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架系统、车辆、车辆悬架散热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905496发布日期:2024-05-09 21:52阅读:10来源:国知局
车辆悬架系统、车辆、车辆悬架散热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总地涉及车辆散热,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车辆和车辆悬架散热方法悬架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的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在工作过程中温度升高较快,其散热问题一直是行业内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车辆和车辆悬架散热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包括:

3、减震器;

4、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对应所述减震器设置有第一导流边,所述第一导流边背向或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

5、可选地,所述减震器设置有第二导流边,所述第一导流边与所述第二导流边对应设置,其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边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流边的长度不同。

6、可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外侧散热片,所述外侧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减震器靠近车轮的一侧,所述外侧散热片设置有第一侧边,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外侧散热片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

7、可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

8、内侧散热片,所述内侧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减震器远离车轮的一侧,所述内侧散热片设置有第三侧边,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内侧散热片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侧边的长度。

9、可选地,所述减震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外侧散热片和至少一个所述内侧散热片,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外侧散热片和所述内侧散热片在所述减震器上相对设置。

10、可选地,所述减震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外侧散热片和多个所述内侧散热片,多个所述外侧散热片沿所述减震器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内侧散热片沿所述减震器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11、可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减震器远离车轮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减震器间隔设置,在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导流装置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12、可选地,所述导流装置适于与车辆连接,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13、气囊,所述气囊充气时能够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使得所述气流通道弯曲以能够增大气流流速。

14、可选地,还包括:

15、充气设备,所述充气设备连接所述气囊能够向所述气囊充气,使得所述气囊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

16、可选地,还包括:

17、应急阀,所述应急阀设置于所述气囊,所述车轮转到预定角度时能够触发所述应急阀开启,所述应急阀开启使得所述气囊放气。

18、可选地,所述气囊包括两个以上的子气囊,两个以上的所述子气囊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两个以上的所述子气囊之间设置有避让区,所述避让区对应所述减震器设置,所述气囊充气之后所述子气囊的厚度朝向所述避让区逐渐减小。

19、可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20、衬板,所述衬板呈弧形并且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使得所述气流通道弯曲以能够增大气流流速;

21、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衬板连接,能够驱动所述衬板朝向所述减震器移动或远离所述减震器移动。

22、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

23、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散热方法,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实施,包括:

24、获取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25、根据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导流装置调节流过减震器周围的气流的流速和/或流量。

26、可选地,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包括:

27、车速;

28、所述车速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或移动;

29、所述车速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背向所述减震器收缩或移动。

30、可选地,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还包括:

31、车轮转角;

32、所述车轮转角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或移动;

33、所述车辆转角或所述车轮转角大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背向所述减震器收缩或移动。

34、可选地,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还包括:

35、驾驶员的转向动作;

36、所述转向动作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朝向所述减震器凸出或移动;

37、所述转向动作大于第三阈值时,控制所述导流装置背向所述减震器收缩或移动。

38、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车辆和车辆悬架散热方法,将伯努利原理运用在悬架散热上,通过导流装置的结构在减震器周围产生流速差以及压力差,以增加减震器周围空气流通量,即增加减震器周围的通风量,显著提高了车辆悬架系统的散热功能,实现为减震器快速散热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设置有第二导流边,所述第一导流边与所述第二导流边对应设置,其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边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导流边的长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外侧散热片(241),所述外侧散热片(241)设置于所述减震器靠近车轮的一侧,所述外侧散热片(241)设置有第一侧边(s21),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外侧散热片(24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侧边(s22),所述第一侧边(s21)与所述第二侧边(s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边(s2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边(s22)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外侧散热片(241)和至少一个所述内侧散热片(242),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外侧散热片(241)和所述内侧散热片(242)在所述减震器上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外侧散热片(241)和多个所述内侧散热片(242),多个所述外侧散热片(241)沿所述减震器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内侧散热片(242)沿所述减震器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减震器远离车轮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减震器间隔设置,在所述减震器与所述导流装置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适于与车辆连接,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07)包括两个以上的子气囊,两个以上的所述子气囊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两个以上的所述子气囊之间设置有避让区(312),所述避让区(312)对应所述减震器设置,所述气囊(307)充气之后所述子气囊的厚度朝向所述避让区(312)逐渐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

14.一种车辆悬架散热方法,通过权利要求7-12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实施,其特征在于,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悬架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悬架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还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悬架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车辆和车辆悬架散热方法。车辆悬架系统包括:减震器和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对应减震器设置有第一导流边,第一导流边背向或朝向减震器凸出。本发明利用伯努利原理,通过导流装置的结构在减震器周围产生流速差以及压力差,以增加减震器周围空气流通量,显著提高了车辆悬架系统的散热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黄泰硕,孙宪猛,张勋,杜武智,章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