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卡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90599发布日期:2023-09-09 14:07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卡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座椅,尤其涉及一种重卡座椅。


背景技术:

1、驾驶员座椅舒适性是重型卡车设计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重卡座椅舒适性分为静态舒适性和动态舒适性,座椅静态舒适性与座椅造型、材料特性以及缝合工艺等有关,而动态舒适性则与座椅总成的振动特性相关。座椅的振动特性主要由其固有频率决定,因此,设计合理的座椅模态频率是改善座椅动态舒适性的重要方法;

2、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突破,新能源行业得到快速发展,重卡电动化成为全球风向标,用户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驾驶员座椅模态设计思路是使其固有频率避开激励源频率2-4hz,预防座椅与车身发生共振而造成座椅大幅抖动,影响驾驶员乘坐舒适性;传统重卡的振动激励源主要有轮胎动不平衡激励和发动机怠速激励;目前,传统重卡驾驶员座椅总成一阶横摆模态设计值在8-10hz,当车辆行驶速度为80-110km/h,轮胎的第一阶动不平衡激励频率约为7-10hz,此时轮胎激励频率与座椅固有频率相近,座椅存在共振风险,当激励源频率与悬架频率耦合时,悬架会把轮胎产生的不平衡振动进一步放大,使座椅产生大幅值抖动,严重影响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类似的,当车辆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时,发动机激励频率约为11hz,与座椅固有频率处于同一区间,也可能导致座椅产生较大抖动;

3、为了有效提高座椅动态舒适性,目前重卡行业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加厚座垫和靠背泡沫厚度,这种方法对座椅减振有一定效果,但是增加了材料用量和成本;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悬挂减振系统或采用全减振座椅,但对安装空间有较大需求。这两种方法都未从根本上解决座椅共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主驾座椅总成结构,通过提高座椅总成模态频率,避开车辆行驶时轮胎激励频率,降低座椅发生共振的风险,以此改善座椅动态舒适性。

2、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卡座椅,包括靠背骨架、坐垫骨架、座椅叉臂、下框架、两个座椅导轨,所述靠背骨架底端连接在坐垫骨架一端上,所述坐垫骨架低端连接在座椅叉臂顶端处,所述座椅叉臂低端连接在下框架顶端,所述下框架低端可滑动连接在座椅导轨顶端,所述座椅导轨底端连接在车身上;

3、所述靠背骨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坐垫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保证座椅y向刚度,所述重卡座椅整体一阶左右横摆模态频率值不低于13.8hz,一阶前后摆模态频率值不低于15.4hz。

4、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靠背骨架及坐垫骨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件采用2.4-2.8mm钢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调节孔,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连接孔连接在坐垫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调节孔连接在靠背骨架上,所述靠背骨架可通过调节孔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5、可选的,所述座椅导轨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车身上,所述第二连接件整体呈长方形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三个连接孔,所述座椅导轨通过第二连接件上的三个连接孔及螺栓连接在车身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座椅导轨的底面前后两端处。

6、可选的,所述座椅导轨于车身螺栓安装位置处设有一层铁皮层,所述铁皮层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座椅导轨上,所述贴皮层采用的厚度为1.4-1.6mm的厚铁皮。

7、可选的,还包括转盘,所述转盘设置在下框架于座椅导轨之间,所述转盘顶端连接在下框架低端上,所述转盘低端可滑动连接在座椅导轨顶端上,所述转盘可带动下框架从而带动座椅整体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旋转。

8、可选的,所述下框架通过第三连接件与转盘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下框架与转盘连接位置处的四角位置处,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保证座椅座垫位置高度满足驾驶要求。

9、可选的,所述第三连接件采用2.8-3.2mm钢材折弯成型,所述第三连接件整体呈l型,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两个连接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一端连接在第二钢板一端上,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垂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钢板分别连接在第二钢板上下两端接近第一钢板处,所述连接钢板与第二钢板及第一钢板之间垂直设置。

10、可选的,所述第一钢板上远离第二钢板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钢板远离第一钢板位置处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钢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钢板上端的连接钢板通过第三通孔连接在下框架上,所述第二钢板下端的连接钢板通过第三通孔连接在转盘上。

1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一连接件的前侧,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一连接件的后侧,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上下两端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通槽、第二通槽,所述靠背骨架底端可通过第一通槽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通槽可将第一连接件卡接在坐垫骨架上。

12、可选的,所述靠背骨架下端设有可在一定范围内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件的调节孔连接,所述靠背骨架及坐垫骨架上还设有多个减重孔。

13、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一阶横摆模态分析值为不小于13.8hz,有效地避开了轮胎激励频率,降低了座椅发生共振的风险,从而提高座椅动态舒适性;

15、2.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座椅转盘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使用钢板折弯处理制成,通过结构优化减少材料用量,节约了开发成本;同时,此连接件x向和y向刚度较大,对座椅总成模态提升有较大贡献量,有效的提高了座椅动态舒适性;

16、3.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座垫骨架与靠背骨架之间的连接件及第一连接件,通过模态优化的方法确定连接件最佳厚度和翻边高度,保证了靠背骨架和座垫骨架的连接刚度,避免座椅靠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大幅抖动。



技术特征:

1.一种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骨架、坐垫骨架、座椅叉臂、下框架、两个座椅导轨,所述靠背骨架底端连接在坐垫骨架一端上,所述坐垫骨架低端连接在座椅叉臂顶端处,所述座椅叉臂低端连接在下框架顶端,所述下框架低端可滑动连接在座椅导轨顶端,所述座椅导轨底端连接在车身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靠背骨架及坐垫骨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件采用2.4-2.8mm钢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调节孔,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连接孔连接在坐垫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调节孔连接在靠背骨架上,所述靠背骨架可通过调节孔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导轨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车身上,所述第二连接件整体呈长方形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三个连接孔,所述座椅导轨通过第二连接件上的三个连接孔及螺栓连接在车身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座椅导轨的底面前后两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导轨于车身螺栓安装位置处设有一层铁皮层,所述铁皮层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座椅导轨上,所述贴皮层采用的厚度为1.4-1.6mm的厚铁皮。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盘,所述转盘设置在下框架于座椅导轨之间,所述转盘顶端连接在下框架低端上,所述转盘低端可滑动连接在座椅导轨顶端上,所述转盘可带动下框架从而带动座椅整体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通过第三连接件与转盘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下框架与转盘连接位置处的四角位置处,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保证座椅座垫位置高度满足驾驶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采用2.8-3.2mm钢材折弯成型,所述第三连接件整体呈l型,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两个连接钢板,所述第一钢板一端连接在第二钢板一端上,所述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之间垂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钢板分别连接在第二钢板上下两端接近第一钢板处,所述连接钢板与第二钢板及第一钢板之间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上远离第二钢板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钢板远离第一钢板位置处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钢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钢板上端的连接钢板通过第三通孔连接在下框架上,所述第二钢板下端的连接钢板通过第三通孔连接在转盘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一连接件的前侧,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在第一连接件的后侧,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上下两端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通槽、第二通槽,所述靠背骨架底端可通过第一通槽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通槽可将第一连接件卡接在坐垫骨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卡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骨架下端设有可在一定范围内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件的调节孔连接,所述靠背骨架及坐垫骨架上还设有多个减重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卡座椅,包括靠背骨架、坐垫骨架、座椅叉臂、下框架、两个座椅导轨,所述靠背骨架底端连接在坐垫骨架一端上,所述坐垫骨架低端连接在座椅叉臂顶端处,所述座椅叉臂低端连接在下框架顶端,所述下框架低端可滑动连接在座椅导轨顶端,所述座椅导轨底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靠背骨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坐垫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保证座椅Y向刚度,所述重卡座椅整体一阶左右横摆模态频率值不低于13.8Hz,一阶前后摆模态频率值不低于15.4Hz;本发明一阶横摆模态分析值为不小于13.8Hz,有效地避开了轮胎激励频率,降低了座椅发生共振的风险,从而提高座椅动态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超群,何选景,钱凯,张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苇渡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