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方法、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36630399发布日期:2024-01-06 23:20阅读:26来源:国知局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方法、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方法、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1、相对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在原有的冷却需求下,还增加了三电系统的冷却需求,热负荷大幅度提升,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系统包括彼此孤立的多个冷却回路,通过各个冷却回路分别给各子系统散热。为了尽量满足各子系统的冷却需求,各个冷却回路的散热器均按最大散热需求量设计,此种情况下,需要加大散热器的尺寸,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机舱空间要求高。并且,彼此孤立的冷却回路不能充分发挥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方法、冷却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方法,所述混合动力汽车包括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第一流体通断装置、依次连接的第一散热器、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并联的第一连接管路和耦合散热器,所述耦合散热器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第二流体通断装置、依次连接的第二散热器、若干第二待散热部件、并联的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耦合散热器,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端,其中,所述冷却方法包括:

3、获取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一温度信息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二温度信息;

4、比较所述第一温度信息与第一温度阈值的大小以及所述第二温度信息与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5、当所述第一温度信息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二温度信息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导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导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

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7、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在冷却系统设置耦合散热器、第一流体通断装置、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耦合散热器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分别连接在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并与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并联,第一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一流体通道的一端,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二流体通道的一端,通过获取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一温度信息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二温度信息,并比较第一温度信息与第一温度阈值的大小以及第二温度信息与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且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第一温度信息低于第一温度阈值,且第二温度信息高于第二温度阈值,此时,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有余,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不足,控制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导通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待散热部件和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并控制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导通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待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此时,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流体通道,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经过第二流体通道,通过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给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预冷,可以提高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并且,本技术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机舱空间要求低。

8、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方法还包括:

9、当所述第二温度信息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切断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导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和/或,

10、控制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切断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导通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

11、第二冷却回路作为高温冷却回路,在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有余时,不再需要利用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液进行预冷,控制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切断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待散热部件和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控制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切断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待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可以减小冷却液的流动阻力,提高冷却效率。

12、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每一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一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的进液端或出液端,所述第一温度信息为所述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有温度信息中的最高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每一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一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的进液端或出液端,所述第二温度信息为所述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有温度信息中的最高温度。

13、借此,第一温度信息、第二温度信息能够准确表征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情况,同时简化后续的温度比较程序。

14、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散热能力等于所述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的最大散热需求量,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散热能力等于所述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若干第二待散热部件叠加后的最大总散热需求量与所述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的最大散热需求量的差值与预设安全系数的乘积。

15、由于正常工况下各子系统的散热需求并不会同时达到最大,该方式可以节省整个冷却系统需要的占用空间和耗费成本,同时又能够尽可能满足各子系统的散热需求。

16、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耦合散热器包括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用于供冷却风流通,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的进风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的出气端连通所述混合动力汽车的排风通道,所述冷却方法还包括:

17、当所述第一温度信息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二温度信息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导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控制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切断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

18、借此,可以通过第三流体通道的冷却风冷却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

19、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流体通道设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之间,所述冷却方法还包括:

20、当所述第一温度信息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二温度信息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导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控制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导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

21、借此,可以通过第三流体通道的冷却风冷却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

22、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的安全耐受温度,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若干第二待散热部件的安全耐受温度。

23、通过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温度与待散热部件的安全耐受温度的大小关系,判断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是否不足或者有余,能够准确判断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

2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以及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第一流体通断装置、依次连接的第一散热器、若干第一待散热部件、并联的第一连接管路和耦合散热器,所述耦合散热器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第二流体通断装置、依次连接的第二散热器、若干第二待散热部件、并联的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耦合散热器,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一端;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电性连接,并被配置为执行如上所述的冷却方法。

2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6、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在冷却系统设置耦合散热器、第一流体通断装置、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耦合散热器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分别连接在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并与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并联,第一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一流体通道的一端,第二流体通断装置设置在第二连接管路和第二流体通道的一端,通过获取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一温度信息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第二温度信息,并比较第一温度信息与第一温度阈值的大小以及第二温度信息与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且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第一温度信息低于第一温度阈值,且第二温度信息高于第二温度阈值,此时,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有余,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能力不足,控制第一流体通断装置导通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待散热部件和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并控制第二流体通断装置导通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待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此时,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流体通道,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经过第二流体通道,通过第一冷却回路的冷却液给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液预冷,可以提高第二冷却回路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并且,本技术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机舱空间要求低。

27、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为电控三通阀,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第一待散热部件,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的第一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一流体通断装置的第二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通过第一三通管连接;和/或,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为电控三通阀,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第二待散热部件,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的第一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二流体通断装置的第二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通过第二三通管连接。

28、第一流体通断装置采用一电控三通阀,成本低,且导通或切断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待散热部件和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以及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一待散热部件和第一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时,控制程序简单。第二流体通断装置采用一电控三通阀,成本低,且导通或切断第二流体通道与第二待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以及第二连接管路与第二待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器之间的流路时,控制程序简单。

2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该包括车体和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冷却系统如上所述。

3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