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40872发布日期:2022-08-16 21:18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


背景技术:

2.汽车工业是在许多相关联的工业和有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企业。汽车上使用着许多部门的产品,而且从毛坯加工到整车装配,需要采用各类加工技术。汽车零件包括大至地板,小至螺钉等数千个不同的部件。实际的汽车生产过程是由若干不同的专业生产厂(车间)合作完成的。为了经济地、高效率地制造汽车,这些专业生产厂(车间)按产品的协作原则组织生产、分工合作。一般来说,发动机、变速器、车轴、车身等主要总成由本企业自己制造,而轮胎、玻璃、电器、车身内饰件与其他小型零部件等,多靠协作,由外面专业厂生产。
3.目前在汽车生产时前悬架通常需要使用拉杆,现有的拉杆一般多为单孔对接,使得在连接时会出现局限,并且不能配合多连杆进行联动,使得只能通过外部转接设施进行对接,不方便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在拉杆上开设多个连接孔,使得可以对外部多个连杆进行对接,解决了现有的拉杆一般多为单孔对接,使得在连接时会出现局限,并且不能配合多连杆进行联动,使得只能通过外部转接设施进行对接,不方便人们使用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包括拉杆本体,所述拉杆本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圆形块,所述拉杆本体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圆形块,所述第二圆形块的外表面靠近一侧边缘处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固定有对接块,所述对接块的一侧开设有圆形槽,对接块的一侧固定有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的内壁与圆形槽的内壁相吻合。
6.优选的,所述环形圈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设置有弧边,所述环形圈的外表面与对接块的外表面相贴合。
7.优选的,所述拉杆本体的顶部靠近底部边缘处开设有腰型槽,所述拉杆本体的顶部靠近底部边缘处固定有定位块。
8.优选的,所述定位块位于腰型槽和第一圆形块之间,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开设有注模孔。
9.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形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圆形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轴心线均位于拉杆本体的中间部位。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外部连接装置滑动安装在圆形槽的内部,在连接时通过外部球形块进行连接,使得在转动时更加流畅,然后将其他外部连杆安装
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内部,在将外部球形安装在圆形槽的内部时,通过环形圈对外部球形块进行限位,并且在实际使用时会在圆形槽的内部涂刷一层油膜,保证运行的稳定性。
13.2、本实用新型中,在拉杆本体的顶部开设腰型槽,使得可以在安装时便于对拉杆本体进行预定位,使得方便人们安装定位,并且在实际安装连接时需要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内部设置外部衬套从而减小对接触的摩擦,使得转动更加平滑,在安装时将环形圈的内壁与圆形槽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可以平稳过渡,使得对接更加流畅。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中环形圈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例说明:1、拉杆本体;2、第一圆形块;3、第二圆形块;4、第一连接孔;5、腰型槽;6、定位块;7、第二连接孔;8、连接块;9、注模孔;10、对接块;11、圆形槽;12、环形圈;13、弧边。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1.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力均匀的前悬架后下拉杆技术方案:包括拉杆本体1,拉杆本体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圆形块2,拉杆本体1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圆形块3,第二圆形块3的外表面靠近一侧边缘处固定有连接块8,连接块8的一侧固定有对接块10,对接块10的一侧开设有圆形槽11,对接块10的一侧固定有环形圈12,环形圈12的内壁与圆形槽11的内壁相吻合。
22.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外部连接装置滑动安装在圆形槽11的内部,在连接时通过外部球形块进行连接,使得在转动时更加流畅,然后将其他外部连杆安装在第一连接孔4和第二连接孔7的内部,在将外部球形安装在圆形槽11的内部时,通过环形圈12对外部球形块进行限位,并且在实际使用时会在圆形槽11的内部涂刷一层油膜,保证运行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拉杆一般多为单孔对接,使得在连接时会出现局限,并且不能配合多连杆进行联动,使得只能通过外部转接设施进行对接,不方便人们使用的问题。
23.实施例2,如图1-4所示,环形圈12的外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设置有弧边13,环形圈12的外表面与对接块10的外表面相贴合,拉杆本体1的顶部靠近底部边缘处开设有腰型
槽5,拉杆本体1的顶部靠近底部边缘处固定有定位块6,定位块6位于腰型槽5和第一圆形块2之间,连接块8的顶部开设有注模孔9,第一圆形块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第二圆形块3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7,第一连接孔4和第二连接孔7的轴心线均位于拉杆本体1的中间部位。
24.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在拉杆本体1的顶部开设腰型槽5,使得可以在安装时便于对拉杆本体1进行预定位,使得方便人们安装定位,并且在实际安装连接时需要在第一连接孔4和第二连接孔7的内部设置外部衬套从而减小对接处的摩擦,使得转动更加平滑,在安装时将环形圈12的内壁与圆形槽11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可以平稳过渡,使得对接更加流畅。
25.工作原理: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外部连接装置滑动安装在圆形槽11的内部,在连接时通过外部球形块进行连接,使得在转动时更加流畅,然后将其他外部连杆安装在第一连接孔4和第二连接孔7的内部,在将外部球形安装在圆形槽11的内部时,通过环形圈12对外部球形块进行限位,并且在实际使用时会在圆形槽11的内部涂刷一层油膜,保证运行的稳定性,在拉杆本体1的顶部开设腰型槽5,使得可以在安装时便于对拉杆本体1进行预定位,使得方便人们安装定位,并且在实际安装连接时需要在第一连接孔4和第二连接孔7的内部设置外部衬套从而减小对接处的摩擦,使得转动更加平滑,在安装时将环形圈12的内壁与圆形槽11的内壁相贴合,从而可以平稳过渡,使得对接更加流畅。
2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