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3207发布日期:2023-01-20 19:02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机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5g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矿用轨道机车利用5g技术实现无人驾驶。目前绝大部分的无人驾驶轨道机车仍是以传统的轨道机车为主体,只是在驾驶室内增设了5g传输模块、相关的信息采集单元和控制模块,并通过5g传输模块与远程终端进行信息输送。
3.在轨道机车启动之前往往都有相关人员进入驾驶室查看内部相关设备是否存在问题,确认无误后再离开驾驶室,通过远程终端进行控制实现无人驾驶,但是相关人员在离开驾驶室后偶尔会忘记关闭车门或者没有将车门完全关闭,一旦轨道机车启动后发现车门没关或未完全关闭,由于驾驶室内部没有操作人员无法导致无法在驾驶室内部将其关紧,只能将机车停下后再进行关闭,而轨道机车的一停一动不仅影响了行驶速度,而且会导致能耗的浪费。
4.申请号为cn201621256095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机车运行中车门闭锁装置,包括车体驾驶室,车门,在车体驾驶室内设有车座,车座铰接与车体驾驶室上,车体驾驶室下侧设有轨道,车门下侧设有轮,轮置于轨道内,车门上端设有操纵杆,在车体驾驶室车座的上部设有滑轮组,操纵杆上连接钢丝绳,钢丝绳绕过两个滑轮和车座前端连接。该专利公开的电机车运行中车门闭锁装置虽然实现了只要驾驶员在驾驶室内部车门无法随意打开的技术效果,但是面对驾驶室无操作人员进行无人驾驶时车门处于未关上状态,该电机车运行中车门闭锁装置并不能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中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以解决现有轨道机车在无人驾驶时发现车门未关上需要紧急停车进行关门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包括设置在驾驶室上车门安装口内侧的车门定位框,所述车门定位框中转动连接有车门组件,所述车门定位框上设置有对车门组件闭合状态进行监测的传感器,所述驾驶室中设置有实现车门组件自动闭合的自锁驱动单元,所述驾驶室中还设置有处理器,所述传感器与自锁驱动单元均与处理器电性连接。
8.作为上述方案的具体设置,所述车门组件包门板和转动安装轴,所述转动安装轴与门板的一端相连接,且转动安装轴伸出车门定位框的顶端连接有第一齿面轮。
9.作为上述方案的具体设置,所述自锁驱动单元包括上下移动设置的驱动电机,所
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第一齿面轮上下对齐的第二齿面轮,所述驾驶室的内壁上设置有推动驱动电机上下移动的伸缩驱动件。
10.作为上述方案的具体设置,所述车门定位框上开设有插孔,所述车门组件上设置有闭合时伸入插孔中的探测插条,所述车门定位框上开设有垂直于插孔且贯穿设置的监测孔,所述传感器对准监测孔设置。
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设置在驾驶室中的车载中央控制器和5g传输模块,所述处理器与车载中央控制器、5g传输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驾驶室通过5g传输模块远程终端相连接。
12.有益效果:
13.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在轨道机车行驶时能够对车门组件的闭合状态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车门组件处于未闭合状时,则处理器则会发出控制指令使得自锁驱动单元运行,在自锁驱动单元的作用下能够将车门组件自动闭合在车门定位框上,无需将轨道机车停车后再进行人工关门操作,其智能程度高,实际使用效果优异。
14.二、本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在机车停止运行后能够将自锁驱动单元与车门组件之间分离,不影响停车后人工开门的操作过程。另外,还通过5g传输模块将信号输送至远程终端,使其发出警报并保存此次意外记录,方便后续人员从此次事故中吸取教训。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车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监测孔位置处的车门定位框截面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1-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实施例1
25.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参考附图1和附图2,在机车驾驶室1的前后两侧面上均开设有车门安装口100,并在每个车门安装口10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车门定位框200,在车门定位框200中转动连接有车门组件300。
26.参考附图3,车门组件300包括门板301,门板301上设置有常规的机械门锁305。在门板301的一端连接有转动安装轴302,该转动安装轴302的下端插入车门定位框200中的转动销孔中设置,上端伸出车门定位框200上端的圆孔设置,并在伸出圆孔的转动安装轴302顶端设置有第一齿面轮303。在远离转动安装轴302一侧的门板301内侧面上连接有探测插条304,并在车门定位框200对应位置的外侧面开设有能够插入对应探测插条304的插孔201,当车门组件300完全闭合时,探测插条304能够完全插入到插孔201中。
27.参考附图4和附图5,在开设有插孔201一侧的车门定位框200上设置有监测单元,具体的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车门定位框200上的传感器202。在车门定位框200上开设有监测孔203,该检测孔203左右贯穿并且与插孔201的内端垂直连通,然后将传感器202的检测端对准监测孔203设置。当车门组件300没有关闭或者未闭合完全时,此时探测插条304不会插入到插孔201的内端,此时探测插条304不会对监测孔203的直线通道造成阻碍,此时传感器202无法监测到探测插条304的存在,然后生产相应的电信号。
28.参考附图6,在转动安装轴302正上方的机车驾驶室1内壁上设置有自锁驱动单元400。具体的自锁驱动单元400包括一个固定安装在机车驾驶室1内壁上的伸缩驱动件401,该伸缩推动件401可选用电动伸缩杆或者电动推杆。位于伸缩驱动件401下方的机车驾驶室1内壁上开设有竖向限位槽,并在竖向限位槽中设置有电机座402,该伸缩驱动件401的下端与电机座402相连接,通过控制伸缩驱动件401的伸长或缩短能够用于推动该电机座402在竖向限位槽中上下移动。在电机座402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403,并在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下端连接有第二齿面轮404,该第二齿面轮404与第一齿面轮303上下对齐设置。
29.最后,还在机车驾驶室1的内部设置有处理器500,将传感器202与处理器500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将伸缩驱动件401与驱动电机403与处理器500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同时整个处理器500、传感器202、伸缩驱动件401与驱动电机403的电路只在机车行驶过程中才通入电流,实现其自动监测和自锁控制的过程。
30.本实施例1设计的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当轨道机车启动并进行无人驾驶过程中,若车门未关上,此时传感器202无法检测到探测插条304的存在,传感器202会立马将信号输送给处理器500,然后处理器500发出控制信号使得伸缩驱动件401伸长并同时启动驱动电机403。在伸缩驱动件401伸长的过程中将整个驱动电机403向下推动直至第二齿面轮404与第一齿面轮303相啮合,使得在驱动电机403的作用下车门组件300能够自动关上,并且当传感器202检测到探测插条304存在时,立马将信号输送至处理器500,处理器500再次发生控制指令使得驱动电机403停止运行,同时还控制伸缩驱动件401回缩,从而使得第二齿面轮404与第一齿面轮303分离,保证不影响停车后人工开门的操作过程。
31.实施例2
32.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以实施例1为基础进行远程控制改进的5g无人驾驶轨道机车车门闭合监测自锁装置,其与实施例1部分不做再次说明,其不同之处在于:
33.本实施例2还将处理器500与机车驾驶室1内部的车载中央控制器和5g传输模块
(图中未画出)电性连接,整个车载中央控制器通过5g传输模块与远程终端相连接。
34.当轨道机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202监测到车门组件300未合上时,传感器202会立马将信号输送给处理器500,然后再由车载中央控制器和5g传输模块将信号无线输送至远程终端,远程终端的操作界面上会发出警报,此时作用人员可在远程终端发出控制指令,驱动自锁驱动单元400运行即可将车门组件300关上即可,并且此处警报会在此处行驶完成后自动保存,以方便操作人员查看,避免下次还存在此类情况发生。
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