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由大尺寸局部模块制成的支架结构的汽车车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469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由大尺寸局部模块制成的支架结构的汽车车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述类型的汽车车体。
包括由大尺寸局部模块制成的支架结构的这种车体已经由EP0250678 B1可知。一个局部模块是车顶模块,该车顶模块通过前后车顶柱而布置在与车体侧壁边缘基本平齐的底座模块上。这时,前后车顶柱通过相应横梁而彼此连接,以便加强车顶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支架结构的车体,该支架结构的底座模块适于不同的车顶结构,且该支架结构能够通过车顶模块而以非常坚固的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主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
本发明的优选改进方式由其余权利要求提出。
在本发明的车体的支架结构中,后车顶柱通过后行李架的支承板而彼此连接,因此,首先加强了车顶模块的后车顶柱,或者加强了整个装配的支架结构。这时,至少一个横梁集成在支承板中,因此,在车顶模块的后端处形成总体极其坚固的连接。使支承板布置在车顶模块上将可以通过布置在它下面的底座模块结构而省略在它的上端处的横向加强元件。换句话说,底座模块的后侧壁的、连接后车顶柱的这些壁区域并不需要在它们上端进行连接(例如通过横梁),因此,在所述壁区域之间提供间隙。因此,该底座模块例如适用于敞蓬汽车,其中,在所述壁区域之间的间隙是用于折叠的顶部隔板所需要的。
这时,当支承板在前端和后端与相应横梁接合时,它可以以特别坚固的方式来设计。
当底座模块包括支架装置,且该支架装置沿汽车的横向方向延伸,并通过车顶模块的支承板而关闭,以便形成支承框架时,支架结构的后部区域可以以非常坚固的方式来实现,来自后轴的底盘力被引入该支架结构后部区域中。这时,当提供沿汽车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架,且该支架通过与汽车底板平齐的横梁而彼此连接,并布置在后车轮壳体内侧时,底盘力可以特别容易地被引入支承框架或支架结构中。
通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并参考附图,可以知道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详细情况,附图中

图1表示了本发明的汽车车体的支架结构的分解透视图,该支架结构由大尺寸的局部模块制成;图2是支架结构的分解透视图,该支架结构由局部模块制成,并衬有外部面板部件;图3表示了支架结构的车顶模块的透视图;以及图4表示了支架结构的底座模块的透视图。
图1以分解透视图表示了汽车车体的支架结构10,该支架结构由多个大尺寸局部模块装配形成,这些局部模块将在后面更详细地介绍。在图中所示的示例实施例中,支架结构10的局部模块都由连接在一起的多个金属板部件制成,不过同时,局部模块也可以预制成不同结构,例如成为“空间框架”、塑料部件、金属铸造部件、在“夹层结构”中的部件等。特别是,根据用途和负载,也可以设想用于装配在一起的局部模块的不同结构的组合。各模块特别通过粘接连接、焊接连接等而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可以设想其它常用连接,例如螺钉连接等。
支架结构10的底座模块12主要包括车体底板14,该车体底板在侧面与纵向部件16接合。底座模块12向前延伸至与前壁柱的柱部分18一样远,该柱部分18从侧面纵向部件16的各相应前端向上凸出。底座模块12的车体底板14终止于底座模块12的前端后面(或前壁柱的柱部分18后面)相当远的距离处。在后部,底座模块12终止于后车轮壳体20,特殊后侧壁的壁区域24布置在该后车轮壳体20上面。底座模块12已经在它装配在一起之前尽可能地装配有其它局部模块。
前端模块22与底座模块12连接,该前端模块22包括车体底板14的前端区域24,并在前端模块22的侧面纵向部件部分26之间延伸。车体底板14的前端区域24向前终止于前端壁28,该前端壁28延伸至大约与侧壁边缘平齐,并在侧面与前壁柱的柱部分30接合。在前端模块22的前端处可以看见前部纵向部件32。
在图3中可以看见总体视图的车顶模块34可以布置在底座模块12和前端模块22上,该车顶模块34包括侧面A柱36、在车顶38区域中的侧面车顶支柱40、以及C柱42。当装配支架结构10时,A柱36支承在底座模块12上和前端模块22上。
在后部,底座模块12与后部模块44连接,当装配支架结构10时,该后部模块44与底座模块12的后端区域一起属于汽车的后部压摺(crumple)区域,并向后与车尾行李箱接合。后部模块44基本包括侧面的后部纵向部件部分48、连接该纵向部件部分48的后部横梁50、以及后侧壁区域52。当装配支架结构时,通过底座模块12的横梁54(后面将介绍)和纵向部件16以及后部模块44的纵向部件部分48和后部横梁50而形成包围备用轮胎槽(未示出)的框架。显然,后部模块44沿汽车的横断面(在任何情况下都垂直)与底座模块12和车顶模块34连接。后部模块44通过在纵向部件16和相连的纵向部件部分48上的凸缘56并且还通过在模块12、34和44之间的连接点(未示出)而固定在底座模块12上和车顶模块34上。在后部,后部模块44与具有保险杠58(在图2中可见)的后端模块连接。
在任何情况下,B柱46都在车顶模块34的车顶支柱40(该车顶支柱40在侧面与车顶38接合)和底座模块12的侧面纵向部件16之间延伸,该B柱设计成单独部件,并将在局部模块12、22、34、44的装配过程中固定在车顶支柱40上或侧面纵向部件16上。
图2在另一分解透视图中表示了支架结构10,该支架结构10由局部模块12、22、34、44装配而成,且在前后挡泥板(wing)和门槛(sill)区域中衬有由塑料、金属板等制成的外部面板部件。
在图1的总体视图以及图3和4(图3和4分别以透视图表示了车顶模块34和底座模块12)中,显然C柱42的下端59支承在壁区域24的各相连上端61上,且模块12、34例如通过粘接而沿连接表面彼此连接。两个模块12、34的连接表面以及相应分界线与车体的侧壁边缘基本平齐地延伸。显然,C柱42的底端59已经形成后侧壁24的上部。
车顶模块34的A柱36通过横梁57而彼此连接,该横梁57在上侧与端壁28接合。后部车顶柱42(该后部车顶柱42在本文中称为C柱42)通过后部行李架的支承板60而彼此连接,该支承板60至少近似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承板60向前和向后与前部和后部横梁62、64接合,并通过它们而增强。这时,支承板60在车顶模块34的C柱42的下端59处近似与侧壁边缘平齐地延伸,且C柱42的下端59已经必定分配给侧壁部分24。显然,在图3中,车顶模块34沿垂直分离平面直接终止于支承板60的后面,后部模块44在该垂直分离平面与车顶模块12连接。在上侧与横梁62接合的后部分离壁能够布置在前部横梁62上(图1)。后部横梁64设计成用于容纳后部窗户的下部边界。
由图4可知,底座模块12有支架装置66,该支架装置66沿汽车的横向延伸,并有与汽车底板14平齐的横梁54以及沿汽车的垂直方向布置在后车轮壳体20内侧的两个支架68、70。该支架装置66通过车顶模块34的支承板60而关闭,以便形成非常坚固的支承框架,这样,由后部轴引入的底盘力能够很容易地由支承框架来吸收。在所示的示例实施例中,支承板60的前部横梁62相对于沿汽车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架68、70而沿宽度方向精确布置,并与该支架68、70直接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车体,包括支架结构(10),该支架结构(10)由大尺寸的局部模块(12、22、34、44)而制成;车顶模块(34),其有前后车顶柱(36、42),该前后车顶柱(36、42)布置在与车体的侧壁边缘基本平齐的底座模块(12)上,且该车顶模块(34)的前后车顶柱(36、42)通过相应分配的横梁(57;62、64)而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后车顶柱(42)通过后部行李架的支承板(60)而彼此连接,该支承板(60)通过相联的横梁(62、64)而加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支承板(60)在前端和后端与相应横梁(62、64)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底座模块(12)包括支架装置(66),且该支架装置沿汽车的横向方向延伸,并通过车顶模块(34)的支承板(60)而关闭,以便形成支承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底座模块(12)的支架装置(66)有支架(68、70),该支架(68、70)沿汽车的垂直方向延伸,并通过与汽车底板(14)平齐延伸的横梁(54)而彼此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支架装置(66)的支架(68、70)布置在后车轮壳体(20)内侧,该支架沿汽车的垂直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沿汽车的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架(68、70)与支承板(60)的前横梁(62)直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支承板(60)布置在车顶柱(42)的底端(59),并在车顶模块(34)的上侧壁部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车顶模块(34)沿垂直分离平面直接终止于支承板(60)后面,且后部模块(44)与车顶模块(34)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体,它包括支架结构(10),该支架结构(10)由大尺寸的局部模块(12、22、34、44)而组成。车顶模块(34)有前后车顶柱(36、42),该前后车顶柱(36、42)布置在与车体的门边缘基本平齐的底座模块(12)上。该车顶模块(34)的前后车顶柱(36、42)通过相应连接的横梁(57;62、64)而彼此连接。为了形成具有用于不同车顶结构的底座模块的支架结构,且该支架结构也可以通过车顶模块而以非常坚固的方式来实施,后车顶柱(42)通过后部行李架的支承板(60)而彼此连接,该支承板(60)通过相连的横梁(62、64)而加强。
文档编号B62D25/20GK1678489SQ03820186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7日
发明者K·艾佩尔, W·富斯内格尔, C·迈尔, B·施皮斯, C·巴尔迪维索 申请人: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