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96647发布日期:2023-05-07 05:4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侧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被动安全,具体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侧面碰撞事故发生时,通常都是采用座椅侧气囊对乘员进行保护,防止侧面冲击对乘员造成伤害。

2、侧气囊的动力来源是发生器,由于空间限制,侧气囊发生器的尺寸较小,且气体流向并不可控,因此通常会在发生器出气口位置增加导气结构,均匀气囊内腔的充气速度,使得气囊能够快速的展开,并且保证内压相对均匀,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但侧气囊发生器是通过火药燃烧来产生大量气体去填充气囊内腔,产气过程中会有火药燃烧后产生的高温残留物,高温残留物直接接触气囊布片会产生烫孔,会导致气囊漏气,影响气囊的内压,进而降低侧气囊预期的保护功能。

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侧气囊装置,能够有效维持囊袋内部压力均衡,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同时能够兼顾阻挡发生器火药残留的功能,使得侧气囊能够有效保护乘客。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可以有效维持囊袋内部压力均衡,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并且能够兼顾阻挡发生器火药残留的功能,使得侧气囊能够有效保护乘客。

2、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包括囊袋、导气袋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囊袋由主布片沿第一翻折线相对翻折并且缝制边沿形成;

4、所述导气袋由固定在主布片的导气裁片经翻折和缝制而成,所述导气裁片自下而上依次包含固定端、第一折返部和第二折返部,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主布片上,所述第一折返部从所述固定端上方向下且向远离所述主布片一侧折返,所述第二折返部从所述第一折返部下方向上折返且夹入所述固定端与所述主布片之间的重叠区域,翻折后的所述导气裁片的边缘轮廓通过第一缝纫线固定;

5、所述气体发生器置于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折返部之间,所述导气袋用于接收所述气体发生器气体,并引导气体至所述囊袋中。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气袋,当侧面碰撞发生时,气体从气体发生器出气口供给到导气袋后,冲破第二折返部并充气至整个囊袋的腔体中,进而保证气体的流向,并有效维持及均衡囊袋的内部压力,达到保护功能;

7、且通过设置第二折返部,对气体发生器的高温残留物进行收集,使得高温残留物不会直接向外飞散至囊袋上,而是掉落在预设置有防护措施的路径上,从而起到保护囊袋的作用,使得侧气囊能够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有效保护乘客。

8、优选的,所述固定端和所述主布片上设有供气体发生器穿过的开口和供气体发生器螺柱安装的通孔,围绕所述开口和/或所述通孔通过第二缝纫线将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主布片上。

9、优选的,所述固定端远离所述第一折返部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折返部,所述第三折返部向上且向远离所述主布片的一侧翻折,所述第三折返部通过所述第二缝纫线缝制固定于固定端上。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缝纫线将固定端、第一折返部以及第二折返部的轮廓边缘固定在主布片上。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折返部、第二折返部及主布片上共同设有可撕裂缝纫线,所述第一折返部及第二折返部均通过可撕裂缝纫线固定于所述主布片上。

12、优选的,所述导气袋的上部区域设置有上部开口,所述上部开口用于供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导出。

13、优选的,所述上部开口设置于第一折返部或固定端的上部区域。

14、优选的,所述上部开口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折返部和固定端之间的第二翻折线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15、优选的,所述主布片为对称裁片,所述主布片的对称线与第一翻折线平行或重合,所述固定端两侧的边缘轮廓、第一折返部两侧的边缘轮廓及第二折返部两侧的边缘轮廓均分别固定于主布片对称的两侧。

16、优选的,所述第三折返部和所述固定端的相对端之间通过胶粘固定。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8、1、通过设置导气袋,当侧面碰撞发生时,气体从气体发生器出气口供给到导气袋后,冲破第二折返部并充气至整个囊袋的腔体中,进而保证气体的流向,并有效维持及均衡囊袋的内部压力,达到保护功能;

19、2、通过设置第二折返部,对气体发生器的高温残留物进行收集和/或阻挡,使得高温残留物不会直接高速地飞散至囊袋上,而是掉落在预设置有防护措施的路径上,本导气袋结构为残渣进行降温和降速,从而起到保护囊袋的作用,使得侧气囊能够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有效保护乘客。



技术特征:

1.一种侧气囊装置,包括囊袋(1)、导气袋(2)和气体发生器(3),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52)和所述主布片(4)上设有供气体发生器(3)穿过的开口(10)和供气体发生器(3)螺柱安装的通孔(11),围绕所述开口(10)和/或所述通孔(11)通过第二缝纫线(14)将所述固定端(52)固定在所述主布片(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52)远离所述第一折返部(53)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折返部(51),将所述第三折返部(51)向上且向远离所述主布片(4)的一侧翻折,所述第三折返部(51)通过所述第二缝纫线(14)缝制固定于固定端(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纫线(13)将固定端(52)、第一折返部(53)以及第二折返部(54)的轮廓边缘固定在主布片(4)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返部(53)、第二折返部(54)及主布片(4)上共同设有可撕裂缝纫线,所述第一折返部(53)以及第二折返部(54)均通过可撕裂缝纫线固定于所述主布片(4)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袋(2)的上部区域设置有上部开口(16),所述上部开口(16)用于供气体发生器(3)的气体导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开口(16)设置于第一折返部(53)或固定端(52)的上部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开口(16)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折返部(53)和固定端(52)之间的第二翻折线(7)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布片(4)为对称裁片,所述主布片(4)的对称线与第一翻折线(6)平行或重合,所述固定端(52)两侧的边缘轮廓、第一折返部(53)两侧的边缘轮廓及第二折返部(54)两侧的边缘轮廓均分别固定于主布片(4)对称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折返部(51)和所述固定端(52)的相对端之间通过胶粘固定。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涉及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其包括囊袋、导气袋和气体发生器,囊袋由主布片翻折并且缝制边沿形成;导气袋由导气裁片经翻折和缝制而成,导气裁片包含固定端、第一折返部和第二折返部,固定端固定在主布片上,第一折返部从固定端上方向下且向远离主布片一侧折返,第二折返部从第一折返部下方向上折返且夹入固定端与主布片之间的重叠区域,翻折后的导气裁片通过第一缝纫线固定;气体发生器置于固定端与第一折返部之间,导气袋用于接收气体发生器气体,并引导气体至囊袋中。通过设置导气袋和第二折返部,有效维持囊袋内部压力均衡,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并兼顾阻挡发生器火药残留的功能,使得侧气囊能够有效保护乘客。

技术研发人员:王如文,薛旋旋,赵轶凡,陈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