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51472发布日期:2022-09-07 13:23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2.压力控制单元是机电液伺服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压力控制单元包括电机和伺服主缸,电机与伺服主缸的活塞2

通过丝母丝杠等传动单元结构连接,电机通过传动单元驱动活塞2

在伺服主缸的缸体1

内往复移动,使缸体1

内的制动液通过隔离阀进出,以进行增压或减压。
3.为了防止制动液从活塞2

与缸体1

之间的缝隙泄漏,通常会在活塞2

与缸体1

之间设置密封件如皮碗等。如图1和图2所示,缸体1

的一端敞口设置,活塞2

的一端从缸体1

的敞口端插入缸体1

内并与缸体1

形成压力腔6

。缸体1

上设有第一油道11

和第二油道12

,第二油道12

与压力腔6

连通,隔离阀的阀体3

上设有第一油口31

和第二油口32

;隔离阀的阀体3

上设有安装孔,缸体1

的敞口端插入安装孔内,使第一油道11

与第一油口31

连通,第二油道12

与第二油口32

连通。活塞2

上设有与压力腔6

连通的中间油道21

,活塞2

能够沿其轴向在缸体1

内滑动,使中间油道21

能够选择性与第一油道11

连通或断开。
4.在活塞2

处于使中间油道21

与第一油道11

连通的连通位置时,第一油口31

、第一油道11

、中间油道21

、压力腔6

、第二油道12

和第二油口32

依次连通,可以实现压力腔6

内的制动液进出;在活塞2

处于使中间油道21

与第一油道11

断开的断开位置时,压力腔6

内的制动液无法进出,此时压力腔6

内的压力较大。
5.活塞2

由连通位置滑动至断开位置的过程是一个建压的过程,为了防止建压完毕后,压力腔6

内的制动液通过活塞2

外周壁与缸体1

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泄漏,造成稳压效果受影响。活塞2

的外周壁和缸体1

的内周壁之间设有两道密封,沿缸体1

的敞口端至缸体1

的内底壁的方向,第一道密封4

、第一油道11

、第二道密封5

和第二油道12

依次间隔设置,中间油道21

始终位于第一道密封4

和第二油道12

之间。第一道密封4

用于防止制动液通过靠近缸体1

敞口端的活塞2

外周壁和缸体1

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泄漏。活塞2

处于连通位置时,中间油道21

与第一油道11

连通且中间油道21

位于第一道密封4

和第二道密封5

之间,防止第一油道11

内的制动液和压力腔6

内的制动液通过第一油道11

和第二油道12

之间的活塞2

外周壁和缸体1

内周壁之间的缝隙互窜;活塞2

处于断开位置时,中间油道21

被缸体1

内周壁封堵,且第一油道11

被活塞2

外周壁封堵,且中间油道21

位于第二道密封5

和第二油道12

之间,防止第一油道11

内的制动液和压力腔6

内的制动液通过第一油道11

和第二油道12

之间的活塞2

外周壁和缸体1

内周壁之间的缝隙互窜。
6.上述两道密封通常采用皮碗结构,在采用皮碗结构进行密封的过程中,皮碗结构自身存在一定的弹性形变。活塞2

在断开位置和连通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存在活塞2

处于使第二道密封5

至少部分正对中间油道21

的位置。在活塞2

处于该位置时,皮碗结构的外边缘可能失去活塞2

外周壁的抵接作用,会在自身作用下恢复弹性形变,使部分皮碗
结构的外边缘进入中间油道21

内,即发生皮碗结构被啃噬的现象,在皮碗结构发生被啃噬的现象时,导致中间油道21

内的油液通过活塞2

的外周壁和缸体1

的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流窜,从而导致第一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会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能够避免发生皮碗结构被啃噬的现象,保证活塞和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8.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包括:
10.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壳体流道,所述壳体流道用于连接制动部件的供油通道;
11.活塞,所述活塞沿其轴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形成有压力腔,所述活塞上设有与所述压力腔连通的中间流道;所述活塞具有使所述中间流道与所述壳体流道连通的连通位置,及使所述中间流道与所述壳体流道断开的断开位置;
12.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密封地设于所述活塞和所述壳体之间;
13.还包括:所述活塞还包括啃噬位置,所述活塞移动至所述啃噬位置时所述中间流道和所述壳体流道中的一个至少部分正对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啃噬位置为所述连通位置,或所述断开位置,或位于所述连通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
14.所述压力控制单元还包括:
15.防啃噬结构,所述防啃噬结构位于所述活塞和所述壳体之间且所述防啃噬结构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活塞,另一个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防啃噬结构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活塞处于连通位置时使所述中间流道通过所述防啃噬结构与所述壳体流道连通;还能够在所述活塞处于所述啃噬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一密封件。
16.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啃噬结构为多孔结构。
17.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啃噬结构为c型环。
18.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件嵌设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防啃噬结构嵌设于所述活塞中并覆盖所述中间流道的出口;
19.或,所述第一密封件嵌设于所述活塞中,所述防啃噬结构嵌设于所述壳体中并覆盖所述壳体流道的出口。
20.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啃噬结构包括能够抵接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的防啃噬面,所述防啃噬面与所述防啃噬结构所在的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或所述活塞的外周壁齐平。
21.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防啃噬结构设于所述活塞上,所述活塞包括:
22.环形凹槽,与所述中间流道连通,所述环形凹槽设于所述活塞的外周壁,所述防啃噬结构安装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23.轴向流道,所述轴向流道与所述压力腔连通;
24.径向流道,与所述环形凹槽和所述轴向流道连通。
25.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径向流道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径向流道沿所述活塞的周向间隔设置;
26.所述c型环的开口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径向流道之间。
27.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流道内设有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c型环相对于所述活塞周向转动。
28.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c型环的部分插入所述径向流道形成所述限位件。
29.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件所在的所述壳体的内周壁或所述活塞的外周壁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于所述环形密封槽内;
30.所述环形密封槽的内底壁为与其接触的所述第一密封件表面外形匹配的防形面。
31.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件为皮碗结构。
32.作为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
33.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贯通设置的穿设孔,所述活塞活动设于所述穿设孔内;
34.缸体,所述缸体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
35.所述缸体与所述阀体一体成型,或,所述缸体与所述阀体连接固定。
3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压力控制单元。
37.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将中间流道和壳体流道中的一个至少部分正对第一密封件时活塞的位置记为啃噬位置,并增设了防啃噬结构,将防啃噬结构和第一密封件的其中一个设于活塞上,另一个设于缸体上,使活塞处于啃噬位置时,防啃噬结构抵接作用于第一密封件,从而防止第一密封件进入与其正对的壳体流道或中间流道内。而且通过对防啃噬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使活塞处于连通位置时,壳体流道通过防啃噬结构与中间流道连通,避免防啃噬结构的设置对压力控制单元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压力控制单元的剖视图;
40.图2是图1中缸体的剖视图;
4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活塞处于连通位置时压力控制单元的剖视图;
4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活塞处于连通位置时时压力控制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4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有防啃噬结构的活塞的剖视图;
4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的剖视图;
45.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6.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加工流程图;
47.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活塞处于连通位置时压力控制单元(防啃噬结构未示出)的剖视图;
48.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阀体的剖视图;
49.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50.图中:
[0051]1′
、缸体;11

、第一油道;12

、第二油道;2

、活塞;21

、中间油道;3

、阀体;31

、第一油口;32

、第二油口;4

、第一道密封;5

、第二道密封;6

、压力腔;
[0052]
1、壳体;11、缸体;111、内底壁;112、铆接翻边;12、阀体;121、环形密封槽;1211、防形面;122、穿设孔;123、铆接槽;13、壳体流道;14、第二进出孔;15、压力腔;2、活塞;21、中间流道;211、轴向流道;212、径向流道;3、第一密封件;4、第二密封件;5、防啃噬结构;100、胚料;200、半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5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5]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6]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7]
实施例一
[0058]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单元及制动系统,其中,制动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单元,在踩压制动踏板时由压力控制单元进行建压。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单元不仅限应用于制动系统。
[0059]
具体地,压力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和活塞2,壳体1的一端开口,活塞2的一端通过该开口插入壳体1内,活塞2可移动地设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形成压力腔15。壳体1上设有壳体流道13及与压力腔15连通的第二进出孔14,其中,壳体流道13用于连接制动部件的供油油道,制动部件指的是常规的制动钳等提供制动力的部件。活塞2上设有中间流道21,活塞2在壳体1内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使中间流道21选择性地与壳体流道13连通或断开。
[0060]
活塞2能够沿其轴向在壳体1内于连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至于活塞2如何轴向移动,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如电机丝杠结构等,在此不再具体介绍。活塞2处于连
通位置时,中间流道21至少部分正对壳体流道13且与壳体流道13连通,此时制动液可以壳体流道13和中间流道21进出压力腔15。活塞2处于断开位置时,中间流道21被壳体1的内周壁封堵,壳体流道13被活塞2的外周壁封堵,使中间流道21和壳体流道13断开,制动液无法通过中间流道21和壳体流道13进出压力腔15。
[0061]
为了保证活塞2的外周壁和壳体1的内周壁之间的密封性能,活塞2的外周壁和壳体1的内周壁之间夹设有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沿活塞2的轴向间隔设置。沿活塞2的轴向,第二密封件4设于壳体1的开口的开口端面和壳体流道13之间,用于防止制动液从位于开口端面和壳体流道13之间的活塞2外周壁和壳体1内周壁之间的缝隙泄漏。第一密封件3位于第二进出孔14和壳体流道13之间,用于防止壳体流道13内的制动液和压力腔15内的制动液通过位于第二进出孔14和壳体流道13之间的活塞2外周壁和壳体1内周壁之间的缝隙互窜。
[0062]
示例性地,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均固定安装于缸体12的内周壁,由壳体1的开口端面至壳体1的内底壁111的方向,第二密封件4、壳体流道13、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进出孔14依次间隔设置。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安装于活塞2的外周壁,如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均固定安装于活塞2的外周壁,或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中一个固定安装于活塞2的外周壁,另一个固定安装于缸体12的内周壁。
[0063]
示例性地,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均为皮碗结构。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还可以为o型圈等。
[0064]
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沿活塞2的轴向,中间流道21位于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之间;活塞2处于断开位置时,沿活塞2的轴向,第一密封件3位于中间流道21和第二进出孔14之间。由此可知,活塞2于连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一密封件3会经过中间流道21,即在第一密封件3固定于缸体12的内周壁时,活塞2轴向移动过程中具有使中间流道21至少部分正对第一密封件3的位置,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该位置记为啃噬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固定于活塞2的外周壁时,活塞2具有使壳体流道13至少部分正对第一密封件3的位置,该位置为啃噬位置。
[0065]
以本实施例将第一密封件3固定于缸体12的内周壁为例,对啃噬位置进行详细介绍。在活塞2位于啃噬位置时,由于第一密封件3至少部分正对中间流道21,第一密封件3正对中间流道21的部分失去活塞2外周壁的抵接作用,该部分第一密封件3将会自动复位,特别是第一密封件3选用皮碗时,第一密封件3的部分外边缘会进入中间流道21内,将第一密封件3发生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啃噬现象,第一密封件3发生啃噬现象时活塞的位置记为啃噬位置。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啃噬位置可能位于断开位置和连通位置之间,啃噬位置也可能在连通位置,啃噬位置也可能位于断开位置,具体由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之间轴向间距及防啃噬结构5的轴向长度确定,在此不再对啃噬位置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
[0067]
本实施例中活塞2处于啃噬位置时,由于第一密封件3至少部分正对中间流道21,导致第一密封件3正对中间流道21的部分失去活塞2外周壁的抵接作用,第一密封件3的外边缘部分复位可能会进入中间流道21内,中间流道21内的油液可能会进入活塞2外周壁和缸体1内周壁之间,使第一密封件3失去或减弱防止制动液通过位于第二进出孔14和壳体流
道13之间的活塞2外周壁和壳体1内周壁之间的缝隙互窜的效果。
[0068]
如图3至图5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控制单元增设了防啃噬结构5,防啃噬结构5和连通位置、断开位置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啃噬位置,该防啃噬结构5被配置为:能够在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使中间流道21通过防啃噬结构5与壳体流道13连通;还能够在活塞2处于啃噬位置时抵接作用于第一密封件3,以防止第一密封件3进入与其正对的壳体流道13或中间流道21内。
[0069]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密封件3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内周壁时,防啃噬结构5嵌设于活塞2外周壁,并覆盖中间流道21的出口。于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密封件3固定安装于活塞2的外周壁时,防啃噬结构5嵌设于壳体1内周壁设置并覆盖壳体流道13出口。
[0070]
在活塞2处于啃噬位置时,第一密封件3虽然失去了活塞2外周壁的抵接作用,但位于中间流道21内的防啃噬结构5将会抵接作用于第一密封件3,以防止第一密封件3的边缘部分进入中间流道21而发生第一密封件3被啃噬的现象,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活塞2往复移动过程中第一密封件3的密封效果。此外,由于防啃噬结构5设于中间流道21内,为了避免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防啃噬结构5对壳体流道13和中间流道21之间的连通状态造成影响,通过对防啃噬结构5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使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壳体流道13能够通过防啃噬结构5与中间流道21连通,避免防啃噬结构5的设置对压力控制单元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0071]
可选地,防啃噬结构5为多孔结构,从而使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壳体流道13通过防啃噬结构5与中间流道21连通。示例性地,多孔结构可以为网状结构。至于多孔结构的具体选材,要求多孔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保证多孔结构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密封件3作用于多孔结构时多孔结构发生形变。此外,还需要对多孔结构的空隙进行限定以避免多孔结构使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时壳体流道13与中间流道21之间产生较大的压差,多孔结构的具体空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次重复试验确定。
[0072]
为了将防啃噬结构5安装于活塞2,中间流道21包括环形凹槽、轴向流道211和径向流道212,其中,环形凹槽设于活塞2的外周壁,轴向流道211设于活塞2置于壳体1内的一端且沿活塞2的轴向延伸,轴向流道211与压力腔15连通;径向流道212沿活塞2的径向延伸,径向流道212的一端与轴向流道211连通,另一端贯通至环形凹槽的内底壁。上述防啃噬结构5安装于环形凹槽内。示例性地,防啃噬结构5为c型环,便于将防啃噬结构5嵌设于环形凹槽内。需要说明的是,防啃噬结构5不仅限于c型环,确保能够将防啃噬结构5固定安装于环形凹槽内即可,如防啃噬结构5由两个或者更多的弧形段依次相接构成。
[0073]
可选地,上述径向流道212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径向流道212沿活塞2的周向间隔设置。为了保证第一密封件3经过防啃噬结构5时,防啃噬结构5能够有效地抵接作用于第一密封件3,以保证密封效果,沿活塞2的周向,c型环外周上的轴向开口位于相邻两个径向流道212之间,即使c型环外周上的轴向开口避开径向流道212设置。
[0074]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防啃噬结构5的安装位置,确保c型环的开口在两个径向流道212之间,可在环形凹槽内设有c型环的限位件,用于限制c型环的端臂沿环形凹槽的内壁周向转动。其中,限位件可以是设于环形凹槽的凸起,也可以是设于c型环上设有凸起,利用限位件和活塞2径向插接的方式限制c型环转动;凸起可以是1个或2个以上,对其数量不做限制。于其他实施例中,在防啃噬结构5安装于缸体1的内周壁时,也需要设置限位件限制c型
环转动。
[0075]
本实施例中,c型环的部分插入径向流道212形成上述限位件,无需在活塞上在设置插槽,充分利用活塞2的现有结构,降低成本。但需要说明的是,将c型环的部分插入径向流道212形成上述限位件时,不得影响径向流道212内的流体进出。
[0076]
进一步,防啃噬结构5包括能够抵接作用于第一密封件3的防啃噬面,防啃噬面与防啃噬结构5所在的活塞2的外周壁齐平,不仅能够保证活塞2移动至啃噬位置时,防啃噬面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第一密封件3以防止第一密封件3倍啃噬,还能够有效地避免防啃噬结构5对活塞2的轴向移动造成干涉。示例性地,与环形凹槽的内壁相接的活塞2外周壁与防啃噬面齐平,即c型环的外周壁和位于c型环轴向两端且与c型环相接的活塞2外周壁等径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齐平并非严格意义的齐平,考虑到加工和装配所产生的误差,c型环的外周壁稍微低于或稍微高于活塞2的外周壁,但对第一密封件3的密封效果造成的影响在实际密封允许的情况下,都在前文“齐平”的考虑范围。
[0077]
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7所示,为了将第一密封件3安装于壳体1的内周壁,壳体1的内周壁设有环形密封槽121,第一密封件3嵌设于环形密封槽121。第二密封件4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密封件3的安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叙。需说明的是,基于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所要达到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4的碗口相对设置。
[0078]
可选地,在第一密封件3采用皮碗结构时,皮碗结构的外周边缘具有向外翻折且与皮碗的中心轴线大致呈v形的折边,该折边的设置使建压过程中皮碗结构需要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会缩短皮碗结构的使用寿命。为此,本实施例将环形密封槽121的内底壁设置为与其接触的第一密封件3的表面外形匹配的防形面1211,由防形面1211支撑第一密封件3,以减小第一密封件3的变形量及扭曲变形,从而提高皮碗结构的使用寿命。示例性地,防形面1211为锥形面,由壳体1的内底壁111至壳体1的开口端,锥形面至皮碗结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0079]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壳体1包括阀体12和缸体11,其中,阀体12上设有贯通设置的穿设孔122,穿设孔122的一端形成上述缸体11的开口,活塞2的一端从缸体11的开口端插入穿设孔122内,且与穿设孔122沿活塞2的轴向滑动配合,缸体11设于穿设孔122的另一端,缸体11与阀体12固定连接,并与穿设孔122的内壁、活塞2围成上述压力腔15。
[0080]
可选地,阀体12和缸体11一体成型。具体地,如图8所示,先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形成胚料100,胚料100为板状结构且一侧形成有凸起,再进行切割形成半成品200,之后再对半成品200进行机加工形成将阀体12和缸体11一体化的壳体1,其中,上述凸起最终形成缸体11。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材料浪费,而且取消了阀体和缸体分体设置且内外套设时所需采用的o型圈等密封件、固定螺钉等零部件及阀体和缸体之间的定位结构,简化了压力控制单元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只需对活塞2和壳体1进行定位即可,在加工精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尺寸链,提高了缸体11和阀体12的同轴度,降低了活塞2发生偏磨的风险。此外,还能够减小制动系统的制动液泄漏点,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及驾驶安全性。
[0081]
在制动系统有制动请求时,通过上述压力控制单元的活塞2移动可以实现增压、保压、泄压和补液的功能。
[0082]
当活塞2处于连通位置,中间流道21与壳体流道13连通,制动液可以通过壳体流道13、中间流道21进入压力腔15内,对压力腔15进行补液。
[0083]
在活塞2由连通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密封件3越过防啃噬结构5后,压力腔15内的制动液将会通过第二进出孔14排出,实现增压。
[0084]
在活塞2保持在断开位置时,实现保压。
[0085]
在活塞2由断开位置向连通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密封件3越过防啃噬结构5后,压力腔15内的制动液将会通过中间流道21、壳体流道13流出,实现泄压。
[0086]
实施例二
[008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9至图11所示,还可以将缸体11与阀体12压铆固定。具体地,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一端开口且呈桶状的缸体11,将缸体11的开口边缘外翻形成铆接翻边112,在穿设孔122背对活塞2的开口端面上设置铆接槽123,将铆接翻边112压铆于铆接槽123内形成上述壳体1。将铆接翻边112通过压铆的方式固定于铆接槽123内,不仅可以起到连接缸体11和阀体12的作用,还可以对铆接翻边112和铆接槽123的接触面进行密封,以保证压力腔15的密封性能。采用上述方式加工形成的壳体1,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
[0088]
此外,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