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换电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0862发布日期:2023-03-01 00:5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换电车辆的制作方法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换电车辆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2年07月15日的中国专利申请202210837091.9的优先权。本技术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换电车辆。


背景技术:

3.现有换电车辆的电池包设置方式一般分为固定式和快换式,其中,固定式电池一般是固定在车辆上,在充电时直接以车辆作为充电对象。而快换式的电池包一般通过活动安装的方式被固定在车辆的托架上。亏电的电池包可以被取下并在车辆上安装上满电的电池包,以单独对电池包进行更换或充电操作。更换下的电池包充电完毕后,再重新安装在车辆上。
4.其中,对于快换式的电池包,整体的电池包大而重,更换难度大。尤其针对大型车辆,例如重卡车型,车体以及载货重量很大,导致大型车辆对电池包的容量需求较高,必须足够大容量的电能才能够支持大型车辆行驶百来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更换整块电池包的难度较大,并且也需要大型的运输设备来取放、运输电池包,进而造成生产成本高。并且,在换电车辆上拆装整块电池包的过程中,由于整块电池包的体积大,相应的锁止机构数量较多,确保所有锁止机构同时进行锁止和解锁的难度相对较高,以及对换电设备的承载要求和精度要求都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更换整块电池包时难度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换电车辆。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换支架,用于换电车辆,所述快换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多个沿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电池包容纳区用于固定安装多个独立的电池包,且每个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各自设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用于供每个所述电池包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安装于对应的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内。
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第一方面,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池包,相比传统设计中的一整个大的电池包,在换电车辆需要同样的容量的情况下,各独立的电池包相对体积和重量更小,方便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相比于运输整块电池包,各独立电池包无需采用大型运输设备以运输分箱后的电池包,降低了对换电设备的要求;第三方面,各独立电池包可以根据换电车辆所需的用电量,匹配安装不同数量的电池包,兼容性强。另外,多个电池包沿换电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结构布置紧凑,能更好地利用车身车梁之间和两侧的空间布置电池包,节省安装空间,以及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设置锁止机构,便于各电池包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包
容纳区内,从而实现各电池包之间的独立安装;第四方面,在支架本体上设置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锁止或解锁的锁止机构以连接电池包,使得电池包通过竖直方向移动即可实现电池包与支架本体的快速安装与拆卸,从而简化了安装与拆卸方式,提高了快换效率。
9.较佳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座,所述锁座用于与所述电池包上的锁止件相配合并通过所述t型旋转锁止方式实现所述电池包和所述支架本体的锁止与解锁。
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锁座用于与电池包上的锁止件配合,保证了电池包的连接稳定性,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使得电池包沿竖直方向连接于支架本体上,仅需旋转一定圈数即可实现电池包的拆装,更加符合电池包沿竖直方向换电的换电逻辑,实现了电池包的快速拆装。
11.较佳地,所述锁座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通道,以及与所述连接通道相邻设置的卡持部,所述连接通道用于供所述锁止件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至与所述卡持部对应的位置处,所述锁止件通过旋转锁止于所述卡持部上。
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锁止件在连接通道内向上移动,直至锁止件移动至与卡持部对应的位置后,锁止件再旋转锁止在卡持部,以实现锁止件在锁座上的锁止,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实现。
13.较佳地,所述卡持部还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自所述连接通道斜向上或斜向下设置。
1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方便锁止件进入连接通道以移动至与卡持部对应的位置或通过连接通道以离开与卡持部对应的位置时,容许一定的偏移误差,增大锁止件插入连接通道的准确度。
15.较佳地,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锁止件形状相匹配。
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便锁止件在连接通道内沿竖直方向移动,可靠性高。
17.较佳地,沿着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所述电池包容纳区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锁止机构。
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锁止机构位于电池包容纳区的至少两侧,使得电池包两侧均可实现与电池包容纳区连接,以提高平衡性;另外,在电池包与支架本体之间设置多个锁止点,通过多个锁止机构将电池包固定在电池包容纳区内,以提高电池包锁止于快换支架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9.较佳地,沿着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所述快换支架和所述电池包之间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定所述电池包在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内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的自由度。
2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限位机构实现电池包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限位,减少或避免电池包的晃动,尤其在换电车辆行驶过程中减少电池包的晃动。
21.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为框架结构,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多个沿着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梁和多个沿着所述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梁,所述第一安装梁和所述第二安装梁连接围合形成所述框架结构,且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安装梁之间区域形成所述电池包容纳区。
2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安装梁和第二安装梁连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提高支架本体的强度。另外,利用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梁之间的空间,作为电池包容纳区,空间布局合理。
23.较佳地,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安装梁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梁的底部,使得所述电池包自所述支架本体的下方沿着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高度方向进入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并通过所述t型旋转锁止方式与所述锁止机构连接。
2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电池包自下而上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电池包和锁止机构的连接,电池包仅需竖直方向的位移,无需额外对电池包进行前后左右移动,即可实现电池包的锁止,便于操作。
25.较佳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并用于与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连接。
2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连接件将支架本体固定在换电车辆上,连接效果稳定。
27.较佳地,所述车身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车梁,所述连接件具有沿着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所述车梁之间。
2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车梁之间,以实现连接件和车身的连接,连接效果稳定。另外,第一连接梁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节省材料。
29.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顶部,所述连接件还具有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并自所述支架本体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连接块;
30.或,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底部,所述连接件还具有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并自所述支架本体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梁的连接块。
3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连接块实现第一连接梁和支架本体之间的连接,充分利用车梁上方或下方的空间,可以避免占用其他空间,有利于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尤其是对于车梁下方的空间利用,可以将车梁上方空间更多的留给装载货物。
32.较佳地,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侧壁。
3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连接块与车梁的侧壁抵接设置,提高连接块与车梁连接的稳定性。
34.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梁位于所述车梁和所述支架本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车梁底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下端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
35.或,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梁跨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接梁位于所述车梁和所述支架本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车梁顶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
3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梁和支架本体,便于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37.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连接梁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梁对应设置。
3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梁实现支架本体和车梁之间的连接,有效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换电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支架本体从车梁上脱落。另外,第一连接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安装梁的延伸方向相同,提高第一连接梁安装的稳定性以及提高整个快换支架的紧凑性。
39.较佳地,所述车身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车梁;
40.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下方,所述支架本体通过自所述支架本体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车梁的侧壁相连接;或,所述支架本体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上方,所述支架本体通过自所述支架本体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车梁的侧壁相连接。
4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第一连接件与车梁的侧壁连接以实现支架本体与车梁的固定,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第一连接件安装于车梁的侧壁,以避免占据车梁高度空间,使得支架本体下方或上方具有更大的空间,有利于电池包的安装或者货物的装载,从而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42.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梁的侧壁上。
4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实现车梁与支架本体的固定,提高车梁与支架本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多个第一连接件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梁,提高连接件的强度。
44.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通过加强梁连接,所述加强梁包括第一加强梁和/或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相对所述支架本体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梁平行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
4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加强梁加强第一连接件和支架本体之间的连接,减少或避免第一连接件脱离支架本体。
46.较佳地,每个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各自设有电连接器用于和位于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内的所述电池包实现电连接。
47.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设置电连接器,便于各电池包实现对换电车辆独立供电,从而满足分箱需求。
48.较佳地,形成所述电池包容纳区的所述第一安装梁或所述第二安装梁上设有电连接器安装板,所述电连接器安装板自所述第一安装梁或所述第二安装梁向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内部延伸用于安装所述电连接器。
4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用于安装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安装梁或第二安装梁上,空间布局合理;另外,电连接器安装板向电池包容纳区内部延伸,使得电连接器能够内置于电池包容纳区,电池包进入电池包容纳区实现锁止的过程中,电池包与位于电池包容纳区内的电连接器实现对接,安装便捷。
50.较佳地,所述电连接器安装板包括安装部和连接部,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电池包容纳区且其至少一端连接有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安装部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梁或所述第二安装梁相连。
5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连接部组成电连接器
安装板,加大电连接器安装板的强度。另外,连接部自安装部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连接于第一安装梁或第二安装梁,为电池包预留出安装空间,避免电连接器安装板与电池包发生接触干涉。
52.较佳地,所述电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还设有所述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的一侧或两侧。
5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进一步在安装部上增设锁止机构,以增加电池包与支架本体的连接强度。
54.较佳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本体可拆卸连接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方并至少覆盖所述电连接器。
5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遮挡部实现电连接器的防水防雨防尘,以避免电连接器的损坏。
56.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多个支架分体,每个支架分体均可形成所述电池包容纳区,所述支架分体独立安装于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上或多个所述支架分体安装成一体后安装于所述换电车辆的车身上。
5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支架分体的数量,灵活度高。
5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电车辆,所述换电车辆包括多个电池包和如上所述的快换支架,每个所述电池包固定于所述快换支架上对应的所述电池包容纳区内。
5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第一方面,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池包,相比传统设计中的一整个大的电池包,在换电车辆需要同样的容量的情况下,各独立的电池包相对体积和重量更小,方便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相比于运输整块电池包,各独立电池包无需采用大型运输设备以运输分箱后的电池包,降低了对换电设备的要求;第三方面,各独立电池包可以根据换电车辆所需的用电量,匹配安装不同数量的电池包,兼容性强。另外,多个电池包沿换电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结构布置紧凑,能更好地利用车身车梁之间和两侧的空间布置电池包,节省安装空间,以及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设置锁止机构,便于各电池包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内,从而实现各电池包之间的独立安装。
60.较佳地,所述换电车辆为电动卡车。
6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作为大型换电车辆的电动卡车,由于对电池包的容量需求较高,将电池包分箱设置后,方便更换电池包,更换电池包时省力。
62.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63.本实用新型中的快换支架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第一方面,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池包,相比传统设计中的一整个大的电池包,在换电车辆需要同样的容量的情况下,各独立的电池包相对体积和重量更小,方便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相比于运输整块电池包,各独立电池包无需采用大型运输设备以运输分箱后的电池包,降低了对换电设备的要求;第三方面,各独立电池包可以根据换电车辆所需的用电量,匹配安装不同数量的电池包,兼容性强。另外,多个电池包沿换电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结构布置紧凑,能更好地利用车身车梁之间和两侧的空间布置电池包,节省安装空间,以及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设置锁止机构,
便于各电池包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内,从而实现各电池包之间的独立安装;第四方面,在支架本体上设置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锁止或解锁的锁止机构以连接电池包,使得电池包通过竖直方向移动即可实现电池包与支架本体的快速安装与拆卸,从而简化了安装与拆卸方式,提高了快换效率。
附图说明
6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
6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6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6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快换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6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7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7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
7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换电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7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快换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7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快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7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快换支架与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
7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换电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77.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快换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7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锁止件和锁止机构的爆炸图。
7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锁止件锁止状态下的装配示意图。
80.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锁止件解锁状态下的装配示意图。
81.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锁止件锁止状态下另一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82.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锁止件解锁状态下另一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83.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t型锁杆和内卡座的透视图。
84.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三个挂接部的锁止件和锁止机构的爆炸图。
85.附图标记说明:
86.快换支架1
87.支架本体11
88.第一安装梁111
89.第二安装梁112
90.电池包容纳区113
91.锁止机构114
92.锁座1141
93.连接通道11411
94.卡持部11412
95.导向面114121
96.限位机构116
97.第一限位部1161
98.连接件12
99.第一连接梁121
100.连接块122
101.第一连接件123
102.第二连接梁124
103.加强梁125
104.第一加强梁1251
105.第二加强梁1252
106.电连接器13
107.电连接器安装板14
108.安装部141
109.连接部142
110.遮挡部15
111.电池包2
112.锁止件23
113.t型锁杆231
114.轴本体2311
115.挂接部2312
116.防松部232
117.基座233
118.螺母234
119.螺母套235
120.换电车辆3
121.车身31
122.车梁311
具体实施方式
123.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以下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124.实施例1
125.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电车辆3的快换支架1。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快换支架1包括支架本体11,支架本体11具有多个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3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电池包容纳区113用于固定安装多个独立的电池包2,且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各自设有锁止机构114,锁止机构114用于供每个电池包2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独立安装于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113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2,第一方面,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池包2,相比传统设计中的一整个大的电池包,在换电车辆3需要同样的容量的情况下,各独立的电池包2相对体积和重量更小,方便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相比于运输整块电池包,各独立电池包2无需采用大型运输设
备以运输分箱后的电池包,降低了对换电设备的要求;第三方面,各独立电池包2可以根据换电车辆3所需的用电量,匹配安装不同数量的电池包2,兼容性强。另外,多个电池包2沿换电车辆3的宽度方向布置,结构布置紧凑,能更好地利用车身车梁之间和两侧的空间布置电池包2,节省安装空间,以及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设置锁止机构114,便于各电池包2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113内,从而实现各电池包2之间的独立安装;第四方面,在支架本体11上设置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锁止或解锁的锁止机构114以连接电池包2,使得电池包2通过竖直方向移动即可实现电池包与支架本体的快速安装与拆卸,从而简化了安装与拆卸方式,提高了快换效率。
126.如图1和图3所示,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锁止机构114。锁止机构114位于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侧,即锁止点位于电池包2的两侧,使得电池包2两侧均可实现与电池包容纳区113连接,以提高平衡性;另外,在电池包2与支架本体11之间设置多个锁止点,通过多个锁止机构114将电池包2固定在电池包容纳区113内,以提高电池包2锁止于快换支架1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锁止机构114。或者,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锁止机构114;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侧也分别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锁止机构114,电池包2的四周侧都通过锁止机构114固定与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锁止效果稳定,进一步防止电池包2的掉落。
127.如图3和图6所示,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快换支架1和电池包2之间设有限位机构116,限位机构116用于限定电池包2在电池包容纳区113内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的自由度。通过限位机构116实现电池包2在车身31的宽度方向的限位,减少或避免电池包2的晃动,尤其在换电车辆行驶过程中减少电池包2的晃动。具体地,限位机构116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限位部1161和第二限位部(图中未示出),支架本体11上设置第一凸出块作为第一限位部1161,电池包2的侧壁设置第二凸出块作为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限位部1161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抵接,从而实现电池包2的限位。
128.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快换支架1和电池包2之间设有限位机构116,限位机构116用于限定电池包2在电池包容纳区113内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的自由度,通过限位机构116实现电池包2在车身31的长度方向的限位,减少或避免电池包2的晃动。或者,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快换支架1和电池包2之间设有限位机构116,限位机构116用于限定电池包2在电池包容纳区113内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的自由度;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快换支架1和电池包2之间设有限位机构116,限位机构116用于限定电池包2在电池包容纳区113内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的自由度。通过限位机构116实现电池包2在车身3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限位,有效避免电池包2的晃动,提高电池包2安装的稳定性。
129.如图1和图2所示,支架本体11为框架结构,支架本体11具有多个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梁111和多个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梁112,第一安装梁111和第二安装梁112连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且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梁112之间区域形成电池包容纳区113。第一安装梁111和第二安装梁112连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提高支架本体11的强度。另外,利用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梁112之间的
空间,作为电池包容纳区113,空间布局合理。
130.具体地,第一安装梁1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安装梁112的数量为四个,并且每个第二安装梁112均连接于两个第一安装梁111之间以形成三个电池包容纳区113,位于中部的电池包容纳区113与车身31相对设置。
131.如图3和图6所示,形成同一个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梁112分别设有对应的锁止机构114,锁止机构114位于第二安装梁112的底部,使得电池包2自支架本体11的下方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31高度方向进入电池包容纳区113并与锁止机构114连接。电池包2自下而上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电池包2和锁止机构114的连接,电池包2仅需竖直方向的位移,无需额外对电池包2进行前后左右移动,即可实现电池包2的锁止,便于操作。
132.如图15至图21所示,锁止机构114包括锁座1141,锁座1141用于与电池包2上的锁止件23相配合并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实现电池包2和支架本体11的锁止与解锁。锁座1141用于与电池包2上的锁止件23配合,保证了电池包2的连接稳定性,通过t型旋转锁止方式使得电池包2沿竖直方向连接于支架本体11上,仅需旋转一定圈数即可实现电池包2的拆装,更加符合电池包2沿竖直方向换电的换电逻辑,实现了电池包2的快速拆装。
133.其中,锁座1141直接设置在支架本体11上(例如焊接),或者锁座1141通过其他转接机构设置在支架本体11上,例如锁座1141通过一安装座固定在支架本体11上。
134.锁座1141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通道11411,以及与连接通道11411相邻设置的卡持部11412,连接通道11411用于供锁止件23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至与卡持部11412对应的位置处,锁止件23通过旋转锁止于卡持部11412上。锁止件23在连接通道11411内向上移动,直至锁止件23移动至与卡持部11412对应的位置后,锁止件23再旋转锁止在卡持部11412,以实现锁止件23在锁座1141上的锁止,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实现。
135.卡持部11412还设有导向面114121,导向面114121自连接通道11411斜向上或斜向下设置,方便锁止件23进入连接通道11411以移动至与卡持部11412对应的位置或通过连接通道11411以离开与卡持部11412对应的位置时,容许一定的偏移误差,增大锁止件23插入连接通道11411的准确度。
136.连接通道11411与锁止件23形状相匹配,以便锁止件23在连接通道11411内沿竖直方向移动,可靠性高。
137.锁止件23包括t型锁杆231,t型锁杆231包括轴本体2311,还包括自轴本体2311的一端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挂接部2312,锁止件23通过挂接部2312旋转锁止于锁座1141的锁止位置。挂接部2312旋转以使挂接部2312锁止在锁座的锁止位置,即使锁止件23锁止在锁座1141上。通过t型锁杆231的轴本体2311和挂接部2312的相对位置设置,便于通过锁座1141限制挂接部2312的转动以实现t型锁杆231在锁座1141上的锁止。同时,通过挂接部2312与轴本体2311的相对位置设置,便于把持挂接部2312以转动t型锁杆231。
138.如图6所示,电池包2的侧壁设有向远离电池包2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伸出部的上表面安装有连接座,t型锁杆231通过连接座以安装在电池包2上。或者,t型锁杆231也可以是直接安装在伸出部上。
139.在本实施例中,锁止件23包括两个挂接部2312,两个挂接部2312分别自轴本体2311的一端沿相反方向延伸。两个挂接部2312沿相反方向延伸,使得锁止后锁止可靠且受力均衡,同时便于旋转操作的进行。
140.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锁止件23包括三个挂接部2312,三个挂接部2312分别自轴本体2311的一端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且三个挂接部2312之间具有夹角。挂接部23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挂接部2312之间具有夹角,便于在锁止后通过限制挂接部2312的转动以防止自动解锁,使锁止可靠且受力均衡,同时便于旋转操作的进行。
141.t型锁杆231还设有驱动部,驱动部用于在外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挂接部2312沿竖直方向升降或旋转,便于操作。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螺母234,对应的t型锁杆231设有对应螺纹以与螺母234配合,通过外部驱动机构转动螺母234,使得t型锁杆231上移或下移以实现相对于锁座1141锁止或解锁。外部驱动机构可采用线性运动的气动结构,例如液压驱动,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142.锁止件23还包括防松部232,设于轴本体2311的另一端,防松部232用于在挂接部2312位于锁座1141的锁止位置时限制挂接部2312相对锁座1141的转动。防松部232可避免在锁止位置t型锁杆231相对锁座1141的转动,保证锁止件23和锁止机构114锁止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池包2和快换支架1连接的可靠性。
143.在本实施例中,防松部232采用的是与螺母234相配合的螺母套235,螺母套235的内缘与螺母234的外缘相匹配,使得锁止件23与锁座1141锁止配合后,螺母套235可将螺母234锁止,保证螺母234在轴向方向不会上下移动,且锁止时螺母234不易旋转,防止螺母234与t型锁杆231的螺纹连接部分松脱。
144.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松部232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的结构不同,可以通过棘轮棘爪、涨珠、卡合、啮合中的其中一种配合方式实现限制挂接部2312相对锁座1141的转动的目的。
145.锁止件23还包括基座233,t型锁杆231设于基座233内,并可相对基座233沿竖直方向垂直升降或旋转升降。基座233约束了t型锁杆231的运动方向,另外,当电池包2沿竖直方向运动以安装或卸下时,t型锁杆231沿竖直方向升降,便于将电池包2运动的过程与锁止机构114和锁止件23竖向锁止过程相结合,提高锁止效率。同时,t型锁杆231沿竖直方向升降,可避免t型锁杆231运动时与水平方向上的零部件干涉,使得结构紧凑。
146.具体地,在进行锁止时,t型锁杆232的轴本体2311插入连接通道11411,并通过旋转挂接部2312,使挂接部2312挂接在卡接部11412上以位于锁座1141的锁止位置,实现锁止件23和锁止机构114的锁止。
147.具体地,第一安装梁111和第二安装梁112中靠近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凸出块作为第一限位部1161,电池包2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凸出块对应设置的第二凸出块作为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限位部1161和第二限位部组成的限位机构116被压紧在电池包2和支架本体11之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包2安装于电池包容纳区113内时的稳定性。优选地,第二限位部的上端具有导向面,导向面自上而下逐渐向远离电池包2的方向延伸,电池包2自下而上安装到支架本体11的过程中,导向面首先接触第一限位部1161,能够降低电池包2与支架本体11硬性碰撞的风险。
148.快换支架1还包括连接件12,连接件12固定于支架本体11上并用于与换电车辆3的车身31连接。通过连接件12将支架本体11固定在换电车辆3上,连接效果稳定。
149.连接件12可以为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支架本体11直接通过螺栓固定在换电车辆3的车身31上。
15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直接焊接在换电车辆3的车身31上,而无需设
置连接件。
151.如图1、图4和图5所示,车身31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车梁311,连接件12具有沿着车身3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梁121,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之间。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之间,以实现连接件12和车身31的连接,连接效果稳定。另外,第一连接梁121沿着车身31的宽度方向延伸,节省材料。
152.如图5所示,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下方,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的顶部,连接件12还具有固定于支架本体11上并自支架本体11向上延伸至第一连接梁121的连接块122。通过连接块122实现第一连接梁121和支架本体11之间的连接,充分利用车梁311下方的空间,可以避免占用其他空间,从而可以将车梁311上方空间留给装载货物用,有利于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15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上方,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的底部,连接件12还具有固定于支架本体11上并自支架本体11向下延伸至第一连接梁121的连接块122。充分利用车梁311上方的空间,可以避免占用其他空间,有利于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154.优选地,连接块1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块122分别抵接于两个车梁311的侧壁。连接块122与车梁311的侧壁抵接设置,提高连接块122与车梁311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两个连接块122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梁121的两端,当两个连接块122抵接于车梁311外侧壁,连接块122和第一连接梁121呈几字型,连接于车梁311的外周侧,连接效果稳定,防止支架本体11从车梁311上脱落。当两个连接块122抵接于车梁311内侧壁,即位于两个车梁311之间,连接块122和第一连接梁121呈工字型,加强连接件的强度。
155.第一连接梁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连接梁121分别与第一安装梁111对应设置。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梁121实现支架本体11和车梁311之间的连接,有效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换电车辆3的行驶过程中,支架本体11从车梁311上脱落。另外,第一连接梁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安装梁111的延伸方向相同,提高第一连接梁121安装的稳定性以及提高整个快换支架1的紧凑性。
156.连接块122与支架本体11之间通过加强板连接,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和/或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相对支架本体11倾斜设置,第二加强板平行设置于支架本体11上。
157.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各自设有电连接器13用于和位于电池包容纳区113内的电池包2实现电连接。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设置电连接器13,便于各电池包2实现对换电车辆3独立供电,从而满足分箱需求。
158.形成电池包容纳区113的第一安装梁111或第二安装梁112上设有电连接器安装板14,电连接器安装板14自第一安装梁111或第二安装梁112向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部延伸用于安装电连接器13。换言之,第一安装梁111上设有电连接器安装板14,电连接器安装板14自第一安装梁111向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部延伸用于安装电连接器13;或者,第二安装梁112上设有电连接器安装板14,电连接器安装板14自第二安装梁112向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部延伸用于安装电连接器13。用于安装电连接器13的电连接器安装板14设置在第一安装梁111或第二安装梁112上,空间布局合理;另外,电连接器安装板14向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部延伸,使得电连接器13能够内置于电池包容纳区113,电池包2进入电池包容纳区113实现锁止的过程中,电池包2与位于电池包容纳区113内的电连接器13实现对接,安装便捷。
159.电连接器安装板14包括安装部141和连接部142,安装部141朝向电池包容纳区113且其至少一端连接有连接部142,连接部142自安装部141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第一安装梁111或第二安装梁112相连。通过相互连接的安装部141和连接部142组成电连接器安装板14,加大电连接器安装板14的强度。另外,连接部142自安装部141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连接于第一安装梁111或第二安装梁112为电池包2预留出安装空间,避免电连接器安装板14与电池包2发生接触干涉。具体地,电连接器13安装于安装部141的下端面。电池包2自下而上进入免电池包容纳区113实现锁止的过程中,电池包2与位于其上的电连接器13实现对接,电池包2仅需竖直方向的位移,无需额外对电池包2进行前后左右移动,安装便捷。
160.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41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两个连接部142,两个连接部142分别自安装部141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形成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个第一安装梁111相连。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142分别自安装部141的端部向下延伸并与形成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个第二安装梁112相连。
161.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42仅位于安装部141的一端端部。
162.优选地,安装部141和连接部142之间连接有加强部,以加强电连接器安装板14的强度,避免电连接器安装板14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扭曲、断裂的情况,减少或避免电连接器13的安装位置发生变化,从而避免影响电池包2和电连接器13之间的对接精度。
163.安装部141的下端面还设有锁止机构114,锁止机构114可以位于电连接器13的一侧或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41上设置了两个锁止机构114,分别沿电池包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分别位于电连接器13的两侧。本实施例中,通过进一步在安装部141上增设锁止机构114,以增加电池包2与支架本体11的连接强度,以提高电池包2安装于支架本体11上的稳定性。
164.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除了第一安装梁111和第二安装梁112,均设有连接第一安装梁111和第二安装梁112的连接板,每个连接板的尺寸大小可以是于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一致,从而单个板覆盖整个电池包容纳区113;或者,也可以是每个连接板的尺寸大小小于每个电池包包容纳区113,从而多个连接板互相连接覆盖整个电池包容纳区113;或者,也可以是每个连接板的尺寸大小小于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多个连接板各自与第一安装梁111和/或第二安装梁112相连,多个连接板覆盖电池包容纳区113的部分。通过设置连接板,可以防止电池包2的上表面因掉落的杂物受到损害,同时可提高支架本体11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便于安装质量较重的电池包2;此外,电连接器13可以安装在连接板上,有利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165.如图4所示,快换支架1还包括与支架本体11可拆卸连接的遮挡部15,遮挡部15设置于支架本体11上方。在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5可覆盖整个快换支架,使得电连接器13和电池包2均可受到遮挡部15的保护。具体地,遮挡部15包括连接于支架本体11外周侧的壳体,壳体的上表面设置开口部供连接件12伸出与车梁311连接。
166.在其他实施例中,遮挡部15也可以设置为仅覆盖电连接器13。通过设置遮挡部15实现对电连接器13和电池包2或仅对电连接器13进行防水防雨防尘,以避免电连接器13、电池包2的损坏。
167.实施例2
168.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换支架1。其与实施例1中
的方案区别在于: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下方,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的底部,第一连接梁121位于车梁311和支架本体11之间,且第一连接梁121的上端连接于车梁311底部,第一连接梁121的下端连接于支架本体11。第一连接梁12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于车梁311底部和支架本体11,便于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169.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上方,第一连接梁121跨接于两个车梁311的顶部,第一连接梁121位于车梁311和支架本体11之间,且第一连接梁121的下端连接于车梁311顶部,第一连接梁121的上端连接于支架本体11。第一连接梁12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于支架本体11和车梁311底部,便于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170.实施例3
171.请同时参阅图11至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换支架1。其与实施例1中的方案区别在于: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车身31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车梁311,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下方,支架本体11通过自支架本体11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件123与车梁311的侧壁相连接。将第一连接件123与车梁311的侧壁连接以实现支架本体11与车梁311的固定,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第一连接件123安装于车梁311的侧壁,以避免占据车梁311高度空间,使得支架本体11下方或上方具有更大的空间,有利于电池包2的安装或者货物的装载,从而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172.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身31包括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车梁311,支架本体11设置于车梁311的上方,支架本体11通过自支架本体11向下延伸的第一连接件123与车梁311的侧壁相连接。
173.第一连接件123有多个,多个第一连接件123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梁124,第二连接梁124连接于两个车梁311的侧壁上。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123实现车梁311与支架本体11的固定,提高车梁311与支架本体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多个第一连接件123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梁124,提高连接件12的强度。
174.具体地,沿着车身31的长度方向,多个第一连接件123间隔设置并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梁111上。沿着车身31的宽度方向,两个车梁311远离对方的两个外侧壁都连接有第一连接件123。
175.第一连接件123与支架本体11之间通过加强梁125连接,加强梁125包括第一加强梁1251和/或第二加强梁1252,其中,第一加强梁1251相对支架本体11倾斜设置,第二加强梁1252平行设置于支架本体11上。通过加强梁125加强第一连接件123和支架本体11之间的连接,减少或避免第一连接件123脱离支架本体11。
176.实施例4
17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换支架1。其与实施例1中的方案区别在于:支架本体11包括多个支架分体,每个支架分体均可形成电池包容纳区113,支架分体独立安装于换电车辆3的车身31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支架分体的数量,灵活度高。
178.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支架分体可以安装成一体后再安装于换电车辆3的车身上。
179.实施例5
18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换支架1,与以上实施例的方案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电池包容纳区113包括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子容纳区,子
容纳区用于独立安装电池包2。换言之,沿着换电车辆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将支架本体11中用于安装电池包2的区域分割成多个子区域,以分别独立安装电池包2。电池包容纳区113内设置多个子容纳区,从而适配各子容纳区的各电池包的体积、重量可进一步减小,便于安装以及可进一步降低对换电设备的要求;另外,子容纳区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充分利用沿着车身长度方向的空间,结构布置紧凑,有利于提高空间布局合理性。
181.具体地,形成同一个电池包容纳区113的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梁112之间,沿着换电车辆3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安装梁111,分隔成多个子容纳区。
182.实施例6
18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电车辆3,换电车辆3包括多个电池包2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快换支架1,每个电池包2固定于快换支架1上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113内。通过多个电池包容纳区113分别安装多个电池包2,第一方面,采用多个独立的电池包2,相比传统设计中的一整个大的电池包,在换电车辆3需要同样的容量的情况下,各独立的电池包2相对体积和重量更小,方便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标准化;第二方面,相比于运输整块电池包,各独立电池包2无需采用大型运输设备以运输分箱后的电池包,降低了对换电设备的要求;第三方面,各独立电池包2可以根据换电车辆3所需的用电量,匹配安装不同数量的电池包2,兼容性强。另外,多个电池包2沿换电车辆3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结构布置紧凑,能更好地利用车身车梁之间和两侧的空间布置电池包,节省安装空间,以及通过在每个电池包容纳区113设置锁止机构114,便于各电池包2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包容纳区113内,从而实现各电池包2之间的独立安装。
184.在本实施例中,换电车辆3为电动卡车。作为大型换电车辆的电动卡车,由于对电池包2的容量需求较高,将电池包分箱设置后,方便更换电池包,更换电池包时省力。
185.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