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2889524发布日期:2023-01-12 22:4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辆分为左舵和右舵两类,遵循统一的设计原则,即主驾驶位置在左侧则称为左舵或左驾,主驾驶位置在右侧则称为右舵或右驾。左舵车辆遵循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即主驾驶位置需处于道路中心线位置,保证司机在超车时只需控制车辆向道路中心线方向略微偏移行驶,即可获得对向车道所有迎面车辆的清晰视野,便于判断道路情况,避免危险发生,反之右舵亦然。但是,该交通规则仅限于对道路正常行驶车辆,而对于在路边作业的车辆,主驾驶位置的观察视野范围更狭窄、盲区较大,因此,单侧驾驶车辆的主驾侧视野,不利于道路边作业车辆的驾驶操作安全性和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驾驶控制系统和副驾驶控制系统;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和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分别与车辆控制器连接;其中,位于主驾侧的驾驶人员通过操作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对车辆进行驾驶操作,位于副驾侧的驾驶人员通过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对所述车辆进行驾驶操作。
5.可选地,包括:驾驶模式选择开关;所述驾驶模式选择开关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用于向所述车辆控制器发送模式切换信号,以使所述车辆控制器根据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并基于所述驾驶模式进行对应的控制处理;其中,所述驾驶模式包括:主驾侧驾驶模式、副驾侧驾驶模式。
6.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驾驶换挡器系统;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驾驶换挡器系统;所述主驾驶换挡器系统和所述副驾驶换挡器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或者,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共享的换挡器系统;其中,此共享的换挡器系统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
7.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油门踏板系统,所述主油门踏板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油门踏板;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副油门踏板系统,所述副油门踏板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油门踏板;所述主油门踏板系统和所述副油门踏板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副油门踏板具有与所述主油门踏板相同的功能和信号状态。
8.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制动踏板系统;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制动踏板系统;所述主制动踏板系统和所述副制动踏板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副制动踏板系统具有与所述主制动踏板
系统相同的功能和信号状态。
9.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灯光系统、主驻车系统;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灯光系统、副驻车系统;所述主灯光系统、所述主驻车系统、所述副灯光系统、所述副驻车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
10.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方向盘系统,所述主方向盘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驾驶方向盘;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副方向盘系统,所述副方向盘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驾驶方向盘;所述主方向盘系统和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主驾驶方向盘与所述副驾驶方向盘通过连杆系统连接,用以实现所述主驾驶方向盘与所述副驾驶方向盘之间的同步协同转向;作用在所述副驾驶方向盘上的操作通过所述连杆系统传递到所述主驾驶方向盘,以使所述主驾驶方向盘执行相应的操作。
11.可选地,所述连杆系统包括:第一分动连杆机构和第二分动连杆机构;所述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与所述第一分动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分动连杆机构用于将所述主驾驶方向盘传递的转动转换为垂直于所述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的横向转动,并传递给所述第二分动连杆机构;所述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与所述第二分动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分动连杆机构用于将所述横向转动转换为所述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并且,所述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依次通过所述第二分动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一分动连杆机构传递至所述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以使所述主驾驶方向盘执行与所述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相对应的转动。
12.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仪表系统;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仪表系统;所述主仪表系统和所述副仪表系统分别与所述车辆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副仪表系统与所述主仪表系统连接,以便于进行仪表显示信息的同步处理。
13.可选地,所述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车门系统;所述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车门系统、副驾视野系统和副座位系统;所述副驾视野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雨刷、后视镜系统及补盲镜系统;所述副座位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地板、座椅;所述地板包括:下沉式地板;所述座椅设置有安全带系统,所述座椅包括折叠式座椅。
1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
15.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车辆控制器接收驾驶模式选择开关发送的模式切换信号;如果所述车辆控制器基于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为主驾侧驾驶模式时,则根据主油门踏板系统、主制动踏板系统发送的传感器信号,以及主驾驶换挡器系统发送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进行控制处理;如果所述车辆控制器基于所述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则根据副油门踏板系统、副制动踏板系统发送的传感器信号,以及副驾驶换挡器系统发送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进行控制处理。
16.可选地,当所述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主驾侧驾驶模式时,所述车辆控制器根据主驻车系统发送的驻车控制信号进行驻车控制处理;当所述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所述车辆控制器根据副驻车系统发送的驻车控制信号进行驻车控制
处理。
17.可选地,当所述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获取对应的限速控制策略并执行对应的控制处理;其中,所述限制控制策略包括:限速、限输出扭矩、限输出功率、限发动机转速策略。
18.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
19.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通过设置双侧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副驾侧人员对车辆进行基本驾驶操作的能力,便于道路边行驶车辆获得更好的作业视野和操控性,利于顺利、安全完成作业任务;对左舵和右舵车型均有相同的适用性,对车辆动力类型无限制,均可实现双侧驾驶能力;可以对道路边作业车辆低速作业提供所需的副驾侧基本驾驶功能,属于特殊作业设备操作用途,不作为道路高速行驶模式的操作方式。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22.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23.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24.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双侧驾驶控制原理逻辑示意图;
25.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27.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上相区别,并没有其它特殊的含义。
2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驾驶控制系统20和副驾驶控制系统30,主驾驶控制系统20和副驾驶控制系统30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位于主驾侧的驾驶人员通过操作主驾驶控制系统对车辆进行驾驶操作,位于副驾侧的驾驶人员通过副驾驶控制系统对车辆进行驾驶操作。车辆控制器10可以为车辆的主控制器等,用于接收各驾驶控制系统发送的信号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包括驾驶模式选择开关40,驾驶模式选择开关40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用于向车辆控制器10发送模式切换信号,以
使车辆控制器10根据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并基于驾驶模式进行对应的控制处理;其中,驾驶模式包括主驾侧驾驶模式、副驾侧驾驶模式等。驾驶模式选择开关4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多个位置,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以为多种结构。模式切换信号可以为多种信号,例如为硬线电平信号、can报文信号等。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驾驶换挡器系统201,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驾驶换挡器系统301,主驾驶换挡器系统201和副驾驶换挡器系统301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或者,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与副驾驶控制系统共享的换挡器系统,此共享的换挡器系统与车辆控制器连接。
31.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换挡器系统,对于小型车辆,当主、副驾之间的间距不大,原换挡机构的人机操作距离满足左、右驾同时使用时,可直接借用同一套换挡机构执行换挡操作,作为共享的换挡器系统。如果共享的换挡器系统的解锁结构有左右侧特征,则改为通用的解锁结构,例如,左驾车如采用右手拇指按压的左侧停车档解锁按钮,则改为档杆前部或其他可便于左右驾同时解锁的位置和解锁结构。
32.对于中型和大型车辆,当主、副驾之间的间距较大,原主驾侧换挡机构无法满足副驾侧换挡操作的人机功效要求时,在副驾侧的适当位置增加副驾专用换挡操作机构,作为副驾驶换挡器系统。副驾驶换挡器系统可以为多种,例如为具有换挡杆、换挡旋钮或换挡按键面板等多种能实现换挡操作的换挡操作机构。对于主驾侧的原设计换挡机构,根据具体的原设计方案而定,例如可以为换挡杆、换挡旋钮或换挡按键面板等多种能实现换挡操作的换挡操作机构。
33.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油门踏板系统202,主油门踏板系统202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油门踏板;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副油门踏板系统302,副油门踏板系统302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油门踏板;主油门踏板系统202和副油门踏板系统302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副油门踏板具有与主油门踏板相同的功能和信号状态。
34.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油门踏板系统,设置副油门踏板系统并在副驾侧添加副油门踏板,具备主驾油门踏板的相同功能和信号状态,可以具有双路半倍信号关系,例如,假定主信号为0.5v-4.5v电压范围,则副油门踏板的副信号为0.25v-2.25v的半倍电压关系信号,具有防错功能。
35.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制动踏板系统203,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制动踏板系统303;主制动踏板系统203和副制动踏板系统303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其中,副制动踏板系统303具有与主制动踏板系统203相同的功能和信号状态。
36.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制动踏板系统,设置副制动踏板系统并在副驾测增加副制动踏板,具备主驾制动踏板系统的相同功能和信号状态,例如双路半倍模拟量信号、制动灯行程开关信号等信号,并设置有双腔制动阀以及相关阀组等。副制动踏板系统的制动气动阀或液压阀管路可以与主制动系统并联,主驾或副驾侧均可操作并具备相同的制动效果。副驾制动踏板的制动灯行程开关信号与主驾侧电路并联,均可操作并为有效输出。
37.油门和制动踏板系统可为分列独立式、整合集成式、踏板式落地结构、吊挂式结构等结构,根据车辆的具体空间和布置便利性进行设置,例如,副驾侧如果无足够空间布放踏
板,可通过修改副驾地板结构实现空间下陷;副驾侧可以采用后倾依靠式站姿或坐姿驾驶。
38.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灯光系统204、主驻车系统205;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灯光系统304、副驻车系统305;主灯光系统204、主驻车系统205、副灯光系统304、副驻车系统305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
39.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驾灯光系统,设置副灯光系统并在副驾侧设置作业驾驶时的双闪警示灯、转向灯和作业警告牌操作启停操作开关,具备紧急操作的便利性。
40.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驾驻车系统,对于小型车辆,在满足人机功效情况下,主驾驻车操作系统可由副驾位置操纵。对于中大型车辆,副驾位置无法操作主驾驻车操作系统或不满足人机功效的情况下,增加副驾专用驻车操作系统,作为副驻车系统,驻车控制方式可以为断气刹、拉线盘刹、电子驻车等。
41.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主方向盘系统206,主方向盘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驾驶方向盘;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副方向盘系统306,副方向盘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驾驶方向盘;主方向盘系统206和副驾驶控制系统306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
42.主驾驶方向盘与副驾驶方向盘通过连杆系统连接,用以实现主驾驶方向盘与副驾驶方向盘之间的同步协同转向;作用在副驾驶方向盘上的操作通过连杆系统传递到主驾驶方向盘,以使主驾驶方向盘执行相应的操作,操作可以为转动等。
43.副驾驾驶员驾驶操作姿势可以为多种。连杆系统可以为多种,例如,连杆系统包括第一分动连杆机构和第二分动连杆机构;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与第一分动连杆机构连接,第一分动连杆机构用于将主驾驶方向盘传递的转动转换为垂直于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的方向转换为横向转动,并传递给第二分动连杆机构;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与第二分动连杆机构连接,第二分动连杆机构用于将横向转动转换为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
44.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依次通过第二分动连杆机构和第一分动连杆机构传递至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以使主驾驶方向盘执行与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相对应的转动。当驾驶员或其他人员位于副驾侧,操作副驾方向盘通过分动连杆机构传递到主驾侧,等效于主驾测方向盘进行操控转向驾驶,可以实现相同的转向操作。
45.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方向盘系统,设置副方向盘系统并在副驾侧增加辅助驾驶方向盘,通过支架固定在仪表台管梁或驾驶室地板等相关结构体上,副驾的辅助驾驶方向盘与主驾侧方向盘采用硬轴连杆系统硬连接实现同步精确协同转向。例如,在主驾侧方向盘转向管柱适当位置设置第一分动连杆机构,该机构可通过齿轮传动或其他相同效果的传动形式,将主驾侧方向管柱沿轴向传递转动转换为垂直于主驾方向管柱轴向的方向,横向传递至副驾侧。
46.在副驾侧设置的辅助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适当位置设置第二分动连杆机构,将横向传递的转动还原为副驾侧辅助驾驶方向盘的转动,该转动与主驾侧方向盘转动方向完全一致,除方向盘转向力矩受辅助驾驶方向盘直径选型影响、操作人机效果受方向盘系统人机布置或改造效果及方向盘系统位置调节能力影响外,转动角度、角速度和同步性等操作量完全相同;并且,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依次通过第二分动连杆机构和第一分动连杆机构传递至主驾驶方向盘的转向管柱,以使主驾驶方向盘执行与副驾驶方向盘的转动相对应的转动,该转动与副驾侧方向盘转动方向完全一致,转动角度、角速度和同步性等操作量完
全相同。因此,主副驾两侧可以同步、同时具备相同的转向操控能力。
47.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仪表系统207,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仪表系统307,主仪表系统207和副仪表系统307分别与车辆控制器10连接;其中,副仪表系统307与主仪表系统207连接,以便于进行仪表显示信息的同步处理。
48.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仪表系统,通过对副驾侧仪表台内饰进行结构设计或改造,安装副驾仪表,设置副仪表系统。副驾仪表可为主驾侧相同仪表,也可为简化版或全液晶式,用于显示主驾侧仪表的主要行车信息。对于符号指示灯、故障报警信息以及各类次要信息等,根据副驾仪表状态和驾驶需求以及设计技术要求确定是否要在副驾仪表侧显示。主/副驾仪表的信息需具备同步性和一致性,不能出现内容冲突不一致和延迟,可由主仪表统一发送更新信息并由副仪表接收,也可由副仪表直接采集信号后进行解析,可以采用多种通讯方式和信号类型。
49.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主驾驶侧的主车门系统;副驾驶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副车门系统、副驾视野系统和副座位系统;副驾视野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雨刷、后视镜系统及补盲镜系统;副座位系统包括设置在副驾驶侧的地板、座椅等,地板包括下沉式地板等,座椅设置有安全带系统,座椅包括折叠式座椅等。
50.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驾车门系统,主驾侧车门无需变更,副驾侧车门结构根据设计或改造需求进行设置,例如,由铰链前置的前开式改为铰链后置的后开式,并可由车门锁定机构锁定在驾驶室侧面平贴状态,以便副驾a柱附近可展开作业提醒警示牌,避免前开式门遮挡警示牌视野,影响路边侧行人对警示牌的观察视野,导致碰撞事故。如果副驾侧踏板的安装形式采用地板下沉式,则副驾侧车门也需同步更改为可遮蔽下沉部位的加长尺寸。如果副驾侧门铰链结构形式和位置变更,车门锁、门把手、门碰开关及其线路结构等均做适应性调整,门玻璃升降功能是否保留视具体情况而定。
51.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驾视野系统,副驾司机雨刮视野原处于b区,需按照a区挂刷面积要求进行适应性设计更改或改造,主驾侧刮臂保留向主驾侧上抬旋转刮刷,副驾侧刮臂可以改为向副驾侧上抬刮刷的对刮模式,并满足双侧均具备a区视野要求。雨刮刮臂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以根据动作协调性和运动路径效果、驱动联动结构形式和电机数量类型等进行设计。
52.副驾侧进行驾驶操作时,按照副驾侧的驾驶法规视野要求增加对应的后视镜系统及补盲镜系统,以便主驾侧和副驾侧均有各自的后视镜和补盲镜系统便于驾驶时观察和操作。副驾侧需具备雨刮、副驾侧后视镜角度或后视镜加热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副驾侧后视镜和补盲镜系统可以有多种具体安装位置和结构。
53.本公开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设置有双座位及安全带系统,主驾侧座位维持不变,如果副驾侧地板改为下沉式,并将踏板系统下移,则将驾驶员座位改为后倾斜靠式站立或倚坐,座椅相应调整为符合该姿势人机效果的可折叠收放和前后移动的折叠款座椅,并配套对应安全带系统和安全带连接检测信号。
54.在一个实施例中,驾驶模式选择开关由驾驶员控制,用于切换为副驾侧驾驶模式。如图4所示,方向盘转动操作、气刹或油刹制动输出、灯光操作、雨刮操作、双闪操作、驻车操作均可在主/副驾两侧直接操作,不受模式选择开关控制。当通过驾驶模式选择开关选择处于主驾侧操作模式时,车辆控制器接收到主驾侧操作模式信号输入,并只采纳主驾侧油门
踏板、制动踏板的模拟量传感器信号,并采纳主驾侧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同时屏蔽副驾侧所有相关信号不与采用和执行。
55.当通过驾驶模式选择开关选择处于副驾侧操作模式时,车辆控制器接收到副驾侧操作模式信号输入,并只采纳副驾侧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的模拟量传感器信号,并采纳副驾侧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如果为公用档位操纵机构,可不列入模式判断时需考虑因素),同时屏蔽主驾侧所有相关信号不予采用和执行。
56.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可以为多种,例如为多种工程车辆等。
57.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
58.步骤501,车辆控制器接收驾驶模式选择开关发送的模式切换信号。
59.步骤502,如果车辆控制器基于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为主驾侧驾驶模式时,则根据主油门踏板系统、主制动踏板系统发送的传感器信号,以及主驾驶换挡器系统发送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进行控制处理。
60.步骤503,如果车辆控制器基于模式切换信号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则根据副油门踏板系统、副制动踏板系统发送的传感器信号,以及副驾驶换挡器系统发送的档位操纵机构信号进行控制处理。
61.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主驾侧驾驶模式时,车辆控制器根据主驻车系统发送的驻车控制信号进行驻车控制处理;当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车辆控制器根据副驻车系统发送的驻车控制信号进行驻车控制处理。
62.当车辆控制器确定驾驶模式为副驾侧驾驶模式时,获取对应的限速控制策略并执行对应的控制处理;其中,限制控制策略包括限速、限输出扭矩、限输出功率、限发动机转速策略等,具体数值可在控制程序中设定和通过标定更改。车辆限速、限扭、限功率等控制策略作为安全项仅为满足法规标准不具备异侧驾驶车辆上路正常行驶能力而约束,但不做唯一限定。基于安全和法规符合性考虑,路边作业车辆低速运行时,需做限速控制策略,确保驾驶人员不以副驾侧操作模式进行正常道路高速驾驶,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63.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个实施例中的方法。
64.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车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通过设置双侧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副驾侧人员对车辆进行基本驾驶操作的能力,便于道路边行驶车辆获得更好的作业视野和操控性,利于顺利、安全完成作业任务;对左舵和右舵车型均有相同的适用性,对车辆动力类型无限制,均可实现双侧驾驶能力;可以对道路边作业车辆低速作业提供所需的副驾侧基本驾驶功能,属于特殊作业设备操作用途,不作为道路高速行驶模式的操作方式,因此,不存在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主驾驶位置法规要求相冲突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65.可以使用许多方式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例如,可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软件、硬件、固件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用于方法的步骤的上述顺序仅是为了进行说明,本公开的方法的步骤不限于以上具体描述的顺序,除非以其它方式特别说明。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公开实施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这些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根据本公开的方法的机器可读指令。因而,本公开还覆盖存储用于执行根据本
公开的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
66.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