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2813发布日期:2022-11-22 18:5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棚车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


背景技术:

2.棚车又称篷车,俗称闷罐车,是一种封闭的火车车厢,一般用来运送货物。虽然在设计和制造上,棚车比平车要复杂,但是由于不须担心人员或货物被甩出列车的缘故,棚车是最为多用途的铁路货车车厢之一。现有的棚车在运输方箱、踏步楼梯和楼梯斜坡时,容易因受力不平衡的原因造成棚车车体倾斜,给运输造成安全隐患。
3.因此,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亟待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棚车运输方箱、踏步楼梯和楼梯斜坡时受力不平衡、影响行车安全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包括车厢本体和安装在所述车厢本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内设有踏步楼梯和第一方箱,所述第二组件内设有楼梯斜坡和第二方箱,所述第一组件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前端,所述第二组件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设有间隔区域。
6.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组件的数量为三组,所述第二组件的数量为四组,三组所述第一组件沿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车厢本体的前端,四组所述第二组件沿车厢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车厢本体的后端。
7.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紧固带,相邻两组所述第一组件之间、相邻两组所述第二组件之间均绑接有一个所述紧固带。
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木托架和第一纵隔木,两个所述第一方箱沿车厢本体的宽度方向并排放置在所述第一木托架上,每个所述第一方箱顶部均重叠有一个所述踏步楼梯,所述踏步楼梯与第一方箱之间设有两个所述纵隔木。
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木托架,所述第二木托架的数量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二木托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方箱底部,另外一组所述第二木托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方箱顶部,所述楼梯斜坡通过第二木托架重叠在所述第二方箱上。
1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每个所述第二方箱的顶部均并排设有两个所述楼梯斜坡。
11.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厢本体的中部设有敞门,所述间隔区域的位置对齐所述敞门。
12.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间隔区域内设有两个单独设置的所述踏步楼梯,两个单独设置的所述踏步楼梯紧靠所述第二组件,并通过一个所述紧固带与所述第二组件前端的第二方箱绑接固定。
13.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以及第二组件沿车厢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车厢本体的两侧厢壁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间隔框架。
14.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包括车厢本体和安装在车厢本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内设有踏步楼梯和第一方箱,第二组件内设有楼梯斜坡和第二方箱,第一组件设置在车厢本体的前端,第二组件设置在车厢本体的后端,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设有间隔区域,采用该结构,通过将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分别设在车厢本体的两端,使踏步楼梯和第一方箱以及楼梯斜坡和第二方箱分别有序的置放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内,通过两个组件的重力平衡车厢本体的受力,使车厢本体在运输中保持平稳,不发生车体倾斜,提高了安全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的左视图。
19.图中:
20.1-车厢本体;11-敞门;2-第一组件;21-踏步楼梯;22-第一方箱;23-第一木托架;24-第一纵隔木;3-第二组件;31-楼梯斜坡;32-第二方箱;33-第二木托架;4-间隔区域;5-紧固带;6-间隔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

























前端



后端



头部



尾部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



第二



第三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实施例1:
25.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棚车平稳运输的安全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车厢本体1和安装在上述车厢本体1内的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具体的,上述第一组件2内设有踏步楼梯21和第一方箱22,上述第二组件3内设有楼梯斜坡31和第二方箱32,上述第一组件2设置在上述车厢本体1的前端,上述第二组件3设置在上述车厢本体1的后端,上述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之间设有间隔区域4。
26.采用该结构,通过将上述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分别设在上述车厢本体1的两端,使上述踏步楼梯21和第一方箱22以及上述楼梯斜坡31和第二方箱32分别有序的置放在上述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内,通过两个组件的重力平衡上述车厢本体1的受力,使上述车厢本体1的两端位置受力大于中部位置的受力,受力分布更加合理,从而使上述车厢本体1在运输中保持平稳,不发生车体倾斜,提高了安全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更强。
27.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组件2的数量为三组,上述第二组件3的数量为四组,三组上述第一组件2沿车厢本体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上述车厢本体1的前端,四组上述第二组件3沿车厢本体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在上述车厢本体1的后端,使得上述车厢本体1的前端略受力小于后端受力,方便驱动。
28.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紧固带5,相邻两组上述第一组件2之间、相邻两组上述第二组件3之间均绑接有一个上述紧固带5,上述紧固带5呈斜十字捆绑,使上述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结构牢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错位移动,其中,所有的上述紧固带5应串联在一起,提高稳固性,上述紧固带5的承载为5顿拉力。
2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组件2包括第一木托架23和第一纵隔木24,每组上述第一组件2均设有一组上述第一木托架23,一组上述第一木托架23固定在上述车厢本体1内的地面上,两个上述第一方箱22沿车厢本体1的宽度方向并排放置在上述第一木托架23上,每个上述第一方箱22顶部均重叠有一个上述踏步楼梯21,上述踏步楼梯21与第一方箱22之间设有两个上述纵隔木,通过上述纵隔木使上下的上述踏步楼梯21与第一方箱22之间具有可容上述紧固带5穿过绑结的空间。
30.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上述第二组件3包括第二木托架33,上述第二木托架33的数量为两组,其中一组上述第二木托架33设置在上述第二方箱32底部,另外一组上述第二木托架33设置在上述第二方箱32顶部,上述楼梯斜坡31通过第二木托架33重叠在上述第二方箱32上,作为优化,每个上述第二方箱32的顶部均并排设有两个上述楼梯斜坡31,其中,上述第一方箱22和第二方箱32的规格均为1650mm
×
1100mm
×
700mm,单件重1000kg,上述踏步楼梯21的规格为1500mm
×
1200mm
×
750mm,单件重1000kg,上述楼梯斜坡31的规格为1700mm
×
600mm
×
900mm,单件重610kg,上第一述纵隔木和第二纵隔木均为方木,截面80mm
×
80mm。
31.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车厢本体1的中部设有敞门11,上述间隔区域4的位置对齐上述敞门11,从而便于使用叉车通过上述敞门11进出上述车厢本体1,以转移拆装上述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3。
32.作为优化,如图1所示,上述间隔区域4内设有两个单独设置的上述踏步楼梯21,两个单独设置的上述踏步楼梯21紧靠上述第二组件3,并通过一个上述紧固带5与上述第二组件3前端的第二方箱32绑接固定。
33.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组件2以及第二组件3沿车厢本体1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上述车厢本体1的两侧厢壁之间均设有间隙,上述间隙内设有间隔框架6,上述间隔框架6优选为h形框架,上述间隔框架6的两端分别抵紧组件和上述车厢本体1的厢壁,从而防止组件横向移动,将上述第一组件2以及第二组件3的位置固定更加牢靠。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