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98986发布日期:2022-12-17 14:4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2.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物流和人们的出行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和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化石能源储备也不足,在这些背景下,无污染的电能正在逐渐代替化石能源,新能源汽车也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得到大力发展。
3.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通常通过充电枪实现充电功能,功能较为单一,当用户需要在户外使用放电功能时,往往需要重新购置放电专用的放电枪来进行放电操作,这样使用起来较为繁杂,给用户带来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放电一体枪模块、充电插头模块和放电接口模块,所述充放电一体枪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国标接口、充放电控制电路板、主线缆和主转换接头,所述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国标接口和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都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国标接口用于与待充放电的新能源汽车相连接,所述充电接头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转换接头、充电用线缆和充电插头,所述放电接口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放电转换接头、放电用线缆和插线板,所述充放电一体枪模块通过所述主转换接头连接所述充电转换接头或所述放电转换接头中的一个,所述主转换接头上设置有主对接结构,所述充电转换接头和所述放电转换接头上都分别设置有副对接结构,所述主对接结构和所述副对接结构通过螺旋卡槽相对接。
6.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对接结构和所述副对接结构中的一个为螺旋凹槽部、另一个为凸起部,所述螺旋凹槽部与所述凸起部相卡接。
7.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凸起部包括多个凸点,每个所述凸点在所述主转换接头的周向方向上均布。
8.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对接结构为凸起部,所述副对接结构为螺旋凹槽部,所述螺旋凹槽部与所述凸起部相卡接。
9.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还包括指示灯和手柄部,所述指示灯连接至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手柄部都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
10.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设置在所述手柄部的上表面,所述指示灯距离所述国标接口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控制按钮
距离所述国标接口的水平距离。
11.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所述手柄部位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上部。
12.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插线板包括保护开关和开关灯,所述保护开关和所述开关灯分别设置在所述插线板的两端。
13.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主线缆上设置有线缆防护圈,所述线缆防护圈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通过该多功能充放电系统,一方面能够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放电接口模块获取新能源汽车中的电能,方便用户合理进行选择;通过螺旋卡槽对接一方面能够快速实现主副对接结构的连接,另一方面实现牢固固定不会清易松脱;整个外壳体的重心位于手柄部的下部,用户能够方便拿取而不会导致整个外壳体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技术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的示意图。
16.图2是本技术的充放电一体枪模块的示意图。
17.图3是本技术的充放电一体枪模块的俯视图。
18.图4是本技术的充电接头模块的一种示意图。
19.图5是本技术的充电接头模块的另一种示意图。
20.图6是本技术的放电接口模块的示意图。
21.图7是本技术的主副对接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
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6.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多功能充放电系统,包括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充电插头模块2和放电接口模块3,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能够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插口连接,充电插头模块2能够向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提供电能,而放电接口模块3与充电插头模块2功能相反,能够通过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 从新能源汽车中获取电能,由此通过该多功能充放电系统,一方面能够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放电接口模块3获取新能源汽车中的电能,方便用户合理进行选择。
27.如图2所示,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包括依次连接的国标接口11、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主线缆13和主转换接头14,国标接口11用于与待充放电的新能源汽车相连接,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即pcb控制板,其相当于整个多功能充放电系统的大脑,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板能够实现对充放电的控制,进一步的,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还包括外壳体15,国标接口11和充放电控制电路板都安装在外壳体15中,通过外壳体15对这些电子部件进行保护。
28.如图2和3所示,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还包括指示灯16和手柄部17,指示灯16连接至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并获取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电控信息进行常亮/闪烁展示,通过指示灯16用户能够及时获取当前系统的工作状态,指示灯 16和手柄部17都设置在外壳体15的上表面,手柄部17能够方便用于整体拿取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进一步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板安装在外壳体15的底部位置,同时手柄部17位于充放电控制电路板的上部,由此整个外壳体15的重心位于手柄部17的下部,用户能够方便拿取而不会导致整个外壳体发生倾斜。
29.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还包括控制按钮18,控制按钮18设置在手柄部17的上表面,指示灯16距离国标接口11的水平距离小于控制按钮18距离国标接口 11的水平距离,由此指示灯16和控制按钮1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不同,当操作控制按钮18时能够直接观察到当前指示灯16的状态信息,更好的对多功能充放电系统进行控制,同时,为了对主线缆进行保护,特别是主线缆13和外壳体15连接的部分,主线缆13上设置有线缆防护圈131,线缆防护圈131安装在外壳体15上。
30.如图4和5所示,充电接头模块2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转换接头21、充电用线缆22和充电插头23,充电转换接头21用于与主转换接头14相对接,当充电插头23接在市电上时,充电接头模块2就能够为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提供电能,进一步的,为了适用于不同额定电流的充电标准,可以使用两种不同额定电流的充电接头模块,例如一种是额定电流为10a的充电接头模块,另一种是额定电流为16a的充电接头模块,方便用户选择。
31.如图6所示,放电接口模块3包括依次连接的放电转换接头31、放电用线缆32和插线板33,放电转换接头31用于与主转换接头14相对接,对接完成后,能够通过充放电一体枪模块获取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中的电能。
32.插线板33包括保护开关331和开关灯332,保护开关331和开关灯332分别设置在插线板33的两端,由此便于在操作保护开关331时,观察开关灯332 的状态。
33.同时主线缆13、充电用线缆22和放电用线缆32可以使用同一个规格的电线缆,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无需进行多次选型。
34.充放电一体枪模块1通过主转换接头14连接充电转换接头21或放电转换接头31中
的一个,主转换接头14上设置有主对接结构,充电转换接头21和放电转换接头31上都分别设置有副对接结构,主对接结构和副对接结构通过螺旋卡槽对接,通过螺旋卡槽对接一方面能够快速实现主副对接结构的连接,另一方面实现牢固固定不会轻易松脱,主对接结构和副对接结构中的一个螺旋凹槽部、另一个为凸起部,由此,将螺旋凹槽部进行旋转与凸起部进行卡接,凸起部能够进入到螺旋凹槽部的空腔中,使得主对接结构和副对接结构牢牢固定住。
35.以图示为例,如图7所示,主对接结构141为凸起部,副对接结构19为螺旋凹槽部,螺旋凹槽部与凸起部相卡接,副对接结构19对应的充电插头模块 2/放电接口模块3的整体结构较小,方便进行旋转操作,同时凸起部包括多个凸点20,每个凸点20在主转换接头的周向方向上均布。
3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