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76326发布日期:2024-03-01 12:29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减震筒,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


背景技术:

1、减震器整体用来支持车架的重量,缓和道路不平对车辆的振动和冲击,并迅速衰减振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减低车体各部分的动应力,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前减震器需要设置相应的减震筒、以便于将前减震器与车架进行连接 ,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 :cn207333536u,公开了一种抗撞减震筒,包括筒部(2)、定位肋板(11)、定位筒(4)、固定肋板(12)和固定筒 (3),定位肋板(11)和固定肋板(12)均位于筒部(2)相对的侧表面,定位筒(4)位于定位肋板 (11)上,固定筒(3)位于固定肋板(12)上,所述筒部(2)的侧表面设有环形凸肋 (71)和直凸肋(72),环形凸肋(71)沿筒部(2)周向呈环形,环形凸肋(71)与定位肋板(11)和 固定肋板(12)均一体连接,直凸肋(72)沿筒部(2)轴心分布,环形凸肋(71)和直凸肋(72)交 错并一体连接。所述定位筒(4)外侧设有加厚的防 撞侧壁(6),防撞侧壁(6)与定位筒(4)和定位肋板(11)一体成型设置。 所述固定筒(3)外侧设有加厚的防 撞侧壁(6),防撞侧壁(6)与固定筒(3)和固定肋板(12)一体成型设置。

2、然而,由于减震筒通常是整体铸造制成,使用的铝材较多,材料成本较高,铸造成型之后需要对铸件表面进行喷漆、酸洗工艺,而目前环保法规日趋严厉,目前的工艺难以满足环保要求,需要投入较多设备进行改善,无疑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的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包括主体架、塑胶套,所述主体架包括筒体、分别设于筒体端部的轴筒、以及多个安装支架,筒体、及其两端的轴筒和安装支架为一体结构设计,所述塑胶套包覆在筒体、以及筒体两端的轴筒和安装支架的外侧。

3、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还包括连接轴筒与筒体两者的一体式主固定板,塑胶套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主固定板的主板包覆部。

4、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还包括设置在筒体端部的多个一体辅连接筒,辅连接筒与轴筒设置在筒体的同一端部,所述塑胶套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辅连接筒的辅筒包覆部。

5、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还包括连接筒体与辅连接筒两者的一体式辅固定板,塑胶套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辅固定板的辅板包覆部。

6、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中的辅固定板与主固定板紧邻连接设计,塑胶套的主板包覆部和辅板包覆部也紧邻连接设置。

7、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中辅固定板的厚度小于主固定板的厚度,辅板包覆部的厚度也对应小于主板包覆部的厚度。

8、在上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中,所述主体架采用铁材料制成。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由于主体架外侧包塑胶套,对主体架的制成材料不再受到限制,不仅降低加工要求、有利于整车设计,同时使得主体架可以选择采用铁材料制成,不仅节省材料使用量,而且生产使用的成本大大降低;进一步的,塑胶套便于做成各种颜色,替代原先的喷漆、酸洗工艺,提高美观度的同时符合环保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架(1)、塑胶套(2),所述主体架(1)包括筒体(3)、分别设于筒体(3)端部的轴筒(4)、以及多个安装支架(5),筒体(3)、及其两端的轴筒(4)和安装支架(5)为一体结构设计,所述塑胶套(2)包覆在筒体(3)、以及筒体(3)两端的轴筒(4)和安装支架(5)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还包括连接轴筒(4)与筒体(3)两者的一体式主固定板(6),塑胶套(2)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主固定板(6)的主板包覆部(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还包括设置在筒体(3)端部的多个一体辅连接筒(8),辅连接筒(8)与轴筒(4)设置在筒体(3)的同一端部,所述塑胶套(2)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辅连接筒(8)的辅筒包覆部(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还包括连接筒体(3)与辅连接筒(8)两者的一体式辅固定板(10),塑胶套(2)对应设有与其一体且包覆辅固定板(10)的辅板包覆部(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中的辅固定板(10)与主固定板(6)紧邻连接设计,塑胶套(2)的主板包覆部(7)和辅板包覆部(11)也紧邻连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中辅固定板(10)的厚度小于主固定板(6)的厚度,辅板包覆部(11)的厚度也对应小于主板包覆部(7)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1)采用铁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前减震筒结构,包括主体架、塑胶套,所述主体架包括筒体、分别设于筒体端部的轴筒、以及多个安装支架,筒体、及其两端的轴筒和安装支架为一体结构设计,所述塑胶套包覆在筒体、以及筒体两端的轴筒和安装支架的外侧。本技术由于主体架外侧包塑胶套,对主体架的制成材料不再受到限制,不仅降低加工要求、有利于整车设计,同时使得主体架可以选择采用铁材料制成,不仅节省材料使用量,而且生产使用的成本大大降低;进一步的,塑胶套便于做成各种颜色,替代原先的喷漆、酸洗工艺,提高美观度的同时符合环保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罗海荣
技术研发日:20230530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