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运输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55112发布日期:2022-09-27 22:0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运输小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轨道运输小车。


背景技术:

2.在机械加工厂内,在设备的加工以及装配过程中,经常涉及到一些重量较大的部件的转运,例如,在各个工序之间的转运,部件需从某个工位运输至其他工位,或从厂房外运输至厂房内。车间内常用的手推车的载重量难以满足需求,若采用载重量较大的汽车进行转运,则需常备有一辆汽车在附近等待,若几个厂房共用一辆汽车则难以保证使用频率的需求。此种情况,在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也常有发生。
3.因此,研发一种轨道运输小车,载重量较大,能够满足重量较大的部件的转运,并且成本较低,操作人员拿取使用方便,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运输小车,能够满足重量较大的部件的转运,并且成本较低,操作人员拿取使用方便。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轨道运输小车,其用于在轨道上移动,包括车体承托部、车架和行走部,所述车体承托部包括车体上面板和支撑框架,所述车体上面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车架包括横梁与间隔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的两个竖梁;所述行走部数量为多个,所述行走部包括车轮轴和两个相对设置的车轮组件,所述车轮轴与所述车轮组件转动连接;其中,所述车架的数量与所述行走部的数量相同,所述车轮轴与两个所述竖梁可拆卸连接,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车体承托部下部。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轮组件包括车轮本体和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套装在所述车轮轴外,所述车轮本体套装在所述滚动部外。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轮本体包括轮体组件、筋板和内圈组件;所述轮体组件包括第一子轮体和第二子轮体,所述第一子轮体与所述第二子轮体的端面均形成有相互插接的第一阶梯结构,所述第一子轮体与所述第二子轮体同轴连接,所述轮体组件用于沿所述轨道滚动;所述内圈组件包括第一子内圈和第二子内圈,所述第一子内圈与所述第二子内圈的端面均形成有相互插接的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子内圈与所述第二内圈体同轴连接;其中,所述内圈组件、所述筋板与所述轮体组件同轴连接,所述筋板连接在所述内圈组件与所述轮体组件之间。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u型卡箍,所述u型卡箍的封闭端套装在所述车轮轴上,所述u型卡箍的开口端与所述竖梁通过紧固件连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竖梁的两侧均可拆卸连接有u型卡箍。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动部包括成对设置的轴承以及端盖,所述端盖可拆卸连接在两个所述轴承以及所述车轮轴的外侧。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上开设有注油孔。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4.1. 通过设置能够在轨道上由操作人员手推即可移动的轨道运输小车,实现方便省力的运输部件,提高生产及装配效率。轨道运输小车的行走部通过车架连接在车体承托部上,行走部可在轨道上滚动,从而实现轨道运输小车在轨道上滚动,通过在不同车间之间或是同一车间不同工位之间铺设轨道,从而实现轨道运输小车在不同其间的运输;
15.2. 通过轨道运输小车在轨道上行驶,相比较轮胎在地面上行驶,提高了轨道运输小车的承载能力;匹配有结构强度较高的车体承托部和车架,即可保证轨道运输小车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重量较大的部件的便捷转运。
16.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20.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轮组件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轮组件的侧视图;
24.附图标记:
25.100,车体承托部;
26.110,车体上面板;
27.120,支撑框架;
28.121,矩形框架;
29.122,加强角钢;
30.200,车架;
31.210,横梁;
32.220,竖梁;
33.230,斜拉支撑梁;
34.240,u型卡箍;
35.250,紧固件;
36.300,行走部;
37.310,车轮轴;
38.320,车轮组件;
39.330,轮体组件;
40.331,第一子轮体;
41.332,第二子轮体;
42.340,筋板;
43.341,减重孔;
44.350,内圈组件;
45.351,第一子内圈;
46.352,第二子内圈;
47.360,轴承;
48.370,轴承端盖;
49.371,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2.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
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56.在机加工车间或是装配车间,常常需要将重量较大的部件在不同工序之间进行转运。其中情况下,就需要一种载重量较大的手推车,可以方便部件的转运,减少工序之间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57.为了保证较大的承载能力,采用一种轨道运输小车,其用于在轨道上移动,由于轨道运输小车在轨道上移动,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5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轨道运输小车包括车体承托部100、车架200和行走部300。
59.其中,行走部3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行走部300沿车体承托部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车体承托部100的下方。
60.为实现行走部300与车体承托部100的连接,设置有车架200。车架200与行走部300的数量相同。
61.车架200设置在车体承托部100与行走部300之间。
62.车体承托部100用于承载需要转运的部件。由于转运的部件的重量相对较大,车体承托部100需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63.具体的,如图2所示,车体承托部100包括车体上面板110和支撑框架120。
64.支撑框架120由角钢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121,以及间隔设置在矩形框架长度方向的加强角钢122。
65.车体上面板110焊接在矩形框架121以及加强角钢122上。
66.为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车体上面板110可以选用钢板。
67.如图4、图6所示,为了实现车体承托部100与行走部300的稳定连接,车架200包括横梁210以及间隔设置在横梁两端的竖梁220。
68.横梁210焊接在车体上面板110的下方,横梁210的设置方向沿车体上面板110的宽度方向。
69.竖梁220的一端与横梁210焊接,竖梁220的另一端与行走部300可拆卸连接。
70.竖梁220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了实现对竖梁220的辅助支撑,在竖梁2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斜拉支撑梁230。
71.在本实施例中,横梁210、竖梁220与斜拉支撑梁230均可采用槽钢制成。
72.行走部300的载重能力对于轨道运输小车整体的载重能力有较大影响。
7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行走部300包括车轮轴310和两个相对设置的车轮组件320。车轮组件320设置在车轮轴310的两端,与车轮轴310可转动连接。
74.具体的,车轮组件320包括车轮本体和滚动部。
75.车轮本体相对轨道滚动接触。
76.由于车轮本体需要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车轮本体的尺寸较大,因此需要进行特制。但是考虑到车轮本体的需求量较小,采用开模铸造的方式会使得单件成本较高。
77.因此,在此采用锻造、机加工的方式制造车轮本体,从而保证车轮本体具有较高的强度性能、较高的承载能力、不易变形,并且尺寸精度较高。
78.并且,要保证车轮本体较强的承载能力,车轮本体的尺寸较大,而较厚的钢板需要
特别定制,成本较高。
7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车轮本体应采用分体式结构。
80.具体的,如图3、图5所示,车轮本体包括轮体组件330、筋板340和内圈组件350。
81.轮体组件330包括第一子轮体331和第二子轮体332。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同轴设置,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相抵设置,二者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82.将轮体组件330分体设计为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可以采用通用的板材进行加工,无需单独采购,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83.为了保证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连接的结构稳定性,在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的接触的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333,通过位于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上的第一阶梯结构333的插接,实现二者的稳定连接,从而保证轮体组件330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84.将内圈组件350分体设计为第一子内圈351和第二子内圈352。第一子内圈351与第二子内圈352同轴设置,第一子内圈351与第二子内圈352相抵设置,二者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85.将内圈组件350分体设计为第一子内圈351和第二子内圈352,可以采用通用的板材进行加工,无需单独采购,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86.为了保证第一子内圈351与第二子内圈352连接的结构稳定性,在第一子内圈351与第二子内圈352的接触的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353,通过位于第一子轮体331与第二子轮体332上的第二阶梯结构353的插接,实现二者的稳定连接,从而保证轮体组件330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87.在轮体组件330与内圈组件350之间连接有筋板340,筋板340设置在轮体组件330与内圈组件350之间实现二者的连接。在此为了实现减重,在筋板340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减重孔341。
88.在本实施例中,滚动部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轴承360以及设置在轴承360外侧的轴承端盖370,轴承端盖370用于两个轴承360以及车轮轴310的端部密封。
89.为了实现通过轴承端盖370向两个轴承360注油,在轴承端盖370上开设注油孔371。
90.在本实施例中,竖梁220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车轮轴310连接。具体的,采用u型卡箍240的封闭端套装在车轮轴310上,u型卡箍240的开口端与竖梁220采用紧固件250可拆卸连接。
91.具体的,每根竖梁200的两侧均设置有u型卡箍240。从而保证车架200与行走部300的稳定连接。
9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