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4505发布日期:2022-03-19 23:1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


背景技术:

2.站台门包括全高门和半高门。全高门又名屏蔽门,半高门又名安全门。目前,应急站台门主要用于地铁上,当自动站台门失灵或者故障而无法开启时,可以通过手动开启应急站台门,从而供乘客从应急站台门处下车。但是,目前的火车站和高铁站都没有自动站台门,因而目前的火车站和高铁站也不需要设置应急站台门。其主要原因在于,高铁站上不同车次的门间距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无法像地铁一样设置间距固定的站台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当火车站和高铁站安装有自动站台门后,如何设计一块与自动站台门组合的应急站台门便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其能够匹配自动站台门使用,从而实现在铁轨列车站台上安装应急站台门。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包括:
6.第一导轨,沿水平方向延伸;
7.支承门架,与所述第一导轨活动配合并受所述第一导轨承托;
8.门本体,与所述支承门架活动连接,并受所述支承门架承托,所述门本体用于开启或关闭进出口;
9.驱动机构,与所述支承门架驱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承门架在所述第一导轨上行走。
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电机和齿轮;所述齿条安装于第一导轨并与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支承门架以跟随所述支承门架移动;所述电机与所述齿轮驱动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还包括第一踏板结构和第二踏板结构,所述第一踏板结构和所述第二踏板结构均用于供乘客踩踏以登车或下车;所述第一导轨设于所述第一踏板结构和所述第二踏板结构的下方,所述第一踏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踏板结构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踏板结构与所述第二踏板结构之间间隔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支承门架的底部向下穿过所述避让槽以与所述第一导轨活动配合。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承门架包括主体框架、设于主体框架的底部的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导轨活动配合并受所述第一导轨承托;所述支承门架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均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结构和所述第二踏板结构的下方;所述第一踏板结构的底部或所述第二踏板结构的底部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二
导轨滚动配合。
13.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设有浮动机构,所述主体框架通过所述浮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滚轮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滚轮在重力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导轨浮动地接触,以能够调节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之间的相对高度。
14.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滚轮连接;所述升降杆的顶部连接有调节弹簧,所述调节弹簧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并受所述主体框架承托,所述调节弹簧用于驱使所述升降杆向上移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踏板结构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踏板结构对称地分布在所述第二踏板结构上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导轨的数量与所述避让槽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二导轨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导轨的数量一致,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关于所述第二踏板结构对称布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踏板连接有防雨倾斜地板,所述防雨倾斜地板和所述第二踏板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结构的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防雨倾斜地板上与所述第一踏板结构连接的一侧的水平高度为第一高度,所述防雨倾斜地板上远离所述第一踏板结构的一侧的水平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
17.进一步地,所述门本体与所述支承门架枢转连接或伸缩连接。
18.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通过第一导轨对支承门架进行承托和导向,然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承门架在第一导轨上行走,以及,门本体受支承门架承托。如此,即可使得驱动机构驱使支承门架移动时,整个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即可在第一导轨上行走,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列车移动至必要的位置。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的剖视图;
22.图3为图2的分解图;
23.图4为图3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5为图3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踏板结构与第二踏板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26.图中:1、第一导轨;2、支承门架;21、主体框架;22、第一滚轮;23、第二滚轮;3、门本体;4、驱动机构;41、齿条;42、电机;43、齿轮;5、第一踏板结构;51、第二导轨;6、第二踏板结构;7、避让槽;8、浮动机构;81、升降杆;82、调节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代表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图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包括:第一导轨1、支承门架2、门本体3和驱动机构4。
31.第一导轨1沿水平方向延伸,通过第一导轨1对支承门架2进行导向。
32.支承门架2与第一导轨1活动配合并受第一导轨1承托,从而使得整个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能够在第一导轨1上移动,如此,当不同车次的铁轨列车靠站后,应急站台门可以根据自动站台门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停靠至必要的位置。
33.门本体3与支承门架2活动连接,并受支承门架2承托。其中,门本体3与支承门架2枢转连接或伸缩连接,门本体3用于开启或关闭进出口。当门本体3开启后,乘客即可从应急进出口下车。
34.驱动机构4与支承门架2驱动连接,以使支承门架2在第一导轨1上行走。
35.需要说明的是,在火车站或者高铁站设置了自动站台门后,相邻自动站台门之间的门间距可以调节,而整个自动站台门总成也可以在站台上行走。此时,再配备本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即可完善自动站台门。
36.显然,通过第一导轨1对支承门架2进行承托和导向,然后通过驱动机构4驱动支承门架2在第一导轨1上行走,以及,门本体3受支承门架2承托。如此,即可使得驱动机构4驱使支承门架2移动时,整个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即可在第一导轨1上行走,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列车移动至必要的位置。
37.优选地,参见图3-图5,驱动机构4包括齿条41、电机42和齿轮43;齿条41安装于第一导轨1并与第一导轨1的延伸方向一致;电机42安装于支承门架2以跟随支承门架2移动;电机42与齿轮43驱动连接,齿条41与齿轮43传动连接。这样设置,使得电机42跟随支承门架2同步移动,不仅可以避免所需电线过长,而且便于封装电线,避免电线到处缠绕。而且,以齿条41的形式进行传输,可以为站台门的移动计算量进行精确控制。特别是高铁站台门需要在整个站台上行走以匹配车门的具体位置。
38.优选地,参见图5,可移动的应急站台门还包括第一踏板结构5和第二踏板结构6,第一踏板结构5和第二踏板结构6均用于供乘客踩踏以登车或下车。第一导轨1设于第一踏板结构5和第二踏板结构6的下方,第一踏板结构5与第二踏板结构6间隔设置,以使第一踏板结构5与第二踏板结构6之间间隔形成避让槽7(参见图6),避让槽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轨1的延伸方向一致,支承门架2的底部向下穿过避让槽7以与第一导轨1活动配合。这样设置,第一导轨1设在避让槽7的下方,可以使得第一踏板结构5的顶部和第二踏板结构6的顶部不存在门槛,从而提高了登车和下车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驱动机构4不必外露在外界环境中,从而提高了元器件的隐蔽度。
39.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5,支承门架2包括主体框架21、设于主体框架21的底部的第一滚轮22,第一滚轮22与第一导轨1活动配合并受第一导轨1承托。支承门架2还包括设于主
体框架21的底部的第二滚轮23,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均位于第一踏板结构5和第二踏板结构6的下方。如此,第一滚轮22和第二滚轮23的隐蔽度较高,不易被碰坏也不易腐蚀。第一踏板结构5的底部或第二踏板结构6的底部设有第二导轨51,第二导轨5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轨1的延伸方向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滚轮23与第二导轨51滚动配合。这样设置,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具有防倾覆的功能,从而防止支承门架2倾覆。
40.优选地,参见图5,主体框架21设有浮动机构8,主体框架21通过浮动机构8与第二滚轮23连接,以使第二滚轮23在重力方向上与第二导轨51浮动地接触,以能够调节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之间的相对高度。这样设置,当长期使用后或者受到意外的碰撞,导致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51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时,由于第二滚轮23的绝对高度可以调节,从而调节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之间的相对高度,以使得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分别适应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51即可,即保证了主体框架21能够沿第一导轨1的延伸方向正常地移动。
41.参见图5,优选地,浮动机构8包括升降杆81,升降杆81的底部与第二滚轮23连接。升降杆81的顶部连接有调节弹簧82,调节弹簧82与主体框架21连接并受主体框架21承托,调节弹簧82用于驱使升降杆81向上移动。这样设置,使得浮动机构8利用弹性势能实现实时调整第二滚轮23的高度。如此,当第一导轨1与第二导轨51的间距发生变化时,第二滚轮23能够自动调节高度以保证主体框架21的正常运行。而且,通过弹性支撑,可以防止主体框架21被刚性挤压而变形,以防止其因变形而无法移动。可以理解,作为浮动机构8的另一可供替换的设置方式,可以通过磁吸力将第二滚轮23向上吸引,例如,在主体框架21上设置第一磁体,而在第二滚轮23设置第二磁体,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互吸引即可。
42.优选地,第一踏板结构5设有两个,两个第一踏板结构5对称地分布在第二踏板结构6上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导轨1的数量与避让槽7的数量一致;第二导轨51的数量与第一导轨1的数量一致,两个第二导轨51关于第二踏板结构6对称布置。显然,此时,必要地,零部件的数量也翻倍,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结构的稳定性。特别地,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滚轮22与第二滚轮23的防倾覆能力更强。
43.优选地,第一踏板连接有防雨倾斜地板(图中未示出),防雨倾斜地板和第二踏板结构6分别位于第一踏板结构5的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防雨倾斜地板上与第一踏板结构5连接的一侧的水平高度为第一高度,防雨倾斜地板上远离第一踏板结构5的一侧的水平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这样设置,可以避免雨水浸入第一踏板结构5和第二踏板结构6的下方。
44.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