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12330发布日期:2023-02-01 02:2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开门提醒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的普及,因车辆开车门造成的事故也逐年增多。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避免不了经常会对车辆的车门进行打开或关闭。传统的开门预警提醒装置是通过前排驾驶员通过外后视镜提醒乘客,或者由预警提醒装置通过氛围灯进行闪烁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但是现有车辆一般受造型限制没有安装氛围灯,即使有少部分车辆安装配置有氛围灯,但是一般将氛围灯配置于前排,后排往往没有进行相应的配置,且所配置的氛围灯为长条灯带,发光点在灯带的两端。该类型的氛围灯不便安装在立柱上,而且在用户下车开门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难以对乘客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
3.鉴于上述现有产品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对产品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不能便捷的在立柱上进行拆装,难以对前后排的乘客均起到有效提醒的需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系统的密封结构,以解决现有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不能便捷的在立柱上进行拆装,难以对前后排的乘客均起到有效提醒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该开门提醒装置包括:外壳、固定件,以及依次电性连接的线束插接头、传感器和预警件;传感器设置于外壳内;外壳的一端与线束插接头连接;另一端与预警件连接;外壳与车辆的立柱饰板通过固定件连接。
7.可选的,固定件为环形的卡接式固定件,固定件的外侧具有第一卡接结构,固定件的内侧具有第二卡接结构;外壳具有外壳侧壁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与立柱饰板上设置的卡接孔匹配;第二卡接结构与外壳侧壁结构匹配。
8.可选的,第一卡接结构为至少一个卡爪,卡爪与立柱饰板固定连接。
9.可选的,卡爪沿固定件的外边缘间隔设置,且与立柱饰板上的卡接孔匹配;其中,卡爪的数目不大于立柱饰板上卡接孔的数目。
10.可选的,预警件为灯带。
11.可选的,灯带上设有插接脚,外壳与固定件之间具有缝隙,插接脚插装于缝隙内。
12.可选的,外壳上还设置有插接孔,插接孔与灯带上对应位置的插接脚匹配。
13.可选的,外壳侧壁结构包括第一卡接臂和第二限位臂,以及外壳侧壁;
14.第一卡接臂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一自由端,第一自由端的末端为倾斜的第一端面;
15.第二限位臂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二自由端,第二
自由端设有挡片结构;
16.在外壳贯穿于固定件内时,挡片结构与固定件上朝外壳方向上设置的凸起结构相接触,第一端面与凸起结构卡接固定。
17.可选的,外壳朝线束插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接结构,线束插接头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固定。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上设有上述所述的开门提醒装置。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20.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门提醒装置包括:外壳、固定件,以及依次电性连接的线束插接头、传感器和预警件;传感器设置于外壳内;外壳的一端与线束插接头连接;另一端与预警件连接;外壳与车辆的立柱饰板通过固定件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门提醒装置能够方便牢固的安装在车辆立柱上,并能便捷的在立柱上进行拆装,实现以对前后排的乘客均起到有效提醒的作用。
21.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件为环形的卡接式固定件,固定件的外侧具有第一卡接结构,固定件的内侧具有第二卡接结构;外壳具有外壳侧壁结构;第一卡接结构与立柱饰板上设置的卡接孔匹配;第二卡接结构与外壳侧壁结构匹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的卡接式固定件,可以将开门提醒装置在车辆立柱上进行便捷的安装和拆卸,安装使用方便。
22.三、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卡接臂和第二限位臂的结构,以及外壳侧壁;将第一卡接臂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一自由端,第一自由端的末端为倾斜的第一端面;第二限位臂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二自由端,第二自由端的末端设有挡片结构;在外壳贯穿于固定件内时,挡片结构与固定件上朝外壳方向上设置的凸起结构相接触,第一端面与固定件的端面卡接固定,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门提醒装置安装和拆卸更加便利。
2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门提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开门提醒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门提醒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针对现有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的开门提醒装置,如图1至3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门提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开门提醒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门提醒装置的爆炸结构示
意图。该开门提醒装置包括:外壳1、固定件2,以及依次电性连接的线束插接头3、传感器和预警件;传感器设置于外壳1内;外壳1的一端与线束插接头3连接;另一端与预警件连接;外壳1与车辆的立柱饰板900通过固定件2连接。外壳1 朝外方向上还设有用于传感器检测的探测孔。该传感器可以为激光测距传感器开关,用于检测车辆上前后排乘客在靠近前后门的车门时,传感器都可以快速探测到靠近车门即将下车的乘客,并导通线束插接头3和预警件4,使预警件4对靠近车门的乘客进行预警提醒。
29.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件2为环形的卡接式固定件,固定件2的外侧具有第一卡接结构,固定件2的内侧具有第二卡接结构22;外壳1具有外壳侧壁结构11。第一卡接结构与立柱饰板900上设置的卡接孔901匹配,用于第一卡接结构通过卡接孔901与立柱饰板900固定连接;第二卡接结构22与外壳1上外侧壁结构11匹配,用于第二卡接结构22与外壳侧壁结构11固定连接。
30.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接结构为至少一个卡爪21,卡爪21与立柱饰板900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卡爪21为多个,多个卡爪沿固定件2的外边缘间隔设置,且与立柱饰板900上的卡接孔901匹配;其中,卡爪21的数目不大于立柱饰板900上卡接孔901的数目。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预警件可以为声音预警件和/或发光预警件,本实施例的预警件为灯带4,灯带4可以发出闪光,预警和提醒下车乘客能够在开门下车前注意该下车的车门之外当前的安全状况,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32.在本实用新型中,灯带4上设有插接脚41,外壳1与固定件2之间具有缝隙5,插接脚41插装于缝隙5内。例如,灯带4上部分处于边缘处的插接脚41插装于缝隙5内。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外壳1上还设置有插接孔6,插接孔6与灯带4上对应位置的插接脚41匹配,在灯带4插装在缝隙5中时,灯带4上中部位置的插接脚41插入插接孔6内,并与插接孔 6固定连接。当灯带4与固定件2安装好后,此时灯带4与固定件2在安装的缝隙5处平衡过渡。如灯带4的外侧面与固定件2的安装面齐平(或位于同一平面上,见图2)。
33.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壳侧壁结构11包括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 112,以及外壳侧壁;第一卡接臂111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一自由端1111,第一自由端1111的末端为倾斜的第一端面 1112。第二限位臂112的一端与外壳侧壁连接,另一端为远离外壳侧壁的第二自由端1121,第二自由端1121设有挡片结构1122。
34.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挡片结构1122除了设置在第二自由端1121的边缘处,还可以设置于第二自由端1121的末端处。上述挡片结构1122可以具有多个,在具有多个挡片结构1122时,一部分挡片结构可以对固定件2进行遮挡,另一部分挡片结构可以对灯带4进行遮挡和/或压紧固定,如挡片结构可对灯带4上插接脚41进行遮挡和压紧固定。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二卡接结构22位于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之间的卡接面上。在外壳1插装于固定件2内时,挡片结构1122与固定件2上朝外壳方向上设置的凸起结构221相接触,第一端面1112与凸起结构221卡接固定。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端面1112上还可以设置弯折面,使凸起结构221卡接在弯折面处。
35.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壳1朝线束插接头3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接结构113,线束插接头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固定。例如线束插接头3可以以插接方式与第三卡接结构113进行可拆
卸的卡接和固定。
3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壳侧壁结构11由具有一定强度的弹性材料制成,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在安装时,环形的卡接式固定件2通过按压插装在立柱饰板900预设的安装孔中,使固定件2与立柱饰板900卡接固定在一起。外壳1贯穿固定件2中,通过按压外壳1使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使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与第二卡接结构22卡接固定。然后将线束插接头3插入第三卡接结构113中进行卡接固定。上述第一卡接臂111和第二限位臂112,以及第三卡接结构113均能通过按压具有弹性的外侧部位,便捷的对上述部件进行拆卸。
37.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