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空调出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5371发布日期:2019-05-11 00:5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空调出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电车的客室空调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尤其是出行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智轨快运电车作为一种承载量大的快速智能交通工具,如何解决热天人们的乘坐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电车的客室空调风通过引风管道送到客室风道(静压箱),由于管道异形和弯道的存在容易引起空调风在客室风道(静压箱)中形成涡流,使得空调风在客室的流速、流量分布很不均匀,从而影响客室内空调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出风的车用空调出风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空调出风装置,包括主送风箱、条形出风箱和引风管道,所述条形出风箱位于主送风箱的一侧,并与主送风箱连接成一体,所述条形出风箱与主送风箱之间通过多个侧通风孔连通,所述条形出风箱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引风管道与主送风箱连通,且引风管道的风向与主送风箱的风向垂直,所述主送风箱内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相对引风管道的风向倾斜设置,二者倾斜的方向相同且倾斜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具有一定导流间距,所述引风管道与主送风箱的连通点位于所述导流间距内,所述第一导流板与主送风箱两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导流板与引风管道同一侧的主送风箱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板与引风管道同一侧以及相对一侧的主送风箱侧壁之间均具有一定间隙。

所述主送风箱和/或条形出风箱上设有安装支架,用于将主送风箱和条形出风箱固定于车顶。

所述条形出风箱的出风口的风向竖直向下。

所述引风管道穿过条形出风箱与主送风箱连通,所述引风管道于条形出风箱内的部分设有泄风口,用于连通引风管道和条形出风箱。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辅助引风管道,所述辅助引风管道与主送风箱连通,且辅助引风管道的风向与主送风箱的风向垂直,所述引风管道和辅助引风管道与主送风箱的连通点均位于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导流间距内。

所述主送风箱设置两个,并排对称设置,位于各主送风箱上的引风管道朝外设置。

所述条形出风箱的长度与主送风箱的长度相等。

所述条形出风箱内设有多个框形加强筋。

所述主送风箱和条形出风箱均由轻质隔热保温板材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空调出风装置,通过在主送风箱内设置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消除由风向突然改变引起的涡流,使主送风箱内空调风的流向均匀,进而使得主送风箱内空调风均匀的流向条形出风箱,客室内能获得均匀的空调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结构示意图(仰视)

图中各标号表示:

1、主送风箱;2、条形出风箱;3、引风管道;4、侧通风孔;5、第一导流板;6、第二导流板;7、导流间距;8、安装支架;9、泄风口;10、辅助引风管道;11、框形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出风装置,包括主送风箱1、条形出风箱2和引风管道3,条形出风箱2位于主送风箱1的一侧,并与主送风箱1连接成一体,条形出风箱2与主送风箱1之间通过多个侧通风孔4连通,条形出风箱2设有多个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引风管道3与主送风箱1连通,且引风管道3的风向与主送风箱1的风向垂直,主送风箱1内设有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相对引风管道3的风向倾斜设置,二者倾斜的方向相同且倾斜角均为钝角,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之间具有一定导流间距7,引风管道3与主送风箱1的连通点位于导流间距7内。

空调风通过引风管道3进入主送风箱1,在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的引导下将空调风均匀分布在主送风箱1,通过主送风箱1壁上的侧通风孔4进入条形出风箱2,条形出风箱2的出风口将空调风送入车厢客室内,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设置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引风管道3内的空调风垂直进入主送风箱1后,由于风向突变在间隙B和间隙C处左右的位置易形成涡流。通过在间隙B和间隙C位置设置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如图1箭头所示,由于两个导流板的导向作用,空调风进入主送风箱1后从间隙B和间隙C处流走,消除由风向突然改变引起的涡流,使主送风箱1内空调风的流向均匀,进而使得主送风箱1内空调风均匀的流向条形出风箱2,最后均匀的吹向客室。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5固定在主送风箱1上端和下端,第二导流板6固定在主送风箱1上端和下端,第一导流板5与引风管道3同一侧的主送风箱1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以便于导流后的空调风从该间隙内流走;第二导流板6与引风管道3相对一侧的主送风箱1侧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以便于导流后的空调风从该间隙内流走。第一导流板5上下固定在主送风箱1的上端和下端,第二导流板6上下端固定在主送风箱1上端和下端;

本实施例中,主送风箱1和条形出风箱2上均设有安装支架8,用于将主送风箱1和条形出风箱2固定于车顶。条形出风箱2的出风口的风向竖直向下。条形出风箱2朝下的一面为型材,出风口设置在该型材上。

本实施例中,引风管道3穿过条形出风箱2与主送风箱1连通,由于引风管道3覆盖在条形出风箱2上,故引风管道3于条形出风箱2内的部分设有泄风口9,以使空调风能进入条形出风箱2被覆盖的部分。

本实施例中,主送风箱1设置两个,并排对称设置,每个主送风箱1都设有条形出风箱2,位于各主送风箱1上的引风管道3朝外设置。设置两个主送风箱1,进一步增加客室内的空调效果。除本实施例外,也可以将主送风箱1设置足够大,在主送风箱1的两侧均设置条形出风箱2。

本实施例中,条形出风箱2的长度与主送风箱1的长度相等。条形出风箱2内设有多个框形加强筋11,框形加强筋11焊接于条形出风箱2内壁上,用于增加条形出风箱2的刚度。

本实施例中,主送风箱1和条形出风箱2均由10mm厚轻质隔热保温板材构成,采用隔热保温板材构成,减少了空调风在出风装置里的热量流失,同时也避免了冷凝水在出风装置上凝结。为了便于加工,主送风箱1分成几段进行加工,各段之间通过连接法兰进行连接,相应的,条形出风箱2也分成几段,与主送风箱1对应。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一个辅助引风管道10,辅助引风管道10与主送风箱1连通,且辅助引风管道10的风向与主送风箱1的风向垂直,引风管道3和辅助引风管道10与主送风箱1的连通点均位于第一导流板5和第二导流板6的导流间距7内。辅助引风管道10与引风管道3位于同一侧,安装方式相同,辅助引风管道10也穿过条形出风箱2与主送风箱1连通,辅助引风管道10覆盖在条形出风箱2上,故辅助引风管道10于条形出风箱2内的部分设有泄风口9。

如图3所示,引风管道3内的空调风垂直进入主送风箱1后,由向左的空调风经过第一导流板5的作用从间隙D内流走,向右的空调风从间隙E内流走,辅助引风管道10内的空调风垂直进入主送风箱1后,向左的空调风被左侧过来的空调风带走从间隙E内流走,向右的空调风从间隙F内流走,由于两个导流板的导向作用,消除由风向突然改变引起的涡流,使主送风箱1内空调风的流向均匀,进而使得主送风箱1内空调风均匀的流向条形出风箱2,最后均匀的吹向客室。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