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20308发布日期:2024-04-01 14:35阅读:15来源:国知局
燃料供给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冷制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料供给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内能源市场急剧变化,燃气车依靠其能耗成本低、排放易达标、综合经济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渐占据市场,大型货运重卡、客车、特种运输车等车辆的发动机也逐渐出现由柴油发动机改为以lpg、lng、cng为燃料的新能源发动机的发展大趋势。

2、在上述背景下,市场急需有区别于燃油车驻车加热器柴暖的取暖系统,即驻车加热器燃气暖,以满足用户冬季取暖、辅助发动机预热启动的需求。驻车加热器燃气暖可以巧借新能源发动机的供气罐,但如何输送燃气并保证燃气在使用时其压力符合燃烧要求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控制系统,以解决燃气车在取暖方面技术方案欠缺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包括:燃气燃烧源和燃气供给控制分系统,所述燃气燃烧源包括燃烧炉,所述燃气供给控制分系统包括储气罐、风筒机、气源开关、减压限流模组、电控稳压模组、温控变量模组、指令控制模组;

4、所述储气罐与所述燃烧炉通过进气管道连通设置;

5、所述风筒机与所述燃烧炉通过进风管道连通设置;

6、沿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方向,所述气源开关、所述减压限流模组、所述电控稳压模组以及所述温控变量模组依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其中,所述减压限流模组用以降低燃气压力,所述电控稳压模组用以调节燃气压力,所述温控变量模组用以调节燃气流速;

7、所述指令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燃烧炉、所述风筒机、所述气源开关、所述电控稳压模组以及所述温控变量模组电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减压限流模组包括限流阀,所述电控稳压模组包括一次调压阀、电磁阀和膜片挤压阀;

9、所述限流阀配置成在燃气压力低于预设值时处于关闭状态,在燃气压力不低于预设值时处于打开状态;

10、所述电磁阀固定于所述一次调压阀,并与所述一次调压阀的出口连通设置;

11、所述膜片挤压阀固定于所述一次调压阀,以用于挤压所述一次调压阀的膜片;

12、或所述减压限流模组包括泄流阀,所述电控稳压模组包括二次调压阀、电磁阀和膜片挤压阀;

13、所述泄流阀配置成在燃气压力不高于预设值时处于正常通气状态,在燃气压力高于预设值时处于泄流状态;

14、所述电磁阀固定于所述二次调压阀,并与所述二次调压阀的出口连通设置;

15、所述膜片挤压阀固定于所述二次调压阀,以用于挤压所述二次调压阀的第二膜片,使燃气流出所述二次调压阀。

16、进一步的,所述减压限流模组还包括阻断阀,所述阻断阀包括阀体、球体和按压开关;

17、所述阀体具有贯穿其自身的过气通道,其侧壁上设有容纳孔;

18、沿所述阀体的进气方向,所述过气通道依次分为第一进气段、容纳腔和第二进气段,其中,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容纳孔连通;

19、所述球体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进气段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的直径;

20、所述按压开关设置于所述容纳孔;

21、所述限流阀与所述阻断阀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进气段连通设置;

22、所述泄流阀与所述阻断阀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进气段连通设置。

23、进一步的,所述二次调压阀包括调压壳以及设置于所述调压壳内的第一调压机构和第二调压机构;

24、所述调压壳侧壁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25、所述第一调压机构包括第一杠杆和第一膜片组件;

26、所述第一杠杆与所述调压壳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并具有方向相反的第一封堵端部和第一连接端部;

27、所述第一膜片组件与所述调压壳密封连接,并与所述调压壳内壁围合形成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上调压腔;

28、所述第一膜片组件还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连接,使所述第一封堵端部具有绕所述第一铰接轴的轴线向靠近所述进气口方向转动以封堵所述进气口的运动趋势;

29、所述第二调压机构包括第二杠杆、第二膜片组件和弹性复位件;

30、所述第二杠杆与所述调压壳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并具有方向相反的第二封堵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

31、所述第二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连接,还与所述调压壳密封连接,并与所述调压壳内壁围合形成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下调压腔,所述下调压腔与所述上调压腔通过通气口连通;

32、所述膜片挤压阀配置成在启动工况下挤压所述第二膜片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二封堵端部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向远离所述通气口的方向转动;

33、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与所述调压壳内壁之间,使所述第二封堵端部具有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轴线向靠近所述通气口方向转动以封堵所述通气口的运动趋势。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膜片、连接头、第一调节头和第一弹簧;

35、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固定于所述调压壳;

36、所述连接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一膜片的中部;

37、所述第一调节头与所述调压壳螺纹连接;

38、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头与所述第一膜片之间。

39、进一步的,所述限流阀包括限流壳、限流套、限流阀芯和第一限流弹簧;

40、所述限流壳设有限流腔和过流腔,其侧壁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过流腔连通设置;

41、所述限流套固定于所述限流腔,并具有方向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设置,沿所述限流套的周向,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壁凸出形成有密封凸台,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过流腔连通设置;

42、所述限流阀芯穿设于所述限流套,并与所述限流套内壁围合形成过流通道;

43、所述第一限流弹簧套设于所述限流阀芯,其两端分别与所述限流壳和所述限流阀芯连接,所述第一限流弹簧使所述限流阀芯具有朝所述过流腔方向滑动的趋势,以与所述密封凸台抵触。

44、进一步的,所述限流壳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固定连接;

45、所述限流阀还包括第二调节头、限流膜片和第二限流弹簧;

46、所述第二调节头与所述上壳螺纹连接;

47、所述限流膜片连接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并与所述下壳围合形成所述过流腔;

48、所述限流阀芯的一端以垂直于所述限流膜片的姿态连接于所述限流膜片的中部;

49、所述第二限流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头与所述限流膜片之间,使所述限流膜片具有向靠近所述第二调节头方向凸出的趋势。

50、进一步的,所述泄流阀包括泄流壳以及处于所述泄流壳内的泄流膜片、抗压杠杆、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

51、所述泄流膜片与所述泄流壳密封连接,并将所述泄流壳内腔分隔形成过压腔和泄压腔,且其上设有连通所述过压腔与所述泄压腔的贯穿孔;

52、所述泄流壳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与所述过压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泄压腔连通;

53、所述抗压杠杆与所述泄流壳通过转动轴铰接,并具有方向相反的抗压端部和联动端部;

54、所述第一复位组件连接于所述联动端部与所述泄流壳,使所述抗压端部具有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向靠近所述第一通孔方向转动以封堵所述第一通孔的运动趋势;

55、所述第二复位组件连接于所述泄流膜片与所述泄流壳,使所述泄流膜片具有向靠近所述过压腔方向凸出的变形趋势,以与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抵触,封堵所述贯穿孔。

5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头、泄流阀芯和第一复位弹簧;

57、所述第一固定头处于所述泄压腔内,并与所述泄流壳固定连接;

58、所述泄流阀芯穿设于所述泄流膜片以及所述第一固定头,所述联动端部穿设于所述泄流阀芯处于所述过压腔内的端部;

59、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处于所述泄压腔内,并套设于所述泄流阀芯,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泄流阀芯和所述泄流膜片。

60、进一步的,所述膜片挤压阀包括动推杆、电磁线圈和压缩弹簧;

61、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动推杆,并配置成在通电工况下,驱使所述动推杆沿其自身轴向向远离所述电磁线圈的方向滑动;

62、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所述动推杆,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动推杆和所述电磁线圈连接,所述压缩弹簧使所述动推杆具有沿其自身轴向向靠近所述电磁线圈方向滑动的趋势。

63、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变量模组包括电机、变量阀和温度测量模块;

64、所述电机与所述变量阀的主动轴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主动轴转动;

65、所述温度测量模块设置于所述燃烧炉;

66、所述指令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机、所述温度测量模块电连接。

67、进一步的,所述燃气燃烧源还包括燃气发电机;

68、所述进气管道远离所述所述储气罐的一端还与所述燃气发电机连通设置。

69、进一步的,所述燃料供给控制系统还包括燃油燃烧源和燃油供给控制分系统,所述燃油燃烧源包括多燃料发动机,所述燃油供给控制分系统包括储油罐、油源开关和温控变量模组;

70、所述储油罐与所述多燃料发动机的进油口通过进油管道连通设置;

71、沿所述进油管道的进油方向,所述油源开关和所述温控变量模组依次设置于所述进油管道;

72、所述温控变量模组包括电机和变量阀;

73、所述电机与所述变量阀的主动轴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主动轴转动。

74、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燃料供给控制系统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在于:

75、该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包括燃烧炉、储气罐、风筒机、气源开关、减压限流模组、电控稳压模组、温控变量模组、指令控制模组;储气罐与燃烧炉通过进气管道连通设置;风筒机与燃烧炉通过进风管道连通设置;沿进气管道的进气方向,气源开关、减压限流模组、电控稳压模组以及温控变量模组依次设置于进气管道,其中,减压限流模组用以降低燃气压力,电控稳压模组用以调节燃气压力,温控变量模组用以调节燃气流速;指令控制模组分别与燃烧炉、风筒机、气源开关、电控稳压模组以及温控变量模组电连接。

76、在该燃料供给控制系统中,在指令控制模组的控制下,风筒机通过进风管道向燃烧炉中输送空气,储气罐通过进气管道向燃烧炉中输送燃气,燃气与空气在燃烧炉中混合燃烧,即实现取暖的目的;另外,燃气在输送过程中,依次经过气源开关、减压限流模组、电控稳压模组以及温控变量模组,其中,气源开关控制进气管道的通断,减压限流模组对经过的高压燃气进行降压,电控稳压模组对经过减压限流模组的燃气进行调压,温控变量模组对经过电控稳压模组的燃气进行调速,如此,即实现了对燃气的减压、调压、稳压以及控流,使得进入燃烧炉的燃气能够安全燃烧,且提高了燃气的利用率。

77、由此可见,该燃料供给控制系统以燃气车自带的燃气源钢瓶或钢瓶组作为储气罐,通过对储气罐输出的燃气进行减压、调压、稳压以及控流等相关调控,在实现取暖的同时,还保证了燃气燃烧的安全性,提高了燃气的燃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