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422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车。铁路运输是其中一种最有效的已知陆上交通方式。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火车的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磙动。这样,在火车上面的人会感到更舒适,而且节省能量。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客货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火车的重量,令火车的载重力大大提高。

凹底平车是适用于标准轨距铁路上运输长大货物的特种车辆,具有一个中央凹下的大底架,对于重量在210吨以下,长度不大于九米的大型设备,无需特殊要求即可承运。

随着铁路运输的个性化需求增加,须保密运输、防雨的货物等在使用铁路凹底平车运输时,须进行加盖遮盖布以防止货物泄密及货物淋湿等。

而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才能够将货物盖好,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所述凹底平车包括:车体和遮罩;

所述车体的中部凹陷部分用于承载货物,所述遮罩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遮盖所述货物。

优选地,所述车体上设置有两走行导轨,两走行导轨分别位于所述车体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车体的两端连接;

所述遮罩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走行导轨内。

优选地,所述遮罩包括子遮罩一和子遮罩二,所述子遮罩一和子遮罩二可移动地固定于走行导轨上。

优选地,所述遮罩为可折叠的,所述遮罩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车体上。

优选地,所述车体包括凹底架和两个转向架,所述凹底架的两端支撑于所述转向架上;

所述凹底架包括承载梁、两端臂和两心盘梁,所述两端臂分别固定与所述承载梁两端连接;所述心盘梁分别固定于所述两端臂上远离所述承载梁的端部,所述凹底架分别通过所述两个心盘梁固定于所述两个转向架上;

所述两端臂分别包括盖板、弧形板和端板,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盖板,另一端连接端板的一端,所述端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梁,所述承载梁与所述端板的夹角为65-75度。

优选地,所述承载梁包括承载上板和与所述承载上板相对设置的承载下板;

所述端板包括上端板和与上端板相对设置的下端板,所述上端板与承载下板连接,所述上端板与承载下板之间的夹角为65°~75°。

优选地,所述端臂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盖板包括上盖板、与所述上盖板相对设置的下盖板、以及连接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腹板。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包括上弧形板和下弧形板、连接所述上弧形板和所述下弧形板的扇形板;

所述上弧形板与所述上盖板连接,所述下弧形板与所述下盖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盖板与所述下弧形板相切连接,所述下盖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5°~6°。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通过在凹底平车的车体上设置可移动的遮罩,使得所述遮罩相对于所述车体移动,所述货物被遮盖或者外露,防止泄密和被雨淋湿,便于装卸所述货物,且还可以在所述遮罩内安装监控设施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带遮罩的凹底平车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车体的凹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凹底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通过在凹底平车的车体上设置可移动的遮罩,使得所述遮罩相对于所述车体移动,所述货物被遮盖或者外露,防止泄密和被雨淋湿,便于装卸所述货物,且还可以在所述遮罩内安装监控设施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凹底平车包括车体10和设置在车体10上的遮罩20。

具体地,所述车体10的中部凹陷部分用于承载货物30,所述遮罩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0上,用于遮盖所述货物30,防止泄密或者被雨淋湿。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体10上设置有两走行导轨11,两走行导轨11分别位于所述车体10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车体10的两端连接。

所述遮罩20上设置有滑轮21,所述滑轮21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走行导轨11内,在所述遮罩20需要相对于所述车体10移动时,推动所述遮罩20,使得所述遮罩20上的滑轮21在所述走行导轨11内滑动,从而带动所述遮罩20相对于所述车体10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货物30被遮盖或者外露,防止泄密和被雨淋湿,便于装卸所述货物3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罩20为两部分,包括子遮罩一22和子遮罩二23,所述子遮罩一22和子遮罩二23均可移动地固定于走行导轨11上,子遮罩一22位于车体10的前端,子遮罩二23位于车体10的后端。在需要使用遮罩20时,将子遮罩一22和子遮罩二23往所述车体10的中部移动,以拼接在一起,遮挡货物30。在不需要使用遮罩20时,将子遮罩一22和子遮罩二23往所述车体10的两端移动,使得所述货物30外露,便于装卸所述货物30。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遮罩20也可以设置为一部分,固定于所述车体10的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所述遮罩20,即可使得所述货物30被遮挡或者外露。

具体地,所述遮罩20采用轻型的铝合金材质制成,另外,所述遮罩20采用桁架结构,使得遮罩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减少与限界的间隙问题,装载货物30的尺寸选择性大,同时使用寿命长、结构轻巧。

本申请通过在凹底平车的车体10上设置可移动的遮罩20,使得所述遮罩20相对于所述车体10移动,所述货物30被遮盖或者外露,防止泄密和被雨淋湿,便于装卸所述货物30,且还可以在所述遮罩20内安装监控设施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30,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带遮罩的凹底平车,如图3所示。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罩20具体为可折叠的遮罩,所述遮罩2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车体10上,在需要使用所述遮罩20时,拉动所述遮罩20,使得所述遮罩20展开,从而遮挡于货物30之上,在不需要使用所述遮罩20时,推动所述遮罩20,使得所述遮罩20倍折叠起来,从而使得所述货物30外露。

具体地,所述车体10上设置有槽钢12,所述遮罩20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槽钢12上,从而将所述遮罩20固定于所述车体10上。

本申请通过在凹底平车的车体10上设置可移动的遮罩20,使得所述遮罩20相对于所述车体10移动,所述货物30被遮盖或者外露,防止泄密和被雨淋湿,便于装卸所述货物30,且还可以在所述遮罩20内安装监控设施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遮盖布的方式遮挡货物30,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操作效率低,且不便于再安装监控设施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车体包括两个转向架50和凹底架60,所述凹底架60的两端支撑于所述转向架50上,通过转向架50的轴承装置使车轮沿钢轨的滚动转化为车体沿线路运行的平动。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凹底架60包括承载梁61、两端臂62和两心盘梁63。

所述承载梁61用于承载货物。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梁61包括承载上板611和与承载上板61相对设置的承载下板612。

所述端臂6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两端臂62分别固定与承载梁61两端连接。所述两端臂62分别包括盖板621、弧形板622和端板64,所述弧形板622的一端连接所述盖板621,另一端连接端板64的一端,所述端板6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梁61。所述承载梁61与所述端板64的夹角为65-75度。

所述盖板621包括上盖板623、与上盖板623相对设置的下盖板624、以及连接上盖板623和下盖板624的腹板625。

所述弧形板622包括上弧形板626和下弧形板627、连接上弧形板626和下弧形板627的扇形板628。所述上弧形板626与所述上盖板623连接,所述下弧形板627与所述下盖板624连接。下盖板624与下弧形板627相切连接,下盖板624与水平线的夹角为5°~6°,该结构有利于纵向力在两者之间进行传递,避免了折角式凹底架在该位置的应力集中情况。

所述端板64包括上端板641和与上端板641相对设置的下端板642,所述上端板641与所述上弧形板626连接,所述下端板642与所述下弧形板627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板642与承载下板612的夹角为65°~75°,该结构使端板64与上弧形板626相切,有利于纵向力更好地在端臂62与承载梁61之间传递,使凹底架60整体受力均匀。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弧形板627的半径为500mm~600mm,所述上弧形板626的半径为1250mm~1350mm,这样不仅使在有限的空间内端臂62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有利于纵向力的传递,还可以使下弧形板627下面形成了很大空间,保证了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凹底架61与转向架50的安全距离,有利于保证行车安全,另外,在满足承载面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缩短凹底架整体长度,降低了自重。

所述心盘梁63分别固定于所述两端臂62上远离所述承载梁61的端部,所述凹底架60分别通过所述两个心盘梁63固定于所述两个转向架50上。

具体地,所述承载上板611的承载面宽度为2800-3000mm,所述承载上板611的承载面距离轨道的高度为小于等于800mm。

本申请通过设置盖板621、弧形板622和端板64,所述弧形板622的一端连接所述盖板621,另一端连接端板64的一端,所述端板6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梁61,所述承载梁61与所述端板64的夹角为65-75度,使端板64与弧形板622相切,有利于纵向力更好地在端臂62与承载梁61之间传递,使凹底架60整体受力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凹底架采用上折角、下折角的结构,导致折角部位应力分布不均匀,重量较大,而上折角十字交叉结构主要受拉应力,焊接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焊接难度大,使用过程中凹底架容易开裂及下塌的技术问题。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