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7226050发布日期:2024-03-05 15:29阅读:1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信息,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车辆的电池系统是整车的核心系统,为了保证车辆能够安全行驶,需要对电池系统进行异常识别。

2、目前,通常根据车辆电池系统容量的衰减,判定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然而,导致车辆电池系统出现异常的原因除了容量的衰减以外,还有内阻的增加,即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力下降,而现有技术只能针对容量衰减这一因素,对电池系统进行异常识别,无法针对充放电能力下降这一因素进行异常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及装置,主要在于能够针对充放电能力下降这一因素,对车辆电池系统进行异常识别。

2、根本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包括:

3、获取多台车辆分别对应的车辆信息;

4、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

5、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6、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7、可选地,所述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包括:

8、将所述放电数据中的电流和电压相乘,得到第一功率,并将所述第一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在驾驶放电循环中的净放电能量;

9、将所述充电数据中的电流和电压相乘,得到第二功率,并将所述第二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在驾驶充电循环中的净充电能量;

10、计算所述净放电能量与所述净充电能量之间的能量占比,并将所述能量占比确定为所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11、可选地,所述计算所述净放电能量与所述净充电能量之间的能量占比,并将所述能量占比确定为所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包括:

12、将所述净放电能量和所述净充电能量相除,得到所述能量占比。

13、可选地,在所述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4、确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放电深度;

15、将所述放电深度与预设放电深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是否为目标循环数据;

16、所述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包括:

17、若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为目标循环数据,则将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18、可选地,所述将所述放电深度与预设放电深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是否为目标循环数据,包括:

19、若所述放电深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放电深度,则确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为目标循环数据;

20、若所述放电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放电深度,则确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不是目标循环数据。

21、可选地,所述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包括:

22、将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相加,得到所述每组车辆的总能量效率,并将所述总能量效率与每组车辆数量相除,得到所述每组车辆的平均能量效率;

23、将所述平均能量效率确定为所述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

24、所述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包括:

25、计算所述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与所述各台车辆中任意一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的差值;

26、若所述差值大于等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任意一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存在异常。

27、可选地,所述车辆信息包括运行时长、行驶公里数、所处温度、湿度环境和单体电池数据,所述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包括:

28、将所述多台车辆中运行时长相差不超过第一预设范围、行驶公里数相差不超过第二预设范围、所处温度相差不超过第三预设范围以及单体电池数据相差不超过第四预设范围的车辆划分至一组,得到所述多组车辆。

2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装置,包括:

30、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多台车辆分别对应的车辆信息;

31、分组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

32、计算单元,用于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33、判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34、可选地,所述计算单元,包括:第一计算模块和第一确定模块,

35、所述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将所述放电数据中的电流和电压相乘,得到第一功率,并将所述第一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在驾驶放电循环中的净放电能量;

36、所述第一计算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充电数据中的电流和电压相乘,得到第二功率,并将所述第二功率对时间进行积分,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在驾驶充电循环中的净充电能量;

37、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计算所述净放电能量与所述净充电能量之间的能量占比,并将所述能量占比确定为所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38、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净放电能量和所述净充电能量相除,得到所述能量占比。

39、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确定单元,

40、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放电深度;

41、所述判定单元,还用于将所述放电深度与预设放电深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是否为目标循环数据;

42、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为目标循环数据,则将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所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43、可选地,所述判定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放电深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放电深度,则确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为目标循环数据;若所述放电深度小于所述预设放电深度,则确定所述放电数据和所述充电数据不是目标循环数据。

44、可选地,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将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相加,得到所述每组车辆的总能量效率,并将所述总能量效率与每组车辆数量相除,得到所述每组车辆的平均能量效率;将所述平均能量效率确定为所述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

45、所述判定单元,包括:第二计算模块和第二确定模块,

46、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与所述各台车辆中任意一台车辆的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的差值;

47、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差值大于等于预设差值,则确定所述任意一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存在异常。

48、可选地,所述分组单元,具体用于将所述多台车辆中运行时长相差不超过第一预设范围、行驶公里数相差不超过第二预设范围、所处温度相差不超过第三预设范围以及单体电池数据相差不超过第四预设范围的车辆划分至一组,得到所述多组车辆。

4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50、获取多台车辆分别对应的车辆信息;

51、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

52、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53、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54、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55、获取多台车辆分别对应的车辆信息;

56、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

57、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

58、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59、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四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

60、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辆电池系统的异常识别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基于电池系统容量的衰减进行异常识别的方式相比,能够获取多台车辆分别对应的车辆信息,并基于所述车辆信息对所述多台车辆进行分组,得到多组车辆,与此同时,将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分别进行积分后相除,得到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最终将所述充放电能量效率与预设充放电能量效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所述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由此通过每组车辆中各台车辆的电池系统在一次驾驶循环中的放电数据和充电数据,计算各个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量效率,能够确定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能力下降程度,从而能够针对充放电能力下降这一因素,对车辆电池系统进行异常识别,以保证车辆电池系统的正常运行。

6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