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34176发布日期:2023-08-25 02:1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1、智能集电器系统是为无轨电车的使用而设计,用以连接接触线网和无轨电车的电气设备。通过车载集电器从高压线网引入电流,流经dc/dc执行电压、电流转换,输入进驱动电机等相关驱动装置,进行车辆驱动。图1所示,为集电器系统在整车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2所示,为集电器系统整体概括图,包括集电杆1及位于集电杆端部的集电头2,集电杆1挂网时,落入集电钩总成3内。

2、如图2、图3所示,为集电钩总成3图。在集电杆1降杆及集电器非运行状态,集电钩总成3可将集电杆1收入钩内,并且集电钩总成3具有自动开闭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升杆开钩、降杆入钩后闭钩的自动化控制。一般来说,集电钩总成3位于汽车顶部,包括固定钩支架31以及设置再固定钩支架31上的固定钩32,且在固定钩支架31的底面上设置有固定钩缓冲块33。

3、如图4、图5、图6所示,目前,行业内回中气缸5均处于大托架4的下方,回中气缸5通过推动中心竖直轴6实现集电系统左右旋转回中。但集电系统总高度较高,无轨电车在特殊运行工况下需要过涵洞,集电系统过高会与涵洞等剐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集电系统的高度,并能实现集电杆的回中控制,因此,提供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3、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大托架上部的旋转体,旋转体上设置轴承;且在大托架上部设置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的输出轴铰接在旋转体上;其中,左回中气缸为左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右回中气缸为右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且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均包括背靠背方式设置的两个气缸。

4、左回中气缸连接第五电磁阀,右回中气缸连接第六电磁阀;第五电磁阀和第六电磁阀均位于气控箱内,且上述电磁阀均连接储气罐。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回中气缸推旋转体,替代推竖直轴,实现回中功能,能有效降低集电系统高度,避免与涵洞剐蹭。



技术特征:

1.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大托架(4)上部的旋转体(8),旋转体(8)上设置轴承;且在大托架上部设置左回中气缸(9)和右回中气缸(10),左回中气缸(9)和右回中气缸(10)的输出轴铰接在旋转体(8)上;其中,左回中气缸(9)为左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右回中气缸(10)为右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且左回中气缸(9)和右回中气缸(10)均包括背靠背方式设置的两个气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回中气缸(9)连接第五电磁阀(k5),右回中气缸(10)连接第六电磁阀(k6);第五电磁阀(k5)和第六电磁阀(k6)均位于气控箱内,且上述电磁阀均连接储气罐。


技术总结
一种集电系统的回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大托架上部的旋转体,旋转体上设置轴承;且在大托架上部设置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的输出轴铰接在旋转体上;其中,左回中气缸为左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右回中气缸为右边集电杆的回中气缸;且左回中气缸和右回中气缸均包括背靠背方式设置的两个气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回中气缸推旋转体,替代推竖直轴,实现回中功能,能有效降低集电系统高度,避免与涵洞剐蹭。

技术研发人员:韩康,刘雨,常建华,邓燕博,王毅,许洁,韩三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闪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