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67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隧道设备位置检测,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交通需求的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修建地铁,由于地铁建设的特殊性,因而修建地铁对安全性要求更严。目前,用于地铁隧道设备限界的检测装置按原理主要有接触式检测装置和非接触式检测装置两种形式。

接触式检测装置是完全模拟地铁隧道设备限界图的轮廓,作出相应的设备限界检测装置,当检测装置在隧道内检测时,侵限物体接触到检测装置的挡板,通过肉眼观察到侵限部位,精确度较低。同时检测过程中在不同隧道曲线部分需要调整整个检测装置,操作繁琐复杂。在检测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装置和设备的破坏性碰撞。破坏后检修会耽误整个项目的工期。

非接触式限界检测装置采用扫描式激光测试技术,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发射、漫反射接收原理测距,利用脉冲计数测量光程差得到激光发射点和目标间的距离值,通过坐标变换和相关测试原理,实现对限界测量。此装置的检测的精确性较高,但费用高昂,而且目前国内没有成型产品,因此国内地铁设备限界检测很少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容易控制、检测效果直接且检测成本较低的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两侧分别设置有限界固定板,所述限界固定板的外侧铰接有限界活动板,所述支撑框架上设置两个定位板,每一定位板上均设置一个横向移动板,并且,所述横向移动板和定位板之间设置有导轨副,每一所述横向移动板的外侧与所述限界固定板的内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横向移动板上均设置有一个丝母,两个所述丝母中旋合有一个丝杠,所述丝杠的中间设置有手轮,所述丝杠为双向丝杠,两个所述丝母的螺纹方向相反,使两个横向移动板能够同时向外或向内运动。

所述横向移动板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中部,所述支撑框架两侧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导向支撑杆和导向支承座,所述导向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和限界固定板上,所述导向支撑杆套装在所述导向支承座中。

所述限界活动板与限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支撑框架为四方体式框架,其下端固定在所述车体上;所述限界活动板的外形尺寸由地铁设备具体要求所确定,二者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双头双向丝杠和双向丝母的结构,能够使横向移动板同时向外或向内移动,速度快,提高了检测效率。

2、本实用新型支撑框架采用四方体框架,支撑面积大且强度高,另外,在离横向移动板较远距离上设置导向支撑杆,使得限界活动板不变形。

3、本实用新型限界活动板与限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能够使限界活动板转动后复位,便于进行下一步检测。

4、本实用新型横向移动板和定位板之间设置有导轨副,能够保证横向移动板的运动保持一致,以达到最好的检测结果。

5、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容易控制、检测效果直接且检测成本较低,其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实施,经济效益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中,1-车体,2-支撑框架,3-限界固定板,4-限界活动板,5-横向移动板,6-丝杠,7-定位板,8-导向支撑杆,9-手轮。

地铁隧道设备限界检测装置包括车体1车体1上设置有支撑框架2,支撑框架2两侧分别设置有限界固定板3,限界固定板3的外侧铰接有限界活动板4,其中:支撑框架2上设置两个定位板7,每一定位板7上均设置一个横向移动板5,并且,横向移动板5和定位板7之间设置有导轨副,以保证横向移动板5的运动方向,每一横向移动板5的外侧与限界固定板3的内侧固定连接,两个横向移动板5上均设置有一个丝母,两个丝母中旋合有一个丝杠6,丝杠6的中间设置有手轮9,丝杠6为双向丝杠,两个丝母的螺纹方向相反,使两个横向移动板5能够同时向外或向内运动。

横向移动板5位于支撑框架2的中部,支撑框架2两侧的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导向支撑杆8和导向支承座,导向支承座分别设置在支撑框架2和限界固定板3上,导向支撑杆8套装在导向支承座中。

限界活动板4与限界固定板3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图中未画出);支撑框架2为四方体式框架,其下端固定在车体1上;限界活动板4的外形尺寸由地铁设备具体要求所确定,二者相对应。

当检测装置在隧道内检测时,侵限物体接触到检测装置的限界活动板4,使限界活动板4发生转动,通过肉眼即可观察到侵限部位,便于整改。当然,也可以在限界固定板3和限界活动板4之间设置传感器和报警器,当有侵限现象时,发出报警,更加提醒检测人员注意检测结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