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2023发布日期:2023-03-31 20:02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


背景技术:

2.现在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空间的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座椅是影响乘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小汽车都设计为五座的,分为驾驶员和副驾驶的两个前排座椅,以及后排的三位乘客座椅。由于受到汽车的结构和轴距的限制,后排座椅都比较紧凑,腿部空间较小,特别是后排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无法调整或者只能微调,长时间乘坐会非常不舒服。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些汽车制造商把轴距加长,以影响驾驶操控性为代价来增加后排座椅腿部空间,但是由于后排座椅椅背的角度问题和腿脚部的空间还有限制,上述措施对乘客舒适性的改善并不明显。
3.现在社会的物流非常发达、方便,所以家庭用车很少会在后备厢装满行李物品,甚至大部分的人行车时都是空着后备厢。特别是现在渐渐普及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没有了车头上的燃油发动机,车头处也会设置一个前置的行李仓,这样就可以把不多的行李物品放在前置的行李仓,后备厢的闲置空间更多了。但是,由于汽车后备厢的两侧恰好位于汽车后轮的上方,而传统的后排座椅均为四六组合座椅,后备厢中对应于汽车两侧后轮上方的弧形结构(即轮拱部)分别与后排座椅的两侧椅背相抵,限制了后排座椅的椅背调节角度,导致现有汽车无法利用后备厢的空间来增大后排座椅椅背角度调节范围,即使是六座或七座以上汽车的第二排座椅,在第三排空置的时候,也因为轮拱部的限制,无法比较大的幅度调节靠背。
4.现有技术的有些比较大的车型,在车上设置了六座或七座及更多座椅,如2+3+2的车内在第二排的旁侧座椅设置了一个可向前移动或翻折,这样设计使进入第三排的人通过比较麻烦;另一种是2+2+3或2+2+多排两座座椅,留有一个第二排的过道,虽然很高大上的感觉,通过性又非常好,但是,在车上浪费了一个(或多个)空置的过道的空间,是不合理的,特别是乘坐第二排座椅的乘客要带一个幼小孩子时,安置在间隔一个过道或第三排的座椅,则无法近距离照顾好幼童,并且购买六座以上的家庭有时候需要多乘坐一个人,也是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包括设有汽车后背厢的汽车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汽车后背厢的至少一排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间可移动的活动座椅,所述活动座椅的底座支承于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支承于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座椅和/或者第三座椅至少设置一个开口朝向中间和后方的容置槽,以容
置中间的所述活动座椅的椅垫的全部或部分,或者所述活动座椅的椅垫利用支架垂直支承于自身的底座上,后排座椅的底部至少设置有一对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固定于汽车本体的地板或者底座上并沿所述汽车本体的宽度延伸。
7.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动座椅的座垫下部的上托板和位于上托板下方的下托板,所述下托板连接升降机构,所述下托板上设有沿所述汽车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所述上托板沿所述第二导轨在所述下托板上移动,所述升降机构活动架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上。
8.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第二座椅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座椅的座垫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高度大于活动座椅的座垫厚度,所述第一导轨穿过所述活动座椅的底部,

端向第二座椅下部的容置槽内延伸,另

端延伸至所述第三座椅的底部,所述第三座椅可沿所述第一导轨横向滑动。
9.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活动座椅上设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托板前部的弹性凸块,所述上托板上设有匹配所述弹性凸块切向下的凹口,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形成“x”型架的上金属杆和下金属杆,所述下托板底面设有容纳上金属杆滑动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有穿过所述下托板的滑槽通孔,所述下托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7字形弹性条,所述7字形弹性条的末端为斜面向下的弹性三角形凸块,所述三角形凸块向下伸进穿越滑槽通孔,所述活动座椅的靠背内部设置一条管道,所述锁定机构在靠背顶面设置一个外露的拉环,所述拉环连接拉索,通过管道连接控制所述弹性凸块和所述7字形弹性条以锁定或者解锁。
10.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第二座椅为活动设置,所述第一导轨铺设于所述第二座椅、第三座椅和活动座椅的下方,中间的所述活动座椅的底部的升降机构直接设置在汽车地板上,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为左右
11.两对并各连接左右两侧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利用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的5各自移动也能把容置槽套进中间的所述活动座椅的座垫上。
1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活动座椅的椅背活动设置,椅背的中间两边设置两条立柱,两条所述立柱与所述活动座椅的骨架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椅背的底部经转轴活动连接上托板的后边沿,所述转轴上
13.还装置有扭簧,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于管道内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端套设一个弹0簧,所述活动杆连接拉索,所述上托板设有上通孔,所述下托板设有下通孔,所述下托板的底部设置一个底座管道,所述活动杆的下端可以深度插进底座管道以固定活动座椅角度。
14.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
15.述第三座椅的底部的前下端用横杆固定连接形成稳固的弓形架,所述弓形架上部内侧铰接5托盘,所述第三座椅的座垫底部与托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叠盖固定在弓形
架下部的两条直杆上。
1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活动座椅的椅垫和椅背利用横梁和立柱可摆动地分别安装于中间的活动座椅的底座上,
17.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两边两个支架固定安装于中间的活动座椅的底座上,所述横梁贯穿过0座垫一边下部的矩形孔,所述座垫的另一端底部设置一个凹口,相应的所述底座上设置一
18.个适配的凸块,
19.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活动座椅的椅背一侧内置一个立柱,所述立柱与座椅骨架固定连接,底部经过转轴活动
20.连接在底座上,另一侧所述锁定机构在管道内置一个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端设置弹簧,5所述活动杆经拉索连接拉环,所述底座的后部设置一个底座管道,所述活动杆的下端可以
21.插进以固定活动座椅正常坐姿的角度,所述第一导轨横向设置在第三座椅的底座顶部,部分延伸到中间的活动座椅下部的底座上。
2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所述活动座椅的椅背设置为活动椅背,所述椅背中间两边设置两条立柱,各所述立柱与座椅骨架固定连接成一体,底部经两边的转轴活动连接上托板的后边沿,所述上托板、第二导轨和下托板都隐藏在开口向后的空槽内,所述下托板固定连接底座内部,所述转轴上还装置有扭簧,所述第一导轨在第三座椅的底部横向向活动座椅的下部廷伸,廷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轮拱部的宽度,所述第三座椅是可横向移动的活动座椅。
23.为了更加方便,上述的活动座椅的第一导轨、升降机构、第二导轨、座椅角度的移动和升降等均可采用电机来驱动,并有电机停止转动的自动锁定高度、移动幅度、角度功能,这些都是传统的现有技术,普遍应用在前排座椅或商条车的后排座椅上以及各种升降台上。
24.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25.此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利用后排中间的活动座椅的活动设置,能够使后排座椅在两人座和三人座之间方便切换,拓展了横向乘坐空间或纵向乘坐空间,可以提高后排座椅的利用率或者提高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座椅布置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座椅与活动座椅间的连接布局示意图;
29.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移动装置、升降机构与第一导轨匹配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安装与第一导轨上的移动装置和升降机构详细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后排座椅的布局侧面示意图;
32.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座椅布置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座椅与活动座椅配合收纳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活动座椅的收合使用形态示意图;
35.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活动座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6.图10是本发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活动座椅上的锁定结构形态示意图;
37.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38.1、活动座椅;101、管道;102、矩形管道;103、凹口;104、转轴;105、扭簧;2、第二座椅;201、容置槽;202、凹口;3、第三座椅;301、容置槽;302、凹口;4、第一导轨;5、升降机构;6、下托板;601、滑槽;602、滑槽通孔;603、下通孔;7、第二导轨;8、上托板;801、凹口;802、上通孔;9、锁定机构;901、拉环;902、拉索;903、弹性凸块;904、7字形弹性条;905、弹簧;10、立柱、11、活动杆;12、横梁;13、支架;14、底座管道;15、凸块;16、空槽;17、弓形架;18、托盘;19、轮拱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以及“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不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间接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44.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方案。
45.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利用后排中间座椅的活动设置,能够使后排座椅在两人座和三人座之间方便切换,拓展横向乘坐空间或纵向乘坐空间,可以提高后排座椅的利用率或者提高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46.如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的利用后排座椅的汽车包括设置于前排座椅后方的后排座椅,后排座椅由两侧的座椅,分别为图1中左侧的第二座椅2与右侧的第三座椅3,
和中间的活动座椅1组成,两侧的座椅与中间的活动座椅1相互独立并排靠拢,两侧座椅仍可像传统后排座椅那样固定和/或移动设置。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底座支承于移动装置上,移动装置支承于升降机构5上,后排座椅的底部至少设置一对第一导轨4,第一导轨4固定于汽车地板上或底座上,并沿汽车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座椅2和/或第三座椅3至少设置一个开口朝向中间和后方的容置槽201,用以容置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垫的全部或部分。
47.具体如图3、4所示,移动装置由上托板8经过第二导轨7与下托板6组成,上托板8固定连接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下部,下托板6连接升降机构5,中间的第二导轨7沿汽车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升降机构5是垂直升降架活动架设于第一导轨4上;升降架由两边的升降支架通过连杆连接而成,两边的升降支架均为由金属杆通过转轴连接而成的“x”形架,当然,升降机构5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或形式,只要起到升降、支撑的功能即可。
48.本实施例中,左侧的第二座椅2为固定座椅,其座垫底部设置一个容置槽201,高度大于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厚度,宽度为能够容纳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的一部分(大于轮拱部19的宽度),开口朝向中间的活动座椅1和车尾方向,用高强度的材料板块组合,上板块与下板块和前立板与侧立板一体构成,形状为匚形,第一导轨4横向设置在第三座椅3的底部,经过中间活动座椅1的底部,向第二座椅2下部的容置槽201内延伸,第三座椅3为活动座椅,底部活动连接第一导轨4,座椅设置有座椅和椅背角度的调节机构(图中未画出座椅和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其结构与传统的前排或商务车后排的座椅和椅背角度调节机构相同)。
49.如图1、图4所示,活动座椅1上设置手动的锁定机构9,在下托板6前部固定连接一个弹性凸块903,形状为弹性板条未端设置一个具有斜面朝上的三角凸块,在上托板8的前部设置一个适配的向下的凹口801;升降机构5的“x”形架为一边的上下金属杆经转轴铰接下托板6和第一导轨4的一端,另一边的下金属杆活动在第一导轨4的另一端,上金属杆(设有滑块)活动在下托板6底面的滑槽601内,滑槽601的一端设置一个穿过下托板6的滑槽通孔602,在滑槽601的位置下托板6的顶面固定连接一个7字形弹性条904,形状为条状弹性板条,未端为斜面向下的弹性三角形凸块,三角形凸块向下伸进穿越滑槽通孔602,在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内部设置一条管道101,锁定机构9在靠背顶面设置一个外露的拉环901,连接拉索902,通过管道101连接控制弹性凸块903和7字形弹性条904能够锁定或者解锁。
50.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便切换的手动操作原理如下:
51.在要保持传统的三人座时,中间的活动座椅1设在第一导轨4上的升降机构5的垂直升降架为升高状态,两边“x”形架上部的一端的滑块卡在7字形弹性条904的三角形凸块一侧,锁定机构9的弹性凸块903卡在上托板8的凹口801内,此时,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和椅背与两侧座椅持平对齐,形成稳固的三人座状态。
52.需要切换为两人座(其中一个座椅可向后调节为躺椅),用手向上拉起锁定机构9的拉环901,带动拉索902,变向向下拉动弹性凸块903,克服弹性段的弹力脱离上托板8的凹口801,同时也向上拉动7字形弹性条904,克服弹性段的弹力脱离“x”形架上的滑块的限位,进一步地,用手向后推动靠背,直到靠背的前面移至第二座椅2的靠背的背面位置,接着再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整体向下降低至接触第一导轨4,再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向第二座椅2方向推进,直到座垫进入第二座椅2的底部的容置槽201,靠背侧向进入第二座椅2的后背,这样经过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移动,能够为第三座椅3的横向移动腾出充足的空间。
53.进一步地,把第三座椅3向中间的活动座椅1方向横向移动,第三座椅3的靠背脱离了后面的轮拱部19的限位,在后面空间没有被占用下,可以自由调节靠背的角度,可以调节成舒适的躺椅,形成半躺或平躺的舒适状态。
54.需要恢复切换为三人座时,先把第三座椅3恢复靠边(后背抵靠轮拱部),再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顺着第一导轨4整体向第三座椅3方向移动靠拢,进一步地,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整体向上抬起与两侧座椅持平后,两边“x”形架上部的一端的两个滑块,克服7字形弹性条904的弹性段的弹力,越过三角形凸块重新卡在一边,接着把靠背向车头方向顺着第二导轨7向前移动,直到上托板8的凹口801克服弹性段的弹力卡进弹性凸块903,由于都具有斜面三角形的设计,所以恢复三人座时无需用手拉动拉环901。
55.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电动驱动操作更加方便,方法是无需锁定机构9,为方便控制,上述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第一导轨4、升降机构5、第二导轨7的移动和升降等均采用电机来驱动,并有电机停止转动的自动锁定高度、移动幅度、角度功能。并利用一个设置于活动座椅椅背顶端处的控制器来统一控制,或者在第三座椅3的椅垫侧面组合控制,前述这些图中未示,都是传统的现有技术,普遍应用在前排座椅或商条车的后排座椅上以及各种升降台上,这样后排座椅上的乘客可以通过控制器(或遥控器)来方便地调整中间活动座椅1的移动和第三座椅3的姿态。
56.实施例2:
57.与实施例1中的中间活动座椅1利用升降机构和移动装置的方式基本相同,如图6、图10所示,可以和实施例1一样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经过升降移动后向一侧的容置槽201或301插进,形成一侧的舒适躺椅,或者,两侧的第二座椅2和第三座椅3同时向中间的活动座椅1靠拢插进,使两侧的两个座椅都不受轮拱部的限制,可以同时向后调节更多的角度,形成两个并排的舒适躺椅。本实施例中的不同的是活动座椅1的椅背设置为活动椅背,椅背中间两边设置2条立柱10,与活动座椅1的骨架固定连接成一体,底部经转轴104活动连接上托板8的后边沿,转轴104上还装置有扭簧105,第一导轨4为贯穿于三个座椅的底部,两侧的座椅都是可横向移动,两侧座椅各设置一个容置槽201和301,锁定机构9增加一条活动杆11活动设置在管道101内,上端套设一个弹簧905,活动杆11和拉索902连接,在上托板设置一个上通孔802,下托板设置一个下通孔(图中未示),座垫的后部(下托板6的底部)设置一个坚硬的有深度的底座管道14(或与下托板6固定焊接的金属管),两个通孔和管道14都在同一个位置,活动杆11的下端可以深度插进管道14以固定活动座椅1角度。
58.本实施例可以和实施例1一样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经过升降移动后向一侧的容置槽201或301插进,或者,两侧的第二座椅2和第三座椅3同时或者单独向中间的活动座椅1靠拢套住座垫的一部分,使两侧的两个座椅都不受轮拱部的限制,可以向后调节更多的角度,形成两个并排的舒适躺椅。
59.需要同时调节两侧的座椅向后的角度时,用手拉动拉环901,带动拉索902,使上托板8的凹口801脱离凸块903限位,两边“x”形架的一端的滑块脱离7字形弹性条904的限位,同时,拉索902也带动活动杆11,克服弹簧905的弹力,向上脱离了底座管道14和下托板的下通孔,推动中间的活动座椅1整体向下向后移动,放松拉环901,在弹簧905的弹力作用下,活动杆向下插进,因为座垫向后移动后,上通孔802和下通孔、底座管道14形成错位,此时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背在转轴104上的扭簧105的弹力作用下形成直立状态,接着把两侧的
第二座椅2和第三座椅3顺着第一导轨4,各自向中间靠拢,两侧的两个容置槽201和301各套进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一部分,两侧座椅的后背都脱离了轮拱部19的限位,可以调节靠背向后的各种角度,两侧座椅或一侧座椅向后调节时,可以顶着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克服扭簧的弹力,能够使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的前面紧贴第二或/和第三座椅的背面同时前后活动。
60.此实施例也可以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底部的升降装置5直接设置在汽车地板上,第一导轨4设置为左右两对各连接左右两侧座椅,利用左右两侧座椅的各自移动也能把容置槽201和/或301套进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上,为了美观和节约空间,两侧座椅在靠近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位置设置两边的凹口202和302,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背比传统中间座椅的椅背薄一些。
61.本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利用电动驱动操作更加方便,方法是无需手动锁定机构9和活动杆11,上述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第一导轨4、升降机构5、第二导轨7的移动和升降以及座椅靠背移动角度等均采用电机来驱动,并利用一个设置于活动座椅椅背顶端处的控制器来统一控制,第一中间活动座椅1的靠背和两侧或一侧座椅的靠背可以设置为可同时同步电动调整角度,并有电机停止转动的自动锁定高度、角度功能。前述这些图中未示,都是传统的现有技术,普遍应用在前排座椅或商条车的后排座椅上以及各种升降台上,这样后排座椅上的乘客可以通过控制器(或遥控器)来方便地调整中间的活动座椅1和第三座椅3的姿态。
62.实施例3:
63.与实施例1中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利用升降机构和移动装置的方式基本相同,如图7所示,不同的是此实施例是设置在五座以上的小汽车,如六座或七座和七座以上的,可以提高后排座椅的利用率,活动设置在传统的通道处,在不使用中间的活动座椅1作为通道时,需要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垫和椅背全部套进在一边的旁侧座椅(如第三座椅3),在第三座椅3的底部设置两边为弓形的结构,底部的前下端用横杆固定连接形成稳固的弓形架17,上部内侧铰接托盘18,也可以直接设为一体结构,第三座椅3的座垫底部与托盘固定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容置槽301,可以套住整个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垫,第一导轨4叠盖固定在弓形架17下部的两条直杆上(车内长度方向延伸),为了不影响作为通道时拌到乘客的脚部,两条直杆的地板上根据形状设置两条比较深凹槽,两条第一导轨4的过道地板上根据形状设置两条比较浅凹槽,比较浅的凹槽深度和第一导轨4的厚度持平状态(图中未示),其它的结构原理、调节方法,包括手动和电动控制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当然,第二座椅2可以设为固定的,也可以把第一导轨4延伸至底部,设置为可横向移动的躺椅(必须要第三排同侧没有乘客乘坐),也可以在比较大型的汽车的第二排后面的多排两人座上设置使用,极大地利用车内有限的空间。为了减少影响第三排座椅的腿部空间,第三座椅3和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背比传统中间座椅的椅背薄一些,也可以把第三座椅3的底部弓形架设置高一些,或者在两边的弓形结构上的顶端与托盘连接处设置一对升降装置,可以增高容置槽301,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背设置为可中间对折的座椅靠背,折叠后全部插进比较大的容置槽301内,弓形架17底部还可在两条直杆与汽车底板设置与汽车长度方向廷伸的导轨,可以前后移动调节增加舒适性。
64.实施例4:
65.与实施例1中的中间活动座椅1利用升降机构5和移动装置方式不同,如图8、9、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垫和椅背利用横梁12和立柱10可摆动地分别安装于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底座上,具体来说,横梁12的两端通过两边两个支架13固定安装于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底座上,横梁12贯穿过座垫一边下部的矩形孔,座垫的另一端底部设置一个凹口103,相应的底座上设置一个适配的凸块15;活动座椅1的椅背一侧内置一个立柱10,与座椅骨架固定连接,底部经过转轴104活动连接在底座上,另一侧的锁定机构9在管道101内置一个活动杆11,上端设置弹簧905,活动杆11经拉索902连接拉环901,底座的后部设置一个坚硬的有深度的底座管道14,活动杆11的下端可以插进以固定活动座椅1正常坐姿的角度,第一导轨4横向设置在第三座椅3的底座顶部,部分延伸到中间的活动座椅1下部的底座上。
66.需要切换为两人座(其中一个侧座椅可向后调节为躺椅),用手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整体向第二座椅2方向向上翻转,与底座成为90度直角垂直状态,直立靠拢于第二座椅2的座垫旁侧,进一步地,用手向上拉起锁定机构9的拉环901,带动拉索902,克服弹簧905的弹力向上脱离了的底座通孔14限位,进一步地,用手向后推动靠背,直到靠背与底座边沿成直角状态。
67.进一步地,把第三座椅3向中间的活动座椅1方向横向移动,第三座椅3的靠背脱离了后面的轮拱部19的限位,在后面空间没有被占用下,可以自由调节靠背的角度,可以调节成舒适的躺椅,形成半躺或平躺的舒适状态。
68.需要恢复切换为三人座时,先把第三座椅3恢复靠边(后背抵靠轮拱部19),再把第一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放平,底座上的凸块15插进凹口103,进一步地,一只手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拉动,另一只手拉着拉环901,带动拉索902,克服弹簧905的弹力向上带动活动杆11,活动杆11的下端与座椅1靠背的底部持平状态,接着把座椅1的椅背调节至与底座边沿平行的正常位置,松开拉环901,在弹簧905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插进底座通孔14,这样就形成了传统的三人座形状。
69.实施例5:
70.与实施例4中的中间活动座椅1的座垫,底座和底座上的第一导轨4,以及底座上的凸块15和座垫下面的凹口103、矩形槽102,横梁12等基本相同。
71.不同的是,如图10所示,是活动座椅1的椅背设置为活动椅背,椅背中间两边设置2条立柱10,与座椅骨架固定连接成一体,底部经两边的转轴104活动连接上托板8的后边沿,上托板8、第二导轨7和下托板6都隐藏在开口向后的空槽13内,下托板6固定连接底座内部,转轴104上还装置有扭簧105,第一导轨4在第三座椅的底部横向向活动座椅1的下部廷伸,廷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轮拱部的宽度,第三座椅3是可横向移动的活动座椅,锁定机构9设置一条活动杆11,活动设置在管道101内,上端套设一个弹簧905,活动杆11与拉索902连接,在上托板8设置一个通孔802,下托板设置一个通孔603,座垫的后部(下托板6的底部)底座上设置一个坚硬的有深度的底座管道14,两个通孔和底座管道14都在同一个位置,活动杆11的下端可以插进以固定活动座椅1角度。
72.需要切换为两人座(其中一个侧座椅可向后调节为躺椅),用手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整体向第二座椅2方向向上翻转,成为90度直角垂直状态,直立靠拢于第二座椅的座垫旁侧,进一步地,用手向上拉起锁定机构9的拉环901,拉索902带动凸块903脱离了上凹
口801的限位,同时也带动活动杆11,克服弹簧905的弹力,向上脱离了底座管道14和下托板的下通孔,推动中间的活动座椅1整体向后移动,放松拉环901,在弹簧905的弹力作用下,活动杆11向下插进,因为靠背向后移动后,上通孔802和下通孔、底座管道14形成错位,此时的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椅背在转轴104上的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形成直立状态,接着把第三座椅3顺着第一导轨4,向中间横向移动靠拢,第三座椅3的后背脱离了轮拱部19的限位,可以调节椅背向后的各种角度,在座椅3的靠背向后调节时,可以顶着第一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克服扭簧105的弹力,能够使第一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的前面紧贴第三座椅的背面同时前后活动。
73.需要恢复切换为三人座时,先把第三座椅3恢复靠边(后背抵靠轮拱部19),再把第一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座垫放平,底座上的凸块15插进凹口103,进一步地,一只手把中间的活动座椅1的靠背向前拉动,另一只手拉着拉环901,带动拉索902,克服弹簧905的弹力向上带动活动杆11,活动杆11的下端与座椅1靠背的底部的上托板8持平状态,接着把座椅1的椅背调节至与底座边沿平行的正常位置,松开拉环901,在弹簧905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插进底座管道14,凸块903也卡进上凹口801,这样就形成了传统的三人座形状。
74.以上的各实施例都很详细地描述了各种构造原理和手动操作的方法,都可以进一步利用电动驱动操作更加方便,因为电动驱动都是传统的现有技术,普遍应用在前排座椅或商条车的后排座椅上以及各种升降台上,所以没有进行详细描述,第二座椅2和第三座椅3
75.都是侧座椅,可以互换设置,没有限定左右的区别,实施例4、5的座垫翻折也可以另外的5设置,如底部设置铰接合页或转轴的方式。
76.因为在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与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或一人座之间切换变形时,要占用后排座椅后部的空间,才能把旁侧座椅进行比较大的调整角度,如后部是后备厢,建议在行李比较多时保持传统的正常座椅形状,在没有行李或李比较少的情况下使用以上方
77.案,建议在后备厢上设置一张可履盖行李的尼龙网,盖住行李可以保持行李的整齐放置,0不会影响旁侧座椅的靠背调节角度,也会把小件行李盖住不会因刹车而引起碰撞,以上各
78.实施方案建议在开车前设置调节好再系好安全带,并建议在停车或低速时使用调节成接近平躺状态,在高速行驶中调节成半躺状态。
7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
80.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5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