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管路、制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7842发布日期:2023-02-04 01:5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管路、制动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制动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管路、制动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伴随制动系统由传统制动升级到abs,再由abs升级到ebs,在基础上实现esc功能,(gb7258)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的不断更新。(gb7258-2017)其中规定,所有专用校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货车的前轮和车长大于9m的其他客车的前轮,以及危险货物运输半挂车、三轴的栏板式和仓栅式半挂车的所有车轮,应装备盘式制动器。由于盘式制动散热比鼓式制动效率高,性能优于鼓式制动,因此后期盘式制动将成为主流。
3.虽然盘式制动优于鼓式制动,但是采用盘式制动的车桥因为高温容易造成高温爆胎、轮胎起火,殃及车辆安全、货物安全、人身安全。在此背景下,拖车车桥制动及轴头部分能够在连续长距离制动将高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区间,使其正常运行的热交换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
4.目前,制动摩擦产热散热的方式大致为以下三种:
5.第一种、水冷;由于制动盘淋水会使制动盘因温差不均导致制动盘变形,因此盘式制动不能使用淋水方案。此外,水冷方式控温在北方地区结冰区域限制使用,避免结冰或路面湿滑降低摩擦系数造成后续车辆交通事故。
6.第二种、风冷;强制风冷技术在敞开空间也没有太大应用空间,因此盘式制动采用风冷降温的效果不佳。
7.第三种、利用液力缓速器减少制动摩擦,上述结构使得制动系统的造价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管路、制动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制动系统的散热能力差的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路,包括:管路汇集轴,管路汇集轴内具有相互独立的n个过流腔,其中n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管路汇集轴上还设置有与多个过流腔对应的多个第一过流孔;散热盘,管路汇集轴垂直于散热盘,散热盘包括n/2根散热管,所有的散热管的端口均与不同的过流腔连通。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管路汇集轴包括两端具有端面的空心轴以及设置于空心轴内的相互交叉的n/2个分隔壁,n/2个分隔壁将空心轴内的空腔分隔为n个过流腔。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管路汇集轴的第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周向布置的n个第二过流孔,多个第二过流孔与多个过流腔一一对应设置,各散热管的端口连接在相应的第二过流孔处,多个第一过流孔位于管路汇集轴的第二端的侧壁上。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管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功能管、连接两个功能管的过渡弯管以及连接两个功能管的自由端的两个连接管,连接管连接于第二过流孔处,功能管包
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弯曲段。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管沿圆周方向盘绕,多根散热管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且各散热管的功能管的形状相同。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盘还包括增强散热管,增强散热管的两个端口与不同的过流腔连通,且增强散热管的两个端口所对应的过流腔与其中一根散热管的两个端口所对应的过流腔相同。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包括:制动机构,制动机构包括相对布置的制动盘和制动片,制动片的外表面与制动盘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容纳间隙;热交换管路,热交换管路为上述的热交换管路,热交换管路的散热盘设置于制动机构的容纳间隙内。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盘连接于制动盘上,制动机构为两个,热交换管路为与制动机构对应设置的两个,制动系统还包括:支撑轴,两个制动机构的制动片通过轴承可枢转地套设于支撑轴的两端,支撑轴为空心轴,热交换管路的管路汇集轴位于支撑轴内,各热交换管路的管路汇集轴与支撑轴之间均具有相互独立的n个环形腔室,管路汇集轴的侧壁以及支撑轴的侧壁形成环形腔室的腔壁,各管路汇集轴的所有第一过流孔分别与支撑轴的同一侧的不同的环形腔室对应,以使同一侧的n个环形腔室形成n/2组液体交换腔室;n/2个循环散热机构,各循环散热机构均包括循环管路、设置于循环管路上的循环泵以及设置于循环管路上的散热器,循环管路连通支撑轴的两侧的两组液体交换腔室,且各循环散热机构的循环管路间相互不连通。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轴的两端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三过流孔,第三过流孔与其所在的支撑轴一侧的n个环形腔室中的其中一个环形腔室连通。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轴任意一侧的n个环形腔室中的位于两端的两个环形腔室形成一组液体交换腔室,第三过流孔与该组液体交换腔室中的一个环形腔室连通。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与第三过流孔连通的循环管路上设置有补液口。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轴的两端的内侧壁均设置有n个环形凸筋以及一个隔板,各环形凸筋与其所对应的管路汇集轴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散热盘的多根散热管中,通过相应的管路汇集轴的过流腔、相应的环形腔室以及相应的循环散热机构循环有不同比热容的液体,且小比热容的液体的沸点要大于大比热容的液体。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本体;制动系统,设置于车本体上,制动系统为上述的制动系统。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最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本体;制动系统,设置于车本体上,制动系统为上述的制动系统;储水箱,设置于车本体上,储水箱与制动系统的循环散热机构的循环管路的补液口连通,储水箱内的液体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补液口流入循环管路内。
24.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热交换管路的散热盘设置在制动盘和制动片之间的间隙中。使用时,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过流孔向对应的过流腔中充入低温冷媒,以使冷媒充入与该过流腔对应的多根散热管中。然后多根散热管吸收制动盘和制动片之间的热量,以对制动盘和制动片进行降温。吸热后的高温冷媒再通过其余过流腔导出,最终从其余第一
过流孔流出。利用上述结构对制动系统散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不会导致制动盘和制动片变形;第二、不受环境限制,适用于北方寒冷区域;第三、在敞开空间使用,降温效果好;第四、成本低。此外,更重要的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多根散热管中需要充入不同比热容的液体传导介质。选择不同比热容的液体主要是实现把高区域的热量导流到低区域,从而能有效降温的目的。此外,当制动系统正常制动或持续小幅度制动时,不同的液体传导介质能够共同吸热,从而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当紧急制动或持续的大幅度制动时,由于制动动作剧烈,此时盘式制动器快速产生高温,温度超过其中一种液体传导介质的沸点,此时该液体传导介质虽然汽化,但是其他液体传导介质仍是液态,仍能够起到较好的吸热作用,保证降温效果。
2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
27.图中:
2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管路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图1的热交换管路的主视图;
30.图3示出了图2的热交换管路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图1的热交换管路的纵剖示意图;
32.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的主视图;
33.图6示出了图5的制动系统的h-h向的剖视图;
34.图7示出了图5的制动系统的j-j向的剖视图;
35.图8示出了图5的制动系统的侧视图;
36.图9示出了图8的制动系统的l-l向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37.图10示出了图8的制动系统的g-g向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3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9.1、环形腔室;2、液体交换腔室;10、管路汇集轴;11、过流腔;12、第一过流孔;13、空心轴;14、分隔壁;15、第二过流孔;20、散热盘;21、散热管;211、功能管;212、过渡弯管;213、连接管;30、制动机构;31、制动盘;32、制动片;33、容纳间隙;40、支撑轴;41、第三过流孔;50、轴承;60、热交换管路;70、循环散热机构;71、循环管路;72、循环泵;73、散热器;100、环形凸筋;110、隔板;12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管路包括:管路汇集轴10以及散热盘20。其中,管路汇集轴10,管路汇集轴10内具有相互独立的四个过流腔11,管路汇集轴10上还设置有与四个过流腔11对应的四个第一过流孔12。管路汇集轴10垂直于散热盘20,散热盘20包括两根散热管21,所有的散热管21的端口均与不同的过流腔11连通。
45.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热交换管路的散热盘20设置在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之间的间隙中。使用时,通过两个第一过流孔12向对应的两个过流腔11中充入低温冷媒,以使冷媒充入与该过流腔11对应的两根散热管21中。然后两根散热管21吸收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之间的热量,以对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进行降温。吸热后的高温冷媒再通过其余两个过流腔11导出,最终从其余两个第一过流孔12流出。利用上述结构对制动系统散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不会导致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变形;第二、不受环境限制,适用于北方寒冷区域;第三、在敞开空间使用,降温效果好;第四、成本低。此外,更重要的是,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两根散热管21中需要充入不同比热容的液体传导介质(即,一根散热管21充入比热容较大的第一液体传导介质,另一根散热管21中充入比热容较小的第二液体传导介质,第二液体传导介质的沸点大于第一液体传导介质的沸点)。选择不同比热容的液体主要是实现把高区域的热量导流到低区域,从而能有效降温的目的。此外,当制动系统正常制动或持续小幅度制动时,第一液体传导介质和第二液体传导介质能够共同吸热,从而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当紧急制动或持续的大幅度制动时,由于制动动作剧烈,此时盘式制动器快速产生高温,温度超过第一液体传导介质的沸点,此时第一液体传导介质虽然汽化,但是第二液体传导介质仍是液态,仍能够起到较好的吸热作用,保证降温效果。
46.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选择不同比热容的液体注入两根散热管21内能够产生的效果:
47.热交换管路具体应用在制热系统的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之间时,其中一根散热管21(下称第一散热管)靠近于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的中心,并充有第二传导介质,另一根散热管21(下称第二散热管)靠近于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的边缘,并充有第一传导介质。制动系统工作时,由于第二传导介质的比热容较小,第二散热管所在的中心区域温度高。第一传导介质的比热容较大,第一散热管所在的边缘区域温度低。这样,中心区域的热量就被导向边缘区域。又由于第一传导介质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升温慢,随着第一传导介质的流动,第
一传导介质能够将边缘区域的热量快速带出,从而保证降温效果。
4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过流腔11的个数可以为大于4的偶数个。
49.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路汇集轴10包括两端具有端面的空心轴13以及设置于空心轴13内的相互交叉的两个分隔壁14,两个分隔壁14将空心轴13内的空腔分隔为四个过流腔11。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50.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路汇集轴10的第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周向布置的四个第二过流孔15,四个第二过流孔15与四个过流腔11一一对应设置,各散热管21的端口连接在相应的第二过流孔15处,四个第一过流孔12位于管路汇集轴10的第二端的侧壁上。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5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21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功能管211、连接两个功能管211的过渡弯管212以及连接两个功能管211的自由端的两个连接管213,连接管213连接于第二过流孔15处,功能管211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弯曲段。上述结构使得散热管21的长度尽量长,从而提升热交换管路的吸热能力,有效控制制动系统的温度。
5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21沿圆周方向盘绕,两根散热管21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且各散热管21的功能管211的形状相同。上述结构使得两根散热管21的布置合理,尽量增加每根散热管21的长度,提升热交换管路的吸热能力,有效控制制动系统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外圈的散热管21充有纯净水,位于内圈的散热管21充有配比水(例如乙二醇、工业盐类、甘油水,沸点大于150℃)。
53.在本实施例中,四个过流腔11分别为第一过流腔、第二过流腔、第三过流腔以及第四过流腔,两根散热管21分别为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其中第一散热管的两个端口分别与第一过流腔和第二过流腔连通,第二散热管的两个端口分别与第三过流腔和第四过流腔连通,第一散热管内充有第一液体传导介质,第二散热管内充有第二液体传导介质。
54.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盘20还包括增强散热管,增强散热管的两个端口与不同的过流腔11连通,且增强散热管的两个端口所对应的过流腔11与其中一根散热管21的两个端口所对应的过流腔11相同。具体地,增强散热管的两个端口与管路汇集轴10的连接方式要么与第一散热管的连接方式相同,且增强散热管中的液体传导介质与第一散热管内的液体传导介质相同;要么与第二散热管的连接方式相同,且增强散热管中的液体传导介质与第二散热管内的液体传导介质相同。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有效控制制动系统的温度。
55.如图5至图10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根据本技术的制动系统的实施例包括:制动机构30以及热交换管路60。其中,制动机构30包括相对布置的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制动片32的外表面与制动盘31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容纳间隙33。热交换管路60为上述的热交换管路,热交换管路60的散热盘20设置于制动机构30的容纳间隙33内。由于上述热交换管路60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不会导致制动盘31和制动片32变形;第二、不受环境限制,适用于北方寒冷区域;第三、在敞开空间使用,降温效果好;第四、成本低;第五、无论制动系统正常制动、持续小幅度制动、紧急制动还是持续的大幅度制动,热交换管路60都能够有效吸收制动机构所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制动机构的温升,保证安全性。因此具有其的制动系统也具有上述优点。
56.如图5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盘20连接于制动盘31上,制动机构30为两个,热交换管路60为与制动机构30对应设置的两个,制动系统还包括:支撑轴40以及两个循环散热机构70。其中,两个制动机构30的制动片32通过轴承50可枢转地套设于支撑轴40的两端,支撑轴40为空心轴,热交换管路60的管路汇集轴10位于支撑轴40内,各热交换管路60的管路汇集轴10与支撑轴40之间均具有相互独立的四个环形腔室1,管路汇集轴10的侧壁以及支撑轴40的侧壁形成环形腔室1的腔壁,各管路汇集轴10的所有第一过流孔12分别与支撑轴40的同一侧的不同的环形腔室1对应,以使同一侧的四个环形腔室1形成两组液体交换腔室2。各循环散热机构70均包括循环管路71、设置于循环管路71上的循环泵72以及设置于循环管路71上的散热器73,循环管路71连通支撑轴40的两侧的两组液体交换腔室2,且各循环散热机构70的循环管路71间相互不连通。上述结构中,由热交换管路60导出的高温冷媒能够通过散热器散热后变为低温冷媒重新循环导入热交换管路60中,使得热交换管路60能够连续不断地为制动机构30散热,从而保证散热效果;此外,两个热交换管路60中的流着相同冷媒的散热管通过同一循环散热机构70泵出并散热,能够有效减少制动系统的零部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5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过流孔12分别为与第一过流腔、第二过流腔、第三过流腔以及第四过流腔对应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四个环形腔室1分别为第一环形腔室、第二环形腔室、第三环形腔室和第四环形腔室,第一环形腔室与第一过孔对应,第二环形腔室与第二过孔对应,第三环形腔室与第三过孔对应,第四环形腔室与第四过孔对应。第一环形腔室与第四环形腔室形成第一液体交换腔室,第二环形腔室与第三环形腔室形成第二液体交换腔室,循环散热机构70包括连通制动系统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液体交换腔室的第一循环散热机构以及连通制动系统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液体交换腔室的第二循环散热机构。
58.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散热过程:
59.使用时,第一液体传导介质依次通过第一循环散热机构的循环泵72、左侧的第四环形腔室、左侧的第四过孔、左侧的第四过流腔、左侧的散热盘的第一散热管、左侧的第一过流腔、左侧的第一过孔、左侧的第一环形腔室、第一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73、右侧的第四环形腔室、右侧的第四过孔、右侧的第四过流腔、右侧的散热盘的第一散热管、右侧的第一过流腔、右侧的第一过孔、右侧的第一环形腔室、第一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73、最终回到循环泵72中,以此进行循环。第二液体传导介质依次通过第二循环散热机构的循环泵72、左侧的第三环形腔室、左侧的第三过孔、左侧的第三过流腔、左侧的散热盘的第二散热管、左侧的第二过流腔、左侧的第二过孔、左侧的第二环形腔室、第二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73、右侧的第三环形腔室、右侧的第三过孔、右侧的第三过流腔、右侧的散热盘的第二散热管、右侧的第二过流腔、右侧的第二过孔、右侧的第二环形腔室、第二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73、最终回到循环泵72中,以此进行循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和第二循环散热机构的散热器可以为同一散热器,也可以为不同的散热器。散热器采用平行流散热器,在平行流散热器中,通过对流和散热电机的作用,使热量发散到空气中。
60.当紧急制动或持续的大幅度制动时,由于制动动作剧烈,此时盘式制动器快速产生高温,温度超过第一液体传导介质的沸点,此时第一液体传导介质汽化,可能使得管路出现气阻现象,从而影响循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5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轴
40的两端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三过流孔41,第三过流孔41与其所在的支撑轴40一侧的四个环形腔室1中的其中一个环形腔室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过流孔41所对应的环形腔室1应充有第一液体传导介质。这样,一旦第一液体传导介质汽化,气体将通过第三过流孔41喷出,防止气阻现象产生。
61.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轴40任意一侧的四个环形腔室1中的位于两端的两个环形腔室1形成一组液体交换腔室2,第三过流孔41与该组液体交换腔室2中的一个环形腔室1连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腔室、第二环形腔室、第三环形腔室以及第四环形腔室沿支撑轴40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第三过流孔41与第一环形腔室连通。第一环形腔室与第四环形腔室中充有第一液体传导介质,第二环形腔室与第三环形腔室中充有第二液体传导介质。上述布置方式使得第一液体传导介质在交叉式管理中无法形成气态,只有在第三过流孔41的位置才能有效汽化。
62.由于部分第一液体传导介质会汽化排出制动系统,为了补充第一液体传导介质,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三过流孔41连通的循环管路71上设置有补液口。
63.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轴40的两端的内侧壁均设置有四个环形凸筋100以及一个隔板110,各环形凸筋100与其所对应的管路汇集轴10之间通过密封圈120密封。上述结构简单,能够将多个环形腔室1有效隔开,防止第一液体传导介质和第二液体传导介质混合。
6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包括车本体以及制动系统。其中,制动系统,设置于车本体上,制动系统为上述的制动系统。由于上述制动系统具有温升低的优点,因此具有该制动系统的车辆的安全性高。
65.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储水箱,储水箱设置于车本体上,储水箱与制动系统的循环散热机构70的循环管路71的补液口连通,储水箱内的液体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补液口流入循环管路71内。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液体传导介质能够靠负压自动补入,不需要人工或设置其他泵体,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66.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
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