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6348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并且更具体地适合作为支柱型悬架(麦弗逊式)的滑动轴承并入四轮机动车辆中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在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四个车轮且具有其中并入在与主轴一体化的外缸中的液压减震器的撑杆组件与卷簧结合的结构的支柱型悬架中,存在其中当撑杆组件在转向操作中与卷簧一起旋转时撑杆组件的活塞杆旋转的类型和其中活塞杆不旋转的类型。在任一种类型的支柱型悬架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车身上的安装构件和卷簧的上部弹簧座之间使用轴承,以便允许撑杆组件平顺地旋转。

在该轴承中,使用了滚动轴承或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滚动轴承使用滚珠或滚针。然而,滚动轴承有可能由于诸如无限小振荡和振动荷载而在滚珠或滚针中造成疲劳失效,使得存在难以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的问题。同时,滑动轴承相比滚动轴承具有高的摩擦扭矩,因此有可能使转向操作更吃力。此外,两种轴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装配用于防止诸如灰尘的异物侵入到滑动表面上的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防尘密封的高摩擦力,转向操作变得吃力,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尤其具有转向操作变得吃力得多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um-b-4-52488

[专利文献2]jp-um-b-2-1532

[专利文献3]jp-um-b-2-6263

[专利文献4]jp-um-b-8-2500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几种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这些轴承均由以下部分构成:合成树脂制上部壳体;合成树脂制下部壳体;和合成树脂制轴承件,其插置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其中,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形成于内周面侧和外周面侧上,以借助于密封部分(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有所描述)防止诸如灰尘的异物侵入到轴承滑动表面上。

利用这些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可以克服由于防尘密封件(其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并且装配在滑动表面之间,以便围绕滑动表面)导致的转向操作力增加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尽可能可行地防止诸如灰尘的异物侵入到滑动表面上来实现稳定且平顺的转向操作力。

包括上部壳体、下部壳体和插置在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推力滑动轴承件的滑动轴承改善了诸如低摩擦性质的滑动特性和耐磨性。然而,在其中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施加到这样的滑动轴承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发生下部壳体的移置的情况中,形成迷宫状的通道以允许其中具有推力滑动轴承件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那些部分有可能在径向方向上彼此干涉(挤压和接触)。结果,有可能在这些部分中可能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此外,在其中在已发生干涉的部分中出现在旋转方向(周向方向)上的相对滑动的情况中,可能导致摩擦阻力的增加,从而可能降低滑动特性。

本发明已在上述方面进行了设计,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即使在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下部壳体发生径向相对移置时也能够避免可归因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某些部分(所述部分限定用于形成迷宫状通道的间隙,以允许其中设有推力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并且不会造成在这些部分中出现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不会造成可归因于这些部分中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部壳体;合成树脂制下部壳体;和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插置在下部壳体和装配在下部壳体上方的上部壳体之间,其中,在用于形成外周侧通道的间隙中以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径向相对可移置量由插入穿过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轴调节,外周侧通道允许其中设置有推力滑动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的径向外周部分与外部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部壳体;合成树脂制下部壳体;和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其插置在下部壳体和装配在下部壳体上方的上部壳体之间,其中,在用于形成外周侧通道的间隙中以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和在用于形成内周侧通道的间隙中以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径向相对可移置量由插入穿过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轴调节,外周侧通道允许其中设置有推力滑动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的径向外周部分与外部连通,内周侧通道允许所述空间的径向内周部分与所述外部连通。

根据按照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在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特别地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引起下部壳体中的径向移置的情况中,可以避免可归因于限定用于形成所述通道的间隙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某些部分在径向方向上的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这是因为:在提供了允许其中设置有推力滑动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的径向外周部分与外部连通的外周侧通道的情况中,在用于形成该通道的间隙中以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可归因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间隙(在轴与限定轴所穿过的圆形孔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相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径向相对可移置量由穿过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轴调节。另外,这也因为:在其中提供了允许其中设置有推力滑动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的径向内周部分与外部连通的内周侧通道的情况中,在用于形成该通道的间隙中以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可归因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间隙的相对可移置量,该径向相对可移置量由穿过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轴调节,并且不会在那些部分中造成诸如变形、损坏、断裂等的缺陷发生,并且不会造成可归因于在那些部分中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在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插置在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之间的推力滑动轴承可以由推力滑动轴承部分构成,该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之一上,并且具有与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中的另一者可滑动接触的表面;或者可以备选地由推力滑动轴承件构成,该推力滑动轴承件与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分开地形成,并且具有可与下部壳体滑动接触的上表面和可与上部壳体滑动接触的下表面。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外周侧通道和内周侧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单个径向间隙构成,或者可以备选地由多个径向间隙和垂向间隙构成,所述垂向间隙允许所述多个径向间隙彼此连通,以便形成诸如迷宫的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部壳体,其包括:环形上板部分,其具有第一内周面;圆筒形第一悬垂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的下表面上;和圆筒形接合悬垂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的下表面上,以便通过圆筒形接合悬垂部分的内周面与第一悬垂部分的外周面配合形成环形上部外侧凹槽;合成树脂制下部壳体,其包括:环形下板部分,其具有第二内周面;圆筒形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下表面上且具有第三内周面;圆筒形第一突出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和圆筒形接合突起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以便由其内周面与第一突出部分的外周面配合而形成环形下部外侧凹槽;以及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件,其设置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中,使得其上表面与装配在下部壳体上方的上部壳体的上板部分的下表面形成可滑动接触,而其下表面与下板部分的上表面形成可滑动接触,其中,第一悬垂部分设置在下部外侧凹槽中,且具有在一方面是第一悬垂部分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与在另一方面是第一突出部分的外周面和接合突起部分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第一间隙和径向第二间隙,接合悬垂部分从接合突起部分径向向外设置,且具有在接合悬垂部分的内周面与接合突起部分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第三间隙,并且由第一悬垂部分、第一突出部分、接合悬垂部分和接合突起部分形成的外周侧通道允许上述空间的径向外周部分与外部连通,第一至第三间隙中的每一个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量由轴调节,该轴插入由第一至第三内周面限定的圆形孔中。

根据按照此方面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由于用于形成外周侧通道的第一至第三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移置量由轴调节,该轴插入由第一至第三内周面限定的圆形孔中),即使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下部壳体发生相对移置,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形成外周侧通道的第一悬垂部分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第一突出部分的外周面、接合悬垂部分的内周面、以及接合突起部分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而不会造成在第一悬垂部分、第一突出部分、接合悬垂部分和接合突起部分中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也不造成可归因于第一悬垂部分、第一突出部分、接合悬垂部分和接合突起部分处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根据按照本发明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另一个方面,第一内周面具有优选地与第二内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直径,第三内周面具有与第二内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并且与第二内周面齐平,并且第一至第三间隙中的每一个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在一方面是径向第二和第三内周面分别与在另一方面是轴的外周面之间的两个径向间隙中的较小者。

根据按照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又一个方面,进一步提供了第二突出部分,其一体地形成于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且具有外周面以用于与第二突出部分的内周面和下板部分的上表面配合形成环形下凹部,并且推力滑动轴承件设置在上述空间内的下凹部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突出部分可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与第二内周面相同的直径,并且与第二内周面齐平。

根据按照本发明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又一个方面,由于推力滑动轴承件设置在下凹部中,即使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发生径向相对移置,也可以维持推力滑动轴承件的初始径向位置。

在本发明中,上部壳体还可包括圆筒形第二悬垂部分,其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的下表面上,以便通过圆筒形第二悬垂部分的外周面与上板部分的下表面和第一悬垂部分的内周面配合而形成环形上凹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突出部分可以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以便位于径向向外远离第二内周面处,第二悬垂部分可以朝下板部分的上表面悬垂,以便在第二悬垂部分的外周面和第二突出部分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径向第四间隙,并且由第二悬垂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形成的内周侧通道可以允许上述空间的径向内周部分与外部连通,第四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上述相对可移置量,或等于或大于在一方面是径向第二和第三内周面分别与在另一方面是轴的外周面之间的两个径向间隙中的较小者。

在其中除了外周侧通道之外形成内周侧通道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由于用于形成内周侧通道的第四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上述相对可移置量,即使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发生径向相对移置,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形成内周侧通道的第二悬垂部分的外周面与第二突出部分的内周面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而不造成在第二悬垂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中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不造成可归因于在第二悬垂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处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在其中形成内周侧通道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第二悬垂部分可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与第一内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并且与第一内周面齐平,并且下部壳体还可具有圆筒形第三突出部分,圆筒形第三突出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以便通过圆筒形第三突出部分的外周面与第二突出部分的内周面配合而形成环形下部凹槽。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悬垂部分可以设置在下部内侧凹槽中,且在第二悬垂部分的内周面和第三突出部分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径向第五间隙,并且第二悬垂部分可以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的下表面上,以便位于径向向外远离第一内周面处,并且内周侧通道可以进一步由第三突出部分形成,第五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上述相对可移置量,或等于或大于在一方面是径向第二和第三内周面分别与在另一方面是轴的外周面之间的两个径向间隙中的较小者。同样就这样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而言,即使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发生径向相对移置,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形成内周侧通道的第三突出部分的外周面与第二悬垂部分的内周面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而不造成在第三突出部分和第二悬垂部分中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不造成可归因于在第三突出部分和第二悬垂部分处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在其中也由第三突出部分的外周面和第二悬垂部分的内周面形成内周侧通道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第三突出部分可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与第二内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并且与第二内周面齐平。然而,代替此布置,上部壳体还可具有圆筒形第三悬垂部分,该圆筒形第三悬垂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的下表面上,以便通过圆筒形第三悬垂部分的外周面与第二悬垂部分的内周面配合而形成环形上部内侧凹槽,第三突出部分可以设置在上部内侧凹槽中,且在第三突出部分的内周面和第三悬垂部分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径向第六间隙,并且第三突出部分可以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的上表面上,以便位于径向向外远离第二内周面处,并且内周侧通道可以进一步由第三悬垂部分形成,第六间隙的径向最小宽度等于或大于上述相对可移置量,或者等于或大于在一方面是径向第二和第三内周面分别与在另一方面是轴的外周面之间的两个径向间隙中的较小者。同样就这样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而言,即使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被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在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发生径向相对移置,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形成内周侧通道的第三突出部分的内周面与第三悬垂部分的外周面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而不造成在第三突出部分和第三悬垂部分中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不造成可归因于在第三突出部分和第三悬垂部分处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在其中进一步由第三突出部分形成内周侧通道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第三悬垂部分可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具有与第一内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直径并且与第一内周面齐平。

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在其中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两者均相对于插入穿过其中的轴径向可移置地设置的情况中,相对可移置量变为上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和下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之和。然而,在其中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者相对于插入的轴径向可移置而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另一者相对于插入的轴径向不可移置并且设置有相对于插入的轴均一的轴承间隙的情况中,相对可移置量变为相对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者的径向间隙,而在其中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者相对于插入的轴径向可移置而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另一者相对于插入的轴径向不可移置并且设置有相对于插入的轴围绕轴不均一的径向间隙的情况中,由于不均一性,相对可移置量在从相对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者的径向间隙至上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与下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之和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如果最小宽度大于上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和下部壳体相对于轴的径向间隙之和,甚至在由于在一方面是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与在另一方面是轴之间的径向间隙而发生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的径向相对移置的情况中,也可以可靠地避免可归因于限定用于形成通道的间隙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某些部分在径向方向上的挤压和接触的干涉,而不受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相对于轴安装的方式影响。然而,另一方面,如果该最小宽度过大,在推力轴承或这样的推力滑动轴承由推力滑动轴承件构成的情况中,会有利于诸如灰尘的异物侵入到该推力滑动轴承件的滑动表面上,并且因此存在不能获得平顺的转向操作力变得的可能性,结果是,如果这样的最小宽度通过考虑在避免干涉和防止异物侵入之间的平衡而确定,则是足够的。

在其中由迷宫构成的通道形成于外周侧上并且由迷宫构成的通道形成于外周侧和内周侧中的每一个上的情况中,有效地防止了来自外部的诸如灰尘的异物侵入设有推力滑动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即使在波动荷载在径向方向上施加到下部壳体并且下部壳体发生径向相对移置时也能够避免可归因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某些部分(所述部分限定用于形成迷宫状通道的间隙,以允许其中设有推力轴承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并且不会造成在这些部分中出现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不会造成可归因于这些部分中的相对滑动的滑动特性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2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推力滑动轴承件的说明性平面图;

图3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推力滑动轴承件在沿着图2所示线iii–iii的箭头方向上截取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放大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5是其中图1所示实施例并入支柱型悬架中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6是图5的部分放大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剖视图;以及

图9是本发明的再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提供本发明的更详细的描述。应当指出,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图1至4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合成树脂制合制滑动轴承1由下列部分构成:合成树脂制上部壳体2;合成树脂制下部壳体3;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其充当插置在下部壳体3和装配在下部壳体3上方的上部壳体2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滑动轴承。

上部壳体2包括:环形上板部分13,其具有环形上表面10和限定了在环形上板部分13的中心部分中的圆形孔11的内周面12;圆筒形悬垂部分15,其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13的环形下表面14上,以便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与内周面12以预定间距间隔开;和接合悬垂部分19,其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13的外周侧上的下表面14上,以便与悬垂部分15的外周面17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以预定间距间隔开,使得接合悬垂部分19的内周面16与悬垂部分15的外周面17配合形成环形上部外侧凹槽18。

接合悬垂部分19包括:圆筒形部分20,其一体地形成在下表面14上,以便从下表面14悬垂;和圆筒形接合部分21,其一体地形成在圆筒形部分20上,以便在径向向内方向b上从圆筒形部分20的内周面凸出。内周面16具有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从下表面14倾斜的圆筒形部分20的环形倾斜表面22和接合部分21的环形凸出表面23,环形凸出表面23连续地连接到倾斜表面22并且在径向向内方向b上以弯曲形式凸出。接合部分21具有位于悬垂部分15的环形下端面24下方的环形下端面25。

下部壳体3包括:环形下板部分33,其具有圆柱形外周面30和限定了圆形孔31的内周面32,圆形孔31位于中心部分中且具有与圆形孔11相同的直径,内周面32具有与内周面12相同的直径;圆筒形突出部分37,其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33的环形上表面34的内周侧上且具有内周面36,内周面36限定了具有与圆形孔31相同的直径的圆形孔35,内周面36具有与内周面32相同的直径,并且与内周面32齐平;圆筒形部分41,其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33的环形下表面38的内周侧上且具有内周面40,内周面40限定了具有与圆形孔31和35相同的直径的圆形孔39;圆筒形突出部分48,其一体地形成在上表面34上,以便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与突出部分37以预定的间距间隔开,使得其内周面45与上表面34和突出部分37的外周面46配合形成环形下凹部47;以及圆筒形接合突起部分52,其一体地形成在上表面34的外周侧上,以便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与突出部分48以预定的间距间隔开,使得其内周面49与突出部分48的外周面50配合形成环形下部外侧凹槽51。

接合突起部分52包括:圆筒形部分53,其一体地形成在上表面34上,以便从上表面34伸出并具有内周面49;以及圆筒形被接合部分55,其一体地形成在圆筒形部分53的外周面上以便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凸出,并且具有外周面54。外周面54具有:环形倾斜表面57,其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从圆筒形部分53的环形上端面56倾斜并且与倾斜表面22相对;以及环形倾斜表面58,其连续地连接到在一方面是倾斜表面57和在另一方面是外周面30,并且在径向向内方向b上从倾斜表面57倾斜。相对于竖直方向c,上端面56与突出部分48的环形上端面59一起设置在与突出部分37的环形上端面60相同的位置处。被接合部分55形成为使得其外周面54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的最大伸出位置处的直径变得大于接合部分21的凸出表面23在径向向内方向b上的最大凸出位置处的直径。

与下部壳体3分开形成的环形推力滑动轴承件4包括:内周面62,其限定了在中心部分中的圆形孔61且具有比外周面46的直径大的直径;外周面63,其具有比内周面45的直径小的直径;环形上表面64,其充当上部环形推力滑动轴承表面;和环形下表面65,其充当下部环形推力滑动轴承表面。环形推力滑动轴承件4设置在下凹部47中,且具有在内周面62与外周面46之间和外周面63与内周面45之间的环形间隙,使得环形上表面64被定位成高于下凹部47的开口平面66。因此,推力滑动轴承件4设置在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之间的空间67内的下凹部47中,使得上表面64在周向方向r上与装配在下部壳体3上方的上部壳体2的上板部分13的下表面14可滑动地形成接触,而下表面65在周向方向r上与限定下凹部47的底部表面的下板部分33的上表面34可滑动地形成接触。

推力滑动轴承件4还包括环形凹槽68,环形凹槽68形成于上表面64和下表面65中,以便围绕圆形孔61和多个径向凹槽69,径向凹槽69的一端在环形凹槽68处开放,另一端在外周面63处开放,并且其在周向方向r上布置成相等的间距。诸如油脂的润滑剂填充在这些环形凹槽68和径向凹槽69中。

对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来说,悬垂部分15设置在由外周面50、内周面49和附加的是下板部分33的环形表面73限定的下部外侧凹槽51中,分别在一方面是径向向内方向b侧上和在径向向外方向a侧上在悬垂部分15的内周面71和外周面17与在另一方面是在径向向内方向b侧上和在径向向外方向a侧上分别面向周表面71和外周面17的外周面50和内周面49之间设置有径向间隙72凹槽;同时接合悬垂部分19设置在接合突起部分52的径向向外方向a侧上,在一方面是接合悬垂部分19的内周面16与在另一方面是在径向向内方向b侧上分别面向内周面16的外周面30和外周面54之间设置有径向间隙75。因此,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形成为上部壳体2,上部壳体2通过接合部分21与被接合部分55基于用于克服直径差的挠曲变形的配合而装配在下部壳体3上方,从而形成外周侧通道76,该外周侧通道76由迷宫构成,该迷宫允许空间67的径向外周部分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的外部连通,所述外周侧通道76由上板部分13、悬垂部分15、突出部分48、接合悬垂部分19、接合突起部分52和下板部分33形成,即,更具体地由在下表面14和上端面59之间的间隙、在内周面71和外周面50之间的间隙72、在下端面24和环形表面73之间的间隙、在外周面17和内周面49之间的间隙72、在下表面14和上端面56之间的间隙、以及在一方面是内周面16与在另一方面是外周面54和外周面30之间的间隙75,以便在一端处通向空间67的径向外周部分,在另一端处通向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的外部。

如图5和6所示,这样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卷簧84的上部弹簧座85与车身侧安装构件89之间:在径向间隙δ1(δ1=(d–d)×1/2)和径向间隙δ2(在本实施例中,δ1=δ2)在周向方向r上分别在由内周面32、36和40形成且具有直径d的内周面81与具有外径d的撑杆组件的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之间和内周面12与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之间保持均一的同时,活塞杆82被插入圆形孔11、31、35和39中,并且具有连续地连接到下表面38的圆柱形外周面83的圆筒形部分41被配合地插入形成于卷簧84的上部弹簧座85的平板部分86中的圆形孔87中,使得下表面38与平板部分86形成接触,而上表面10与车身侧安装构件89的下表面90形成接触,且活塞杆82的上端通过螺母88固定到上表面10,并且使得上部壳体2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活塞杆82不移动。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形成为使得两个间隙72和间隙75的径向最小宽度变得大于在一方面是内周面32、36和40与在另一方面是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在径向方向上的两个径向间隙δ1中的较小者,即,在本实施例中大于径向间隙δ1,因为相应的径向间隙δ1是相同的。

即,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以在通道76中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两个间隙72和间隙75的径向最小宽度设定为大于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移置量由活塞杆82调节,活塞杆82通过插入由内周面12、32、36和40限定的圆形孔11、31、35和39中而穿过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

就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由于推力滑动轴承件4插置在下部壳体3和装配在下部壳体3上方的上部壳体2之间,在转向操作中上部弹簧座85相对于车身侧安装构件89在周向方向r(即,围绕轴线o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通过推力滑动轴承件4在其上表面64处相对于下表面14在周向方向r上的旋转滑动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在其下表面65处相对于上表面34在周向方向r上的旋转滑动中的至少一者而实现。结果,可实现平顺的转向操作。此外,由于间隙72和间隙75的径向最小宽度大于在内周面32、36和40处相对于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的相应的径向间隙δ1,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最多径向间隙δ1的径向相对移置,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接合悬垂部分19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以及可归因于在一方面是悬垂部分15与在另一方面是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结果,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最多径向间隙δ1的这样的径向相对移置,在悬垂部分15、接合悬垂部分19、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中也不会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在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在周向方向r上的相对旋转中不会发生可归因于此等干涉的摩擦阻力增加,从而可以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

即,就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可以避免在接合悬垂部分19与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挤压和接触以及在一方面是悬垂部分15与在另一方面是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挤压和接触两者,这可归因于插入活塞杆82所需的径向间隙δ1,从而可以确保平顺的转向操作。

在图1至4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通道76仅在外周侧上形成;然而,除了这样的外周侧通道76之外,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还可具有内周侧通道100,如图7所示。在图7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上部壳体2还可包括圆筒形悬垂部分104,圆筒形悬垂部分104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13的下表面14上,以便由直径小于内周面36的圆筒形悬垂部分104的圆柱形外周面101与上板部分13的下表面14和悬垂部分15的内周面71配合而形成环形上凹部102,并且圆筒形悬垂部分104具有圆柱形内周面103,圆柱形内周面103直径等于内周面12且与内周面12齐平并且直径小于外周面101。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分37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33的上表面34上,以便位于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远离内周面32处,并且具有限定了与圆形孔11连通的圆形孔105的内周面103的悬垂部分104朝下板部分33的上表面34悬垂,以便在悬垂部分104的外周面101与突出部分37的内周面36之间形成径向间隙106。因此,由迷宫(该迷宫允许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的外部通过具有径向间隙δ1和δ2的部分连通)构成的内周侧通道100由包括在上端面60与下表面14之间的间隙和在外周面101与内周面36之间的间隙106的间隙形成,以便在一端处通向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处通向在上表面34和悬垂部分104的环形下端面107之间的圆形孔35。以在通道100中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106的径向最小宽度设定为大于径向间隙δ1,因此设定为大于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移置量由活塞杆82调节,活塞杆82通过插入由内周面12、32、40和103限定的圆形孔11、31、39和105中而穿过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

就图7中也示出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由于间隙106的径向最小宽度大于在内周面32和40处相对于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的相应的径向间隙δ1,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在接合悬垂部分19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的径向干涉以及可归因于在一方面是悬垂部分15与在另一方面是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之外,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37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结果,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这样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悬垂部分15、接合悬垂部分19、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外,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37中也不会发生诸如变形、损坏、断裂等的缺陷,并且在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在周向方向r上的相对旋转中不会发生可归因于此干涉的摩擦阻力增加,从而使得可以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

在图7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内周侧通道100由突出部分37和悬垂部分104形成;然而,除了此布置之外,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可以设有内周侧通道100,该通道进一步由突出部分121的圆柱形外周面122和悬垂部分104的内周面103形成,如图8所示。即,在图8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下部壳体3还具有圆筒形突出部分121,圆筒形突出部分121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33的上表面34上,并且除了外周面122之外还具有圆柱形内周面124,圆柱形内周面124直径与内周面32相同且与内周面32齐平并且直径小于外周面122,以便通过直径小于内周面36和103的直径的圆柱形外周面122与突出部分37的内周面36配合而形成比下凹部47深的环形下部内侧凹槽123。悬垂部分104设置在由内周面36、外周面122和下板部分33的环形表面126限定的下部内侧凹槽123中,且在悬垂部分104的内周面103与突出部分121的外周面122之间具有径向间隙125,并且悬垂部分104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13的下表面14上,以便位于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远离内周面12处。内周面124限定与圆形孔31连通的圆形孔127。因此,除了在上端面60与下表面14之间的间隙和在外周面101与内周面36之间的间隙106之外,内周侧通道100(其允许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外部通过具有径向间隙δ1和δ2的部分连通)进一步由间隙125、在环形表面126与悬垂部分104的下端面107之间的间隙、以及在下表面14与突出部分121的环形上端面128之间的间隙形成,以便在一端处通向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处通向圆形孔11和圆形孔31之间的环形空间129。以在由迷宫构成的通道100中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125的径向最小宽度设定为大于径向间隙δ1,因此设定为大于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的径向相对的移置量,该移置量由活塞杆82调节,活塞杆82通过插入由内周面12、32、40和124限定的圆形孔11、31、39和127中而穿过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

就图8中也示出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由于间隙125的径向最小宽度大于在内周面32、40和124处相对于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的相应的径向间隙δ1,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可归因于在接合悬垂部分19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可归因于在一方面是悬垂部分15与在另一方面是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可归因于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37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之外,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121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结果,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这样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悬垂部分15、接合悬垂部分19、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外,在悬垂部分104、突出部分37和突出部分121中也不会发生诸如变形、损坏、断裂等的缺陷,并且在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在周向方向r上的相对旋转中不会发生可归因于此干涉的摩擦阻力增加,从而可以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

在图8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内周侧通道100由突出部分37、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121形成;然而,除了此布置之外,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可以设有这样的内周侧通道100,该通道进一步由突出部分121的圆柱形内周面124和悬垂部分141的外周面142形成,如图9所示。即,在图9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上部壳体2还具有圆筒形悬垂部分141,圆筒形悬垂部分141一体地形成在上板部分13的下表面14上,并且除了外周面142之外还具有圆柱形内周面144,圆柱形内周面144的直径与内周面12相同,与内周面12齐平,并且小于外周面142,以便通过直径小于内周面103和124的直径的圆柱形外周面142与悬垂部分104的内周面103配合而形成比上凹部102浅的环形上部内侧凹槽143。突出部分121设置在由内周面103、外周面142和上板部分13的环形表面146限定的上部内侧凹槽143中,且在突出部分121的内周面124与悬垂部分141的外周面142之间具有径向间隙145,并且突出部分121一体地形成在下板部分33的上表面34上,以便位于在径向向外方向a上远离内周面32处。内周面144限定与圆形孔11连通的圆形孔147。因此,除了在上端面60与下表面14之间的间隙、间隙106、在环形表面126与悬垂部分104的下端面107之间的间隙、以及在内周面103与突出部分121的外周面122之间的间隙125之外,内周侧通道100(其允许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的外部通过具有径向间隙δ1和δ2的部分连通)进一步由间隙145、在突出部分121的环形上端面128与环形表面146之间的间隙和在悬垂部分141的环形下端面148之间的间隙形成,以便在一端处通向空间67的径向内周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处通向圆形孔147和圆形孔31之间的环形空间149。以在由迷宫构成的通道100中横穿径向方向的方式延伸的间隙145的径向最小宽度设定为大于径向间隙δ1,因此设定为大于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的径向相对可移置量,该移置量由活塞杆82调节,活塞杆82通过插入由内周面12、32、40和144限定的圆形孔11、31、39和147中而穿过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和推力滑动轴承件4。

就图9中也示出的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由于间隙145的径向最小宽度大于在内周面32和40处相对于活塞杆82的外周面83的相应的径向间隙δ1,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可归因于在接合悬垂部分19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可归因于在一方面是悬垂部分15与在另一方面是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以及可归因于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37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可归因于在悬垂部分104和突出部分121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之外,也可以避免可归因于在突出部分121和悬垂部分141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互挤压和接触的干涉。结果,即使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发生至多径向间隙δ1的这样的径向相对移置,除了悬垂部分15、接合悬垂部分19、突出部分48和接合突起部分52之外,在悬垂部分104、突出部分37、突出部分121和悬垂部分141中也不会发生变形、损坏、断裂等,并且在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在周向方向r上的相对旋转中不会发生可归因于此干涉的摩擦阻力增加,从而可以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

就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而言,通过特别地避免在外周侧上的干涉(挤压和接触),可以利用较低的阻力维持平顺的转向操作,而不会影响在下部壳体3相对于上部壳体2在周向方向r上的相对旋转中的转矩。

附图标记说明

1: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2:上部壳体

3:下部壳体

4:推力滑动轴承件

10:上表面

11,31,35,39,61:圆形孔

12,16,32,36,40,45,49,62:内周面

13:上板部分

14,38:下表面

15:悬垂部分

17,46,50,63:外周面

18:上部外侧凹槽

19:接合悬垂部分

30:外周面

33:下板部分

34,64:上表面

37,48:突出部分

38,65:下表面

41:圆筒形部分

47:下凹部

51:下部外侧凹槽

52:接合突起部分

66:开口平面

67: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