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地铁客室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21698发布日期:2023-11-22 17:1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地铁客室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电动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检测门板日常使用情况的智能地铁客室门。


背景技术:

1、在轨道交通中,地铁客室门作为车辆的关键部件,车门门板的质量和功能是保障地铁线路安全、长期高效运营的基础。现有的地铁客室门门板只是作为车门系统的一个机械组件,具备遮挡的单一功能。长期使用后,其安装后的老化、撞击等造成损坏变形、密封性能下降等问题,只能在到达规定的计划修程后(厂修、架修、大修),通过检修人员在拆装时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而门板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的状态,没有任何检测手段和判断记录进行追溯、分析,导致运营风险逐步升高,这不符合将重要部件的维护方式由计划修升级优化为状态修的运营维修趋势,同时也不能满足降低维修成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检测门板日常使用情况的智能地铁客室门。

2、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门板主体、前部密封胶条、后部密封胶条、玻璃、液晶触摸屏、玻璃胶条、窗口填充胶条、防磨导轨、智能组件和外部线束接口,所述门板主体包括门骨架、内部踢脚板、内门皮、外门皮、纸蜂窝和门板扣手,内部踢脚板、防磨导轨和门板扣手通过铆钉固定在门骨架上,所述智能组件包括网络单元、第一传感器模块、第二传感器模块和控制主机,安装在内门皮和外门皮之间的门骨架上,所述控制主机安装在液晶触摸屏下方位置。

3、进一步地,所述门板主体前后贴有前部密封胶条和后部密封胶条。

4、进一步地,所述玻璃为双层中空钢化安全玻璃,通过玻璃粘接剂固定在门骨架上。

5、进一步地,所述门板主体前后贴有前部密封胶条和后部密封胶条。

6、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线束接口采用12芯防水的航空插座。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安装在门板主体的右上侧,贴近内门皮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安装在门板主体的右下侧,贴近内门皮固定。

9、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充分利用门板空间,加入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和处理平台,不仅检测门板自身的状态信息,还监测器使用环境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将门板的安装、调整、运动信息传递给门控器,更好协助门系统完成智能化控制,使地铁客室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得到深度加强,实现智慧列车,同时,门板的安装、调整在大修、架修阶段没有一个量化标准,通过对门板姿态的检测,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检修维护。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板主体(1)、前部密封胶条(2)、后部密封胶条(3)、玻璃(4)、液晶触摸屏(5)、玻璃胶条(6)、窗口填充胶条(7)、防磨导轨(8)、智能组件(9)和外部线束接口(20),所述门板主体(1)包括门骨架(10)、内部踢脚板(11)、内门皮(12)、外门皮(13)、纸蜂窝(14)和门板扣手(15),内部踢脚板(11)、防磨导轨(8)和门板扣手(15)通过铆钉固定在门骨架(10)上,所述智能组件(9)包括网络单元(16)、第一传感器模块(17)、第二传感器模块(18)和控制主机(19),安装在内门皮(12)和外门皮(13)之间的门骨架(10)上,所述控制主机(19)安装在液晶触摸屏(5)下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主体(1)前后贴有前部密封胶条(2)和后部密封胶条(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4)为双层中空钢化安全玻璃,通过玻璃粘接剂固定在门骨架(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主体(1)前后贴有前部密封胶条(2)和后部密封胶条(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线束接口(20)采用12芯防水的航空插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17)安装在门板主体(1)的右上侧,贴近内门皮(12)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铁客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18)安装在门板主体(1)的右下侧,贴近内门皮(12)固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地铁客室门,包括门板主体、前部密封胶条、后部密封胶条、玻璃、液晶触摸屏、玻璃胶条、窗口填充胶条、防磨导轨、智能组件和外部线束接口,所述门板主体包括门骨架、内部踢脚板、内门皮、外门皮、纸蜂窝和门板扣手,内部踢脚板、防磨导轨和门板扣手通过铆钉固定在门骨架上,所述智能组件包括网络单元、第一传感器模块、第二传感器模块和控制主机。本技术能够更好的协助门系统完成智能化控制,使地铁客室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得到深度加强,实现智慧列车,实现标准化的检修维护。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张晓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康尼时代交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