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车时距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949972发布日期:2023-04-26 10:3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跟车时距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主要涉及车辆智能控制,尤其涉及一种跟车时距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对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

2、随着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行车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保持合适的跟车距离是实现安全驾驶的一种方式。例如,高速行驶时,车间距(跟车距离)在100米以上,快速行驶时,车间距在数值上等于车速,中速行驶时,车间距不小于50m等等。通常车速越快,车间距越大。

3、为了提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可以采用驾驶辅助技术。驾驶辅助技术是辅助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技术,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在主流的驾驶辅助系统中,智能驾驶系统跟随前车的跟车距离一般由驾驶员主动设定,在整个跟车过程中系统无法根据道路环境调整跟车距离。市面上正在开发或者已经开发的跟车时距控制驾驶辅助功能,无论环境因素的情况如何,跟车时距均为相同的参数,不能根据环境因素的实际情况自主调整跟车时距。假如跟车时距和制动请求减速度策略都相同,则在雨天路面湿滑时由于地面摩擦系数降低,制动距离加长,若遇前车紧急制动,自车会剎不停,进而产生交通危险。

4、可见,现有车辆跟车方式自动化程度较低,无法适应更多的环境情况,行驶安全性还存在一些不足,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跟车时距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可以避免车辆在雨雪或光线不足等驾驶场景下,整车制动力不足或驾驶感知延迟等原因导致车辆制动不及时,进而发生危险的情况,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提高行车安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包括:检测车辆当前的环境因素的状态,所述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光因素和/或雨雪因素;判断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是否符合所述车辆跟车时距的调整条件;在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符合所述调整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所述车辆的跟车状态,其中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为系统跟车时距与标定参数的乘积,所述标定参数由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决定。

3、可选地,所述环境光因素的状态包括环境光线值大小,所述雨雪因素的状态包括雨雪量大小。

4、可选地,采用光敏传感器检测所述环境光线值大小,采用发光二极管检测所述雨雪量大小。

5、可选地,还包括:检测所述光敏传感器和/或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故障信息。

6、可选地,所述标定参数大于1。

7、可选地,所述标定参数大于1包括:当所述环境光线值大于等于1万lx小于10万lx和/或所述雨雪量大于等于10%小于20%时,所述标定参数为1.2;当所述环境光线值大于等于0.1万lx小于1万lx和/或所述雨雪量大于等于20%小于60%时,所述标定参数为1.3;当所述环境光线值小于0.1万lx和/或所述雨雪量大于等于60%时,所述标定参数为1.5。

8、可选地,还包括:根据所述修正跟车时距获取所述车辆的修正跟车距离,所述修正跟车距离=车辆系统参数*(最大跟车距离-最小跟车距离)+标定参数*最小跟车距离;其中所述车辆系统参数为所述车辆预置的跟车参数,所述标定参数为车辆考虑所述环境因素时的跟车参数,所述最大跟车距离和最小跟车距离为在某一行驶速度下能够保持车辆跟车安全的跟车距离最大值和最小值。

9、可选地,在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所述车辆的跟车状态之前,还包括:判断是否接收到选择跟车时距,其中所述选择跟车时距为外部输入的跟车时距;在没有所述选择跟车时距的情况下,采用所述修正跟车时距调整所述车辆的跟车状态。

10、可选地,将状态信息显示在车辆仪表或平视显示器上,其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之一: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修正跟车距离、环境光线值、雨雪量和/或所述标定参数。

11、可选地,还包括:判断是否接收到启动信息,所述启动信息用于启动所述跟车时距调整方法。

1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跟车时距调整装置,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车辆当前的环境因素的状态,所述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光因素和/或雨雪因素;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是否符合所述车辆跟车时距的调整条件;修正模块,用于在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符合所述调整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所述车辆的跟车状态,其中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为系统跟车时距与标定参数的乘积,所述标定参数由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决定。

13、可选地,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用于将状态信息显示在车辆仪表或平视显示器上,其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之一: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修正跟车距离、环境光线值、雨雪量和/或所述标定参数。

14、可选地,第二判断模块,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启动信息,所述启动信息用于启动所述跟车时距调整方法。

15、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的步骤。

16、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的步骤。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检测车辆当前的环境因素的状态,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光因素和/或雨雪因素;再判断环境因素的状态是否符合车辆跟车时距的调整条件;最后在环境因素的状态符合调整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车辆的跟车状态,其中修正跟车时距为系统跟车时距与标定参数的乘积,标定参数由所述环境因素的状态决定,从而可以避免车辆在雨雪或光线不足等驾驶场景下,整车制动力不足或驾驶感知延迟等原因导致车辆制动不及时,进而发生危险的情况,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提高行车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因素的状态包括环境光线值大小,所述雨雪因素的状态包括雨雪量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光敏传感器检测所述环境光线值大小,采用发光二极管检测所述雨雪量大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所述光敏传感器和/或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故障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参数大于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参数大于1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述修正跟车时距获取所述车辆的修正跟车距离,所述修正跟车距离=车辆系统参数*(最大跟车距离-最小跟车距离)+标定参数*最小跟车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所述车辆的跟车状态之前,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状态信息显示在车辆仪表或平视显示器上,其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之一: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修正跟车距离、环境光线值、雨雪量和/或所述标定参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判断是否接收到启动信息,所述启动信息用于启动所述跟车时距调整方法。

11.一种跟车时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用于将状态信息显示在车辆仪表或平视显示器上,其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之一:所述修正跟车时距、修正跟车距离、环境光线值、雨雪量和/或所述标定参数。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判断模块,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启动信息,所述启动信息用于启动所述跟车时距调整方法。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的步骤。

1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跟车时距调整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跟车时距调整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检测车辆当前的环境因素的状态,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光因素和/或雨雪因素;判断环境因素的状态是否符合车辆跟车时距的调整条件;在环境因素的状态符合调整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修正跟车时距调整车辆的跟车状态,其中修正跟车时距为系统跟车时距与标定参数的乘积,标定参数由环境因素的状态决定。本发明可以避免车辆在雨雪或光线不足等驾驶场景下,整车制动力不足或驾驶感知延迟等原因导致车辆制动不及时,进而发生危险的情况,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提高行车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于宏波,刘鑫,尹福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