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6601030发布日期:2024-01-06 23:0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尤其涉及一种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汽车总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此,车辆的防撞预警和安全保护一直是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研究的热点。

2、现有技术中,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会根据实际发生碰撞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启动安全气囊。但是,当车辆真的发生碰撞时,由于碰撞可能导致车辆上的检测设备或控制设备失灵等情况发生,从而导致安全气囊无法正常引爆,不能启到应有的防护作用,难以有效减轻碰撞给乘客带来的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可以在检测到本车与前车可能会发生碰撞,且本车与后车也可能会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若预测发生碰撞时的碰撞强度较大,则在车辆发生碰撞前就点爆安全气囊,可以保证安全气囊顺利点爆,使得安全气囊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降低碰撞给车内人员带来的伤害。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

4、若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预测发生所述第一碰撞时所述本车的第一碰撞加速度,以及发生所述第二碰撞时所述本车的第二碰撞加速度;

5、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或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大于第一加速度阈值,则控制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安全气囊和收紧安全带。

6、可选的,所述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包括:

7、获取本车车速、前车车速和后车车速,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的前车车距、所述本车与所述后车的后车车距;

8、根据所述前车车速、所述前车车距、所述后车车速、所述后车车距和所述本车车速,预测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是否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后车是否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

9、可选的,在所述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0、检测车辆的行驶路况,所述行驶路况至少包括高速公路路况和城市道路路况;

11、若所述车辆的所述行驶路况为所述高速公路路况,则判断本车车速是否大于车速阈值;

12、若所述本车车速大于所述车速阈值,则执行所述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的步骤。

13、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14、若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没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降低所述本车车速至第一车速范围内,并发出第一报警信息;

15、若没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提高所述本车车速至第二车速范围内,并发出第二报警信息。

16、可选的,所述控制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安全气囊,包括:

17、预测发生所述第一碰撞时的第一碰撞时间,发生所述第二碰撞时的第二碰撞时间;

18、获取所述安全气囊的充气时间和弹出时间;

19、根据所述第一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和所述弹出时间,确定点爆所述安全气囊的第一目标车距;

20、根据所述第二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和所述弹出时间,确定点爆所述安全气囊的第二目标车距;

21、在所述前车车距减小至所述第一目标车距或所述后车车距减小至所述第二目标车距时,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22、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和所述弹出时间,确定点爆所述安全气囊的第一目标车距,包括:

23、确定所述前车与所述本车的第一相对速度和第一相对加速度;

24、根据所述第一相对速度、所述第一相对加速度、所述第一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与所述弹出时间,预测点爆所述安全气囊前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行驶的第一相对距离;

25、计算所述前车车距与所述第一相对距离的差值,得到所述第一目标车距。

26、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27、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和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不大于设定的所述第一加速度阈值,则控制所述车辆收紧安全带,并判断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和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二加速度阈值,所述第二加速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一加速度阈值;

28、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或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加速度阈值,则提醒驾驶员是否需要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29、若驾驶员需要点爆所述安全气囊,则控制所述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30、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31、第一预测模块,用于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

32、第二预测模块,用于若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预测发生所述第一碰撞时所述本车的第一碰撞加速度,以及发生所述第二碰撞时所述本车的第二碰撞加速度;

33、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或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大于第一加速度阈值,则控制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安全气囊和收紧安全带。

34、可选的,第一预测模块还用于:

35、获取本车车速、前车车速和后车车速,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的前车车距、所述本车与所述后车的后车车距;

36、根据所述前车车速、所述前车车距、所述后车车速、所述后车车距和所述本车车速,预测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是否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后车是否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

37、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

38、检测车辆的行驶路况,所述行驶路况至少包括高速公路路况和城市道路路况;

39、若所述车辆的所述行驶路况为所述高速公路路况,则判断本车车速是否大于车速阈值;

40、若所述本车车速大于所述车速阈值,则执行所述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所述本车与所述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的步骤。

41、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用于:

42、若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没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降低所述本车车速至第一车速范围内,并发出第一报警信息;

43、若没有发生所述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有发生所述第二碰撞的风险,则提高所述本车车速至第二车速范围内,并发出第二报警信息。

44、可选的,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45、预测单元,用于预测发生所述第一碰撞时的第一碰撞时间,发生所述第二碰撞时的第二碰撞时间;

46、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安全气囊的充气时间和弹出时间;

47、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和所述弹出时间,确定点爆所述安全气囊的第一目标车距;

48、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和所述弹出时间,确定点爆所述安全气囊的第二目标车距;

49、点爆单元,用于在所述前车车距减小至所述第一目标车距或所述后车车距减小至所述第二目标车距时,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50、可选的,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

51、确定所述前车与所述本车的第一相对速度和第一相对加速度;

52、根据所述第一相对速度、所述第一相对加速度、所述第一碰撞时间、所述充气时间与所述弹出时间,预测点爆所述安全气囊前所述本车与所述前车行驶的第一相对距离;

53、计算所述前车车距与所述第一相对距离的差值,得到所述第一目标车距。

54、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用于:

55、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和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不大于设定的所述第一加速度阈值,则控制所述车辆收紧安全带,并判断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和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是否大于第二加速度阈值,所述第二加速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一加速度阈值;

56、若所述第一碰撞加速度或所述第二碰撞加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加速度阈值,则提醒驾驶员是否需要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57、若驾驶员需要点爆所述安全气囊,则控制所述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所述安全气囊。

58、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互相通信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从而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

59、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

60、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6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低车辆碰撞伤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可以通过预测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前车是否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以及本车与同一车道内的后车是否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若有发生第一碰撞的风险,且有发生第二碰撞的风险,则说明车辆可能无法避免发生碰撞;在无法避免要发生碰撞的情况下,预测发生第一碰撞时本车的第一碰撞加速度,以及发生第二碰撞时本车的第二碰撞加速度,通过加速度了解发生碰撞时的碰撞强度;若第一碰撞加速度或第二碰撞加速度大于设定的加速度阈值,说明可能发生的碰撞比较严重,则控制车辆在发生碰撞前点爆安全气囊和收紧安全带,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该方法在检测到本车与前车可能会发生碰撞,且本车与后车也可能会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若预测发生碰撞时的碰撞强度较大,则在车辆发生碰撞前就点爆安全气囊,可以保证安全气囊顺利点爆,使得安全气囊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降低碰撞给车内人员带来的伤害。

62、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