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空软轨交通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198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空软轨交通道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交通道路结构,特别是一种低空软轨交通道路。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渐增多,地面交通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为彻底缓解和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现象,目前,采用的方式包括修建立交桥疏通堵点,修建环城路、地铁、轻轨或城市高架桥等方式进行分流,这些方式通常只适应于经济条件较好和财政支付能力较强的城市,而不能适宜于经济条件差和财政支付能力弱的城市,即使是大中城市,也会受到投资收益率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制约,这些设施的修建都会是有限的,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为此,需要一种小成本的交通系统,用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和财政支付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573646U”,公告日期2010年9月8日,公告了一种高架软轨交通系统,该系统通过高架软轨和电驱动轨道车等形成高架软轨交通系统,其结构简单、乘坐舒适、安全,车辆制造成本低,且方便快捷,可用于城市高架桥的补充或替代。但该系统的软轨道路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以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车辆运行稳定性和系统运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运行稳定性、车辆乘坐舒适,系统运力大的低空软轨交通道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空软轨交通道路,包括轨道,轨道由左导轨和右导轨构成T形中空结构,左导轨和右导轨内部均穿设有承载缆绳,左导轨和右导轨通过下部的支撑框架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撑框架下方敷设有基础网,基础网上固定连接有U形卡座,支撑框架的下端位于U形卡座的U形卡槽内。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本发明,轨道采用左导轨和右导轨构成T形中空结构,其重量轻,制造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基础网用于形成安全防护,并能形成一定减震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轨道通过U形卡座装设,其安装方便,稳定性好。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与U形卡座之间设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用于吸收轨道震动能量,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左导轨和右导轨铺设有耐磨板。以提高轨道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优选的,所述轨道上方设有车身限位框架。以限制车辆震动幅度,确车辆和乘员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车身限位框架由限位顶板和两侧的侧板组成。以从上方和两侧对车辆的车身上部形成车辆震动或倾斜限制,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身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两侧的侧板呈八字形分布。以提高两侧挡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轨道设有多排。以增大运力,提高低空的空间利用率。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轨道设有多层,所述车身限位框架固定连接在本层上方的基础网或防护网。进一步增大运力,提高低空的空间利用率。

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基础网和防护网通过网板钢架支撑。确保基础网强度和敷设方便性和快速性。

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承载缆绳通过缆绳钢架支撑。确保缆绳强度和敷设方便性和快速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系统造价低,运行成本低,且无排放污染,清洁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导轨呈多层和多排的蜂窝状布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导轨呈多层和多排的蜂窝状布设中,承载缆绳以及基础网和防护网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参见附图1、图2、图3,一种低空软轨交通道路,包括轨道,轨道由左导轨1和右导轨2构成T形中空结构,左导轨1和右导轨2铺设有耐磨板8,左导轨1和右导轨2内部均穿设有承载缆绳3,左导轨1和右导轨2通过下部的支撑框架4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撑框架4内部形成有剪刀叉支撑结构,支撑框架4下方敷设有基础网5,基础网5上固定连接有U形卡座6,支撑框架4的下端位于U形卡座6的U形卡槽内,支撑框架4与U形卡座6之间设有减震弹簧7;U形卡座6由U形本体6a和底板6b组成,底板6b与基础网5通过螺纹紧固件或铆钉固定连接,底板6b宽度远大于U形卡槽宽度,底板6b与U形本体6a之间设有加强筋6c。

其中,轨道上方设有车身限位框架9;车身限位框架9由限位顶板9a和两侧的侧板9b组成,且两侧的侧板9b呈八字形分布。轨道设有多排和多层,同一层中的相邻轨道之间设有隔离网11,同一轨道层的两侧设有安全网12,上下层之间通过基础网5隔离;以使多层和多排轨道形成蜂窝状布局;顶层的车身限位框架9通过螺纹紧固件或铆钉固定连接在防护网10上,位于顶层下方的各层中的车身限位框架9通过螺纹紧固件或铆钉固定连接本层上方的基础网5上。基础网5和防护网10通过网板钢架13的横梁支撑;承载缆绳3通过缆绳钢架14的横梁支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