四换热装置126连接。
153.在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泵131开启、第三泵142开启、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泵131和第二泵141驱动第四换热装置126中的冷却液输送散热器134,以向外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流至电池132以对电池132进行散热。
154.如此,可通过第一泵131、第三泵142、三通阀138和第一四通阀133将冷却液输送至散热器134以向外界环境放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被导入电池132和驱动部件139中,实现电池132和驱动部件139的自然散热。
155.当第一压缩机111关闭、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泵131开启、第三泵142开启、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三阀口c与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九工作模式。在第九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车辆1000的电池132的进行自热散热。
156.具体地,在第一泵131和第三泵142的共同作用下,可将冷却液从第三换热装置115和水水换热器137中的冷却液通过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导入至第三换热装置115中,冷却液可从第三换热装置115流至散热器134以向外界环境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可通过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导入电池132,从而实现电池132的自然散热。可以理解的是,降温后的冷却液还可通过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进入驱动部件139中,以实现对驱动部件139的自然散热。需要指出的是,图9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57.热管理系统100在第九模式下的自然散热可适用于春季和秋季对车辆1000进行充电时。由于车辆1000进行充电时,电池132和驱动部件139会产生发热现象,由于春季和秋季的环境温度低,使用散热器134就完成动力电池132和电驱部件的散热,而无需启动第二循
环组件12装置辅助散热,在节省电能的同时还可提升车辆1000的充电效率。
158.请参阅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三泵142、第一四通阀133、驱动部件139和散热器134。第一四通阀133包括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散热器134连接,第四阀口d与第三泵142连接。驱动部件139与第三换热装置115连接,第三换热装置115与散热器134连接。
159.在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三泵142开启、第一膨胀阀114开启且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一压缩机11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三换热装置115、第一膨胀阀114、第二换热装置113和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三泵142驱动第三换热装置115中的冷却液输送至散热器134中,以对散热器134进行除冰。
160.如此,可采用从第一压缩机111中流出到第三换热装置115中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对散热器134进行高效的除冰。
161.当第一压缩机1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1关闭、第一膨胀阀114开启且第一阀口a与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时,可使得热管理系统100具有第十工作模式。在第十工作模式下可实现对散热器134的除冰处理。
162.具体地,在第十工作模式下,第二压缩机121关闭时第二循环组件12处于未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开启时第一循环组件11处于工作状态。第一压缩机111可将冷媒输出至第第三换热装置115中,以对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中的冷却液进行放热,随后冷媒可从第三换热装置115中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14中节流膨胀。膨胀降温后的冷媒流动至第二换热装置113和第二换热装置112中,以吸收流经第二换热装置113和第二换热装置112的冷却液的热量,最后冷媒回到第一压缩机111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图10中的箭头的指向为冷媒的流向和冷却液的流向。
163.在第三泵142开启且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泵142可将流经第三换热装置115后被加热的冷却液泵入散热器134中,以对散热器134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散热器134的除冰。
164.请参阅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100中可不设置水水换热器137,而是利用第二四通阀143替换水水换热器137,第二四通阀143包括第八阀口h、第九阀口i、第十阀口j和第十一阀口k,第八阀口h连接第一暖风芯体135和第二泵141,第九阀口i连接第一四通阀133的第三阀口c,第十阀口j连接第四换热装置126,第十一阀口k连接第二暖风芯体136。
165.如此,可通过第二四通阀143的四个阀口的不同连接方式来实现对电池132的冷却或电池132的加热等,结构较为简单。
166.可以理解的是,当利用第二四通阀143替换水水换热器137,热管理系统100在各个工作模式下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情况和工作原理与利用水水换热器137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67.请参阅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循环组件11中可不设置第三换热装置115,而是利用室外蒸发器117替换第三换热装置115,室外蒸发器117连接第一膨胀阀114和压缩机。可以理解的是,当利用室外蒸发器117替换第三换热装置115时,热管理系统100在各个工作模式下冷媒和冷却液的流向情况和工作原理与利用第三换热装置115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68.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1000包括车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100,热管理系统100安装在车体200上。具体地,上述车辆1000可以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具体不作限制。
169.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1000中,在不同工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热管理系统100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的工作状态,以及热管理系统100中其余元件的状态,通过第一循环组件11和/或第二循环组件12中的冷媒与热管理系统100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乘员舱采暖、乘员舱制冷、电池132冷却或电池132加热保温、乘员舱除湿等功能,优化热管理系统100在全季节的能耗。
170.第一循环组件11可用于车辆1000的制冷,第二循环组件12用于可车辆1000的制热,热管理系统100在兼容车辆1000的制冷与制热模式的情况下,不会降低制冷与制热模式的能效,实现热管理系统100在全季节的高效运行。
17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示例性介绍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热管理系统100所能实现的几种模式。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循环组件11、第二循环组件12以及其余元件处于不同的状态以实现除上述几种模式以外的其它模式,例如,可实现车辆1000的驱动部件139自然散热等,对此不再具体介绍。
17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7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