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及车载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1408发布日期:2022-09-14 12:5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及车载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及车载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使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就是精致感知的体验,如座椅加热、自动泊车、智能对话等技术,大大增强了汽车的科技感,也弥补了人们对于驾驶之外的需求。
3.除了上述需求之外,健康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有效的将汽车与提升健康指数相结合成为了汽车研发的重要课题。目前,在汽车空调领域,利用空调滤芯进行空气过滤是常规手段,但是不能完全消灭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影响用户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车载空调系统,旨在解决车内的空调使用过程中无法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灭杀的问题,加强用户在用车过程中的健康保障。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6.用于与车载空调的滤芯连接的杀菌模块,所述杀菌模块用于对所述滤芯流出的空气进行杀菌,其中,所述杀菌模块与所述滤芯插接连接;
7.所述杀菌模块包括:
8.电驱动板,所述电驱动板围合形成所述杀菌模块的空气流通区域;
9.灯管,所述灯管安装在所述电驱动板朝向所述空气流通区域的一侧上,以通过所述电驱动板为所述灯管供电,所述灯管通电后发出能杀菌的光线。
10.可选地,还包括二次过滤模块,所述二次过滤模块设于所述杀菌模块远离所述滤芯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二次过滤模块与所述杀菌模块插接连接。
12.可选地,所述滤芯、所述二次过滤模块和所述杀菌模块连接后的总尺寸与车载空调的滤芯安装口的尺寸相适配。
13.可选地,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设于所述杀菌模块上;其中,所述杀菌模块通过所述插接件分别插接到所述滤芯和所述二次过滤模块上。
14.可选地,所述插接件包括若干第一插接件和若干第二插接件,其中,所述第一插接件用于与所述滤芯连接,所述第二插接件与所述二次过滤模块连接。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所述第二插接件均设置在所述电驱动板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电驱动板的端部。
16.可选地,还包括模式控制电路,所述模式控制电路包括模式开关、所述模式开关分别电连接车载空调的开关和所述杀菌模块。
17.可选地,所述杀菌模块与所述滤芯之间,以及所述杀菌模块与所述二次过滤模块之间均设置有密封件。
18.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包括如上述的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
19.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0.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鼓风机抽入空气并将其送至车内的过程中,空调滤芯可对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进入电驱动板围合形成的空气流通区域,空气流通区域内设置的杀菌模块可对空气进行杀菌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过滤方案,本技术先过滤再杀菌的使车内的空气更加纯净,可更好的保障用户的健康。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模式电路的电路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滤芯、杀菌模块和二次过滤模块的框架分层图;
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滤芯、杀菌模块和二次过滤模块的拆分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驱动板、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鼓风机;2、滤芯;3、杀菌模块;4、灯管;5、供电线;6、汽车蓄电池;7、二次过滤模块;8、蒸发器;9、空调送风风道;10、空调左侧出风口;11、空调中央左侧出风口;12、空调中央右侧出风口;13、空调右侧出风口;14、密封件;15、第一插接件;16、第二插接件;17、过孔;18、电驱动板;19、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相关技术中,车载的空调装置中一般设置有空调滤芯,空调抽进的风通过空调滤芯对其中的尘土或杂物进行过滤。经过空调滤芯过滤后的风去除了其中的杂物和灰尘后,还残留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残留的微生物可能会随着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在车内循环,并被人体呼吸进去,导致潜在的健康隐患。
30.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例可在车载空调过滤完后,再对出风口吹出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经过进一步杀菌处理的空气可灭杀大部分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一步保障了用户的健康。
31.参照图1,一种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32.用于与车载空调的滤芯2连接的杀菌模块3,所述杀菌模块3用于对所述滤芯2流出
的空气进行杀菌,其中,所述杀菌模块3与所述滤芯2插接连接。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从鼓风机1吹入的空气先经过车载空调的滤芯2,此时空气经过滤芯2的过滤,可对其中的尘土等杂质进行初步的过滤;再从滤芯2的出风口进入电驱动板18围合形成的空气流通区域,在空气流通区域内的杀菌模块3具有杀菌功能,可对空气中残留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通过滤芯2的过滤和杀菌模块3的杀菌消毒,加强了对用户的健康保障。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滤芯2可以为车载空调滤芯等空气过滤装置。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滤芯2为车载空调自带的空调滤芯,滤芯2设置于鼓风机1的出风管内壁上,滤芯2的规格与鼓风机1的大小适配,以便于对滤芯2进行安装。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杀菌模块3包括:
37.电驱动板18,所述电驱动板18围合形成所述杀菌模块3的空气流通区域;
38.灯管4,所述灯管4安装在所述电驱动板18朝向所述空气流通区域的一侧上,以通过所述电驱动板18为所述灯管4供电,所述灯管4通电后发出能杀菌的光线。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灯管4朝向空气流通区域设置,从而使灯管4中射出的光线直接对空气流通区域中流经的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进行灭菌,以达到更好的杀菌效果,更好的保障了用户的健康。
40.灯管4可以是紫外线灯管、可见光灯管、伽马射线灯管等可以发出能杀菌的光线的灯管,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为紫外线灯管。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空气流速设计为2.54m/s,若风速太慢,会导致车载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变差;若风速过快,则会导致灯管4对细菌的灭杀效果变差。因此,研究得在此风速下可更好的对风中的细菌进行灭杀,同时根据研究可得风道内紫外线照射法杀菌的适宜风速为2.0m/s~3.0m/s,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取2.0m/s~3.0m/s之间的风速均可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在此不对其加以限制。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2.0m/s~3.0m/s的风速对应在汽车中的风速档位为1挡风或2挡风,即在1挡风或2挡风的风速下具有最佳的紫外线灭菌效果。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微生物粒子粒径越小,对紫外线越敏感,故可在本设计系统紫外线杀菌阶段有效消灭细菌,约30min后,可达到杀菌效率80%以上,达到了良好的杀菌效果,同时满足用户车内杀菌消毒需求。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驱动板18和电驱动板18上的灯管4均位于鼓风机1的出风口上方,并与滤芯2集成一体,其中,滤芯2可以是车载空调自带的空调滤芯;此种设置的杀菌装置不多余占用车载空调内的空间,不会与原有的车载空调系统产生空间上的冲突。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灯管4安装在电驱动板18上,所述电驱动板18用于为灯管4供电。电驱动板18通过供电线5与汽车蓄电池6连接(即汽车电瓶),起到了为灯管4提供电源的效果;同时,灯管4安装于电驱动板18上,电驱动板18还起到了固定灯管4的效果。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驱动板18与灯管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卡接、一体成型等固定连接方式,同时电驱动板18为灯管4供电,在此不对其连接方式加以限制。
4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多个电驱动板18围合形成空气流通区域,每个所述电驱动板18上均安装所述灯管4。通过此种设置方式的杀菌装置具有更好的杀菌效果,同时
两个电驱动板18及其上安装的灯管4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电驱动板18也起到了隔绝紫外线的效果,可有效减少散射到杀菌装置外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溢散对人体的损害。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所述装置还包括二次过滤模块7,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设于所述杀菌模块3远离所述滤芯2的一侧。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与所述空气流通区域连通,以对经过杀菌模块3杀菌后的空气进行二次过滤。大大增强了对杂物、砂砾和灰尘的过滤效果。
49.参照图1,车载空调还包括蒸发器8、空调送风管道、空调左侧出风口10、空调中央左侧出风口11、空调中央右侧出风口12和空调右侧出风口13,所述蒸发器8的进风口正对二次过滤模块7的出风口,从二次过滤模块7吹出的空气进入蒸发器8内,蒸发器8用于产生冷风的换热器,制冷剂通过所述该蒸发器8时,蒸发吸热,带走周围空气的热量,起到降低风温的效果。
50.参照图1,空调送风管道与空调左侧出风口10、空调中央左侧出风口11、空调中央右侧出风口12和空调右侧出风口13等四个出风口连通,可将进入蒸发器8内的风送至各个出风口。
51.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过滤模块7可以为过滤网等过滤装置,且二次过滤模块7中滤网孔可以小于滤芯2内的滤网孔,通过此种设置可保证滤芯2将颗粒较大的杂物进行过滤,二次过滤模块7再对颗粒较小的杂物进一步过滤。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滤芯2、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和所述杀菌模块3连接后的总尺寸与车载空调的滤芯安装口的尺寸相适配。其中,车载空调的滤芯安装口即为汽车副驾驶处可开启的抽屉,其内部空间用于安装车载空调原来的滤芯,此种设置保证了二次过滤模块7和杀菌模块3的规格和尺寸可适应性的安装至抽屉内部空间内,避免了因需要改装汽车导致成本上升。安装时,将滤芯2、二次过滤模块7和杀菌模块3插接成一体后,由于三者的总尺寸与车载空调原来的滤芯2安装口的尺寸相适配,因此可将这三者直接从原来的滤芯2安装口插入至副驾驶处的抽屉内,最大可能的保留了原来的车载空调的配置,无需对车辆的空调系统进行改装,减少了改装成本。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滤芯2、杀菌模块3和二次过滤模块7的规格应当匹配,加强了整体的集成化程度。其中,电驱动板18的宽度应不超过3cm;滤芯2的宽度应不超过2cm。灯管4的宽度约为1cm,保证其可被电驱动板18遮挡。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设于所述杀菌模块3上;其中,所述杀菌模块3通过所述插接件分别插接到所述滤芯2和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上。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件包括若干第一插接件15和若干第二插接件16,其中,所述第一插接件15用于与所述滤芯2连接,所述第二插接件16与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连接。
56.所述第一插接件15和所述第二插接件16均设置在所述电驱动板18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电驱动板18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15可以与电驱动板18固定连接,滤芯2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接件15匹配的过孔17,在对滤芯2和杀菌模块3连接时,将第一插接件15插入滤芯2的过孔17内,即可实现滤芯2和杀菌模块3的连接。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15可以为多个,第二插接件16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插接件15和多个第二插接件16保证了滤芯2、电驱动板18和二次过滤模块7之间的稳定性。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第二插接件16可以与电驱动板18固定连接,二
次过滤模块7上开设有与第二插接件16匹配的连通孔19。在对杀菌模块3和二次过滤模块7连接时,将第二插接件16插入二次过滤模块7的连通内,即可实现杀菌模块3和二次过滤模块7的连接。
59.通过第一插接件15、第二插接件16、过孔17和连通孔19的插接配合,方便对不同的组件进行更换或清洁。在需要对滤芯2、杀菌模块3或二次过滤模块7进行拆卸时,可直接拆掉最外侧的二次过滤模块7,进而拔出电驱动板18,最后再拆除滤芯2,拆卸简单。滤芯2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滤纸,过孔17开设在外壳上,外壳上设有拆卸盖,打开后可直接将里面的滤纸抽出更换。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15的外侧面上设有缓冲层,缓冲层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摩擦力大的材料,用于增大插接时的摩擦力,保证整体牢固。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接件16的外侧面上设有缓冲层,缓冲层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摩擦力大的材料,用于增大插接时的摩擦力,保证整体牢固。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2,还包括模式控制电路,所述模式控制电路包括模式开关,所述模式开关分别电连接车载空调的开关和所述杀菌模块3;
63.所述车载空调的开关闭合后,可闭合模式开关以给所述杀菌模块3供电,促使所述杀菌模块3开启杀菌功能;
64.所述车载空调的开关闭合后,可断开模式开关以停止给所述杀菌模块3供电,促使所述杀菌模块3关闭杀菌功能。
65.通过上述设置,当用户没有杀菌消毒需求,只需打开车载空调模式开关,正常使用空调即可。当用户有杀菌消毒需求,打开本设计系统的模式开关,为电驱动板18和灯管4供电,即开启杀菌消毒模式。另外,该系统会使空调系统保持在内循环模式,空调风量挡位设置在1挡或2挡(根据车内温度判定),使乘员舱内的空气循环起来,持续进行紫外线消毒。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述杀菌模块3与所述滤芯2之间以及所述杀菌模块3与所述二次过滤模块7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4。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4的材质可以为橡胶或其他密封性较好的材料,保证滤芯2、杀菌模块3和电驱动板18之间的密封性。
6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于车载空调的杀菌装置。
69.总体来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滤芯2上加装灯管4实现空气杀菌消毒的效果。将滤芯2、杀菌模块3和二次过滤模块7集成,可进行一次常规过滤、二次杀菌消毒、三次再过滤的三重措施,提升杀菌效果。且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杀菌装置各部件拆卸简单,不占用车内空间,便于进行拆除或清洁。
7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1.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
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2.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