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的外胎及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13578发布日期:2023-05-10 23:0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胎的外胎及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轮胎,具体涉及一种轮胎的外胎及轮胎。


背景技术:

1、一般客车行驶车速80km/h-100km/h,由于在高速度的行驶下,容易由于轮胎胎面的轮廓刚性不佳,造成随着走行时间的增加,花纹刚性下降、发热性提高造成轮胎胎肩处撕裂破坏,而轮胎胎肩处撕裂破坏及胎面异常磨耗会使得轮胎寿命下降。

2、因此,如何改善轮胎肩处撕裂与胎异常磨耗,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胎的外胎及轮胎,能够改善轮胎异常磨耗与胎肩处撕裂,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轮胎的外胎,包括胎面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部的轴向轮廓包括最高点以及两段分别设于所述最高点两侧的弧面段,所述弧面段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弧段和第二弧段,所述最高点位于所述第一弧段远离所述第二弧段的一端;

3、所述第一弧段的轴向宽度与所述弧面段的轴向宽度的比值在0.55-0.60之间;

4、所述第一弧段的两端的径向高度的差值为第一落下量,所述弧面段的两端的径向高度的差值为第二落下量,所述第一落下量和所述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35-0.45之间;

5、所述第一落下量和所述弧面段的轴向宽度的比值在0.02-0.05之间;

6、所述第二弧段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弧段的半径比值在0.7-0.9之间;

7、所述胎肩部的胎肩夹角在10°-15°之间。

8、如此设置,优化了外胎在胎面部和胎肩部的轮廓,确保轮胎刚性并增大轮胎的接地面积、改善胎肩部的接地形状,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磨耗不均匀的情况,减少异常磨耗,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9、可选地,所述胎面宽度与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之比在0.7-0.9之间。

10、可选地,所述最高点至外胎的胎唇部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最高点至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所在位置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胎唇部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所在位置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三间距;

11、所述第二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在0.45-0.55之间;

12、所述第三间距与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在0.45-0.55之间。

13、可选地,所述胎面部设有主沟,所述主沟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凸起,同一侧壁的所述凸起沿深度方向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设于所述主沟的开口侧,所述第二段设于所述主沟的沟底侧;所述凸起的各段壁面之间平滑过渡,且各段的壁面与主沟深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沿所述主沟的长度方向呈周期性变化。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段的宽度与所述主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2;

15、所述第三段的宽度与所述主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3;

16、所述第二段朝向所述第三段的一侧端至所述主沟的另一侧壁之间的宽度与所述主沟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7;

17、且所述主沟的两侧壁面的凸起的宽度不同。

18、可选地,所述第二段的高度与主沟深度的比值在0.25-0.7之间,所述第三段的高度与所述主沟深度的比值在0.05-0.2之间。

19、可选地,所述主沟将所述胎面部分隔形成第一部分和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刀槽,所述第二部分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刀槽,所述第一刀槽和所述第二刀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主沟;

20、所述第一刀槽的两端的周向间距与所述第一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12-0.28之间;

21、和/或,所述第二刀槽的两端的周向间距与所述第二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05-0.12之间。

22、可选地,所述第一刀槽内设有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顶端设有第一加强凸起,所述第一加强凸起的底端深度与所述第一刀槽的深度的比值在0.5-0.7之间,所述第一加强凸起的顶端深度与所述第一刀槽的深度的比值在0.32-0.5之间;

23、和/或,所述第二刀槽内设有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顶端设有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第二加强凸起的底端深度与所述第二刀槽的深度的比值在0.52-0.72之间,所述第二加强凸起的顶端深度与所述第二刀槽的深度的比值在0.35-0.52之间。

24、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凸起的底端宽度与所述第一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62-0.85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的顶端宽度与所述第一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45-0.72之间;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底端宽度与所述第二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52-0.65之间,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顶端宽度与所述第二刀槽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25-0.42之间。

2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如上所述的外胎。

26、具有上述外胎的轮胎,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外胎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部(10)和胎肩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宽度与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之比在0.7-0.9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最高点(a)至外胎的胎唇部(40)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最高点(a)至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所在位置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胎唇部(40)与所述外胎的轴向最大宽度所在位置之间的径向间距为第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10)设有主沟(2),所述主沟(2)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凸起,同一侧壁的所述凸起沿深度方向包括第一段(51)、第二段(52)和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段(51)和第二段(52)之间的第三段(53),所述第一段(51)设于所述主沟(2)的开口侧,所述第二段(52)设于所述主沟(2)的沟底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51)的宽度与所述主沟(2)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52)的高度与主沟(2)深度的比值在0.25-0.7之间,所述第三段(53)的高度与所述主沟(2)深度的比值在0.05-0.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2)将所述胎面部(10)分隔形成第一部分(3)和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部分(3)两侧的第二部分(4),所述第一部分(3)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刀槽(31),所述第二部分(4)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刀槽(41),所述第一刀槽(31)和所述第二刀槽(4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主沟(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凸起(321)的底端宽度与所述第一刀槽(31)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62-0.85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32)的顶端宽度与所述第一刀槽(31)的两端的轴向间距的比值在0.45-0.72之间;

10.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外胎。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轮胎的外胎及轮胎,外胎包括胎面部和胎肩部;胎面部的轴向轮廓包括最高点以及两段分别设于最高点两侧的弧面段,弧面段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弧段和第二弧段,最高点位于第一弧段远离第二弧段的一端;第一弧段的轴向宽度与弧面段的轴向宽度的比值在0.55‑0.60之间;第一弧段的两端的径向高度的差值为第一落下量,弧面段的两端的径向高度的差值为第二落下量,第一落下量和第二落下量的比值在0.35‑0.45之间;第一落下量和弧面段的轴向宽度的比值在0.02‑0.05之间;第二弧段的半径与第一弧段的半径比值在0.7‑0.9之间;胎肩部的胎肩夹角在10°‑15°之间。本发明所提供的轮胎的外胎及轮胎,能够有效改善轮胎外胎胎肩处撕裂破坏与胎肩的异常偏磨,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石镒源,邹俊,林伯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