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持结构、连接装置、顶棚安装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6885发布日期:2023-03-29 19:0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夹持结构、连接装置、顶棚安装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结构、连接装置、顶棚安装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便于安装车辆的顶棚,在车辆的车身和顶棚之间设置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上设有两个卡夹,其中一个卡夹与固定于顶棚上的连接座夹持固定,另一个卡夹则与车身夹持固定。但是,卡夹与连接座或车身接触的部分均为平滑结构,在车辆使用的过程中,会使卡夹与连接座之间或卡夹与车身之间发生相对滑移甚至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夹持结构、连接装置、顶棚安装组件,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卡夹与其夹持固定的结构件之间可能发生相对滑移甚至滑脱的问题。
4.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夹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用于夹持结构件;至少一个所述夹持件上设有凸出的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的端部为棱状或尖状;所述夹持件夹持所述结构件时,所述防脱部的所述端部能够与所述结构件干涉。
5.进一步地,所述防脱部的端部为尖状。
6.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结构件的夹持间隙,所述防脱部的端部背向所述夹持间隙的用于插入所述结构件的间隙开口。
7.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为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上设有贯通所述夹持件边缘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夹持件边缘的连接处向所述夹持间隙弯折形成所述防脱部。
8.进一步地,同一所述夹持件上设有至少一对相对于所述夹持件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所述防脱部。
9.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的第一夹持结构和第二夹持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均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夹持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包括u形槽,所述u形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夹持结构的两个所述夹持件;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u形槽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凸起,所述防脱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u形槽槽底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结构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夹持舌和夹持框,所述夹持框为围绕所述夹持舌的门型结构;所述夹持舌和所述夹持框交错设置,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夹持结构的两个所述夹持件;所述夹持框设有第二凸起,所述防脱部还设置于所述夹持框,且位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外侧。
1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顶棚安装组件,包括固定架和如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固定架包括用于与顶棚连接的基板,和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固定板;所述第一夹持结构和所述第二夹持结构中,其中一者夹持所述固定板,
另一者用于夹持车身。
1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顶棚和如本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顶棚安装组件;所述基板连接于靠近四角窗的所述顶棚边缘。
14.本技术提供的夹持结构、连接装置、顶棚安装组件和车辆,通过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以实现对结构件的夹持连接。在至少一个夹持件上设置凸出的防脱部,且防脱部的端部设置为棱状或尖状,在夹持件夹持结构件时,该棱状或尖状的防脱部端部能够与结构件发生干涉,进而使结构件表面在棱状端部的作用下产生内凹变形或使尖状端部的刺入结构件表面,使防脱部的端部嵌入结构件内,以实现夹持件对结构件的稳固夹持,达到防止夹持件和结构件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的效果。
附图说明
1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又一视向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的示意图;
20.图5为mpv车型的内部四角窗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带有装饰件的顶棚结构在图5中a-a向剖视图;
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的在图5中a-a向剖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夹持件;11、防脱部;12、通孔;13、锐角结构;14、钝角结构;
25.2、夹持间隙;21、间隙开口;
26.3、第一夹持结构;31、u形槽;32、第一侧壁;321、第一凸起;33、第二侧壁;
27.4、第二夹持结构;41、夹持舌;42、夹持框;421、第二凸起;
28.5、固定架;51、基板;52、固定板;
29.6、顶棚;7、车身;8、四角窗;9、装饰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1,用于夹持结构件;至少一个夹持件1上设有凸出的防脱部11,防脱部11的端部为棱状或尖状;夹持件1夹持结构件时,防脱部11的端部能够与结构件干涉。
33.可选的,若夹持件1为两个,在夹持结构件时,两个夹持件1分别位于结构件的两
侧。若夹持件1为三个,在夹持结构件时,其中两个夹持件1位于结构件的一侧,另一个夹持件1位于结构件相对的另一侧。
34.在本实施例的夹持结构与结构件连接时,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1分别位于结构件的两侧,夹持件1通过其自身材质或通过弹簧等现有弹性件使其具有夹持功能。在结构件插入两侧的夹持件1之间时会对位于两侧夹持件1产生向外的挤压,以迫使两侧的夹持件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两侧的夹持件1通过自身弹性或弹性件产生反向的作用力并挤压结构件,实现对结构件的夹持固定。通过在夹持件1上设置凸出的防脱部11,在两侧的夹持件1挤压结构件的同时,防脱部11的棱状或尖状的端部会与结构件发生机械干涉,在结构件的表面发生轻微变形,防脱部11的端部通过该变形嵌入结构件内以达到防止夹持件1和结构件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的效果。
35.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结构,通过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件1以实现对结构件的夹持连接。在至少一个夹持件1上设置凸出的防脱部11,且防脱部11的端部设置为棱状或尖状,在夹持件1夹持结构件时,该棱状或尖状的防脱部11端部能够与结构件发生干涉,进而使结构件表面在棱状端部的作用下产生内凹变形或使尖状端部的刺入结构件表面,使防脱部11的端部嵌入结构件内,以实现夹持件1对结构件的稳固夹持,达到防止夹持件1和结构件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的效果。
36.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11的端部为尖状。
37.相比于棱状,将防脱部11的端部设置为尖状能够使防脱部11的端部更容易嵌入结构件内,进一步确保夹持件1对结构件的夹持稳固,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
38.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夹持件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结构件的夹持间隙2,防脱部11的端部背向夹持间隙2的用于插入结构件的间隙开口21。
39.在夹持件1对结构件进行夹持时,结构件是从间隙开口21进入两侧夹持件1之间的夹持间隙2内,防脱部11的端部背向间隙开口21能够形成倒刺类结构,在结构件进入夹持间隙2的过程中,防脱部11的端部不会对结构件的移动造成较大影响。在夹持件1挤压结构件时,防脱部11的端部嵌入结构件内。当结构件具有滑出夹持间隙2的趋势时,嵌入结构件的防脱部11能够对结构件形成止抵作用,以避免结构件与夹持件1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
40.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件1为片状结构,片状结构上设有贯通夹持件1边缘的通孔12,通孔12与夹持件1边缘的连接处向夹持间隙2弯折形成防脱部11。
41.可选的,通孔12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42.片状结构的夹持件1更易加工成形,通孔12可通过钣金冲裁工艺或切割工艺在片状结构上加工成形。以图1中结构为例,通孔12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两条相互平行的边分别与夹持件1的边缘相交,形成一个锐角结构13和一个钝角结构14。其中钝角结构14朝向间隙开口21,锐角结构13背向间隙开口21。将锐角结构13向夹持间隙2内弯折,即可形成防脱部11。
43.通过上述方式加工防脱部11,在不影响夹持件1夹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夹持件1的部分结构进行变形即可形成防脱部11,能够简化夹持件1的结构,降低加工成型的成本。
44.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夹持件1上设有至少一对相对于夹持件1的中心轴线(如图中虚线)对称的防脱部11。
45.为了进一步保证夹持件1能够稳固的夹持结构件,在同一夹持件1上至少对称的设
置两个防脱部11。避免由于只设置一个防脱部11而造成夹持件1与结构件之间为点固定,进而存在结构件和夹持件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
46.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夹持结构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夹持结构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7.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的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夹持结构。
48.可选的,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之间可采用一体成型连接、螺纹连接、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连接装置的结构,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之间采用一体成型连接的方式。
49.可选的,连接装置的材质为具有弹性的片状金属。
50.通过在连接装置上设置连接的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能够将第一夹持结构3所夹持的结构件和第二夹持结构4所夹持的结构件相互连接,装配成一个整体。
51.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结构3包括形成夹持间隙2的u形槽31,u形槽31的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3分别形成第一夹持结构3的两个夹持件1;第一侧壁32靠近u形槽31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凸起321,防脱部11设置于第一侧壁32,且位于第一凸起321和u形槽31槽底之间。
52.以图3中的方向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一侧壁32的下部和第二侧壁33的下部一体成型连接以形成u形槽31。第一侧壁32的下部和第二侧壁33下部之间的间隙较大,在第一侧壁32上靠近u形槽31开口的位置设置第一凸起321,以使第一侧壁32的上部和第二侧壁33的上部之间的间隙较小。当两个夹持件1夹持结构件,第一凸起321优先与结构件的表面抵接,即第一凸起321对结构件的挤压力较大。将防脱部11设置于靠近第一凸起321的位置,能够使其端部更容易的嵌入结构件内,进一步确保夹持件1对结构件夹持稳固,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甚至滑脱。
53.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结构4包括分别与第二侧壁33连接的夹持舌41和夹持框42,夹持框42为围绕夹持舌41的门型结构;夹持舌41和夹持框42交错设置,分别形成第二夹持结构4的两个夹持件1;夹持框42设有第二凸起421,防脱部11还设置于夹持框42,且位于第二凸起421的外侧。
54.为了使连接装置的结构紧凑,也为了使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的两个结构件之间能够紧密连接,减小连接缝隙。第二夹持结构4与第一夹持结构3紧邻,在结构上体现为第二夹持结构4的夹持舌41和夹持框42均与第一夹持结构3的第二侧壁33的上部直接连接。通过第二夹持结构4夹持结构件时,夹持舌41位于结构件的一侧,夹持框42位于结构件另一侧。第二凸起421与第一凸起321的结构和功能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将防脱部11设置于第二凸起421的外侧,一方面能够使该防脱部11更容易嵌入结构件;另一方面,由图2中可以看出,第二凸起421是通过弯折片状结构的夹持框42形成的,将防脱部11设置于第二凸起421所在位置,在形成第二凸起421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够使防脱部11朝向夹持间隙2内凸出,即第二凸起421和设置于第二凸起421处的防脱部11能够通过一次折弯同时成型,有助于简化第二夹持结构4的加工过程,降低加工成本。
55.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棚安装组件,该顶棚安装组件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
不再赘述。
56.如图4所示,一种顶棚安装组件,包括固定架5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固定架5包括用于与顶棚6连接的基板51,和连接于基板51的固定板52;第一夹持结构3和第二夹持结构4,其中一者夹持固定板52,另一者用于夹持车身7。
57.可选的,固定架5为塑料件,且基板51和固定板52一体成型连接。
58.可选的,基板51通过热熔胶与顶棚6朝向车身7顶部的一侧贴合粘接。
59.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0.如图7所示,一种车辆,包括车身7、顶棚6和上述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
61.如图7所示,基板51连接于靠近四角窗8的顶棚6边缘。
62.如图5,通常情况下,mpv(multi-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车型在后部会设置四角窗8,由于四角窗8沿车辆长度方向(即图中的x方向)的长度尺寸较大,位于四角窗8中部的顶棚6容易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发生下坠,在影响车辆内饰美观的同时也会使得侧气帘等附件不能正常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会至少在单独在四角窗8的上方设置一个塑料装饰件9以撑托顶棚6,如图6所示。
63.如图7,通过本实施例的顶棚安装组件,能够将顶棚6直接与车身7稳固连接,因此可省去该塑料装饰件9,以达到降低车辆整体生产成本的目的。
6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