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77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动车车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动车配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动车车厢。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高速动车组上VIP座椅只有一种形式,如图1所示,VIP座椅可180°旋转,VIP座椅包括私密罩、座椅骨架、底座、外包覆等。VIP座椅扶手11内集成显示器及餐桌板,乘客在坐姿状态下可以观看电视或就餐。如图2所示,现有的VIP座椅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坐躺功能的转换。乘员则通过扶手上的集成控制按钮,操纵按钮控制电机运转,实现坐躺转换。如图3所示,现有的动车车厢的头车整体的结构为:一节车厢中有三列座椅,一列座椅靠一侧车窗设置,两列紧挨靠另一侧车窗设置。

在VIP座椅实现躺姿状态时,每个VIP座椅设头靠12、靠背13、坐垫14、腿靠15、脚托16。坐卧转换时,腿靠15旋转90°上抬,头靠12及靠背13下移,坐垫14前移,脚托16旋转90°垂直躺姿铺面。

然而现有VIP座椅要实现这一系列动作,两排座椅间距必须保证座椅躺姿状态下不与前排座椅干涉。因此在躺姿状态下,VIP座椅占用空间大,座椅布置时前后排间距也大。由于座椅间距不能小于座椅伸展尺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车定员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车车厢,以克服现有的VIP座椅占用空间大,限制动车定员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车车厢,包括:所述车厢内设置有两列座椅,其中每列座椅包括至少两个座椅,两列座椅之间形成过道;

所述座椅包括座卧部、以及与所述座卧部并排设置的桌箱;

所述座卧部包括靠背、坐垫以及位于所述坐垫两侧的扶手,所述坐卧部可在坐姿与躺姿之间调节;

所述桌箱的上部设置有桌台,所述桌台与所述扶手并排设置,所述桌台的下部设置有脚窝;

其中,在每列座椅中,针对任意相邻的两个座椅,前一座椅的桌箱与后一座椅的坐卧部位于一列,在所述后一座椅的坐卧部处于躺姿时,所述后一座椅的坐垫与所述前一座椅的脚窝的置脚板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地,所述桌箱具有朝向后一座椅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桌箱的侧壁形成了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所述置脚板,所述置脚板的上部空间形成所述脚窝。

可选地,所述置脚板的下方设置有鞋格。

可选地,所述桌台靠近后一坐卧部的一侧上设置有背板,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后一座卧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器。

可选地,所述背板远离所述后一座卧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储物箱。

可选地,所述显示器的下方还设置有电源插座。

可选地,所述桌箱远离座卧部的一侧设置有挡板。

可选地,所述桌箱远离所述座卧部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防撞条,所述防撞条与所述置脚板的高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座卧部的外侧包覆设置有私密罩。

本发明提供的动车车厢,车厢内只有两列座椅,无论坐姿躺姿,乘客均可单独占用一排空间,两列座椅之间设有的过道能够方便乘客自由出入,乘客间互无妨碍,增加了乘客的舒适度和私密性。将车厢内部的座椅设有坐卧部和桌箱,由桌箱提供显示器及餐桌板的安装空间,桌箱上部上的桌台可便于乘客放置小物品且用于进餐,体现了人性化需求。桌箱的下部上还提供脚窝的置脚板,将后排坐卧部上的坐垫与前排置脚板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利用前排座椅脚窝的空间,座椅躺姿的实现则不用额外增加座椅间距,空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而在动车车厢的四角设置只设有固定不动的坐卧部,不会妨碍乘客上下动车车厢,且坐卧部充当桌箱脚窝的置脚板的功能,能够增加动车的定员。本发明动车车厢增加了VIP座椅类型的可选性,给人新的视觉及感官体验,可在车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座椅的重新排布,乘客间互无妨碍,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环境,保证了乘客的私密性,且增加了动车的定员,增加了运能运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的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现有的动车车厢的头车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头车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的动车车厢包括:车厢内设置有两列座椅,其中每列座椅包括至少两个座椅,两列座椅之间形成过道;座椅包括座卧部20、以及与座卧部20并排设置的桌箱30;座卧部20包括靠背22、坐垫23以及位于坐垫23两侧的扶手24,坐卧部20可在坐姿与躺姿之间调节;桌箱30的上部设置有桌台31,桌台31与扶手24并排设置,桌台31的下部设置有脚窝32;其中,在每列座椅中,针对任意相邻的两个座椅,前一座椅的桌箱30与后一座椅的坐卧部20位于一列,在后一座椅的坐卧部20处于躺姿时,后一座椅的坐垫23与前一座椅的脚窝32的置脚板321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相比现有的动车车厢的一侧会并排放置两个VIP座椅,对于坐在侧墙侧座位上的乘客如果离开座位,需要过道侧的乘客让开,会影响旁边乘客及其私密性。本实施例动车车厢中,车厢内只设有两列座椅,且在两列座椅之间设有的过道,能够方便乘客自由进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所带给乘客的不便,乘客的私密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座椅与车厢车底的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的原理相同,具体为座椅的底座承接座卧部20和桌箱30,且与车体地板稳固连接。底座再通过6个M10螺栓连接在地板上。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座椅与现有技术中的VIP座椅的结构不同,座椅包括座卧部20和桌箱30。

一方面,坐卧部20包括靠背22、坐垫23以及位于坐垫23两侧的扶手24,可选地,靠背22上还可以包括头枕21。无论坐卧部20的头枕21、靠背22和坐垫23,还是坐卧部20的骨架、主体机构都可为现有技术的VIP座椅,也可以设计成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不同材料构成的座椅来替代,只需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可。

另一方面,桌箱30的尺寸不需要太宽,桌箱30采用树脂和ABS塑料压成型。桌箱30的上部设置有与扶手24并排的桌台31,可方便乘客放置水杯、书籍等物品,也能够方便乘客用于就餐等操作。在桌台31下部的后侧设置有脚窝32。可选地,桌箱30具有朝向后一座椅的开口,开口与桌箱30的侧壁形成了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置有置脚板321,置脚板321的上部空间形成脚窝32,方便后排乘客在躺姿状态下放置脚,从而节省坐卧部20的长度,节省车厢的空间。可选地,置脚板321的下方设置有鞋格322。具体地,乘客可将鞋放置于设置的鞋格322中,不易丢失,便于乘客查找,也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保证了动车车厢的整齐干净。

可见,桌箱30从上下层次上分离了空间,实现了空间的利用。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本实施例中座椅的坐卧部20能够实现坐姿与躺姿的转换,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集成电机进行控制。参见图1和图2,与现有VIP座椅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坐卧部20上不用设置现有VIP座椅的腿靠15、脚托16,而是由桌箱30提供放置腿脚的置脚板321,腿脚可以放置在上述的脚窝32内。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当坐卧部20处于坐姿状态时,由于动车车厢中每排只有两个乘客,左右侧的每个乘客占用一排空间,乘客出入座位自由,不会影响旁边乘客,从心理上保护了乘客私密性,提高了舒适度,且每个乘客占用空间加大。

如图6所示,在每列座椅中,针对任意相邻的两个座椅,前一座椅的桌箱30与后一座椅的坐卧部20位于一列,在后一座椅的坐卧部20处于躺姿时,后一座椅的坐垫23与前一座椅的脚窝32的置脚板321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即在一列中,桌箱30和坐卧部20交替排列。在图5中示出了一列中的相邻的两个座椅。当坐卧部20处于躺姿状态时,后排坐卧部20的坐垫23前移填补两排座椅间距,且利用前排桌箱30的脚窝32空间,使得后排坐卧部20的坐垫23与前排桌箱30的脚窝32的置脚板321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不仅保证了乘客可实现躺姿,且不会额外增加座椅间距,还合理利用了空间资源。

图7为本发明动车车厢的头车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座卧部20和桌箱30可一体成型,也可单独紧挨设置于动车车厢内。其中,在动车一节车厢的四角,座椅可只设有都靠近窗户的一侧固定不动的坐卧部20,且坐卧部20朝向动车车厢内部。当后排坐卧部20正对四角中的任一一角的坐卧部20时,四角上的坐卧部20可充当桌箱30脚窝32的置脚板321的功能。当后排坐卧部的坐垫23伸出后,能够与前排坐卧部20的坐垫23有效衔接,完成后排座椅躺姿的实现。由于四角处只有一个坐卧部20,不包括桌箱30,不会影响车厢两处的进出口,且不会妨碍乘客上下动车。而在车厢的其余位置,座椅则都包括坐卧部20和桌箱30。

如图3所示,现有的VIP座椅若实现躺姿状态,需保证座椅躺姿状态下不与前排座椅干涉,VIP座椅布置间距需容纳躺姿状态下座椅全长及适当的安全间距。按GB-10000《中国成年人体尺寸》,取成年男性99百分位为依据,身高为1814mm,6mm修正量身高为1820mm,躺姿状态头部和脚部与座椅各留20mm间距,座椅伸长状态与前排座椅私密罩留25mm间隙,座椅私密罩造型厚度155mm,计算得出前后排座椅间距为2040mm,这也是保证座椅正常运行时最小间距。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座椅也需考虑坐卧部20伸展开后,后排坐垫23不与前排桌箱30的脚窝32干涉,但需有效衔接。按GB-10000《中国成年人体尺寸》,取成年男性99百分位为依据,身高为1814mm,6mm修正量身高为1820mm,躺姿状态头部和脚部与座椅各留20mm间距,座椅私密罩造型厚度40mm,脚窝32厚度25mm,计算得出前排座椅最前端到后排座椅最后端尺寸为1925mm,减去一个座椅前端到后端尺寸780mm,得出前后排座椅间距1145mm。

可见,本实施前后排座椅间距1145mm,现有的前后排VIP座椅的最小间距为2040mm,相比之下,本实施例中座椅占有的空间明显减小,且能够增加动车的定员,节约动车的成本。

继续参考图3和图7,本实施例中座椅布置方式以头车为例,不包含观光区及端部设施尺寸,客室8.94m长度为VIP座椅布置空间,布置现有的VIP座椅定员12人,布置本实施例中座椅定员14人。由于头车存在观光区客室空间较小,传统动车组车长24.5m,客室区域16.96m,布置现有的VIP座椅定员23人,可布置本实施例中座椅定员30人。若8辆编组动车组,每列车可增加定员56人。可见,本实施例中座椅在提高乘坐舒适性私密性基础上,较大的提高了运能及经济效益,节约了运行成本及能耗。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车车厢,车厢内只有两列座椅,无论坐姿躺姿,乘客均可单独占用一排空间,两列座椅之间设有的过道能够方便乘客自由出入,乘客间互无妨碍,增加了乘客的舒适度和私密性。将车厢内部的座椅设有坐卧部和桌箱,由桌箱提供显示器及餐桌板的安装空间,桌箱上部上的桌台可便于乘客放置小物品且用于进餐,体现了人性化需求。桌箱的下部上还提供脚窝的置脚板,将后排坐卧部上的坐垫与前排置脚板抵接且位于同一平面,利用前排座椅脚窝的空间,座椅躺姿的实现则不用额外增加座椅间距,空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且在动车车厢的四角设置只设有固定不动的坐卧部,不会妨碍乘客上下动车车厢,且坐卧部充当桌箱脚窝的置脚板的功能,能够增加动车的定员。本实施例动车车厢增加了VIP座椅类型的可选性,给人新的视觉及感官体验,可在车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座椅的重新排布,乘客间互无妨碍,提供了舒适的乘坐环境,保证了乘客的私密性,且增加了动车的定员,增加了运能运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图4-6,下面对本实施例动车车厢中座椅的桌箱30和坐卧部20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桌箱30的上部除了提供桌台31以外,同时可为显示器33、电源插座34、储物箱35等提供安装接口。

可选地,桌台31靠近后一坐卧部20的一侧上设置有背板,背板朝向后一座卧部20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器3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器33设置在桌台31靠近后一坐卧部20的一侧上,方便后排坐卧部20上的乘客能够观看前排乘客座椅后背上安装的显示器33。

本技术领域人员都可以理解,现有的VIP座椅扶手11内会集成餐桌板及显示器,在坐姿状态下观看电视或就餐时,会增加零部件的损坏几率且增加乘客挤手的风险。又由于餐桌板和显示器需放在乘客胸腹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乘客的腰围,即太胖的乘客不方便使用显示器和餐桌板。而在本实施例中,桌箱30上部的桌台31可以当做餐桌板,在背板朝向后排座椅一侧设置显示器33,能够克服现有VIP座椅扶手11内添增餐桌板和显示器所带来的不便和麻烦,本实施例中坐卧部20的扶手24不需要额外增加餐桌板和显示器,使得坐卧部20的坐宽尺寸变宽,为乘客提供舒适自在的乘坐环境。

可选地,显示器33的下方还设置有电源插座34。具体地,电源插座34为220V电源插座34,可设置有两脚插座、三角插座和USB接口等,便于乘客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可选地,背板远离后一座卧部20的侧壁上设置有储物箱35。具体地,储物箱35的设置便于乘客将零散的小物品、杂志或者垃圾袋放置于内。

可选地,桌箱30远离座卧部20的一侧设置有挡板36。具体地,挡板36的设置能够防止桌台31上的物品掉落,且能够增加乘客的私密性。

可选地,桌箱30远离座卧部20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防撞条37,防撞条37与置脚板321的高度相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防撞条37可采用现有技术中防撞条17的材质。当乘客或者列车员将重物撞到座椅时,防撞条37皆可增加座椅的强度,防止座椅发生撞裂现象。

接着,坐卧部20骨架的一侧上可设有阅读灯,方便乘客阅读或照明。

可选地,坐卧部20的坐姿、躺姿的转变可由设置在坐垫23与一侧扶手24之间的侧壁上设有控制开关按钮25,包括控制显示器33、阅读灯、座椅180°旋转、坐卧部20坐躺转换、呼叫等功能的开关按钮。控制开关按钮25的设置既不会影响座椅的尺寸大小,也能够及时方便的满足乘客的需求。

可选地,座卧部20的外侧包覆设置有私密罩26。具体地,私密罩26为座椅的外壳,现有的VIP座椅的私密罩11的原材料为玻璃钢,本实施例中座椅的坐卧部20的私密罩26的原材料使用新型的碳纤材料,模压成型。碳纤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防火等级高等优异性能。可选地,在私密罩26后部设有衣帽钩261、书报网262等。乘客将衣服、帽子、围巾等物品可方便的悬挂在衣帽钩261上,与现有的VIP座椅上的衣帽钩设于座椅的一侧相比,本实施例中衣帽钩261外置的设置对乘客来讲私密性更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