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7768发布日期:2022-07-09 01:1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2.在汽车前排的中央位置通常设有内后视镜,驾驶者可以通过内后视镜查看后排或者车后的情况;此外,在前排通常还设有化妆镜,目前化妆镜都集成在遮阳板上面,在使用时,将遮阳板翻下即可呈现化妆镜。
3.然而,发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化妆镜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好,例如化妆镜的角度调节受限等,并且,化妆镜与内后视镜分开设置,功能单一,占据车内空间较大,增加了汽车内饰零部件的数量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该智能顶部控制台包括壳体单元,壳体单元通过调节单元安装有内后视镜本体,该调节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并且,该调节单元具有相对第一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相对第二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垂直于沿汽车的车头-车尾指向的第一方向,这样,控制单元即通过控制调节单元的角度控制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从而可使内后视镜本体充当化妆镜;
5.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将内后视镜和化妆镜结合,使得该内后视镜本体同时实现后视功能和化妆镜功能,并且,该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四向可调,方便使用,从而解决了化妆镜与内后视镜分开设置时导致的功能单一、占据车内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降低了汽车内饰零部件的数量和成本。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所述智能顶部控制台包括:
7.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用于固定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
8.调节单元,安装于所述壳体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端;
9.内后视镜本体,固定于所述调节单元,所述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尾设置;
10.控制单元,与所述调节单元电连接;
11.其中,所述调节单元具有相对第一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以及具有相对第二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调节角度和所述第二调节角度,以使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
13.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14.第一摄像头单元,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安装于所述壳体单元,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用于拍摄所述汽车的车内环境,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
15.接收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拍摄的第一画面;
16.根据所述第一画面中用户的头部位置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调节角度和所述第二调节角度。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汽车的前排座椅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
18.根据所述第一画面中所述用户的头部位置控制所述前排座椅的位置。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和安装端口;其中,
20.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用于承载所述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尾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调节安装面,所述调节安装面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内后视镜本体;
21.在所述安装端口的内壁设有沿所述内后视镜本体周向的环形灯,所述环形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环形灯的色温和亮度。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
23.光线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壳体单元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光线传感单元包括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控制单元用于
24.分别接收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的第一感测值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的第二感测值;
25.在所述第二感测值与所述第一感测值的差值超出预定阈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灯包括环形灯pcb板、led灯以及环形灯壳;所述安装端口的内壁凹设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承载所述环形灯pcb板和所述led灯,所述环形灯壳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设于所述内后视镜本体的背面,所述内后视镜本体对应所述第一摄像头单元的位置处为镂空处理。
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第二摄像头单元,所述第二摄像头单元用于拍摄所述汽车的车外环境。
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壳体单元的etc模块、双闪开关单元、天窗开关单元。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内后视镜,所述内后视镜为上述的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
3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该智能顶部控制台包括壳体单元,壳体单元通过调节单元安装有内后视镜本体,该调节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并且,该调节单元具有相对第一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相对第二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垂直于沿汽车的车头-车尾指向
的第一方向,这样,控制单元即通过控制调节单元的角度控制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从而可使内后视镜本体充当化妆镜;
33.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将内后视镜和化妆镜结合,使得该内后视镜本体同时实现后视功能和化妆镜功能,并且,该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四向可调,方便使用,从而解决了化妆镜与内后视镜分开设置时导致的功能单一、占据车内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降低了汽车内饰零部件的数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智能顶部控制台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内后视镜本体的正视图。
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39.其中,附图标记:
40.10-壳体单元,11-第一容置空间,12-安装端口,13-第二容置空间,
41.20-调节单元,21-调节安装面,
42.30-内后视镜本体,
43.40-控制单元,
44.51-第一摄像头单元,52-第二摄像头单元,
45.60-环形灯,61-环形灯pcb板,62-led灯,63-环形灯壳,
46.70-光线传感单元,71-第一光线传感器,72-第二光线传感器,
47.81-etc单元,82-双闪开关单元,83-天窗开关单元,84-前排座椅,
48.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o-第一转轴,zo-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
50.目前,汽车内通常设有化妆镜、内后视镜、车内监控摄像头、自拍摄像头等,并且上述各个装置均为单独分开设置,这就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便,例如,上述各功能部件未能较好的集成,在车内的布置凌乱,影响了外观;现有内后视镜功能单一,只有后视野功能,若要实现自动防眩或其他额外的功能,所需成本上涨较多;目前的化妆镜都集成在遮阳板上面,由于遮阳板尺寸的限制,化妆镜面积较小,在实际使用中,化妆效果不好;车内摄像头固定于顶棚或内后视镜盖子处,导致角度固定单一,能监控到的车内视野范围有限,无法实现车内全范围监控;自拍上由于摄像头角度固定,无法实现好的自拍角度。
51.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该基
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在内后视镜的基础上,将内后视镜的高度增大,同时通过调节单元集成了化妆镜功能,并通过控制装置可以实现智能化妆调节;此外,该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可以同时集成车内监控摄像头、智能驾驶摄像头、etc、双闪开关、天窗开关等功能部件,实现集成化设计,大大减少了车内各功能部件的数量,增大了车内空间,降低了成本。
5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智能顶部控制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内后视镜本体的正视图,请结合图1~3,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该智能顶部控制台包括壳体单元10、调节单元20、内后视镜本体30和控制单元40,壳体单元10沿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用于固定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调节单元20安装于壳体单元10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内后视镜本体30固定于调节单元20,该内后视镜本体30的镜面朝向汽车的车尾设置;控制单元40与调节单元20电连接;其中,该调节单元20具有相对第一转轴yo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以及具有相对第二转轴zo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该第一转轴yo和第二转轴zo垂直于第一方向x;该控制单元40用于控制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以使控制单元40控制内后视镜本体30的镜面角度。
53.本实施例的智能顶部控制台用于安装在汽车前排的中间位置,例如安装在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其中,图1中第一方向x为汽车的前后方向,壳体单元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在前挡风玻璃上,然后,在壳体单元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安装有调节单元,再在该调节单元上固定内后视镜本体;即,该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朝向汽车的车尾方向。
54.其中,参看图3,相对第一转轴yo,该调节单元具有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相对第二转轴zo,该调节单元具有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垂直于第一方向x;即,例如该第一转轴沿相对汽车的左右方向(图3中第二方向y),该调节单元相对第一转轴翻转调节即为上下翻转调节,该第二转轴沿相对汽车的竖直方向(图3中第三方向z),该调节单元相对第二转轴翻转调节即为左右翻转调节;从而,通过调节上述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即可实现内后视镜本体镜面角度的四向调节。
55.并且,该调节单元例如为电动调节单元,电动调节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这样,该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上述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即可控制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使用方便。
56.能够理解的,上述控制单元例如可设于汽车的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ms,driver monitor system),这样通过dms系统即可实现对内后视镜本体镜面角度的智能调节,实现智能化妆功能。
57.为了方便实现内后视镜本体的化妆功能,该内后视镜本体相较现有的内后视镜应增加高度。
5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后视镜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及具有其的汽车,该智能顶部控制台包括壳体单元,壳体单元通过调节单元安装有内后视镜本体,该调节单元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并且,该调节单元具有相对第一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相对第二转轴翻转调节的第二调节角度,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垂直于沿汽车的车头-车尾指向的第一方向,这样,控制单元即通过控制调节单元的角度控制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从而可使内后视镜本体充当化妆镜;
59.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顶部控制台将内后视镜和化妆镜结合,使得该内后视镜本体同时实现后视功能和化妆镜功能,并且,该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四向可调,
方便使用,从而解决了化妆镜与内后视镜分开设置时导致的功能单一、占据车内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降低了汽车内饰零部件的数量和成本。
60.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第一摄像头单元51,第一摄像头单元51安装于壳体单元10,该第一摄像头单元51用于拍摄汽车的车内环境,第一摄像头单元51与控制单元40电连接,该控制单元40用于
61.接收第一摄像头单元51拍摄的第一画面;
62.根据第一画面中用户的头部位置分别控制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
63.即,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化妆功能的实现方法,智能顶部控制台上集成第一摄像头单元,该第一摄像头单元的摄像头朝向车内设置,用于拍摄汽车的车内环境;这样,该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第一摄像头单元拍摄的第一画面后,通过对第一画面检测识别和计算,即可分别控制上述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使得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朝向用户的头部位置,实现最佳的化妆角度。
64.方便理解的,该第一摄像头单元例如固定设于内后视镜本体的背面,然后内后视镜本体对应第一摄像头单元的位置处为镂空处理,这样,第一摄像头单元即可透过内后视镜本体拍摄车内环境从而得到第一画面。
65.方便理解的,上述第一摄像头单元还可以实现自拍功能,通过语音控制或按键控制启动自拍功能后,该控制单元即根据车内乘员分布情况自动调节内后视镜本体的第一调节角度和第二调节角度,使得第一摄像头单元拍摄的第一画面中包括全部的上述乘员,并调整为最佳拍摄角度。
66.方便理解的,上述第一摄像头单元还可以实现智能寻物功能,当用户遗留物品在车上时,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通过第一摄像头单元环视车内,寻找车内遗留物品。
67.进一步的,该控制单元40还与汽车的前排座椅84电连接,该控制单元40用于
68.根据第一画面中用户的头部位置控制前排座椅84的位置。
69.即,本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还可以通过对第一画面检测识别和计算,控制前排用户座椅的前后位置,这样结合上述对内后视镜本体的角度调节,可实现最佳的座椅位置和化妆角度。
70.在一实施例中,该壳体单元10沿第一方向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11和安装端口12;其中,第一容置空间11用于承载调节单元20,调节单元20朝向汽车的车尾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调节安装面21,调节安装面21用于固定安装内后视镜本体30;在安装端口12的内壁设有沿内后视镜本体30周向的环形灯60,环形灯60与控制单元40电连接,以使控制单元40用于控制环形灯60的色温和亮度。
71.其中,结合图2,该壳体单元具体可在第二端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和安装端口,然后,该第一容置空间用于放置和安装调节单元,调节单元的调节安装面朝向车尾方向并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安装内后视镜本体;然后,沿着内后视镜本体的周向,在安装端口的内壁设有环形灯,该环形灯可与内后视镜本体一体化设计,并通过改变色温和亮度达到改善化妆效果的目的。
72.具体而言,该环形灯与控制单元电连接,这样,方便理解的,控制单元例如可根据天气状况等控制环形灯的色温和亮度,实现灯光效果的智能调节,提升化妆体验。
73.更具体的,关于环形灯60的设置,该环形灯60例如包括环形灯pcb板61、led灯62以及环形灯壳63;安装端口12的内壁凹设有第二容置空间13,第二容置空间用于承载环形灯pcb板和led灯,该环形灯壳用于封闭第二容置空间;其中,该环形灯壳还可设有导光纹,确保出光主要集中在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前面。
74.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防炫目效果,该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光线传感单元70,光线传感单元70安装于壳体单元10并与控制单元40电连接,该光线传感单元70包括第一光线传感器71和第二光线传感器72,第一光线传感器71和第二光线传感器72分别安装于壳体单元1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该控制单元40用于
75.分别接收第一光线传感器71的第一感测值和第二光线传感器72的第二感测值;
76.在第二感测值与第一感测值的差值超出预定阈值的情况下,调整内后视镜本体30的镜面角度。
77.即,本实施例在壳体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光线传感器,例如第一光线传感器设于壳体单元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用于感测内后视镜本体处遮蔽处的光线强度,第二光线传感器设于壳体单元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用于感测从外部射入的光线强度;方便理解的,当上述两处位置的光线强度差值较大时,例如该差值超出预定阈值时,此时用户在朝向内后视镜本体观察时,会发生炫目效果,即外部入射的光线强度相对较大;此时,控制单元应调整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直至上述差值在预定阈值范围内;即,方便理解的,控制单元调整内后视镜本体的镜面角度后,此时内后视镜本体前后两侧的光线强度差异较小,用户从该新的角度观察时可以避免炫目效果。
78.更具体的,关于上述环形灯的色温和亮度的控制,该控制单元还可以根据接收的第一光线传感器的第一感测值或其它参数进行亮度和色温的调控;例如,当检测到时间为夜晚时,可将环形灯的亮度调高、色温调为暖色调等,当检测到第一感测值的亮度较低时,可将环形灯的亮度适当调高等。
79.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第二摄像头单元52,该第二摄像头单元52用于拍摄汽车的车外环境,这样,第一摄像头单元51结合第二摄像头单元52即可实现智能驾驶功能。
80.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顶部控制台还包括分别设于壳体单元10的etc模块81、双闪开关单元82、天窗开关单元83;其中,etc模块例如可设置在壳体单元的第一容置空间,双闪开关单元和天窗开关单元例如可设置在壳体单元朝向车头方向的表面,即位于内后视镜本体的背面。
8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内后视镜,该内后视镜为上述的智能顶部控制台。
82.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83.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
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84.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85.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86.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技术的实施例限制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